作文模式(集锦17篇)

时间:2024-07-10 11:34:16 桔子 浏览: 作文大全 我要投稿

作文模式(1)

前些时候,本人参加过成功创业模式的讨论。众说纷纭,议而未决。今天阅读小羽的创业故事,颇有感触,趁机发表自己的愚见。从小羽在科技兴国的大环境下,凭借聪明才智,依靠传统工艺研发出新式花茶的情况分析,创业依赖于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创业与幸福家庭一样,其大体模式,即中华国学经典所言的“天地人和”。这里所说的“天地人和”,指的是创业成功者背后交织的时机天赋(天)、环境资源(地)、人际关系(人)三大因素。在国家为我们大胆创新创业提供诸多机会,使我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环境下,个人天赋是最关键的一环。在市场竞争中,一个创业者需要有执着、坚韧、激情和敏锐的品质,才可能走向成功。这些品质,除了后天的学习、实践及个人造化以外,大部分源自与生俱来的天赋秉性。当然,并非所有执着、坚韧、激情和敏锐品质的创业者都会成功。事实证明,那些雄心勃勃、才华超群的创业者铩羽而归的大有人在。因为,一个具备创业成功潜质的人还需具备人际关系和胸怀天下,与人分享两个要素。人际关系对创业成功至关重要。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创业时,既无智能手机生产营销资源,也无技术资源,但他依赖积累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获得了这些资源。比尔·盖茨创业收获的第一份订单,不是来自他母亲IBM董事吗?人际关系中,创业者对自身团队的领导艺术和号召能力,对合作伙伴、政府部门以及其他资源权力人的关系也不可小视。小羽运筹帷幄,面对产业走向衰败时,不是也率领她的团队不断创新,依靠有关部门推行她的标准吗?恩格斯说过: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可见,创业者胸怀天下,与人分享多么重要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分享给了世界,世界也成就了袁隆平;小羽的工艺流程分享于民众,民众成就了小羽。而如今,多少传统文化因不愿外传面临没落,多少企业死守秘方败于恶性竞争呢?难怪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在黑暗中沉思,希望从现实唤醒人们吝啬于分享的灵魂。这就是我利用中华国学精髓一一“天地人和”的哲思,探究小羽创业成功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希望有益于创业者的兴国之梦。

作文模式(2)

看看成功人和不成功人的思考模式   成功人说:我能行,因此他千方百计想办法去为成功努力。    不成功人说:我不行,因此他会千方百计找到一百个借口,证明“我不行”。    成功人说:我怎样才能富起来?因此千方百计想办法抓住机遇创富。    不成功人说:我这辈子富不起来,因此就不努力了。    成功人说:因为我有孩子,我必须富有。    不成功人说:因为我的孩子,我才贫穷。    成功人说:贫穷是万恶之源,我要努力奋斗创富。    不成功人说:钱是身外之物,为不努力赚钱找借口。    ※有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有梦想:梦想拥有汽车、洋房,成为百万富豪等。但是,通过你的奋斗和努力,一旦不可能实现,您又说:“没有汽车,自行车也可以,没有洋房平房也可以,成不了富豪的人太多了,别人能过,我也能过”。您还有退路,您可能可无,这些东西那就不梦想。你的梦想是您一想起它就要伤感,达不到它,您吃不香,睡不好,找出它,它就可以支持您去克服所有的困难。    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您的.梦想:    a、生理需求:指人对维系生存的衣、食、住、行、生育等方面的需求,还是最基本的需求。    b、安全需求:指人在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等方面需要得到保障、免于灾难、获得自由。    c、社交需求:指人在社会中与人交往的欲望,人们在交往中得到信任和友爱,会产生对所在群体的归属感。    d、尊重的需求:满足社交需求之后,人们会产自我尊重他人的需求。    e、自我实现的需求:指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例如:把您的头压在水里,不让您抬头,您想要得到什么?    一千万、一个亿、您会说:“不,我要呼吸”。    这就是您迫切的需求,梦想也是如此。    具体的    梦想是人类特有的动力,它越强,目标就越明确,而且我们要把目标分解成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目标,并且要非常具体的,因为没有明确具体有奋斗目标,我们将一事无成。就像建房子,但您却不知道要建什么样式的房子,是西式的,还是中式的?是楼房还是平房?若没有具体的目标指导,您是建不起房子的。    许多人不成功,不是因为没有梦想,几乎每个人都有梦想,为什么不成功呢?因为没有目标,只是梦想,不知道努力的方向。犹如巨轮梦想驶上大海,但是没有确定航标。许多人也会看到机遇,也会梦想成功,但他没有设立人生目标,我要用多长时间达到初级人生目标,用多长时间达到中期人生目标,用多长时间达到长远人生目标

 

作文模式(3)

我突然想到许许多多那些被我遗忘掉的岁月,我站在宿舍楼下,可以很清楚地听到宿舍里水龙头哗啦啦的声音。

百味杂陈,就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就算我们生活的心情。我们终究有一天会面对这个任我们既憎恨又热爱的世界的。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必须负重前行。

或许总是要忘记一些什么东西的。可是也会发生新的事情 ,会产生新的记忆。

繁杂琐碎的生活,你皱着眉头的面容,像突然想起一首诗的形状。我还想带上耳机,听着歌曲。可是这个时候,我知道不可以。人生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

其实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从来都没有看懂过。

我一直都想一个挑梁小丑一样,看着别人欢喜的跳跃!可是自己的快乐在哪里?自己也不能真正清楚的明白。

你像无数个迷茫的年轻人,看不清自己的将来和生活。小时候的雄图大志,长大了之后,像是无数的嘲讽。嘲笑当时自己的'自不量力。

每个人在生活面前都会变成这么渺小。原来曾经我的幻想的美好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做了一场盛大的梦。

面对敌人,我们没有力气去反击。你们只能一味的逆来顺受。有很多人都会告诉你,这才是成长的模式。

 

作文模式(4)

在目前的作文批改中,教师大多在越俎代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呢,一般只能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实现新课标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探讨了一种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即在作文批改中,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动关系,使作文批改臻于学生自主操作的范式。下面先介绍做法:

一、做好互动准备

1、动员。我们从作文批改,尤其是是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互动的必然性;从学生参与直至独立进行批改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互动的重要性;从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条件入手引导相信互动的可能性。通过以上动员,学生激情空前高涨,这就为学生自主合作提高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基础。

2、分组。为了确保这一改革能够得到良好组织和有效调控,我们把学生分成五至七个互动小组(小组每组10人左右,有正负组长个一人)。分组时,提请学生考虑以下原则: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考虑自愿组合,从水平方面考虑互补组合,以合理的人员配置作互动的能力保证。三是可变性原则:从动态(水平提高比较明显的人才应及时调换小组,以扶“贫”济“困”)方面考虑可变组合,以必须的人才流动为“互动”的发展保证。

二、进行“互动”批改

进入批改阶段,我们按“四互”要求进行操作

1、互定标准。每次批改时,我们引导学生在严格掌握共性标准(评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例如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的前提下灵活处理特殊情况(某类文体的某个或某些相关要求)。我们分两步付诸实施:起初,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有关作文知识、规律、组织全体学生商讨决定相应标准;往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交换意见直至明确批改要求。

 

作文模式(5)

农村生活模式该保留吗?Should the Country Life Style be Remained?

Today, 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urbanized, people are chasing the urban life, the country life style is changing with the urbanization. Some people who live in the country think they should change their life pattern, they should abandon it for the purpose of keep pace with urbanization. In my opinion, the country life style should be remained.

今天,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追求城市生活,乡村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化也相应改变。一些住在乡村的人认为他们应该改变他们的生活模式,应该把农村生活模式去掉,以此来和城市化同步。在我看来,乡村生活方式应该要保留。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remain our traditional life style. The young generation gets high education, they believe in science, holding the idea that all the traditional country life styles should be abandoned, such as the behavior of shao xiang. While the pursuit of modern life has no contradiction with the old life pattern, people can combine them. They should keep the good side while abandon the negative side, like the worship of ancestors should be remained.

一方面,我们应该保留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年轻一代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他们相信科学,认为所有的传统乡村生活方式都应该要抛弃,比如烧香的行为。然而对现 代生活的追求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矛盾,人们可以把他们结合起来。他们应该保留好的方面同时去掉消极的.方面,就像对祖宗的拜祭就应该要保留。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ervation of the country life style helps people fi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s most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work in the city, they leave their hometowns for a long time, what’s more, they don’t hav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 city. The country life style will let them find their existence and won’t lose themselves.

另一方面,对乡村生活方式的保留能让人们找到归属感。大部分年轻一代人在城市工作,他们长城市期远离家乡,而且,在城市里也找不到归属感。城市生活方式会让他们找到归属感,不会自我迷失。

The country life style of course need to be remained, it stands for the tradition, how can we abandon it.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to clear the bad side.

乡村生活方式需要保留,那代表着传统,我们怎么能抛弃呢。同时,我们需要清除掉不好的方面。

 

作文模式(6)

针对初中作文教学难现象,广大教师应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在作文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增强作文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了以现场作文为主要模式的教学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一、初中语文现场作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现场作文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有助于缓解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作前指导效果更加直观形象,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初中生怕写作文,有些学生甚至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这将严重影响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而现场作文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作文教学,将会使学生感受到快乐,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

(二)可以调动作文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现场作文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或置身于活动现场,或徜徉于山间湖畔,或驰骋于比赛场地,学生对作文学习的兴趣会明显增加。

(三)可以实现活学活用

开展现场作文教学,无论是人物描写、事件描写还是景观描写,教师可以就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处景物进行现场示范,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写作技巧的指导与所观察的对象及实际写作都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对这些技巧的掌握将更加直观形象,实现了活学活用。

(四)可以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学生写作文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如素材搜集整理、构思立意、详略安排等。开展现场作文教学,要求学生迅速完成素材的搜集整理、框架的构思、手法的选用等多个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综合发展,这也是现场作文区别于普通作文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

二、初中语文现场作文教学的要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现场作文教学,需要牢牢把握要点,将整个教学置于教师的有效掌控之中。

(一)结合教学需求确定内容

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要与教学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要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推进教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就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运用现场作文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对时间要求、环境要求、场地要求较高,因此并非所有的作文课都要采取这样的模式。教师要将作文教学中的难点、要点体现出来,有选择性地重点突破,这样才能保障其效果发挥至最大。如描写人物的文章,学生写作时觉得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选取模范人物为对象组织学生开展走访活动,现场开展作文教学指导,对难点进行有效突破。

(二)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分析

开展现场作文教学千万不能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教师传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研究。例如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田野进行观察,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景色,抓住每一处景物的特点,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印象,这就为接下来的作文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就会提高。

(三)师生互动交流

师生之间必须进行有效互动,才能将现场作文教学气氛推向高潮。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自己的语言方式、逻辑框架表达内心的感受,这样的交流活动可以为更多的学生丰富视听、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行引导点拨,重在帮助学生从纷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这是提高学生分析梳理能力和构思立意能力的重要基础。师生之间开展互动的另一大着力点,在于选题立意和布局谋篇。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文章的方向、主题以及要运用的手法,在脑海中初步构思文章的写作框架。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踊跃发言的机会。

(四)现场拟定提纲供小组讨论

提纲是写文章的基础与框架,提纲质量的高低与文章质量息息相关。教师在强化对学生的写作技巧指导之后,要让他们每个人讲述自己的写作思路并形成提纲,每个小组的.学生还要针对个人的提纲逐一进行分析研究。这一环节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抓手,能够让学生的集体力量发挥出来。

(五)搭建平台展示创作成果

教师在学生创作出质量较高的作文后,要注重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展示,比如可以举办优秀习作展览,也可以将学生作文中的精品在作文园地、班级橱窗中展示出来,还可以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作文比赛的内容可以采取现场观察、现场创作的方式,这样就能进一步提升现场作文教学的成效。

(六)梳理、总结作文写作技巧

形象直观地进行写作,其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更在于梳理、总结作文写作技巧,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每一次现场作文教学之后,笔者都要求学生撰写学后感,将本次现场作文教学中收获的经验提炼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将会积累丰富的写作技巧,这有助于教学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三、对开展现场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要合理安排时间

要尽可能在教学时间相对充裕的时候组织现场作文教学,如果匆匆忙忙开展现场作文教学,既难以全面展开教学活动,也会制约学生思维的拓展。

(二)要注意营造氛围

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氛围,不必拘泥于形式,轻松活泼的氛围特别有利于学生在现场作文中产生更灵动的思维和更深刻的领悟。

(三)要善于总结技巧

每一次现场作文教学都应带来学生写作技巧的进步与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总结梳理,并将写作经验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作文模式(7)

【摘要】: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也是当下许多语文教师所采用的作文教学模式。这种作文批改模式不仅费时费力,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存在诸多弊端,因而改变这种模式便成为必然本人在教学中提出几点高中作文批改模式有效性探究,在此与大家分享,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首先,改革批改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作文批改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有重要作用。批,是评价;改,是修正。以往批改的权柄一般执于教师之手。改革批改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整个作文教学过程的主人,这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而且包含了一切真知灼见均来源于自身实践的哲学观点。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作文教学,或许可以给我们点启发。在美国学校里,他们有两种激发学生自己改写作文的兴趣活动,即“编辑室”活动和“出版会议”活动,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广泛地讨论交流,不断地修改,把作文作为“半成品”来加工,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介入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思想一直沉浸在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写作环境里,借此可以逐步掌握写作的技巧,并激发更高层次上的创造性思维。

然后,让学生对作文批改的过程与做法有明确的认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佳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作示范性的批改,即教师从学生上交的作文中,挑选一篇中上等的作文,事先打成电子稿,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当堂批改给学生看,同时加以讲解,让学生直接感知老师批改作文的全过程。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作文批改这一相对陌生的环节有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进行自主批改。

这一阶段,学生系统地了解了作文批改的理论,并在老师的示范批改中感知作文批改的方法,让学生找到了作文批改的方向感。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有一句名言,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无论是小组批改,还是生生间相互批改,其最终目的还是自批自改。自己的作文自己修改,这才是实质意义上的写作,才是写作一篇文章的完整过程。

放开学生走,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教师要从更高的层面来关注学生的自我批改。第一,教师要继续培养并保持学生的作文批改兴趣。自改相对于互评更难,虽然前面已有经验,也尽心尽力,但学生不一定能够批改得很好。这时候,学生的情绪上面临着拐点,教师要给以充分的鼓励与赞扬,哪怕是改得不尽如人意。充分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批改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变写作后的“要我修改”为“我要修改 ”。第二,教师在作文题型的选择上要精挑细选,让学生学会不同文类的写作和修改方法;在作文时间的安排上要恰当合理,使学生既能保持定量的训练,又不会有太大的学业压力;在作文的评点上要更加精益求精,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知道从哪些方面更好的提升自己。学生慢慢适应并习惯于自写自批自改的写作模式的时候,教师才可以真正放手。

最后,建议教师“用符号标记法改作文”,这既把教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又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对于作文评价中评语的撰写,教师应有一个认识,那就是作为平等的交流者,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口吻措词,而要讲究评价的幽默、机智等艺术,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而健康地发展。教师应从传统社会角色鉴定者转为知心者,因为最好的评价应当是欣赏。另外,作为合作者的教师还应看重学生作品的价值,适当的时候应当设法让学生的作品被传阅、谈论,甚至被发表出版,有条件时还可以把孩子们的优秀习作编辑成册,让更多的人能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这将使学生在精神体验上有极大满足,从而激起写作的浓厚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都可以进行尝试。评改作文要有创造精神,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以求找到适合自己的批改方式。

 

作文模式(8)

(升格前)

推开虚掩的那扇门(标题设喻,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2017年四川考生

高考得分:内容13+表达13+特征12=38分

当一扇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门也会打开。我们经常紧盯着关闭的那扇门,却对已开启的门熟视无睹。——题记

(“题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挫折与希望并存的道理,暗示人们往往忽视希望,一味看到痛苦,令人深思,有文采)

人生的路很长,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些人,将眼前的挫折转变成改变将来的一块奠基石;有些人,将挫折看成是一种挑战,通过不断地战胜,从而无数次自我超越;还有一部分人,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仿佛全世界只有他遭遇了不幸。前两种人淡化了挫折所带来的痛苦,鼓起勇气,主动出击,推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而后者,坐在已关闭的门前嚎啕大哭,又有何用呢?

(开头好。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境遇也不同,分析条理清晰,有代表性。但“前两种人”

实际属于一种生活态度,可以合并在一起)“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样的前车之鉴对我们的人生是不无益处的。(由此及彼,更有现实针对性。但“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来得较直接,缺乏过渡)

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遭遇挫折,我们究竟痛苦什么?怕什么?

改变。(提出面对痛苦时的另一种态度,也是文章的观点。但表达不够准确、透彻,未能与上下文有机衔接)

是的,我们惧怕现实与我们所想好的不一样,我们担心这次的挫折会改变我们原有的生活……换句话说,只有安于现状,享受平庸的人才会在遭遇挫折时感到莫大的痛苦,想要上进,憧憬不断自我突破的人面对挫折时反而会感到高兴,就像“危机”一词,危险的同时,又一次机会降临了,不是吗?(分析为什么在“遭遇挫折”时要“改变”,有道理。但论述不充实,较空洞)

有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突然插入故事,显得生硬,且以叙代议,文体特征不明)

在一座深山里,有个孤独的人。

他来到山崖下,仰头望去,似乎上面有块十分肥沃的土地等待开垦。于是他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沿着岩石,攀上了崖顶。果然不出所料,那里的土地很肥沃,并且自然生长着许多果树,他将身上携带的绳索系在崖顶一棵树上,带了些果子沿着绳子爬下了山崖。

第二天,他沿着绳索上山崖。

第三天,他又沿着绳索又上了山崖。

第四天……第五天,第二年,第三年,他每天都沿着他原先系好的绳索爬上爬下。然而,有一天,那棵树断了,他正爬到半崖,便从崖上掉下摔死了。

崖上并非只有那一棵树。(故事过详,且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无关,生搬硬套)

我想说的并不是墨守陈规就一定会导致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一陈(成)不变潜伏着许多危险的因素。(丢开“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谈不应“墨守成规”,论点转移,似是而非。)与其为改变这样危险的状态而痛苦、哭泣,不如欣然面对挫折,接受改变,也许你推开的那扇门才是你真正期待的生活。(结尾处扣住话题,照应标题,指出面对挫折应该寻求改变而不是一味痛苦。但牵强生硬,且“与其为改变这样危险的状态而痛苦、哭泣,不如欣然面对挫折,接受改变”一句,表意不明确,前后矛盾)

多一点坦然,多一点改变的勇气,才能多一点力推开那扇虚掩的门。(指出怎样才能“推开那扇虚掩的门”,回扣题目,收束全文。但“坦然”、“勇气”前面均未提及,较为突然)

『总评』

这篇作文提出了在遭遇挫折时,不应一味痛苦而应该寻求改变,实现自我超越的观点,立意方面有可取之处。语言较流畅,有一定的文采。标题、题记、开头、结尾都扣住“推开那扇虚掩的门”委婉地表现了自己的观点,较为醒目而有内涵。但观点表述不够明确,结构安排不合理,主体部分以叙代议,没有充实的论证。选材不恰当,所举的故事及后面的议论偏离话题,导致文章成为“标签式”的议论文,主旨不统一。个别地方语言突兀,不够通畅。

『升格技巧』

1.扣紧话题,明确表述观点,使文章的立意可以贯穿始终。

2.按一定的类别精选事例。原文中引用的故事不能为主旨服务,可更换。另外可精选正反两面的例子来论证观点。

3.结构上理顺思路和详略。故事可放在开头,以引出观点。论证部分是主体,可从正反两面加以证明,要详写。既可是正反对照结构,也可是层进结构。

4.加强对事例的分析,使观点更加鲜明,能始终为主旨服务。另也可加入适当的抒情,增添文章感人的力量。

5.进一步锤炼语言。可多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和排比句,使语言更生动。尽量避免病句,引用名言、事例要准确、恰当,使文章具有可读性和文采。

[升格后一]

推开虚掩的那扇门

四川师大附中高2017级11班陈雨石

当一扇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门也会打开。我们经常盯着关闭的那扇门,却对开启的门熟视无睹。——题记

有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以故事开头,形象而有意味)

美国人塞尔玛随丈夫从军,部队驻扎在沙漠地带。那里终年炎热,周围除了高大的仙人掌便是不会英语的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不久丈夫远征,留下塞尔玛一个人面对孤独。

她几乎快崩溃了于是写信向妈妈倾诉。

妈妈的信很快回来了。几天之后,塞尔玛变了一个人。她与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交上了朋友,她开始研究仙人掌的千姿百态,她习惯地欣赏大漠落日、海市蜃楼,她不再孤独,她很快乐。回到城里后,她写了一本名叫《快乐的城堡》的书,引起了轰动。(故事中人物生活态度的改变令人欣慰,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耐人寻味)

妈妈的信是什么?内容却只有寥寥数字:

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

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

一个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

多么睿智的话语!监狱铁窗没有变,变的是囚犯的心。(两个“看到”,揭示出两种生活态度。对故事的阐述扣住话题,贴切自然)

挫折同样不可逆转,但对待挫折的心可以改变。(由实入虚,自然引出文章观点)

人生的路还很长,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有些人懂得“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他们将挫折当作改变将来的奠基石;还有一部分人,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仿佛全世界只有他遭遇了不幸。(沿用原文开头并适当调整。把三种类型的人简化为两种,更为集中地表现出对待挫折的两种不同态度。)其实,希望之门永远是虚掩的,推开它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难度在于你是否能意识到“虚掩”这个事实,鼓起勇气,主动出击,门便开了,否则便会坐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嚎啕大哭。(丰富对“希望之门”的阐述,明确为什么应该“推开”的道理)“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样的前车之鉴对我们的人生是不无益处的。(沿用原文作为过渡,自然引出下文)

面对挫折,惟有积极地改变心态,方能战胜它,方能阻止痛苦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指出遭遇挫折后的正确态度,观点明确,扣题紧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如是说。一位受过腐刑,在肉体和心灵上都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的贤人,面对挫折,没有想到死,而是想起先贤们的痛苦和他们的成功。于是《史记》应运而生。(以司马迁为例,阐述紧扣中心)

鲁滨逊荒岛余生,他想到的也不是死,而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生存。猛兽、食人族、孤独,他什么都战胜了,于是他在荒岛上生存二十三年,最终等来了希望,得以重返社会。(以鲁滨逊为例,举例由古到今,由中到外,有典型性)

然而,令我们痛心的是,一个个花季生命过早地在挫折面前凋谢,也许我们还记得重庆十四岁的少女余金津的“千字遗书”,她的“来去匆匆化作泥土,从此世上便不会再有我”曾让多少人心疼,曾让多少人泫然。(反面举例,指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一味沉迷痛苦的可悲和沉痛,有说服力)

站起来,迈向前,那扇门有一丝亮光透出,于是你便知道它没有锁。与其哭泣,不如欣然面对,然后寻求改变,也许你推开的那扇门才是你真正期待的生活。(再次设喻,以“有一丝亮光透出的”“那扇门”暗喻摆脱挫折和痛苦后的充满希望的生活,照应开头)

桑兰说过:“奥远的金牌我是摘不到了,但我要摘下人生的金牌。”虚掩的门背后,是挫折的死敌——希望。(以“桑兰”的话作结,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号召“推开虚掩的门”,改变挫折处境,有诗意)

[点评]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统一了文章的立意,精选了部分材料,调整了不当的结构。“面对挫折,惟有积极地改变心态,方能战胜它,方能阻止痛苦进一步扩大”这一观点在文中既有明确表述,又贯穿始终。“塞尔玛”的故事成为引出观点的引子,司马迁、鲁滨逊、少女余金津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充实了文章的论证,桑兰的名言为文章的结尾增添了魅力。这样,观点更明确,论证更充实,结构更合理,材料更准确而典型。语言方面则保留了原文的风格,且更为流畅、精练。改后的文章可进入“一类下”评定,51分左右。参考评分:内容17+表达18+特征16=51分。

 

作文模式(9)

(升格前)

推开虚掩的那扇门(标题设喻,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2017年四川考生

高考得分:内容13+表达13+特征12=38分

当一扇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门也会打开。我们经常紧盯着关闭的那扇门,却对已开启的门熟视无睹。——题记

(“题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挫折与希望并存的道理,暗示人们往往忽视希望,一味看到痛苦,令人深思,有文采)

人生的路很长,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些人,将眼前的挫折转变成改变将来的一块奠基石;有些人,将挫折看成是一种挑战,通过不断地战胜,从而无数次自我超越;还有一部分人,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仿佛全世界只有他遭遇了不幸。前两种人淡化了挫折所带来的痛苦,鼓起勇气,主动出击,推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而后者,坐在已关闭的门前嚎啕大哭,又有何用呢?

(开头好。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境遇也不同,分析条理清晰,有代表性。但“前两种人”

实际属于一种生活态度,可以合并在一起)“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样的前车之鉴对我们的人生是不无益处的。(由此及彼,更有现实针对性。但“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来得较直接,缺乏过渡)

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遭遇挫折,我们究竟痛苦什么?怕什么?

改变。(提出面对痛苦时的另一种态度,也是文章的观点。但表达不够准确、透彻,未能与上下文有机衔接)

是的,我们惧怕现实与我们所想好的不一样,我们担心这次的挫折会改变我们原有的生活……换句话说,只有安于现状,享受平庸的人才会在遭遇挫折时感到莫大的痛苦,想要上进,憧憬不断自我突破的人面对挫折时反而会感到高兴,就像“危机”一词,危险的同时,又一次机会降临了,不是吗?(分析为什么在“遭遇挫折”时要“改变”,有道理。但论述不充实,较空洞)

有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突然插入故事,显得生硬,且以叙代议,文体特征不明)

在一座深山里,有个孤独的人。

他来到山崖下,仰头望去,似乎上面有块十分肥沃的土地等待开垦。于是他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沿着岩石,攀上了崖顶。果然不出所料,那里的土地很肥沃,并且自然生长着许多果树,他将身上携带的绳索系在崖顶一棵树上,带了些果子沿着绳子爬下了山崖。

第二天,他沿着绳索上山崖。

第三天,他又沿着绳索又上了山崖。

第四天……第五天,第二年,第三年,他每天都沿着他原先系好的绳索爬上爬下。然而,有一天,那棵树断了,他正爬到半崖,便从崖上掉下摔死了。

崖上并非只有那一棵树。(故事过详,且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无关,生搬硬套)

我想说的并不是墨守陈规就一定会导致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一陈(成)不变潜伏着许多危险的因素。(丢开“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谈不应“墨守成规”,论点转移,似是而非。)与其为改变这样危险的状态而痛苦、哭泣,不如欣然面对挫折,接受改变,也许你推开的那扇门才是你真正期待的生活。(结尾处扣住话题,照应标题,指出面对挫折应该寻求改变而不是一味痛苦。但牵强生硬,且“与其为改变这样危险的状态而痛苦、哭泣,不如欣然面对挫折,接受改变”一句,表意不明确,前后矛盾)

多一点坦然,多一点改变的勇气,才能多一点力推开那扇虚掩的门。(指出怎样才能“推开那扇虚掩的门”,回扣题目,收束全文。但“坦然”、“勇气”前面均未提及,较为突然)

『总评』

这篇作文提出了在遭遇挫折时,不应一味痛苦而应该寻求改变,实现自我超越的观点,立意方面有可取之处。语言较流畅,有一定的文采。标题、题记、开头、结尾都扣住“推开那扇虚掩的门”委婉地表现了自己的观点,较为醒目而有内涵。但观点表述不够明确,结构安排不合理,主体部分以叙代议,没有充实的论证。选材不恰当,所举的故事及后面的议论偏离话题,导致文章成为“标签式”的议论文,主旨不统一。个别地方语言突兀,不够通畅。

『升格技巧』

1.扣紧话题,明确表述观点,使文章的立意可以贯穿始终。

2.按一定的类别精选事例。原文中引用的故事不能为主旨服务,可更换。另外可精选正反两面的例子来论证观点。

3.结构上理顺思路和详略。故事可放在开头,以引出观点。论证部分是主体,可从正反两面加以证明,要详写。既可是正反对照结构,也可是层进结构。

4.加强对事例的分析,使观点更加鲜明,能始终为主旨服务。另也可加入适当的抒情,增添文章感人的力量。

5.进一步锤炼语言。可多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和排比句,使语言更生动。尽量避免病句,引用名言、事例要准确、恰当,使文章具有可读性和文采。

[升格后一]

推开虚掩的那扇门

四川师大附中高2017级11班陈雨石

当一扇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门也会打开。我们经常盯着关闭的那扇门,却对开启的门熟视无睹。——题记

有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以故事开头,形象而有意味)

美国人塞尔玛随丈夫从军,部队驻扎在沙漠地带。那里终年炎热,周围除了高大的仙人掌便是不会英语的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不久丈夫远征,留下塞尔玛一个人面对孤独。

她几乎快崩溃了于是写信向妈妈倾诉。

妈妈的信很快回来了。几天之后,塞尔玛变了一个人。她与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交上了朋友,她开始研究仙人掌的千姿百态,她习惯地欣赏大漠落日、海市蜃楼,她不再孤独,她很快乐。回到城里后,她写了一本名叫《快乐的城堡》的书,引起了轰动。(故事中人物生活态度的改变令人欣慰,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耐人寻味)

妈妈的信是什么?内容却只有寥寥数字:

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

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

一个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

多么睿智的话语!监狱铁窗没有变,变的是囚犯的心。(两个“看到”,揭示出两种生活态度。对故事的阐述扣住话题,贴切自然)

挫折同样不可逆转,但对待挫折的心可以改变。(由实入虚,自然引出文章观点)

人生的路还很长,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有些人懂得“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他们将挫折当作改变将来的奠基石;还有一部分人,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仿佛全世界只有他遭遇了不幸。(沿用原文开头并适当调整。把三种类型的人简化为两种,更为集中地表现出对待挫折的两种不同态度。)其实,希望之门永远是虚掩的,推开它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难度在于你是否能意识到“虚掩”这个事实,鼓起勇气,主动出击,门便开了,否则便会坐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嚎啕大哭。(丰富对“希望之门”的阐述,明确为什么应该“推开”的道理)“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样的前车之鉴对我们的人生是不无益处的。(沿用原文作为过渡,自然引出下文)

面对挫折,惟有积极地改变心态,方能战胜它,方能阻止痛苦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指出遭遇挫折后的正确态度,观点明确,扣题紧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如是说。一位受过腐刑,在肉体和心灵上都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的贤人,面对挫折,没有想到死,而是想起先贤们的痛苦和他们的成功。于是《史记》应运而生。(以司马迁为例,阐述紧扣中心)

鲁滨逊荒岛余生,他想到的也不是死,而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生存。猛兽、食人族、孤独,他什么都战胜了,于是他在荒岛上生存二十三年,最终等来了希望,得以重返社会。(以鲁滨逊为例,举例由古到今,由中到外,有典型性)

然而,令我们痛心的是,一个个花季生命过早地在挫折面前凋谢,也许我们还记得重庆十四岁的少女余金津的“千字遗书”,她的“来去匆匆化作泥土,从此世上便不会再有我”曾让多少人心疼,曾让多少人泫然。(反面举例,指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一味沉迷痛苦的可悲和沉痛,有说服力)

站起来,迈向前,那扇门有一丝亮光透出,于是你便知道它没有锁。与其哭泣,不如欣然面对,然后寻求改变,也许你推开的那扇门才是你真正期待的生活。(再次设喻,以“有一丝亮光透出的”“那扇门”暗喻摆脱挫折和痛苦后的充满希望的生活,照应开头)

桑兰说过:“奥远的金牌我是摘不到了,但我要摘下人生的金牌。”虚掩的门背后,是挫折的死敌——希望。(以“桑兰”的话作结,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号召“推开虚掩的门”,改变挫折处境,有诗意)

[点评]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统一了文章的立意,精选了部分材料,调整了不当的结构。“面对挫折,惟有积极地改变心态,方能战胜它,方能阻止痛苦进一步扩大”这一观点在文中既有明确表述,又贯穿始终。“塞尔玛”的故事成为引出观点的引子,司马迁、鲁滨逊、少女余金津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充实了文章的论证,桑兰的名言为文章的结尾增添了魅力。这样,观点更明确,论证更充实,结构更合理,材料更准确而典型。语言方面则保留了原文的风格,且更为流畅、精练。改后的文章可进入“一类下”评定,51分左右。参考评分:内容17+表达18+特征16=51分。

[升格后二]

推开虚掩的那扇门

四川师大附中高2017级11班唐茗茭

当一扇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门也会打开。我们经常紧盯着关闭的那扇门,却对已开启的门熟视无睹。——题记

漫漫人生路,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有些人,将挫折看成是一种挑战,不断地努力奋斗,从而无数次超越自我,达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有的人,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仿佛他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前者淡化了挫折带来的痛苦,鼓起勇气,主动出击,推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而后者,坐在已关闭的门前恸哭流涕,这无疑只是坐以待毙。(在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在挫折面前的不同态度,分成两类人,内容更简洁)“如果失去太阳时你掉下了眼泪,那么你还将失去满天星辰”。这样的前车之鉴对我们的人生不无益处。(引用诗句,明确了“前车之鉴”的具体内涵,过渡更加自然)

因为挫折会改变我们原有的生活,那些安于现状,享受平庸的人才在挫折降临时感到莫大的痛苦;相反,追求上进,想不断突破自己极限的人面对挫折时反而感到高兴。正如“危机”一词:危险的同时,又一次机会降临了。与其放大痛苦,不如将挫折当作奋斗的动力。(简要分析两种态度的原因,指出“挫折”与“机会”同在,明确提出观点:“与其放大痛苦,不如将挫折当作奋斗的动力。”)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他自幼丧父,家庭贫困,没有受教育的条件,但他不顾重重困难,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了大儒,奔走列国,传承文化,留名青史。人们敬仰他,不仅仅因为他有渊博的学识,更因为他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知其不可而为之。

李阳说:“咬牙冲过去的痛苦就是快乐。”

几年前,疯狂的李阳凭借着自己首创的“疯狂英语”风靡全国。然而在光环的背后,李阳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苦痛经历。初中成为逃课大王,高一第一学期五门功课不及格,大学四年十三门功课补考,更创造了补考旷考的全校记录。在这样的挫折与压力面前,李阳没有沉沦,没有放大痛苦,而是毅然选择面对。在众人面前,他大声喊出英语,即使被他们看做疯子,他依然执著的坚持。后来,他的四级考试获得了优秀,轰动全校。再后来,“疯狂英语”诞生了。(分别以孔子、李阳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和最终成就为例,正面论证观点)

如果孔子没有积极面对挫折,一代大儒就被历史长河湮没了;如果李阳认为困难大到不可克服,那么也没有闻名遐迩的“疯狂英语”。然而,历史上也有不少因为把痛苦放大而不去积极面对挫折的事例。(由此过渡到反面论证,但语言稍显生硬)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以"为学的三个境界"鼓舞一代代求学的国人拼搏进取的他,在面对自己一生钟情的古汉语的地位受到冲击、动摇之际,心生困惑和绝望,凄然投入昆明湖,以身殉道。在挫折面前选择逃避,这让人何等的痛惜!(以王国维为反例,虽能从某方面证明观点,但不够全面、辩证,有局限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朦胧诗大师,只因放大了痛苦而选择自杀结束了鲜活的生命。高昂、激奋的诗魂最终未能帮他冲破生活的种种困惑。这到底是挫折不可战胜,还是自己拿着放大镜在看问题?(以顾城为例,有典型性。末句诘问有力,扣题紧密。“只因放大了痛苦”较为笼统,可以作一点阐释)

我们应当欣然面对挫折,而不是一味放大痛苦。(结尾点题,照应前文观点)。一朵花的萎落不代表整个春天的荒芜,一次挫折也决定不了整个人生的成败。学会在挫折中涅槃,拿出勇气,推开那扇虚掩的希望之门吧。(结尾处回扣标题、题记,意味无穷)

[点评]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着重在立意和材料上作了调整。立意明确表述为“与其放大痛苦,不如将挫折当作奋斗的动力”,更加切题,贯穿始终。此外,围绕主旨重新组织了材料,充实了文章的论证部分,形成了“凤头、猪肚、豹尾”的格局。举例正反对照,有一定的说服力。且语言上作了调整,引用、比喻等多种修辞灵活运用,句式上整散结合,有文采。不足之处有三:一是对材料的概述不够简洁,比如李阳的事例;二是对材料的把握还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本质。因此举例分析有局限性,理性分析不够,思辨性还不足,如王国维、顾城例;三是过渡还较生硬,语言的自如程度还有待提高。因此,改后的文章可进入“二类上”的评定,49分左右。参考评分:内容16+表达17+特征16=49分。

 

作文模式(10)

1、句子题:命题方式探微:句子题,即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由于句子题本身包涵着相对完整的意思,只要细心梳理其结构,便可领会题目规定的大体要求。一般情况下,句子充当题目的现象多出现在记叙性文体中,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体中相对少些。

2、短语题:命题方式探微:短语题就是题目以短语形式出现,如“一件小事”、“激动人心的时刻”、“用心看世界”、“风雪路上”、“我学会了关心别人”等。一般来说,在单字题、双字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上适当的修饰或补充成分,就变成了短语题。

3、双字题: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双字题”,指文题是两个字的词语。这类文题写作范围较大,题旨有时不够明朗,比如,“蜡烛”、“习惯”、“幸福”、“攀登”等。双字题虽然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由于提供的审题信息相对较少,因此也容易让考生产生偏读甚至是误读,所以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便成为写好此类作文的关键。

4、单字题: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单字题”,就是指文题是一个字,比如,名词单字题“书”、“路”、“桥”,动词单字题“读”、“问”、“看”,形容词单字题“忙”、“杂”、“新”,等等。单字题的写作范围明确,降低了作文的审题难度,但也增加了考生审题时犯错误的机会,所以要慎重审题。

上面就是关于中考命题模式的一些简单的介绍,考生在中考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好中考作文,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作文模式(11)

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我们都需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这中心就是记叙文要展现的核心,将核心内容放在记叙文的开头,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是总起;而放在写人叙事的结尾处加以强调,是总括。总分式便因此可以分为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人物性格和主题)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二、并列式结构

无论是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还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常常需要从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来写人叙事,表现人物和主题,这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使文章有了层次感和厚重感,这就是最常见的并列式结构。   如果是写一个人物,我们应该围绕人物的性格选择细节。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往往有着多个侧面,那么,要展现一个人复杂的性格,就应该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侧面去展现,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立体。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既有虚荣心极强的一面,也有自尊自爱的一面,作者通过借项链和丢失项链之后的两方面细节对比展开,展现出玛蒂尔德可恨可鄙又可敬可爱的两个侧面,使得人物立体丰满,栩栩如生。   如果记叙文写作中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去叙述事实,我们依然可以采用这一章法,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面的实例加以表现,通过小和大,名人和普通人,文艺界和体育界,物质和精神等等不同的方面的人物或事例,展现相同的主题或者主题的不同深度。如以“丰收”为主题的一篇作文,一位同学就选择了两位不同的人的事例加以展现,一是选取了自己的舅舅因种植的西瓜又大又好而获得了“瓜王”的称号和后光荣回村的情节,展现新时代的农民物质上的丰收。接着又用自己在教师节那一天去看望老师,老师书房中满满一面墙上贴满了学生发来的贺卡,展现了辛勤耕耘的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收。这样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共同展现出“丰收”的意义,给人深刻的启迪。   运用并列式结构需要注意:并列的几个内容应各自独立,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性格或主旨);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注意不要出现交叉或从属。

三、对照式结构

记叙文的对照式结构其实可以看作是并列结构的一种特例,只因为并列的事例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公与私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故称为对照式结构。如《守财奴》一课中,巴尔扎克就将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和种种为争夺金钱的种种丑态和女儿欧也妮对金钱的无所谓,对父亲的真爱鲜明对比,突出葛朗台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以及欧也妮灵魂的美好和崇高。记叙文中的对照结构应该特别注意不要简单地通过评价直接对比,而要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让事实说话。   这几种技法,既是分别独立的,又可以融为一体,如总分中,分的内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对照式,而无论是并列还是对照,在一篇文章中都只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所以不要可以追求形式,还是要集中展现人物性格以及文章主旨。

 

作文模式(12)

【作文布局的七种模式】

一、比喻式

这一方法很简单,就是将题目拓展为若干个比喻句,以这些提纲挈领的比喻作为通篇骨架,再充实成文。比如20xx年江西卷满分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开篇扣题,亮出观点:“寒窗十载,从小至今,语文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一门学科”,接着主体部分则巧妙地将主旨句一分为三:

A.语文是一本日记,记载着我的成长经历;

B.语文是一部交通工具,载着我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C.语文是一部历史片,带着我穿越时空,驰骋古今。

三个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透露出语文对作者的熏陶与感染,表达出对语文的热爱之情,条分缕析而不失轻松地诠释了“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这一题旨。

【运用指南】

如果想采用这种方法,动用你以前做造句练习时所形成的储备就已经足够。这里再介绍一个拟出比喻句的好方法:先抛开本体(如“语文”),设定几个自己熟悉的喻体(比如球赛、电影、流行歌等),再把喻体与本体相钩连——比如,“语文是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让我在做完枯燥的数理化后得到全然的放松”;“语文是一场经典的电影,美伦美奂,意味幽长,让我品味不尽”;“语文是一曲曲动听的流行歌,永远流淌在我心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一开始硬想“语文像什么”,可能绞尽脑汁也无所得,不妨逆向思维,尝试一下上述技巧。考生可以在闲暇时间里多观察,多思考,试直接援引生活中的物象做比喻,在考场上自然而然能顺利造出比喻句。会写比喻句,“比喻式”作文自然不难了。

二、倾诉式

这一式适用于以叙事、抒情为主的作文。根据题目限制和表达需要,选取特定的对象进行倾诉,读来往往能感动人心。比如20xx年江苏卷有篇满分作文《怀想天空》,很有代表性。文章深入剖析“民族魂”鲁迅的“天空”,所写材料分别由深情的呼告句领起:

A.先生,你的天空充满热血,让人向往;

B.先生,你的天空充满愤慨,让人深思;

C.先生,你的天空充满爱国的热情,让人仰望,让人敬畏。

由“充满热血”到“充满愤慨”再到“充满爱国的热情”,作者步步紧逼,激情洋溢,由此我们对鲁迅“天空”的理解渐趋深入,对其精神与思想的把握更为精确。读者从作者的倾诉中,不仅能看到那位瘦弱的老人执著前行的背影,还可看到苍茫天地间一根挺立不倒的脊梁对后来者的深远影响。

【运用指南】

只要做到两个点,“倾诉式”也十分容易。这两个点是:一要设定一个具体的“倾诉对象”,让感情的抒发有突破口,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漫无目的。二要学会“设境”——在某种情境中触发情绪。具体说,是要让自己在想象的特定的情境中触发情绪,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抒情作文,力求收到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运用“倾诉式”,就权当自己平常跟别人说话一样,文思极易如泉源——只要注意将其润色为书面语言,这种方法对你来说就没有什么攻而不克的了。

三、纵向式

这一式适用于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作文。它的特点在于:抓住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表现中心,构成纵向的层进关系。20xx年上海卷优秀作文《他们(他们是一群理性的思考者)》就是如此:

A.人类历史是由理性的他们推动;

B.然而,时代回敬了他们什么;

C.其实,理性并非只是圣人的特权。

在作者看来,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性,才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然而“他们”却承受着时代种种非理性的不公。这种关注就不是停留在一般层面,而是对时代理性的深沉呼唤。文中的“他们”均以“理性”冠之,主题集中;主体部分层层推进,渐入佳境,将“理性地想、理性地做,人们相信,这是一条没有灰尘的路,相信所有愉快的梦都会通过,相信终有一日我们会与他们相认”的主旨拓展到了极致。

【运用指南】

简单地说,采用“纵向式”写法,就是从“起因”“过程”“结果”几个环节剖析主题,体现一种纵向的发展,求出最终的结论。就以上面例子来说,作者是围绕“理性的思考者何去何从”展开论述的:即“理性思考者从哪里来(因推进人类历史而被赋予“理性思考者”称号)”,“理性思考者走在了什么样的道路上(遭受着历史的不公正待遇)”,“理性思考者通往何方(我们会与他们相认)”,对“理性思考者”的论述全面而充分,让读者透彻地认识到“他们”这一群“理性的思考者”。“纵向式”写法看似不好握,其实只要抓住“起因”“过程”“结果”几个环节,一一写清,就能自圆其说,成一家之言。

四、反复式

具体是指,把体现作者重要观点或深挚情感的语句在关键位置反复出现,以显示行文脉络,能产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妙。

比如20xx年全国卷甲卷河南考生的《拿什么赞美您,人民的总理》,聚焦共和国总理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紧扣“赞美”行文,内容集中;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叙事中融入了浓浓的感情,描写时带出感人的细节,令人不能不动容。作者以“拿什么赞美您,人民的总理”作为议论中心和行文线索,这一感叹前后复沓五次,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另一位河南考生的《孩子,别哭》,同样结构严谨。在文中,“孩子,别哭”共出现八次,或拟为标题,树旗明旨;或置于段首,概括要义;或用于结尾,总括全文……它如同思想的红线,有机组合了各部分材料,从而使文章一气呵成,使情感抒发淋漓尽致。

【运用指南】

以“反复式”布局,前提条件是寻找到一个“动情点”(即最能激动情感的那一“点”)。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或者是一片风景……这个“点”当然是在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内找到的,它既是题意的最好体现,又是情感的最好浓缩。“动情点”有时是“心痛的感觉”,因为我们情感中最能留下痕迹的就是“创伤记忆”。另外,“痛”与“爱”是紧密相连的,在寻找“动情点”时,我们应从“痛”与“爱”两方面着眼,在自我的生命中追寻最珍贵的情感。找到这个点是最为关键的,接下来,就只是将其反复使用和展开论述的问题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反复式”的写法都只是在重复一句话,不能点出明确的分论点,所以各段的论述一定要避免重复。否则,就是通篇冗言赘语,一点价值也没有了。

五、关键词式

下笔之前选取一系列关键词,围绕关键词一一述说,便可铺展开整篇文章的局势,既简洁明了又全面周致,是不错的方法。比如20xx年河北考生的高考作文《大爱无声》,开篇表明中心论点“地震中我们用坚强、用善良甚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歌——大爱无声”,然后以三个关键词领起文章的三个部分:

A.师魂;

B.责任;

C.无私。

文章的第一部分写一名在地震中舍己保护学生的人民教师,“用铁的脊梁擎起了学生希望的天空,用坚强的臂膀挽起了学生弱小的生命,用爱心重建了一个个完整的家庭”,展现伟大的“师魂”;第二部分感慨“再多的语言也无法形容您对百姓的关心”,歌颂爱民如子、日夜劳碌在救灾第一线的国家总理;第三部分写道“于是我们便看到了那洒脱的纵身一跃,感受到了那一片片赤诚的爱国之心”,赞美全然忘我、无私奉献的子弟兵——三个部分都紧扣关键词,在展示灾区典型事件的同时,对“大爱”的主题进行升华。这篇文章巧用关键词布局,既展示现象,又抒写感悟,事例充实,感情充沛。

【运用指南】

以“关键词”谋篇布局,重在掌握概念分析法。这里的“概念”,指文章中心论点中的核心词语。对核心词语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恰当地提取出关键词。实感提取关键词困难的考生,不妨尝试选择一些社会热点关键词,如“和谐”“爱心”“创新”“进取”等。像这样一些社会热点,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只要在具体文章中,将这样一些意义宏大的关键词结合题目限制、个人实际来谈,就可以写出立意高远又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此外,考生还可以考虑结合个人的兴趣点来提取关键词,如“叛逆”“友情”“成长”等。对自己一直关注的东西提取一二,接着再对其加以论说,一篇完整的文章很容易就出来。

六、条件式

条件式布局,即以若干简洁的条件句将题意拓展开来,形成分论点以构成全篇轮廓。比如20xx年全国卷乙卷满分作文《等待》,先顺着材料入题——“被游客赶走的老鹰,并没有立刻飞去其他地方寻找新的食物,而是耐心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它成功了,它用等待换来了成功,由此可见等待也是一种成功”。接着进入正文部分,作者把自己的看法分解成四个分论点:

A.等待需要耐心;

B.等待也需要自信;

C.等待更需要勇气;

D.等待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以上句子各领起一段论述,四个段落间构成排比段。这样的结构整体性很强,议论性散文的文体特征非常鲜明。

【运用指南】

在“条件式”结构中,中心论点是“结果”,而分论点是满足结果的“条件”。考生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不妨围绕中心论点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用来铺开文章的“条件”自然可以生成。就以上面所举作文为例,可以在设定“等待也是一种成功”的中心论点之后,反问自己“为什么说等待也是一种成功呢”,甚至可以把这个问句直接写进作文中,以引领自己的思路。反问之后,你为了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自然会寻求“条件”来“自圆其说”——这些条件也就是“耐心”、“自信”、“勇气”、“努力”。在你想不出条件的情况下,不妨“逼问”自己一下。

七、诗句式

这一式对记叙、议论两种文体都适用。它指的是用若干有针对性的诗句或名言,支撑起整篇文章的框架。比如20xx年安徽卷满分作文《带着感动出发(忘不了)》,作者选取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作为抒写对象,深切表达了因感念大陆、思恋故土、心怀感动而出发的美好情怀。在“我要回家,越过浅浅的海峡,带着感动出发……”一语的统领下,分写的内容都以诗句发端:

A.“听说北方有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将他唱响,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B.“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头一望已雪染白头。”

C.“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如此处理,整篇文章扣题紧密、脉络清晰,而且底蕴丰富,容易获得阅卷教师的好评。

【运用指南】

“诗句式”方法更适用于有一定文学积淀的考生。在具体的运用中,所选用的诗句要切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或是要巧妙过渡以使诗句与文意相关联,决不能使二者相割裂。比如上面的例文,在写思恋故土的游子时,引用余光中《乡愁》中的诗句(“后来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就非常贴切,尽管只是一句诗,已画龙点睛地提升了整篇作文的品位。例子有很多,比如可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写思亲主题的文章,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写自信主题的文章,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友情主题的文章,等等。考生可在日常的复习中多做归纳,以备考场之需。也要注意,用得烂熟的诗句尽量少用,因为它可能会导致文意陈旧,不易生新。

 

作文模式(13)

【9大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

1、线形结构模式

所谓“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就是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这种形式的记叙文从小学写到初中,又写到高考考场。这种形式的记叙文内容很单纯,不容易出彩,在高考考场很难得高分。要想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的优秀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必须至少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符合记叙文文体特征——善于描写,有意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表现力,适当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增加文学意蕴。

下面我们就以高考“心灵的选择”话题优秀作文山西考生的《大米饭的洗礼》来谈谈这篇“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得高分的原因。

大米饭的洗礼

(高考“心灵的选择”话题优秀作文)

幸福如一抹浅浅的雾,淡淡地飘在天涯,飘在村东的路口,与那个破旧的屋子里的大米饭的香味融合,弥漫在我的心窝。为了它,我曾等了一个夏天,等老了一个童年。而此刻,它竟像一笛箫音,轻轻回响在我心灵的深处……

小时候,家里很穷。穷人的天空在记忆中是灰白色的,而穷人总是有一双哀伤的眼睛,那是在他的孩子们咕噜咕噜地喝稀饭的时候。

那年,外婆害病了,为了外婆,母亲借了一升大米,细粮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东西。每天早晨,母亲蒸一碗白稠稠的大米饭,然后一口一口给外婆喂下。每到此时,我就蹲在墙角咽口水。孝敬的定义就是把好东西留给外婆吃吗?那时,我常常这样想,直到有一天……

那天,天气晴朗得可爱。早上,照例是一碗大米饭和我们的稀饭,而外婆因身体不舒服没有起来吃饭,母亲急着去地里,临走时叮嘱我喂外婆。望着端过饭碗的瘦瘦的我,外婆说:“乖囡,外婆不想吃,你去吃了吧,啊?”外婆和蔼地抚着我的头。“哎!”我满心欢喜,忙不迭地端走了那碗我梦寐以求的大米饭。但就在这时候,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简单的思维告诉我:“这是外婆的饭,我不能吃!”就这样,我痴痴地盯着那碗大米饭,窗外的阳光,小鸟的鸣啾,全都变成了一碗碗的大米饭,在我眼前晃动。有好几次,我都差点忍不住了,一碗大米饭的诱惑力当时真是不亚于吸引一根针的那块大磁铁,而它又仿佛一个女妖,美丽地谄媚地笑着,想要一口把我吸进去似的。而我就端坐在那儿,在吃与不吃之间徘徊,耳边不断地响着一句话:外婆的饭,我不能吃……

门“吱”地被母亲推开了,我扭过头去,看着母亲:“娘,外婆的大米饭我没吃。”我的嘴一撇,想哭。母亲怔怔地看着,突然像明白了什么,紧紧地抱着我,大滴大滴的泪水滴在我的脖子上。那一刻,我知道,我做对了,那一刻,我好像突然长大了,因为我终于可以承载母亲的眼泪了。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来,暖暖地照在我和母亲的脸上,屋里一片淡淡的红色,在这静谧中,我尽情地分享着母亲的泪光……

那一年,我8岁。小小的我,像是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没错,就是这样的。我清楚地记得,外婆世的那天晚上,我梦见外婆就站在我面前,手里捧着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

点评:

文中划线三句分别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有表现力;文中的斜体红字部分使用了语言描写和表情描写,斜体蓝字部分使用了幻觉式的心理描写,斜体绿色部分是语言描写和表情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文采;文中的黑体字部分使用了环境描写更渲染了气氛,增加了文学意蕴。正是这些优点使得这篇内容单纯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形象感人,给阅卷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2.块状结构的记叙文

所谓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就是指一篇记叙文可以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是学生在特定场合——高考考场——易于结构的作文形式,也是易于被特殊读者——阅卷老师——在极短的阅卷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的记叙文作文形式。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又可以分成以下两种:

(1)无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

这种形式的记叙文一般又称为复杂的记叙文,每篇文章由多件事或多个人物组成,用来塑造同一人物和表达同一主题。这组成一篇文章的多件事中的每一件事和多个人物中的每一个人物片断就构成一篇记叙文块状结构中的一个板块,自然形成清晰的结构层次,让读者一目了然。这种形式的记叙文和线形结构的记叙文相比,其优势在于它容量大,内容复杂。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给同学们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易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的复杂的记叙文来。当然它首先是记叙文,要求突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善于描写。这一点同上线形结构记叙文的要求,不再赘述。举例说明:

母 爱

(“答案是丰富多彩”话题作文)

二十年前父亲家很穷,只好娶了邻村的一个哑女为妻,这个哑女后来便成了我的母亲。

小的时候,同村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只要一见到我,便一哄而散,还丢下一句“他妈是哑巴,咱不跟他玩”。每当这时我只有哭着跑回家,将满肚子委屈全撒向无辜的母亲。她总是听完我的哭诉后默默地走开。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埋怨老天对我的不公,也渐渐对我的哑母产生了一种厌恶。

调皮大概是所有顽童的天性吧。孤独的我惟一的爱好,便是“筑长城”:排满一长串的砖头,然后一推,便顺次倒下去,只有听见那轰轰烈烈的砖声时,我才能得到短暂的欢乐。有一次,我将邻居家的新砖砸断了好几块,邻居怒气冲冲地揪起我的耳朵将我拎到母亲的面前。她见到我在邻居手下揪得通红的耳朵,顿时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掉,用他公鸭般的嗓子训斥母亲:“不会说话,当然不会教导孩子。”只见母亲在他的训斥下,变得更加手足无措,最后“扑通”一下跪在地上。邻居见这架式,只好放开我,讪讪地离去了。当时我只觉得母亲的软弱对我是一种耻辱。

为了证明我这哑巴的儿子也能有出息,我一直发奋地读书。当我收到县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的举动让我惊异:一直很沉默的她,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横颠竖倒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到一个村里人就拿出它兴奋地“嗷嗷”直叫,还手舞足蹈。我想她真的挺高兴,也许她只是想证明她哑巴的儿子不比别人差,她儿子的成功弥补了她的缺憾。看到她那副手舞足蹈的样子,我第一次觉得母亲其实也挺可爱的。

在县中念书挺不容易,为了不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负担,我很少回家,只有父亲偶尔送些鸡蛋和自家的咸菜给我加加菜。那是一个数九天气的夜晚,上完晚自习往宿舍去,发现路边蜷着一个人。本来倒没注意,但当眼光触及那双破棉鞋时,我定住了脚步,是母亲!她抬起头抖了抖身上的雪,用笨重的步伐走到我身边,冻得伸不直的指头还死死扣住一个包。我打开包一看,一双新棉鞋和一些鸡蛋。我用手一摸,鸡蛋上还留有余温。她开心地拿出一个鸡蛋,剥开送到我的嘴边,看着她请求的目光,我含着泪咬下了一口。当知道她在雪地里等了我近两个小时后,我心疼地怒斥她:“为什么不到班级里来找我?”她委屈地低下头,用手语告诉我:“我不想让人知道你母亲是哑巴,他们会笑话你。”这时我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一把搂住了现在只及我肩高的母亲。她的表情更让我惭愧,她先是惊恐,后又转为高兴,最后试探性地搂住我。

世界上母爱的方式何止千万种,但我独爱母亲对我的爱,因为它是默默地。

点评:

这就是一篇典型的无标志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全文由四件事情组成。每件事前后没有明显的结构上的标志。但四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串联:“也渐渐对我的哑母产生了一种厌恶”,“当时我只觉得母亲的软弱对我是一种耻辱”,“我第一次觉得母亲其实也挺可爱的”,“这时我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一把搂住了现在只及我肩高的母亲”。由“厌恶”“耻辱”到理解、感激形成一条感情线索。还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世界上母爱的方式何止千万种,但我独爱母亲对我的爱,因为它是默默地”——歌颂母爱。这样这篇文章虽然“形散”但“神聚”。四件事自然形成块状结构,层次清晰,一目了然。当然,这篇记叙文也突出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善于描写,从而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作者要传达的深挚感情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2)有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

这类记叙文每篇文章不仅由几件事或几个人物构成一个个板块,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而且有这样那样的明显的标志,使得原本自然、原始、界线模糊的几个板块,层次更加清晰,形式更加美观,考场作文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更易被阅卷老师接受和青睐。

按“标志”的不同可将有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再分成四种形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数字小标题标志 如下文:

06年湖北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三岔口

三个我分别守在三个不同的岔道口,前两个渐渐绝望,只能选择逃避,一起逃向第三个岔口,三个我同时汇合,去作出郑重的抉择。 ─题记

“快考试了吧?”老妈坐在沙发上询问我。

“明白!”我起身回到自己的房间,重重关上门,背靠着门,深呼吸。

为什么我可以不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偏偏学习是个例外呢?

我总对自己说,既然不喜欢,难道就不能选择放弃?时间上的距离,使我除了彷徨,还是彷徨。我变得固执偏激,抉择着前行的路口。我喜欢文学和音乐,夜深人静的时候,戴上随身听,伏在我一个人的书桌前,放飞心情,让灵魂徜徉,享受自由的我的快乐;但这并不能长久,岔路口上的“我”总被现实中的我拉了回来,走向比我还高的作业。我只好祈求幸运之神,可是在学习上,一直是被动、消沉的我,总是抱有能够侥幸过关的心理,但哪能每次都那么幸运啊!

我变得莫名的恐慌,来自无形的压力。

我开始选择逃避,逃窜出第一个岔口,我变得不像是本我了……

“很久没见了吧……现在怎么样了?”渐渐我害怕听到从前的老友的这句话,总是觉得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我恨透了那个叫作距离的抽象的东西,它让我们彼此变得陌生,变得不再像从前的我们自己。

“改天一起出去玩吧?”

“嗯。”

没过几天又是一个短信,“对不起,那天我们不休息了,去不了”。“呵──没事。”其实长大后,越来越觉得约定有时候不太需要遵守,不再像小时候一样,两个小拇指勾在一起,就允诺一百年不许变,现在想想的确可笑。

落寂的心情没人理解,我黯然地离开第二个岔口,漫无目的,就那样游走。

一个人的时候,变得出奇的安静,害怕吵闹,觉得吵闹后隐藏着的都是一个个空虚的灵魂。

我游走到三岔口,看着三个失落的自己,一样的感伤,一齐的抱怨,与平时每一个守在不同岔口的自己似乎总有差距。我面向三岔路口,尽量让三个我归于平静。

如果要真正走出那个彷徨、绝望的三岔口,必需先认清不同的自己。我再次来到三岔口的中心,审视着其他的岔口,我不再让那两个我游走,我似乎看到用书籍铺就的道路上,长满了知识之树,盛开着睿智之花,哦,那才是我的抉择,闻着书香,伴着动听的音乐,我迈步前行……

点评:

文章有三个片断,每个片断上标有一个数字作标志。层次非常清晰,形式非常美观。这是文章结构上的特点。当然,它首先是一篇记叙文,突出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善于描写。每个片断都有生动细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这是另一个关键所在。

②文字小标题标志

这类记叙文在组成记叙文的每个片断前都有一个文字小标题作标志,使得文章层次更加清晰,形式更加美观。对文字小标题的要求:语言简洁,结构一致。对组成记叙文的每个片断的要求:夹叙夹议。“叙”要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力求描写生动具体、语言形象优美;“议”要承担两个任务:一方面要揭示所叙片断的中心意思,另一方面要用简洁的语言,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把“叙”的内容和话题恰当挂钩。这类文章的结尾要有总评,将几个片断所写的分散的内容统一到一个主题上来,并再次巧妙照应话题或命题,既做到形散神聚,又做到符合话题或命题。举例说明。

爱是什么

(“答案是丰富多彩”话题优秀作文)

也许,当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中走出的那一天起,爱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他的成长,死亡、与爱都如影相随。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这一个简简单单的字,却很难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不同的人会见有不同的理解。

公园里

草地上,一个小宝宝正在学走路。他蹒跚地向不远处正伸开双臂的妈妈走去。一不小心。宝宝跌倒了,妈妈飞快地跑过去,将宝宝紧紧地抱在怀中,轻轻地揉着他的痛处。轻轻地安慰着他。不久,宝宝用挂着泪珠的小脸冲着妈妈乐了。妈妈将他抱得更紧了……

也许,在妈妈看来,爱是一种无私的给予,全心的奉献。

捐款处

1998年的洪水来势迅猛。前方的人民抗洪抢险,后方的人们用捐款捐物来尽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一大早我就来到捐款处,谁知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天真活泼的孩子;有衣着鲜艳的青年,也有衣着朴素的中年;有“大款”,也有下岗职工。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望,走到一起。只愿我们的心意能够快快送到远方受灾的亲人手里。

也许,捐款的人们认为,爱是一种及时,无私的援助。

深夜里

灯下,妻子正不停地织着毛衣。她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她已经连续几天几夜了。丈夫明天就要出差了,她想赶在丈夫走之前为他织好御寒的衣服。丈夫心疼她,让她不要织了,旧的还能穿。可妻子却依旧坚持,她要把无尽的关怀和浓浓的思念织进衣服里,伴他远行,盼他早归。

也许,妻子觉得,爱是一种不尽的关怀和无悔的付出。

爱,是一个具体而又抽象的概念。一千个会对它有一种不同的解释。但,我们没有必要为它下一个固定的定义,因为不同的心灵对爱的体会也不是相同的。

点评:

这篇块状结构的记叙文有文字小标题作标志,三个小标题“公园里”、“捐款处”、“深夜里”,语言非常简洁,结构保持一致,使得文章层次更加清晰,形式更加美观;夹叙夹议,三个片断中的斜体红字部分的“叙”是生动具体的描写,三个片断中与正文字体相同部分的“议”能够揭示片断中心,照应话题;总评,最后一自然段将三个材料母子之爱、友爱、夫妻之爱——“形”统一到本文主题“爱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神”上来了,做到了形散神聚。这是一篇内容丰富充实,又符合题意的成功的考场记叙文。

③空格标志

给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加数字标题或文字标题也许考场功利色彩太浓,有时也让有的阅卷老师反感。怎样做到既让记叙文层次结构清晰,读者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又不让读者因文章结构的功利色彩太浓形式主义色彩太重而产生反感呢?有办法:既让记叙文的块状结构有标志,又不那么明显,不那么功利。片断与片断之间有内在的、相似的、大致同一的结构形式,又以“空格”将各片断自然分开,形成相对清晰的块状结构层次。从标志的角度讲,显得含蓄,有分寸感,度拿捏得好。适合更多不同个性和年龄特点的人的欣赏口味。

八·十八·二十八

(福建漫画材料优秀作文)

啪!”一巴掌猛地打在屁股上。我大哭起来。“老师怎么教你的,小草是绿的,太阳是红的。看看你,怎么画的?”我透过泪眼,看着那张被撕掉的画:小草是黄的,太阳也是黄的。为什么非要把小草画成绿的,把太阳画成红的?我戴爸爸那个太阳镜,看到的小草和太阳就是黄的。我不解。

“还有你的作文,”老师的喊声把我拉回现实,“让你写爸爸、妈妈,你怎么写的?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本来就是嘛,妈妈陪我读书,爸爸背我上学,不是书童、车夫,是什么?”我不服,和老师顶嘴。(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那年我八岁,还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新颖、多变,极富想象力。周长长,面积小,人生阅历浅。(议论)

“太过份了。”我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怎么了?”爸爸关切地问。“今天考试,居然有人作弊,老师也没看到。”“他有没有抄你的?你有没有受影响?”说到作弊,父母如临大敌,紧张地问。“那倒没有。只是这样对努力学习的同学太不公平了。我要去举报。”“别傻了,没影响到你不就行了。举报,万一人家报复怎么办?再说了,那么多作弊的,你举报得过来吗?”听听父母的话,有道理,于是打消了举报的念头。

回到房间,我想起刚刚被老师读过的作文.写友情的.只是我所描述的友情与我遇到的相差甚远。文中用了很华丽的辞藻,而我拥有的友情都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却又很温馨的。“文章很唯美,但很违心。”我苦笑着对自己说。(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那年我十八岁,已经被渐渐改造成规则的图形,只是棱角还在,不新颖也不规范,不多变也不稳定。周长不长,面积也不小。(议论)

“我的这件衣服怎么样?”女伴向我展示她新买的衣服.“很不错,和你很配,你穿上它年轻了十岁.”我赞不绝口,其实那件衣服很难看,但我在‘赞美’的时候,竟没有任何感觉。全然没有第一次说违心话时的慌张.老板刚刚批评了我,说我工作的方法不对,并告诉我另一种工作方法。于是我很听话地按老板介绍的方法去工作,尽管方法更不对。但管他那么多,这是老板交待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不关我的事。再说了,和老板顶嘴没好下场.多年的经历,已经让我有经验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这年我二十八岁,已经被打磨成了一个圆了,我稳定,我周长短,我面积大。我的人生阅历丰富了,我变得世故圆滑了……(议论)

一天,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哭着扑过来。“老师说太阳是红的,小草是绿的。可我戴爸爸那个黄黄的眼镜看到的太阳和小草就是黄的,老师说不行,还打我。”女儿哭哭啼啼地讲完。这些话猛地击中我的心,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猛地打开。我想起了那黄的草,黄的太阳,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想起那个未经世俗打磨的不规则的多边形。我的泪水悄然滑落,为不再拥有的那个不规则的多边形……

点评:

这篇块状结构的记叙文的结构标志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题目的提示“八、十八、二十八”,提示主体内容有三块构成;另一方面是夹叙夹议,各片断内在的、相似的结构提示;再一方面是作者有意识在各片段之间设置的“空格”提示。当然,这篇文章首先是记叙文,有鲜明的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描写生动具体,议论简洁精当,照应话题巧妙活泼细致贴切。(注:文中括号部分是点评老师加的)

④过渡句标志

这种块状结构的记叙文的标志形式是最美的记叙文结构形文。过渡句或领起句的标志有一石三鸟的作用:既在文章内容上有过渡作用或领起下文的作用,又在结构上有标明层次、美观形式的作用,还有统一主题、增加文学意蕴的作用,再次就是有娱人耳目,悦人身心的美妙的艺术效果。举例说明。

人与路

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还记得么?那时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从我妈手中接过我说:“这孩子,瘦成这样难养啊!”于是,你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给我买奶粉,买糖葫芦。渐渐地,我胖了,会走路了,一张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跟在你后面,一个劲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却瘦了,村上人见了说:“老太婆怎么这么瘦啊?”你笑呵呵地抚摸着我的脑袋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啊!”每到周末,你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条羊肠小道来到村口等我妈来接,把我“归还”后你折身就走;奈不住我一再对你的呼唤,在小道的尽头,你转身再朝我挥挥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劲地擦着自己的脸。

那条羊肠小道,如今已铺上水泥了罢?那些你踩过的脚印,早已不在了,可是,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方。

就像鹰要成为翱翔苍穹的使者,就必须离开母亲的怀抱,用双翅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蓝天,我离开了家,去远方念书,独自一人。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和你早就准备好的大袋水果,还有更沉的,是你的千叮咛万嘱咐。身处异地,成绩的不理想,以及同学关系的难处,让我屡次垂泪。于是打电话给你,向你倾诉,你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洗涤着我浮躁的、不安的心灵。慢慢的,我适应了环境,也很少想起你。偶尔打电话给你,听你用高兴而微颤的声音,叫我注意身体云云。我呢,总是用不在乎的口气应和着,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热过几遍的菜。我知道,你一直在攒钱,为我。我听到你对隔壁的李婶说过:“俺孙女聪明着,俺现在多攒点钱,供她上大学!”

那根电话线,也许是天下最“窄”的路吧,可它却承载着天下最阔大的爱。

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你说,你要等我回来再走,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念叨了一个礼拜,我还是没回来。看到你时,你那双在田间耕作了半个世纪的手凉了。我问自己,上哪找你?唯有借着这些冥币,让它们为我铺一条“心路”,寄托我的深情,问候天堂里的你……

点评:

这篇块状结构记叙文用三个过渡句“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方”、“ 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串联起文章的三个片断,既提示结构层次,又丰富文章韵味。对过渡句或领起句的要求:尽量做到结构一致,尽量做到与上下文实际内容切合无际,逻辑上有并列关系或层递关系。结构构成一致,内容前后呼应本身就有内在地含蓄地提醒和标明层次的作用。妙就妙在这里,有提醒但很含蓄,有标志但很内在,很中国化,受众易理解,乐接受,老少皆宜。

 

作文模式(14)

一、关键词式

下笔之前选取一系列关键词,围绕关键词一一述说,便可铺展开整篇文章的局势,既简洁明了又全面周致,是不错的方法。比如20xx年河北考生的高考作文《大爱无声》,开篇表明中心论点“地震中我们用坚强、用善良甚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歌——大爱无声”,然后以三个关键词领起文章的三个部分:

A.师魂;

B.责任;

C.无私。

文章的第一部分写一名在地震中舍己保护学生的人民教师,“用铁的脊梁擎起了学生希望的天空,用坚强的臂膀挽起了学生弱小的生命,用爱心重建了一个个完整的家庭”,展现伟大的“师魂”;第二部分感慨“再多的语言也无法形容您对百姓的关心”,歌颂爱民如子、日夜劳碌在救灾第一线的国家总理;第三部分写道“于是我们便看到了那洒脱的纵身一跃,感受到了那一片片赤诚的爱国之心”,赞美全然忘我、无私奉献的子弟兵——三个部分都紧扣关键词,在展示灾区典型事件的同时,对“大爱”的主题进行升华。这篇文章巧用关键词布局,既展示现象,又抒写感悟,事例充实,感情充沛。

【运用指南】

以“关键词”谋篇布局,重在掌握概念分析法。这里的“概念”,指文章中心论点中的核心词语。对核心词语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恰当地提取出关键词。实感提取关键词困难的考生,不妨尝试选择一些社会热点关键词,如“和谐”“爱心”“创新”“进取”等。像这样一些社会热点,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只要在具体文章中,将这样一些意义宏大的关键词结合题目限制、个人实际来谈,就可以写出立意高远又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此外,考生还可以考虑结合个人的兴趣点来提取关键词,如“叛逆”“友情”“成长”等。对自己一直关注的东西提取一二,接着再对其加以论说,一篇完整的文章很容易就出来。

二、条件式

条件式布局,即以若干简洁的条件句将题意拓展开来,形成分论点以构成全篇轮廓。比如20xx年全国卷乙卷满分作文《等待》,先顺着材料入题——“被游客赶走的老鹰,并没有立刻飞去其他地方寻找新的食物,而是耐心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它成功了,它用等待换来了成功,由此可见等待也是一种成功”。接着进入正文部分,作者把自己的看法分解成四个分论点:

A.等待需要耐心;

B.等待也需要自信;

C.等待更需要勇气;

D.等待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以上句子各领起一段论述,四个段落间构成排比段。这样的结构整体性很强,议论性散文的文体特征非常鲜明。

【运用指南】

在“条件式”结构中,中心论点是“结果”,而分论点是满足结果的“条件”。考生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不妨围绕中心论点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用来铺开文章的“条件”自然可以生成。就以上面所举作文为例,可以在设定“等待也是一种成功”的中心论点之后,反问自己“为什么说等待也是一种成功呢”,甚至可以把这个问句直接写进作文中,以引领自己的思路。反问之后,你为了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自然会寻求“条件”来“自圆其说”——这些条件也就是“耐心”、“自信”、“勇气”、“努力”。在你想不出条件的情况下,不妨“逼问”自己一下。

三、诗句式

这一式对记叙、议论两种文体都适用。它指的是用若干有针对性的诗句或名言,支撑起整篇文章的框架。比如20xx年安徽卷满分作文《带着感动出发(忘不了)》,作者选取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作为抒写对象,深切表达了因感念大陆、思恋故土、心怀感动而出发的美好情怀。在“我要回家,越过浅浅的海峡,带着感动出发……”一语的统领下,分写的内容都以诗句发端:

A.“听说北方有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将他唱响,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B.“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头一望已雪染白头。”

C.“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如此处理,整篇文章扣题紧密、脉络清晰,而且底蕴丰富,容易获得阅卷教师的好评。

【运用指南】

“诗句式”方法更适用于有一定文学积淀的考生。在具体的运用中,所选用的诗句要切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或是要巧妙过渡以使诗句与文意相关联,决不能使二者相割裂。比如上面的例文,在写思恋故土的游子时,引用余光中《乡愁》中的诗句(“后来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就非常贴切,尽管只是一句诗,已画龙点睛地提升了整篇作文的品位。例子有很多,比如可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写思亲主题的文章,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写自信主题的文章,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友情主题的文章,等等。考生可在日常的复习中多做归纳,以备考场之需。也要注意,用得烂熟的诗句尽量少用,因为它可能会导致文意陈旧,不易生新。

四、比喻式

这一方法很简单,就是将题目拓展为若干个比喻句,以这些提纲挈领的比喻作为通篇骨架,再充实成文。比如20xx年江西卷满分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开篇扣题,亮出观点:“寒窗十载,从小至今,语文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一门学科”,接着主体部分则巧妙地将主旨句一分为三:

A.语文是一本日记,记载着我的成长经历;

B.语文是一部交通工具,载着我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C.语文是一部历史片,带着我穿越时空,驰骋古今。

三个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透露出语文对作者的熏陶与感染,表达出对语文的热爱之情,条分缕析而不失轻松地诠释了“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这一题旨。

【运用指南】

如果想采用这种方法,动用你以前做造句练习时所形成的储备就已经足够。这里再介绍一个拟出比喻句的好方法:先抛开本体(如“语文”),设定几个自己熟悉的喻体(比如球赛、电影、流行歌等),再把喻体与本体相钩连——比如,“语文是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让我在做完枯燥的数理化后得到全然的放松”;“语文是一场经典的电影,美伦美奂,意味幽长,让我品味不尽”;“语文是一曲曲动听的流行歌,永远流淌在我心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一开始硬想“语文像什么”,可能绞尽脑汁也无所得,不妨逆向思维,尝试一下上述技巧。考生可以在闲暇时间里多观察,多思考,试直接援引生活中的物象做比喻,在考场上自然而然能顺利造出比喻句。会写比喻句,“比喻式”作文自然不难了。

五、倾诉式

这一式适用于以叙事、抒情为主的作文。根据题目限制和表达需要,选取特定的对象进行倾诉,读来往往能感动人心。比如20xx年江苏卷有篇满分作文《怀想天空》,很有代表性。文章深入剖析“民族魂”鲁迅的“天空”,所写材料分别由深情的呼告句领起:

A.先生,你的天空充满热血,让人向往;

B.先生,你的天空充满愤慨,让人深思;

C.先生,你的天空充满爱国的热情,让人仰望,让人敬畏。

由“充满热血”到“充满愤慨”再到“充满爱国的热情”,作者步步紧逼,激情洋溢,由此我们对鲁迅“天空”的理解渐趋深入,对其精神与思想的把握更为精确。读者从作者的倾诉中,不仅能看到那位瘦弱的老人执著前行的背影,还可看到苍茫天地间一根挺立不倒的脊梁对后来者的深远影响。

【运用指南】

只要做到两个点,“倾诉式”也十分容易。这两个点是:一要设定一个具体的“倾诉对象”,让感情的抒发有突破口,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漫无目的。二要学会“设境”——在某种情境中触发情绪。具体说,是要让自己在想象的特定的情境中触发情绪,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抒情作文,力求收到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运用“倾诉式”,就权当自己平常跟别人说话一样,文思极易如泉源——只要注意将其润色为书面语言,这种方法对你来说就没有什么攻而不克的了。

六、纵向式

这一式适用于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作文。它的特点在于:抓住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表现中心,构成纵向的层进关系。20xx年上海卷优秀作文《他们(他们是一群理性的思考者)》就是如此:

A.人类历史是由理性的他们推动;

B.然而,时代回敬了他们什么;

C.其实,理性并非只是圣人的特权。

在作者看来,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性,才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然而“他们”却承受着时代种种非理性的不公。这种关注就不是停留在一般层面,而是对时代理性的深沉呼唤。文中的“他们”均以“理性”冠之,主题集中;主体部分层层推进,渐入佳境,将“理性地想、理性地做,人们相信,这是一条没有灰尘的路,相信所有愉快的梦都会通过,相信终有一日我们会与他们相认”的主旨拓展到了极致。

【运用指南】

简单地说,采用“纵向式”写法,就是从“起因”“过程”“结果”几个环节剖析主题,体现一种纵向的发展,求出最终的结论。就以上面例子来说,作者是围绕“理性的思考者何去何从”展开论述的:即“理性思考者从哪里来(因推进人类历史而被赋予“理性思考者”称号)”,“理性思考者走在了什么样的道路上(遭受着历史的不公正待遇)”,“理性思考者通往何方(我们会与他们相认)”,对“理性思考者”的论述全面而充分,让读者透彻地认识到“他们”这一群“理性的思考者”。“纵向式”写法看似不好握,其实只要抓住“起因”“过程”“结果”几个环节,一一写清,就能自圆其说,成一家之言。

七、反复式

具体是指,把体现作者重要观点或深挚情感的语句在关键位置反复出现,以显示行文脉络,能产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妙。

比如20xx年全国卷甲卷河南考生的《拿什么赞美您,人民的总理》,聚焦共和国总理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紧扣“赞美”行文,内容集中;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叙事中融入了浓浓的感情,描写时带出感人的细节,令人不能不动容。作者以“拿什么赞美您,人民的总理”作为议论中心和行文线索,这一感叹前后复沓五次,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另一位河南考生的《孩子,别哭》,同样结构严谨。在文中,“孩子,别哭”共出现八次,或拟为标题,树旗明旨;或置于段首,概括要义;或用于结尾,总括全文……它如同思想的红线,有机组合了各部分材料,从而使文章一气呵成,使情感抒发淋漓尽致。

【运用指南】

以“反复式”布局,前提条件是寻找到一个“动情点”(即最能激动情感的那一“点”)。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或者是一片风景……这个“点”当然是在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内找到的,它既是题意的最好体现,又是情感的最好浓缩。“动情点”有时是“心痛的感觉”,因为我们情感中最能留下痕迹的就是“创伤记忆”。另外,“痛”与“爱”是紧密相连的,在寻找“动情点”时,我们应从“痛”与“爱”两方面着眼,在自我的生命中追寻最珍贵的情感。找到这个点是最为关键的,接下来,就只是将其反复使用和展开论述的问题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反复式”的写法都只是在重复一句话,不能点出明确的分论点,所以各段的论述一定要避免重复。否则,就是通篇冗言赘语,一点价值也没有了。

 

作文模式(15)

一、总分式结构

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我们都需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这中心就是记叙文要展现的核心,将核心内容放在记叙文的开头,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是总起;而放在写人叙事的结尾处加以强调,是总括。总分式便因此可以分为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人物性格和主题)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二、并列式结构

无论是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还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常常需要从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来写人叙事,表现人物和主题,这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使文章有了层次感和厚重感,这就是最常见的并列式结构。

如果是写一个人物,我们应该围绕人物的性格选择细节。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往往有着多个侧面,那么,要展现一个人复杂的性格,就应该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侧面去展现,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立体。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既有虚荣心极强的一面,也有自尊自爱的一面,作者通过借项链和丢失项链之后的两方面细节对比展开,展现出玛蒂尔德可恨可鄙又可敬可爱的两个侧面,使得人物立体丰满,栩栩如生。

如果记叙文写作中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去叙述事实,我们依然可以采用这一章法,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面的实例加以表现,通过小和大,名人和普通人,文艺界和体育界,物质和精神等等不同的方面的人物或事例,展现相同的主题或者主题的不同深度。如以“丰收”为主题的一篇作文,一位同学就选择了两位不同的人的事例加以展现,一是选取了自己的舅舅因种植的西瓜又大又好而获得了“瓜王”的称号和后光荣回村的情节,展现新时代的农民物质上的丰收。接着又用自己在教师节那一天去看望老师,老师书房中满满一面墙上贴满了学生发来的贺卡,展现了辛勤耕耘的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收。这样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共同展现出“丰收”的意义,给人深刻的启迪。

运用并列式结构需要注意:并列的几个内容应各自独立,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性格或主旨);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注意不要出现交叉或从属。

三、对照式结构

记叙文的对照式结构其实可以看作是并列结构的一种特例,只因为并列的事例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公与私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故称为对照式结构。如《守财奴》一课中,巴尔扎克就将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和种种为争夺金钱的种种丑态和女儿欧也妮对金钱的无所谓,对父亲的真爱鲜明对比,突出葛朗台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以及欧也妮灵魂的美好和崇高。记叙文中的对照结构应该特别注意不要简单地通过评价直接对比,而要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让事实说话。

这几种技法,既是分别独立的,又可以融为一体,如总分中,分的内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对照式,而无论是并列还是对照,在一篇文章中都只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所以不要可以追求形式,还是要集中展现人物性格以及文章主旨。

 

作文模式(16)

我们认为,考场上千字左右的短文是存在着合理模式的。这个“模式”可简略归纳为六个字:两个主体,互不雷同。所谓“两个主体”,就是指一篇千字内短文应由两个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体部分构成。所谓“互不雷同”就是指这构成作文主体的两部分,在选择素材、组织素材与造句行文上要有变化,不简单重复。广义来讲,任何创造都是在一定限制下实现的;任何创造也都是在一定模式下完成的。人,是宇宙最伟大的创造,徜徉在繁华的街道,我们只会感到人们秉性悬殊,风采各异,谁会为自己周遭摩肩接踵的同类都是躯干、四肢、一颗头颅,而兴“八股”之叹呢?因为只有这种“模式”,才最适合高智能动物在地球的环境中生存、繁衍。从文章本身讲,我们所见过的千字文章,绝大多数也都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样式,只是未被人们挑明罢了。这不是偶然,当然更不是刻意,而是一种固有规律的反映。事物本身的多面性,文章思路要展开的需求性,都不允许单打一面;千字文的限制,时间、精力的约束,也不允许写“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不允许写魏、蜀、吴三国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其实《西游记》也以孙悟空皈依前后划分为两大部分。《三国演义》也可按鼎足三分和三分归晋分为两大部分;而且在三国中,魏、蜀为主,吴国为辅。这倒颇像“两个主体”并不一定拘泥于“两个”,但若出现第三个主体,那这第三个,倒还是以略写为好。“两个主体,互不雷同”,其实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样式的反映。我们还可以拿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唐诗作比照。律诗自不必多说,那颔联、颈联,是被形式规定的“两个主体”;绝句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一个“主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又一“主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一个“主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又一“主体”??几万首唐人绝句,可有例外?律诗、绝句,相对于洋洋洒洒的《长恨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而言,可以说是诗歌中的“小脚”吧。请查阅一下历年来各地出版的高考优秀作文和竞赛获奖作文选,不敢说篇篇都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范例,但绝对敢说大多如此。这些作文当然不是自觉地刻意地套用、活用“模式”,只能说它们顺应了思维与写作的规律。“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自觉应用,可以有助于克服考场写作常见的毛病,有助于校正自发的不合理的写作“模式”。考场写作的一大毛病是虎头蛇尾,这已经构成一种习惯性“模式”。例如写自己第一次体验演讲,往往要从一星期前老师布置这次活动谈起,历数自己的兴奋、困难、向往,写自己咚咚的心跳,写这位那位同学的神态各异的表演,待到终于写到自己登台,三言两语匆匆收场。例如1994年高考写“尝试”,类似这样的例子不乏其人:选材骑自行车到太行山旅行。往往要从学校发布通知写起,接着是家长不同意自己参加,动员了爸爸,又动员妈妈,好容易过了家长关,却过了学校的报名期限,再找这个找那个??还没骑上自行车“尝试”呢,已经写了500多字。这里写的也是“两个主体”:“尝试前”和“尝试”。这种思维模式似乎是学生生活处境、社会地位的反映:作为未成年人,受着呵护和监管,从小至今,要干什么事不说清原因大多不能过关;至于过程则很少有家长、老师过问。先想好“互不雷同”的“两个主体”:或沿途见到的自然风光的美,社会和谐的情;或崎岖山路骑行的艰难,同学互相帮助的温暖;或同学们效法“环法”自行车赛,于是就有了平地赛段和山地赛段,有了“冲刺王”和“爬坡王”等等。主体既具,串接、镶嵌的“装修”工作也就容易了。考场写作的另一毛病是趋同从众,于是很轻易地构成了一种跑题“模式”。例如有这样一则话题作文命题:有人说,未来是一朵玫瑰花,要想摘到它,就必须发现它的美,并有不怕它扎手的勇气;还有人说,未来是一片瓦蓝的天空,要想到空中遨游,就要有飞翔的翅膀和胆量。你的未来是什么?你想怎样实现它?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想法或看法。提示语中有着一个又一个“两个主体”的提示:“玫瑰花”和“蓝色天空”的两个比喻;“你的未来是什么”和“你想怎样实现它”的两个问题;“表达你的想法或看法”的两个要求。但相当多的学生要从“我的未来不是梦”写起。命题明明白白要求谈“是什么”,他非要先谈“不是什么”。这就带来了相当普遍的跑题“模式”。当然,考场写作还有一个毛病是干瘪无味。只忙于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却无暇顾及作文是否血肉丰满、花繁叶茂。把“两个主体”中的每一事例,当成一个作文片段去写,写足三四百字,从一方面减轻了写作——这项创造性思维劳动带来的心理压力;从另一方面,当然更容易写得具体些、生动些,或说,可以调动、鞭策、逼使同学把作文写得更具体、更细致。无论虎头蛇尾、趋同从众,还是干瘪无味,都是思维的自发行为,是思维懒惰的表现,是创新思维发扬的障碍;“两个主体,互不雷同”,就是以“自觉”取代“自发”的合理“模式”。同样,“两个主体,互不雷同”,既为合理“模式”,并且是一种思维“模式”,当然就不会是刻板僵化的教条,而必然是灵动多变的,是有多种样式和变化的。因为任何合理的“模式”都为激励创造而存在,它们必然不会是窒息创造的桎梏。

 

作文模式(17)

一、写人

自然段

题目

目的

1

描写人物外表

简介人物,引出下文

2

第一件事

事例证明

3

过渡句(段)

承上启下

4

第二件事

事例证明

5

结尾

点明中心,抒发感受

备注:如果只要求用一件事写一个人,那么把3、4自然段省略即可。写作时特别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注意事例与人物品质的关系。

二、写事

自然段

题目

目的

1

开头

交代要素,引出下文

2

点明起因

3

经过(可分阶段)

围绕线索,展现过程

4

结果

相关文章:

love作文(精选15篇)07-10

江西作文题(精选11篇)07-10

各有各的精彩作文(集合16篇)07-10

惑的作文(汇编20篇)07-10

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精选3篇)07-10

4年级英语作文(集锦17篇)07-10

my hobby英语作文(集合15篇)07-10

my school英语作文(热门20篇)07-10

english作文(汇总20篇)07-10

Tv作文(集锦8篇)07-1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