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足够的“精神养料”,长期在精神心理匮乏的状态下成长,便会出现孤独、冷漠、失望等心理问题,虽然父母双全,家庭完整,但孩子的内心却处于孤儿的状态。心理孤独的孩子,经常表现出自我世界封闭、不合群、胆怯、恐惧交往。(工作计划www.5a.net)
有些家长为了谋生,为了事业,将照顾孩子的重任交给老人,或是找保姆看管,对与孩子“交心”的问题视若无睹,亲子之间从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人,变得距离感加大。不能跟父母沟通的孩子心里一定有一处“软肋”,那里是他们的痛点,不能触碰,不能提及。
心理孤独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是一些家长的育儿方式,说教手段的偏差造成的。不可否认,大部分家长对子女都是真心关爱的,这份爱没有高贵低贱之分,没有多少的差别,你不能说一个在家陪孩子玩游戏的母亲比一个专注于工作而无法照顾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爱更多,你也不能说一个管教严厉的父亲比一个主张放养的父亲爱孩子更少,这些都没有可比性,父母的爱是同等的,只是表达这种爱的方法千差万别。
只因为很多家长对正确教育孩子、表达情感的方法模糊不清,致使有爱却怯于表达,表达却用错方法。就像两个不同波段的电波,用错方法的家长即使发射再大的电波,那边的孩子也完全接收不到。比如一些家长望子成才,一味地用强迫压制的手段逼孩子学习;一些家长强调物质培养,而忽视孩子心灵饱满;一些家长注重抚养而忽视教育。要知道,凡是忽视儿童内心需求的教育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儿童健康成长规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心智发育越来越健全,内心世界也越来越丰富。这时如果外界接收的信息与内心丰富的情感不能很好吻合,孩子心理就会出现失衡,轻度失衡可以通过疏导方法缓解,比如自由绘画、交流沟通等。一旦孩子心理出现严重失衡,便会有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自卑、胆怯、孤独、喜怒……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没有杂质的净土,从思维开始到开始行动都是直线化的,所以,一旦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出异常,其实那只是为了满足某种内心的需要。更值得关注的是儿童群体,缺乏完善的语言表达体系,不能用语言与成人有效沟通,表达自己所思所想,致使他们心理压抑,从而从表达需求转变为隐藏需求,形成情绪恶性循环。如果你觉得孩子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无论是突然外向或内向都要时刻注意,当然,外向和内向不是评判孩子心理的标杆式标准,有很多真实例子表明,外向的孩子同样会心理孤独。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其实父母更是孩子前进的灯塔,没有一个好灯塔,就算孩子走得再远,方向也是错的。这个“灯塔”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吃得好穿得暖,更应该竭力建立起一座能通向孩子心灵的铁轨,要做到这些,家长要学会理智、要多陪陪孩子、要学会有效沟通。
把尊重,理解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要想让他们发芽成长,就必须灌输爱的雨露,耐心等待那棵智慧之树荫庇众人。
相关文章:
河北成人高考高起点报考条件06-03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工作内容包括哪些?06-03
业余本科能报考研究生考试吗?06-03
雅思口语考试与考官交流时有哪些注意事项?06-03
中西医结合考研科目有哪些?06-03
考研政治必背马克思主义原理总结06-03
大数据开发与大数据分析师的区别06-03
平面设计师日常的工作内容是什么?06-03
考研政治必背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06-03
雅思考试总分的计算方法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