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作文最全解析没有之一

时间:2024-07-16 20:59:42 5a小编 浏览: 作文大全 我要投稿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本题为材料作文,文字简洁,只有两句话组成。前一句陈述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后一句话锋一转,“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引到思考的层面,材料以问号作结,并没有给任何倾向性的暗示,再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调动自己独特的体察经验,进而进行个性化写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暗合了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思考的着力点可以有三层,一是围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当下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问题与答案”“多与少”等充满思辨性的思考。这是最基础的思考层面,需要厘清: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解决了哪些问题?给出的是什么样的答案?什么样的问题减少了?什么样的问题增多了?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有序的思考,不难得出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处理知识、技术相关问题上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可能会产生“人脑是否退化”“AI产生的作品是否有艺术价值”“是否违反道德或者法制”等价值、伦理、法制以及人类发展等隐形层面的问题。二是透过这一情景联想到更多发展带来的思辨性的更深层的问题,随着科技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逐渐涉入人类生活、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众多领域,科技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发挥正效应之外,是否还激发出新的问题,甚至危机?比如“得与失”“便捷与伦理”“进与退”“快与慢”“价值与虚无”,等等,都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第三,是对发展的哲学层面上的审视。新科技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在解决上一阶段问题的同时,也往往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如何理性看待和运用新事物,以及产生的新问题,需要青年学生认真思考。

  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文体,既可以写成回应时代发展之问的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一篇独具感触的记叙文,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即可。

参考立意】

  (1)人工智能,便利与牺牲的天平

  (2)警惕科技的另一面

  (3)面对新科技,会用还会弃用

  (4)既要得之东隅,又不能失之桑榆

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本题沿用了2023年全国卷开始的套卷内的读写联通的形式,材料从本试卷前面的阅读材料引出,“嫦娥四号”突破“长久以来”人们对月球的认知,“天问一号”又投向遥远的深空,这两件极具航天史意义的事件呈纵向发展关系。“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是个过渡句,引出“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从太空之旅转到个人发展上来。

  如果说新课标I卷材料主题是向外的审视,考查对社会科技发展的敏锐思考和态度;那么本题则是向内的关照,重在对个人发展的追问思索。因此,考生在审题时不能在“航天精神”方面做过多的停留,要快速转到青少年发展成才方面上来。思考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个“状谓宾”结构上。谓语动词是“抵达”,目的地也就是宾语“未知之境”,“抵达”前有修饰状语“不断”,结合“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可知我们青少年“抵达未知之境”极具积极意义,同时,这个抵达的过程很可能是充满艰辛、需要付出辛勤努力的,且“不断”提示这是长期的、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具体而言,“未知之境”引导考生在“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上进行积极思考,人生不应设限,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不断抵达”,要做好持之以恒的思想准备,要有够强的内驱力和定力。

  在写作时,可以围绕“未来之境”的迷人之处、“抵达”过程的艰辛、“不断”坚持的毅力等方面展开。题目没有限制文体,既可以写成关于成才的议论文,也可以就“不断抵达”的成才过程写一篇事、情、理交融的记叙文。

【参考立意】

  (1)不设限,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

  (2)“人”:一撇是向前,一捺是坚持

  (3)不断乘风破浪 驶向星辰大海

  (4)敢于向未知进军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本题是一道思辨类材料类作文题。材料首先预设一个前提,即“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这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性,多数青少年为此迷茫过、困惑过。面对这一问题,材料提出了“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的现象,这是一些青少年处理问题的方式,但这可能成为封闭型人格形成的一个起点,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材料最后提出问题的正确解决之道——“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不回避矛盾与分歧,充分表达自己,坦诚交流,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真正的相遇”是青少年成长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意味着你我之间,心无芥蒂,无话不谈,共同成长。考生可以针对材料给出的三层语境,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及观察到的相应社会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

  这道作文题目聚焦于人际交往中的沟通与表达问题,引发了对坦诚交流与避免冲突之间关系的思考,要求考生从中联想到自身或社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思辨性和启发性。题目没有给出情境设定,这给考生的写作留下了足够多的思考空间。写作时,考生如果写议论文,可以针对整个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辩,将其中的前提、现象、答案作为立论的基础,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词语凝炼观点,用“相处”与“真正的相遇”、“冲突”与“交流”、“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等进行组合思辩。既可以从正面列举坦诚交流带来的积极效果,如增进理解、建立信任等;也可以从反面指出避免冲突而不表达真实想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误解加深、关系疏远等;还可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有效且坦诚的沟通,提出具体建议和方法。考生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选择“相处”“相遇”“坦诚交流”等话题,切合作文材料内容,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立意】

  (1)坦诚交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2)避免冲突与表达真实想法之间的平衡

  (3)如何在沟通中实现有效且坦诚的交流

北京卷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历久弥新

请以”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打开”

请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议论文“历久弥新”

【试题解读】

  这是一道命题类作文。议论文的题目是“历久弥新”,指向清晰明确,引导考生思考老事物(经典、思想、精神等)在时间中显现出的活力与价值。今年这道作文题与2022年北京卷的作文题“学习今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一种“古为今用”的思想。

  材料中的“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伟大精神”等词语都是对考生写作角度的提示,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来立意;不必面面俱到,重点要落在“历久”的过程和“弥新”的结果上,否则就很容易写得空泛,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此外,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熟悉和擅长的角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何种角度,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这一核心。可以从“在今天的具体表现”“可以解决当今的何种问题”“在今天有何继承和发展的一面”“对当今有何启示”等角度设置分论点,来论述传统在当今的“活力和价值”。

记叙文“打开”

【试题解读】

  这是一道命题类作文。记叙文的题目是“打开”,依然紧贴考生的学习实际与生活实际。从概念理解的角度来看,“打开”的可以是心灵,可以是思路,也可以是视野格局等。因此考生可以选择写作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打开”。

  材料中“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提示考生,在写作时应注意到“打开”的结果是要积极的、正面的、全新的,这就决定了故事的情感基调。考生在叙事的时候,可以强调“打开”的意义和价值。“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提示考生在写作时注意记叙文的文体要求,要有故事,要有情节,要有细节,要有前后的对比, 写作时应写出丰富充实的内容,注意事件叙述清晰,人物刻画生动,写出真情实感。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题解读】

  这是一道“二元”思辨性作文。天津卷作文题延续了“小我”与“大我”兼容、情感和思辨并举的优良命题传统;题目设计巧妙,富有哲学思考。“定义”这个作文题,触及了人们生活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如何被他人理解,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自己。材料要求考生围绕有关“被定义”与“自定义”的展开写作,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被定义”与“自定义”关系,实际上是在引导考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题目材料强调了在多样化的世界中,每个人、群体或国家都会面临外界的定义,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努力,去辨别真伪,提升自我,并勇于塑造独特的自我形象。考生可以从前者入手,思索在纷繁的“被定义”中如何运用清醒的头脑与明辨的眼光,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也可以从后者入手,发现自己的价值,展现自己的真善美,走好自己的道路,用自己的方式前进;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探究其间的辩证关系,在“被定义”与“自定义”的良性互动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参考立意】

  (1)在缤纷世界中寻找真正的自己

  (2)自定义风华,彰显独特自我

上海卷

写作(70分)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这是一道“一元”概念思辨类作文题目。题目给出的核心概念是“认可度”,考生可以从“认可度”的内涵、外延和形成等角度展开思辨,作文开放性很大。

  “认可度”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某个观点、行为、产品或人被社会大众接受和认同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认可度”作为评价事物的一种标准,以此来区分事物的优劣和高低。“认可度”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可以在历史语境中作分析,也可以在现实问题中做判断;可以将“认可度”作为评判事务的依据,它既可以是大众意志,也可以是局限性的……

  “认可度”这一社会现象,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可以反映事物的社会价值,也可以体现人们的审美观念。在当今社会,“认可度”往往成为我们判断事物好坏、优劣的重要标准。“认可度”意味着人们和事物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是社会构成形式的起点,有助于人们建立信任关系,推动社会进步。然而,认可度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把“认可度”作为唯一标准判别事物、区分高下,对个人发展而言,会造成自我认知局限,难以深入挖掘“认可度”低的事物,最终被信息茧房所困扰。对社会发展而言,当社会上只关注认可度高的事物或思想,就会被工具理性所蒙蔽,而无法看到价值理性的存在,优秀思想被埋没,使得社会发展难以为继。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认可度,既要看到它背后的社会价值,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盲目跟风或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写作时,学生可以聚焦“认可度”的概念本身,从解析复杂概念从而解释什么是“认可度”;同时,还可思考“认可度”形成的基础和过程,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还可阐释“认可度”在判断外界人、事、物的过程中究竟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进而对“认可度”的公信力和合理性进行思考,反思自己对外界以及外界对自己的判断、认可是否合理等。

【参考立意】

  (1)认可度:价值与选择的交汇点

  (2)“认可度”是衡量信任关系的尺子

  (3)莫被“认可度”遮望眼

相关文章:

作文描写夏天的作文(汇编20篇)07-28

关于妈妈手的作文(实用17篇)07-28

中考时的作文(必备17篇)07-28

秋天果园里的作文(实用8篇)07-28

描写诚信作文的作文(集锦10篇)07-28

赏析老师的作文(汇总7篇)07-28

作文关于眼神的作文(通用15篇)07-28

描写和夏天的作文(合集18篇)07-28

作文常见的作文(推荐18篇)07-28

中考描写的作文(通用15篇)07-28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