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学习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家人的搀扶下,他从病床上艰难坐起来,说话口齿不清。但当听到熟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旋律,他突然有力地戴上泛白的旧军帽,敬上标准的军礼,坚毅果敢。
他就是那位三次奔赴朝鲜战场,九死一生,荣立一等战功,荣获朝鲜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受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会见,1953年随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受到亲切接见的战斗英雄:孙景坤——今年96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
就是他,和平年代深藏功名数十载,复员回乡带领乡亲拦河造田,造福一方;
就是他,坚守初心、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本色不改。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建立赫赫战功的共和国英雄的生命,却可以超越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
战士
这是战士孙景坤军旅生涯中经历的最惨烈战斗。
“那场战斗打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鲜血染红了阵地,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回忆起68年前并肩作战的战友,孙景坤眼含泪水。
1952年10月,炮火连天的朝鲜临津江畔,激烈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正在进行。
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孙景坤所在部队夺取了美军王牌部队陆战一师苦心经营一年有余的一处坚固的环形防御阵地——161高地。
为重新夺回161高地,美军在大批飞机、坦克、火炮配合下,疯狂发起进攻,阵地一片火海。
志愿军将士们拼死阻击,伤亡惨重。
本来,孙景坤是不用参加这场战斗的。
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很快就与美军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
“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
再次入朝后,孙景坤没找到老部队,只好二次回国。当他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老部队下落后,又第三次入朝。
1952年10月27日,孙景坤闯进了357团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当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
那时,阵地上的3营8连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5个战士,他们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准备随时与敌同归于尽。
副排长孙景坤带领营部9名战士,一人扛着一箱手榴弹,利用敌人火力死角,机智勇敢地冲上161高地。
“老孙,你们可来啦!”浑身是血、多处受伤的支全胜大喊了一声。孙景坤赶紧把他抱进坑道,一边为他包扎伤口,一边察看阵地。
孙景坤看到,整个高地硝烟弥漫,尸横遍野。正在这时,一群头戴钢盔的美军,端着卡宾枪向阵地冲上来。
孙景坤大喊:“打!”战士们一齐开火,手榴弹投向敌群,打退了敌人进攻。
“敌人第四次反扑的时候,有2个敌人借着烟雾的掩护,从侧面绕到我身边,离我就两三米距离。”孙景坤端起“水连珠”步枪,“砰、砰”两声,敌人应声而倒。
这场战斗,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敌人6次反扑,守住了阵地,但牺牲很大。他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这场战斗,是志愿军发起的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1月8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为孙景坤记一等功。
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中国代表团和金日成的亲切接见。
“后来,我随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孙景坤至今激动不已。
如今,硝烟散去,孙景坤身上却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
农民
正如在战场上一鸣惊人一样,战斗英雄孙景坤这一次的选择再一次令人震惊——
1955年复员时,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务农。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回归为农民,在谈及这一选择时,孙景坤说:“谁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
1947年,孙景坤入伍,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英勇善战,舍生忘死。194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了,就要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孙景坤说,“想想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党叫干啥就干啥!”
此后,孙景坤把余生献给了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很快就担任生产队长。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修建水坝改造耕地。几十年过去,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他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孙景坤仍保留忠诚担当本色。三年自然灾害时,全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他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坚持提出不同看法,结果被撤销作业区主任职务。直到1963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在家乡务农的数十年间,孙景坤深深隐藏自己的战斗功绩,吃苦在前、不求享受,从不争名争利,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村民们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这老爷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孙景坤的选择,体现了一名党员的风骨,折射出信仰的底色,也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
境界
回乡之后,孙景坤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
没有不透风的墙,被刻意尘封起来的战斗功绩终究还是被发现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同村村民张德胜偶然得到一本书,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战史册》。
“那上边有许多缴获的飞机大炮,我很感兴趣。”张德胜说,“其中有一页写到奋战在危急时刻的副排长孙景坤,我就想,这不是我们的二大爷吗?”
张德胜带着这本书,马上来到孙景坤家。
“他一看这本书,让我念给他听一听。”张德胜回忆,“我当时就很震惊,这个老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平时可是从来不讲啊。”
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渐渐传开了。
人们感到震惊。
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
还有人说:“都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
有人感到不解:“他那么大的功劳,怎么不见他提什么要求。”
还有人感到惋惜:“如果当初留在城里,可能早就成了国家干部,换成我可做不到。”
但更多的人是钦佩和感动。
1948年1月,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孙景坤对家人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孙景坤对村党支部副书记蔡宝军说:“我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想想看,战场上死了多少战友,死去的人什么都没享受着,我活着回来还要什么享受?!”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
孙景坤严格自律,从未谋取过个人私利,一生清贫。
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7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当兵和招工外,其余都是农民。
孙美丽一度很不理解。后来,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南征北战,孙景坤患了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只是吃上两片药顶一顶;他曾突发心脏病,借钱做了支架手术。几年前,他住院做手术缺钱,严令家人不要向政府开口,尽量向亲戚借一借。
孙景坤一直与孙美丽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有时会漏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房子冬冷夏热,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时都要穿棉袄,但他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在孙景坤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
篇2:学习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云横半岛起危澜,万里征程未解鞍。
鸭绿江边鼙鼓急,长津湖畔旆旌寒。
丈夫许国心长系,烈士操戈血已干。
永忆峥嵘桥首望,硝烟散尽酹平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深秋,傍晚,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断桥旁边的广场上,一群市民身着志愿军服装整齐列队,唱起嘹亮的志愿军战歌。
此刻,在相距数十公里外的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96岁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孙景坤静静地躺在床上。虽然听不见广场上的战歌,但那些铿锵的旋律他再熟悉不过。对于老英雄来说,每一首战歌,都是一段气壮山河的往事。
70年前,当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把战火烧至鸭绿江畔的时候,那些转战南北、征尘未洗的勇敢将士,胸中奔涌着保家卫国的激情,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奋战。
那是一次奋不顾身的跨越。
那是一场舍生忘死的冲锋。
南征北战,“每块伤疤都是勋章”
1948年1月,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一户农家小院里,传出一阵锣鼓和鞭炮声——村农会副主任孙景坤与当地一位农家姑娘,正被人们簇拥着举行婚礼。
分了地,娶了媳妇,孙景坤开始了新生活。然而,村里人并不知道,孙景坤和妻子在婚前已有约定:“结了婚就去参军,保卫幸福生活。”
新婚不到一周,孙景坤打起背包,告别亲人,踏上从军路,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8师24团7连(1948年11月改称第40军119师357团7连)的一名机枪手,由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参军不到1个月,孙景坤就随部队参加解放四平战役。初上战场,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枪林弹雨,“没开火时很害怕,等真正打起来,反而不知道害怕了”。
孙景坤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1948年9月,攻克义县战斗打响,敌人的子弹刮风般扑向机枪手孙景坤。激烈的战斗中,“一块炮弹皮钻进小腿,一直没取出来”。此役,孙景坤荣立二等功。
孙景坤作战勇猛,数次挂彩。打锦州负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负伤、渡江战役时负伤……“轻伤不下火线;如果是重伤,就跟着团部的大车,走到哪拉到哪。”最危险的一次,子弹贴着他的后脑勺飞过,万幸的是,只是擦伤。“手一摸,全是血。”
随后,孙景坤随部队南下,飞渡长江天险,突破湘粤防线,会歼桂系兵团,途经9省,直捣天涯海角。战火中,孙景坤光荣入党。
解放海南岛的战斗让孙景坤记忆犹深。1950年4月,119师官兵乘木船冒着敌人火力,渡海向海南岛方向进发。敌舰发射的炮弹和敌机投下的炸弹不断在船队中爆炸。一时间,血染海面。接近登陆点时,孙景坤所乘小船被炸弹掀翻,瞬间解体。危急时刻,他抓住一块木板,拼命游上岸。回头一看,一个排的战友只剩下12个人。
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一路征战,一身落下20多处伤疤。对于孙景坤,“每块伤疤都是勋章”,都是戎马生涯的一段记忆。
三过鸭绿江,“死也要死在前线”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对于孙景坤,志愿军战歌这句歌词有着特殊的意义。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今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紧挨着鸭绿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孙景坤所在的119师接到命令,将士们急赴丹东,投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前的准备。
部队驻地离孙景坤家不远。自从参军后,他就没见过亲人了。每当战友们问及他的家人,他的心里都会涌动起潮水般的思念。
然而,朝鲜在流血,在部队驻地就能听到鸭绿江南岸的枪声、炮声、飞机呼啸声和炸弹爆炸声,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
战斗在即,孙景坤知道自己不能离开部队。在部队待命的40天里,他从未提过探家的要求。
1950年10月19日深夜,孙景坤所在的40军奉命经过丹东鸭绿江大桥秘密开赴朝鲜战场。
部队过江后,昼伏夜出,经过连续急行军,10月25日在朝鲜战场西线,与向北进犯之敌遭遇。志愿军如猛虎下山,打得敌人不知所措。
在激烈的战斗中,孙景坤大腿遭敌炮弹炸伤,被送回吉林图们,在部队医院接受治疗。
伤愈后,孙景坤坚决要求重返朝鲜战场,“死也要死在前线”。志愿军某部安排他搭乘向前线运送军需物资的军列,他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入朝。
战火无处不在。孙景坤乘坐的军列在途中遭到敌机狂轰滥炸。车翻了,人散了,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一时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无奈,他沿着铁路线又回到丹东寻求帮助。
经多方联系获悉,他所在的357团正向砥平里地域集结待机。前线战事正酣,孙景坤一秒也等不了,他搭乘过江军列,第三次跨过鸭绿江,向部队奔去。
1951年2月13日,砥平里反击战一开始,志愿军官兵就向敌人阵地勇猛地扑了上去。
砥平里之战,孙景坤和战友们在“极度疲劳,粮食不济,常常日食一餐,甚至数日一餐”的困境下,打出了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战后,119师命名357团7连为“硬骨头连”,授予锦旗1面,记大功1次。
激战161高地,“保证守住阵地”
孙景坤大女儿家墙上的镜框里,镶嵌着他的立功奖状、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的照片,那里浓缩了他的光辉岁月,是他一生的荣耀。
数年征战,到底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斗却深深烙刻在他的心底。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161高地,随后由8连副连长支全胜带领2排官兵坚守阵地。
次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2排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已是7连副排长的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扛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冲过多道封锁线,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161高地。此时,坚守阵地的2排几乎弹尽粮绝。整整一个排,打得只剩下几个人。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马上投入战斗。”支全胜一把搂住孙景坤。
“副连长放心,我们保证守住阵地。”孙景坤立即安排增援战士各就各位。
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日近中午,一直守到半夜,他们打退敌人6次进攻。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
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枚。1953年,他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英雄无畏,岁月有痕。5月,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捐献出来。“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身边倒下,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以前身体硬朗的时候,还时常去鸭绿江断桥上看看。”
70年过去了,饱受战争创伤、只剩半个桥身的鸭绿江断桥,依旧傲然挺立。
这座桥,孙景坤看过,走过,抚摸过。断桥上的累累弹痕,桥下的滔滔江水,仿佛历史深处的冲锋号角,在孙景坤的耳边久久回荡……
坚守初心 永葆本色
军报评论员
写满付出与奉献的人生,总能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给人以接力前行的力量。
96岁的孙景坤,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保家卫国的光荣战士;是在和平年代,复员回乡、服务百姓,继续发光发热的普通农民;是在艰苦岁月里,藏起战功、甘守清苦,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的退伍老兵。
高尚与平凡、赫赫战功与默默无闻,在孙景坤身上形成强烈反差,又融合得如此自然。离开部队以后,变化的是他的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他坚守初心、永葆本色的鲜明政治品格。
国家因英雄辈出而强大,民族因精神挺立而兴旺,社会因正气浩荡而温暖。透过孙景坤珍藏的多枚军功章、勋章,我们感受到“愿拼热血卫吾华”的军人血性;看到他一直保存的旧军装,我们感知到“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爱国情怀;远眺他带领乡亲们栽种的13万棵松树板栗树、改造的100多亩耕地,我们体味到甘于奉献、不懈奋斗的高尚追求。对孙景坤感人事迹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是思想的提纯和精神的洗礼,都是初心的感悟和信念的传承。这既是一位革命军人、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更是一笔启迪后人、催人奋进的精神财富。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国强军事业,更加需要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军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对于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最好的学习是践行,最好的致敬是传承。让我们以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为镜、为标杆,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葆军人本色,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作为,只要是党的任务、人民的需要,永远做可以随时挺身而出的战士。
篇3:学习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
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被评为“中国好人”。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分别为孙景坤亲属代表、徐振明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辽宁省、吉林省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退役军人代表、青年学生代表等,在本地云发布现场参加发布仪式。
篇4:关于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在已通体泛黄的“报功书”上,几句铿锵有力的褒扬之词,开启了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1948年,孙景坤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坚守初心。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的老复员军人孙景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篇5:致敬徐振明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央宣傳部以雲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徐振明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孫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進事跡被廣泛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干部群眾和部隊官兵認為,孫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要尊崇英雄,關愛楷模,學習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風范,立足本職奮斗,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於瑤說:“徐振明同志轉業后選擇為楊靖宇將軍守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仰和忠誠。”吉林省教育廳思政處干部張天一說,作為徐振明同志的家鄉人,要深入開展向徐振明同志學習的活動。
吉林省白山軍分區政治部原副主任畢緒增說:“作為一名退休干部,要以孫景坤老人為榜樣,不忘初心,發揮余熱。”“孫景坤同志甘於奉獻、甘於清貧、艱苦奮斗,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本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建波表示。
在孫景坤的家鄉,遼寧省丹東市金山鎮山城村召開學習孫景坤英雄事跡座談會。村民於淑梅說:“孫景坤老人是我們村的榜樣,我一定要把老英雄的事跡講給兒孫聽。”
“孫景坤、徐振明同志身上體現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向兩位老英雄學習。”河南省平輿縣人武部政委曹英華說。
日前,地處太行山上黨革命老區的海軍航空大學某場站開展了“學習英雄孫景坤、徐振明先進事跡專題黨團日”活動,四級軍士長趙冬亮說:“學習兩位前輩的事跡,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他們不變的初心和崇高的風范。”學習了兩位同志的事跡,武警警官學院學員十四大隊新學員表示,要傳承紅色基因,始終保持優良作風。
重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處處長李春國說,將以學習宣傳孫景坤、徐振明同志事跡為契機,推動形成關心國防、尊崇軍人的社會風尚。
篇6:致敬徐振明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数十年,他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悄无声息地做了一辈子农民。
他不说,也绝少有人知道,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中,他曾立下赫赫战功。
这位默默无闻、自甘寂寞的英雄,就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87岁的老人孙景坤。
1947年,在家乡担任着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带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先后转战辽沈、平津、海南岛。1950年,抗美援朝的号声吹响,孙景坤告别了新婚不到7天的妻子,赴朝参战。
三年里,孙景坤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最惨烈的莫过于上甘岭一役。这一仗,敌我双方先后动用兵力10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敌军炮兵、航空兵向两个山头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上甘岭的上空,几乎每天都是硝烟缭绕,如阴云密布。随手抓起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其激烈程度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甚至成了上甘岭战役我军坚持坑道作战时的立功标准。然而要送补给上去,就要冲过敌人10几道封锁线,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
就是在这样残酷的情况下,班长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把10箱弹药送到阵地上。而在此之前,已有8批战友牺牲在运送补给的路上,一个也没能活着回来。
“上!”孙景坤手一挥,10个人扛起弹药箱就冲进了枪林弹雨。他们一面躲避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一面小心艰难地向前移动。恰好敌人一轮进攻结束,瞅准了敌人施放烟雾掩护伤兵的绝好机会,孙景坤带领战友一鼓作气冲上山头。
阵地上已是弹尽粮绝。整整一个加强连,打得只剩下了4个人。孙景坤立即安排战士们各就各位,自己则只身守卫在敌人进攻最猛烈的位置。
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借着坑道掩护奋力阻击。从日近中午,一直守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仅在孙景坤的阵地前,就倒下了20几具敌人的尸体……
上甘岭一役,敌人所标榜的“一年来最强大的攻势”以其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并被部队选中作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团的一员赶赴北京。
拍一拍身上战争的尘埃,孙景坤于战后回到家乡。他将昨日的惨烈与辉煌默默尘封在只属于自己的记忆里,不声不响、无怨无悔地过起了平静而淡泊的农家岁月。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他都毫不犹豫把机会让给别人。他总是说:“咱当个领导,咱家要走一个,人家别人咋办?咱以后再走也不晚。”生产队走了200来人,他也没把机会留给自家。作为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知道自己这么做并没有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
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孙景坤守着1亩地独自过活。一度他的生活十分困难。有人劝他:何不去“上边”找一找。他却不肯。
“当年在部队有多艰苦,特别是在朝鲜,那么多人都没有回来。我回来了,家里有老人,有老婆,还有了一帮儿女,这不挺好吗?那么多同志都没有看到今天的日子,为了祖国把性命都搭上了,我这点事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找的?牺牲了的那些同志他去找谁呀。” 老人的话,语气平和却字字泣血。
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境界;什么是感动震撼,什么是净化升华。孙景坤,这位清癯、和善、质朴、辛劳,看上去与所有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没有任何区别的老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篇7:致敬徐振明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10 月 25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 “ 时代楷模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徐振明的先进事迹。14 日,“ 时代楷模发布厅 ” 节目在北京、吉林两地同时录制。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徐振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多次荣立战功。转业后,他退伍不褪色,居功不自傲,主动申请到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 62 年,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执着坚守、无私奉献。
录制现场,通过视频短片、访谈、歌曲等形式展现了徐振明先进事迹,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个真实、细腻的故事,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让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95 岁高龄的徐振明老人精神矍铄,全程参加发布活动。
2 万多平方米的烈士陵园,一守就是一个甲子,这其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发布仪式现场,曾多次采访过徐振明的通化市政协文史专员孙艳华为大家讲述她眼中的这位老英雄。“ 徐振明身上那股执着劲儿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大家看我手里拿的这双靰鞡鞋,是东北抗联战士穿过的,它是陵园的一件收藏品。” 孙艳华现场为大家讲述鞋子的来历。有一次,徐振明听说通化县大川乡有个村民家中收藏着东北抗联战士穿过的鞋,他不畏天气严寒、道路险阻,顶风踏雪去了三次。
“ 徐振明刚到陵园时,他最忧心的事,就是陵园里的藏品有 90% 都是复制品。他坚持认为,搞教育得用真东西,讲真故事。” 孙艳华说,徐振明一有空闲,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搜集历史资料和实物。
随后,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和父亲守陵的故事。
徐振明即将退休时,将守护陵园的 “ 接力棒 ” 交给了儿子。然而他依然时刻牵挂着倾注了自己大半生心血的地方,每天一大早,都会照旧来陵园走一走、看一看。退休在家休息了半年之后,他再一次回到了陵园,成为了一名门卫。“ 有一天我去陵园,突然发现我父亲在当门卫,一问才知道是他主动向组织申请回来的。我最初很是不解,他以前是这里的领导,怎么能去当门卫呢?但是他十分坚持,说只要能在这儿继续为将军守陵就很满足。”
发布仪式在吉林广播电视台设立分会场,机关干部、退役军人、大学生代表现场聆听了徐振明的先进事迹。大家被他的故事所感染,听到动情处时,不少观众眼含热泪,自发起立鼓掌表达敬意。
“ 我们吉林省军休所 20 名老兵今天有幸来到分会场观看发布仪式,大家都被徐振明老人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以及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品格所感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学习老英雄战时忘死、平时忘我的崇高精神,把历史使命担在肩上。” 原 16 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张义军在观看发布活动后动情地说。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主任高境远曾和徐振明一起共事,在观看发布仪式后,她说:“ 徐振明老人是我们陵园的老领导、老前辈,也是抗美援朝的老英雄。我们要学习他忠于事业、不忘初心的精神,更要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初心、永担使命,干事创业、不懈奋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柏合暖兵服务队队长李桂梅从 年开始便投身多种形式的关爱老兵活动。“ 今天现场,我受到徐振明老人先进事迹的感染,今后将带领志愿者们全心全意关爱老兵。” 她说。
发布仪式即将结束时,主持人刚强与徐振明老人面对面交流。徐老已经不能用言语流畅表达,然而他的眼睛里却闪着光芒。“ 听说您还会唱歌呢,咱们一起唱一段好不好啊?雄赳赳,气昂昂 ……” 在主持人的带动下,老人唱道:“ 跨过鸭绿江 ……” 话音刚落,掌声雷动。短短几秒的即兴演唱,仿佛让眼前这位跨过近百年风雨的老人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生金辰蓉在节目录制结束后说:“ 徐振明爷爷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担当,令我印象深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崇尚英雄、学习模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篇8:致敬徐振明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孙景坤的故事,得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
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屡立战功。
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袭来,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伤疤。由于表现出色,1948年,孙景坤于战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立即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
“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10月的一天,命令终于下来了,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两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数十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赶来支援的战友找到了昏迷的孙景坤。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
硝烟散去,孙景坤将奋斗的“战场”转至亟待脱贫的家乡。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主动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将各种功绩证明悄悄收藏起来,决定回乡务农。再次成为农民的孙景坤感慨地说:“当过兵的我与之前不同了,从火线入党那天起,我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中去。”
怀揣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孙景坤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回乡后的第3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很快,踏实肯干的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待,他带领乡亲走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乡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洪水泛滥、侵蚀土地。从战场上走来的孙景坤没有一丝退缩,他带领乡亲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
后来,村里有人问他:“老孙,你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福,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却说:“为民干事,一刻也不能等。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祖国和人民了。”1971年,他还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将功勋荣誉压在箱底,从未向别人提及,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就连儿女也只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上过战场,仅此而已。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逐渐知道父亲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孙美丽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家里人很“抠”,“小时候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慢慢读懂了老人的想法: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10个伙伴,活着回来的只有3个人。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战友活着”。
孙景坤的日子过得清贫,可他依旧坚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乡担任村干部期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干担当、积极作为。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他组织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几十年来,孙景坤严格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我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和战友相比,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孙景坤说。
篇9:致敬徐振明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部队进入朝鲜,正式拉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战争的大幕。向为保卫和平而牺牲的志愿军烈士致敬!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被评为“中国好人”。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立下不朽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不改初心本色,坚守革命理想,保持优良作风,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品格,退役军人永葆本色、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家纷纷表示,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孙景坤、徐振明“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分别为孙景坤亲属代表、徐振明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辽宁省、吉林省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退役军人代表、青年学生代表等,在本地云发布现场参加发布仪式。
向所有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篇10:致敬时代楷模孙景坤个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毅然参军,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征战中落下20多处伤疤。
孙景坤选择了深藏功名,返回家乡务农。
曾经和孙景坤一起生产劳动、如今86岁的老党员刘振发说:“只知道孙队长当过兵,去过朝鲜,带领山城村第一生产队过上好日子,但也是刚听说他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觉的时候,父亲才偶尔会和我谈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儿孙美丽说。一个夜晚,孙景坤给孙美丽讲:晚秋初冬,孙景坤所在排进入一片高粱地,子弹炮弹如同刮风下雨一般打来,一个排的战士除了孙景坤外全部牺牲。“每当谈起这些,父亲总是眼含热泪。”
虽已96岁高龄,老人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共获得了8枚军功章。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征集资料,孙景坤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出来。纪念上甘岭战役60周年时,相关部门邀请他去北京参加活动,需要穿军装拍照,他才从箱子底下找出军功章挂在胸前。
2020致敬时代楷模孙景坤个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6篇最新
篇11:致敬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心得
正如在战场上一鸣惊人一样,战斗英雄孙景坤这一次的选择再一次令人震惊——
1955年复员时,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务农。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回归为农民,在谈及这一选择时,孙景坤说:“谁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
1947年,孙景坤入伍,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英勇善战,舍生忘死。194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了,就要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孙景坤说,“想想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党叫干啥就干啥!”
此后,孙景坤把余生献给了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很快就担任生产队长。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修建水坝改造耕地。几十年过去,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他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孙景坤仍保留忠诚担当本色。三年自然灾害时,全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他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坚持提出不同看法,结果被撤销作业区主任职务。直到1963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在家乡务农的数十年间,孙景坤深深隐藏自己的战斗功绩,吃苦在前、不求享受,从不争名争利,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村民们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这老爷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孙景坤的选择,体现了一名党员的风骨,折射出信仰的底色,也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
篇12:致敬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心得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在辽宁省丹东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7月7日摄)。孙景坤,1924年生,辽宁丹东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增援驻守161高地的战友,从中午到深夜,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多人,荣立一等功。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农民,现年96岁。他先后经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负伤回国后又坚持重返战场,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在吉林省通化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徐振明(10月21日摄)。徐振明,1925年生,江苏连云港人。1950年10月,徐振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战斗,荣立一等功。新华社发(颜麟蕴 摄)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首任所长,现年95岁。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经历战斗无数,留下累累弹伤,从“娃娃八路”成长为“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曾荣立多次战功。他退伍不褪色,转业到杨靖宇烈士陵园工作,父子两代默默付出,守护英雄陵墓60余年,身体力行保护革命遗迹、讲述英雄故事,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教育了无数青少年,感动了广大社会群众,被评为“中国好人”。
篇13:学习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心得体会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丹东人,每次路过鸭绿江断桥就会情不自禁哼唱起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抗美援朝的故事更是从小听到大。每次站在鸭绿江断桥上,我都充满自信的昂起头,就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幸福!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家领导人__19日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看到这篇报道让我很激动,再次掀起我对这场战役的无限敬畏之情。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这场战役最激励我的是国家无私的人道主义精神,超越地区与民族的狭隘性,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人类和平与正义。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是以和为贵,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从未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但也决不会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我们国家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发展中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正是我们国家积极践行的国际胸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一行那一列从丹东一步跨向朝鲜的中国志愿军们更是令我崇拜的对象。“雄赳赳气昂昂”他们展示的是中国人的气魄。黄继光、邱少云多少英烈在异国土地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缔造者!写到这里内心已经万分波澜。感恩今天我可以安静的坐在办公室里敲打着键盘。但我深知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过去是现在也是,我感谢我的伟大祖**亲将我们呵护的这么好。我们能回报给祖国就是永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努力发扬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精神,上下同心,不畏艰险,砥砺奋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缅怀、感恩、继承,我们会时刻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_伟大胜利、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懈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篇14: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孙景坤是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他曾舍生忘死血战沙场,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载誉回国后,他却深藏功名解甲归田,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
在丹东市光荣院,一件挂满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挂在孙景坤老人的床头,这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
孙景坤的儿子 孙福贵:我父亲很怀念他牺牲的战友,他有时候经常看这些奖章,再顺手去摸一摸,他的脑海里可能想的很多。
1948年参军入伍的孙景坤曾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1950年,孙景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因激战负伤回国治疗,伤刚好又再次奔赴前线。
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弹药上去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 孙景坤:营长就告诉我,你带领这九个人,扛多少手榴弹、扛多少子弹。一出发一看,飞机就来了,我们瞅准机会赶紧往上冲。
冲上阵地的孙景坤,和所剩无几的战士们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他们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浴血奋战最终守住了高地。因为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1953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在回到家乡后的几十年里,他却从未提起这些荣耀。
孙景坤的女儿 孙美丽 :我问他,你怎么不讲你战争年代的事情,他说我不能说,一个个熟悉的脸庞都倒下了,我不愿意说那些,心里难受。
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回乡务农。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隐藏”了自己的战功和荣誉,回乡第三天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后来作为生产队长的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带领村民一同修建水坝改造耕地。
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村民 曲华成:这个河一发水就把地都冲坏了,(孙景坤)领着大家伙儿修这个拦河坝,想办法叫大家伙儿富裕起来。老百姓心目中非常信任他。
村民有困难,孙景坤想方设法解决,而他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在家务农的大女儿孙美丽今年已经快70岁了,因为小儿麻痹她从小右腿落下残疾。她告诉我们,16岁那年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在父亲的坚持下让给了生活更困难的家庭。
孙景坤的女儿 孙美丽:当地电话局里头招一批工人,要电话员,我非常高兴,我这回能当工人了,俺爸知道了,说什么也不让我去。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 孙景坤:当这个党员,不能一切为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也为国家。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最终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那时候人们才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抗美援朝志愿军将士后代 徐江娜:这个(位)老英雄,他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在和平时期他又深藏功名,都是对后代的一种教育,我们就是要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
篇15: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9月,随着媒体不断走进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采访,村里人才知道,与他们朝夕相处70余载的生产队老队长孙景坤,原来是抗美援朝英雄。
如今,被疾病侵蚀的孙景坤躺在丹东市光荣院的房间里,床内侧的墙上挂着他那身志愿军老军装,上面缀满了各式各样的勋章,有1枚一等功奖章、两枚二等功奖章和两枚三等功奖章。
死也要死在前线
1948年,结婚不到一周的孙景坤踏上从军路,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8师24团7连(1948年11月改称第40军119师357团7连)的一名机枪手。
参军不到1个月,孙景坤就随部队参加解放四平战役。1948年9月,攻克义县战斗打响。激烈的战斗中,“一块炮弹皮钻进小腿,一直没取出来”。此役,孙景坤荣立二等功。
孙景坤作战勇猛,数次挂彩。打锦州负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负伤、渡江战役时负伤。
随后,孙景坤随部队南下,飞渡长江天险、突破湘粤防线、会歼桂系兵团,途经9省,直捣天涯海角。战火中,孙景坤光荣入党。
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一路征战,孙景坤一身落下20多处伤疤。对于孙景坤而言,“每块伤疤都是勋章”。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孙景坤所在的119师接到命令,将士们急赴丹东,投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前的准备。
部队驻地离孙景坤家不远。自从参军后,他就没见过亲人。在部队待命的40天里,他从未提过探家的要求。
1950年10月19日深夜,孙景坤所在40军奉命经过丹东鸭绿江大桥秘密开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在朝鲜战场西线,与向北进犯之敌遭遇。志愿军如猛虎下山,打得敌人不知所措。
在激烈的战斗中,孙景坤大腿遭敌炮弹炸伤,被送回吉林图们,在部队医院接受治疗。伤愈后,孙景坤坚决要求重返朝鲜战场,“死也要死在前线”。志愿军某部安排他搭乘向前线运送军需物资的军列,他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入朝。
途中,孙景坤乘坐的军列遭到敌机狂轰滥炸。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一时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无奈,他沿着铁路线又回到丹东寻求帮助。
经多方联系获悉,他所在的357团正向砥平里地域集结待机。孙景坤搭乘过江军列,第三次跨过鸭绿江向部队奔去。
1951年2月13日,砥平里反击战开始。孙景坤和战友们在“极度疲劳,粮食不济,常常日食一餐,甚至数日一餐”的困境下,勇猛出击。战后,119师命名357团7连为“硬骨头连”,授予锦旗1面,记大功1次。
血战161高地
数年征战,有一场战斗深深烙在孙景坤的脑海。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161高地,随后由8连副连长支全胜带领2排官兵坚守阵地。
次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2排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已是7连副排长的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扛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冲过多道封锁线,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161高地。此时,坚守阵地的2排几乎弹尽粮绝。整整一个排,打得只剩下几个人。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马上投入战斗。”支全胜一把搂住孙景坤。
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守到半夜,打退敌人6次进攻。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
孙景坤因表现英勇荣立一等功,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枚。1953年,他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战火远去后,孙景坤收起军功章,深藏60余载。
5月,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把珍藏几十年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捐献出来。“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身边倒下,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以前身体硬朗的时候,还时常去鸭绿江断桥上看看。”
时刻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
1955年,孙景坤回到老家安东市蛤蟆塘镇山城村(现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成为一名复员军人。
没多久,山城村成立生产队,他担任起第一生产队队长。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尘封了自己所有的战功和荣誉,一心一意建设家乡,连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立下这么多战功。
孙景坤回村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带着全队社员一段一段地修,一家一家地铺,一直铺到村外,通向镇里。
当年,村旁有条小河,常常引发水灾,淹没庄稼。孙景坤带头用篮子挑土,用肩膀扛石头,领着乡亲修了一座简易堤坝,护住了农田。
在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记忆中,父亲当了生产队长后,每天都忙得不着家,吃完饭就带上一把锄头或铁锹出门,走到哪干到哪。
为了增加社员收入,孙景坤带领大家种植板栗树。一棵树就能给山城一队带来一百多元的收入,相当于城里一个工人4个月工资。
他用几年时间,在家乡滚兔岭栽种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
如今,蛤蟆塘已更名为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之所以改名金山,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那个沼泽成片的蛤蟆塘不见了,遍布镇里的是沃野良田、绿水青山,这里有孙景坤的功劳。
当生产队长26年,孙景坤始终保持部队的作风,做事情雷厉风行,脏活累活亲历亲为。村里人都说,山城一队民风正、干劲足,是老队长言传身教带出来的。
回乡务农60余载,孙景坤始终甘受清贫,一家人在山城村始终过着中等偏下的生活。
孙美丽身患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到了上学年龄,家里连4元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她仅上了半年学就退学回家务农,“俺爸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能免,可他就是没给开”。
他几十年如一日,时时以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活一天就是白拣来的一天,躺着享受,我死去的那些战友能安生吗?”孙景坤说。
篇16: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他淡泊名利、甘于清贫。今天,让我们聆听96岁的志愿军老英雄孙景坤的讲述。
1952年10月27日,孙景坤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此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炮兵火力密度前所未见,增援部队想要登上高地无比艰难。
“就告诉我,你带领这九个人扛多少手榴弹,扛多少子弹。有人说这么多人上去都没上去,今天中午我们能上去吗?那不管怎么地,我就答应了。”
孙景坤是原安东庄河人,1947年入伍,参加过辽沈、平津、解放长沙、海南岛等诸多战役,四次负伤,战斗经验丰富。
“上了阵地以后,基本就没有人。我想起来有一个姓刘的报话员,浑身都是血。那里还有一个姓支的,是副连长。过去他说,哎呀老孙你来了,我说你看这颗爆破棍(筒),里头装上炸药,我就准备敌人上来以后,就一块(同归于尽)。”
敌人疯狂反扑,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孙景坤奋力还击,把一颗颗手榴弹不断地掷向敌人。
“(二百五六十发(颗)吧。离我一米多远的地方,崩死敌人二十多个。我就把尸体捞过来,摆在我周围。飞机有时候来了,贴地上飞。”
从中午12点一直坚守到半夜12点,孙景坤带领战友打退了敌人六次进攻。
“和我一块下来的就剩四个人,副连长走到半道让飞机炮弹把腿炸断了,后来有一个姓周的把他背下来了。”
这次战斗,孙景坤表现英勇,击毙敌人21人,荣立一等功。1953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在北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主动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丹东务农。他始终淡泊名利,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几十年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特殊要求。
“我说我是党员,我就在农村合作化了,就没找工作。没上班的,回来以后政府都给盖房子。我没要求盖房子,我说我有房子住,先住着吧,没要求盖。”
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安排下,96岁的孙景坤在丹东市光荣院安享晚年。在探望老人时,孙景坤的外孙带来了自己制作的工艺糖画。这幅糖画是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所赠的“和平万岁”纪念章为蓝本,它和见证了老人赫赫战功的军装一起向我们诉说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篇17: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坚守初心永葆军人本色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在革命战争时期,孙景坤冲锋在前,英勇杀敌,荣立赫赫战功。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主动要求回乡务农,扎根基层,带领乡亲发展生产。在艰苦岁月里,他藏起战功、甘守清苦,即使在家庭遭遇困难时,他也不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艰苦朴素、无私奉献。他对党忠诚、信仰坚定,不怕牺牲、一心为民,始终坚守革命理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这既是一名革命军人、共产党员的本色,更是一笔启迪后人、催人奋进的精神财富。
对于英雄人物和英雄精神,最好的学习是践行,最好的致敬是传承。我们要以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为标杆,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葆军人本色,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作为。
相关文章:
抗疫志愿者工作心得体会07-07
新学期工作安排心得体会07-07
简单的工作心得体会07-07
暑期实践工作活动心得小结07-07
社会工作者心得体会字07-07
保安员工作心得07-07
企业员工个人工作心得总结07-0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心得体会07-07
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心得体会07-07
幼儿园教育工作十项规定心得体会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