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时间:2014-08-05 08:26:00 5A范文网 浏览: 诗词名句 我要投稿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作者:杜甫

  原文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释

  1、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2、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3、李广:西汉名将。
  4、滟灏: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着名险滩。
  5、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翻译

  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
  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
  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路经滟灏滩时,
  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
  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赏析

  此诗作于763年。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前一年,杜甫到过那里,和他有交往。这年,杜甫准备离蜀东行,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出精细的脉络。

  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贴切,然而也仅仅贴切而已。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知”,“但见”和“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运之以动荡之笔,精神顿出,有如画龙点晴,立即破壁飞去。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李广对他自己屡立战功而未得封侯,是时刻耿耿于怀,终身为恨事的。这里却推开来,说“焉知李广未封侯”,这就改造了旧典,注入了新义,提高了诗的思想性。在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纵横挥斥的笔意,创造性地运用、融化于律体之中。在杜甫诗歌里像“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之类的句子,正是和这首诗有着一样的波澜。

  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如果把这两句诗比作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另外两句诗,(www.5a.net)“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的这类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诗人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 杜甫的诗全集
  • 杜甫:石壕吏
  • 杜甫:对雪

相关文章: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08-05

苏轼:鹊桥仙·七夕08-05

苏轼:行香子08-05

苏轼:哨遍08-05

苏轼:阮郎归08-05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余生欲老南海村08-05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08-05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08-05

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08-05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08-05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