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无家别

时间:2014-08-04 10:31:00 5A范文网 浏览: 诗词名句 我要投稿

  《无家别

  作者:杜甫

  原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注释

  1、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2、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3、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4、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5、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6、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7、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8、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9、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10、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11、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12、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翻译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
  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
  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
  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www.5a.net)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

相关文章: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08-04

杜甫:不见08-04

杜甫:赠花卿08-04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08-04

杜甫:水槛遣心·蜀天常夜雨08-04

杜甫:水槛遣心·去郭轩楹敞08-04

杜甫:琴台08-04

杜甫:江亭08-04

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08-04

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08-04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