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
1、你的心有多大,你就能走多远。只要坚持跑下去,你就会跑出自己意想不到的距离。
2、我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对所从事职业的喜爱和专注,比上什么大学重要不知多少倍。
3、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人一旦陷入到习以为常的状态,就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4、如果我们觉得被“逼”着做某些事情时,不必为此感到无奈或懊恼,因为这些事情从长远来看也许不是坏事。
5、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只有你努力了,有了资源,有了话语权以后,你才可能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
“两种错误”不能犯
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的期待,有对未来事业、成就和幸福的追求。
面对未来时,我们最容易犯两个错误:一个是觉得自己这辈子不会有大的作为;另一个是料定别人不会有作为。
我在北大的时候就犯了第一个错误:我断定自己这辈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出息,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长得太难看了,根本就没人看得上我等等。断定到最后,我变得非常郁闷,最后得了一场肺结核。
很明显,第一种错误不能犯,原因很简单,人生的起点由不得你选择,你出生在什么家庭由不得你选择。不过,人都有两条腿,是为了让你跑,是为了让你跑得更快,只要你坚持跑下去,你就会跑出你自己意想不到的距离。
所以,大家记住,我们要做的是从现在开始,从我们这个点上开始跑。我这个人虽然开始比较自卑,但还是相信,既然自己能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奋斗成北大的学生,就能够从北大奋斗到更高的台阶,我从心底里相信自己能做到,所以我就做到了。
有的同学说:“俞老师,我这个学校挺一般的,你看我未来还能有所成就吗?”想想看,在中国的企业家中,有多少没上大学而成功的人士?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和吉利汽车集团的李书福都没上过大学,宗庆后不照样弄出了中国最大的饮料公司?李书福不照样弄出了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吉利汽车现在又把沃尔沃汽车给收购了,你说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成就呢?他们靠自己的专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喜欢、自己的热爱。所以,我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对所从事职业的喜爱和专注,比你上什么大学要重要不知多少倍。
有同学说,我身边没有资源,而我的同学有的是什么部长的儿子,有的是市委书记的女儿。还有同学说,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真不公平,别人有的东西我都没有,你看他身上穿的名牌服装,我就没有,他用的是苹果电脑,我就没有,他用的是iPhone,我连手机都买不起。
然而,这些却不是你能抱怨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没有公平过。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只有你努力了,有了资源,有了话语权以后,你才可能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
第二种错误你最好也不要犯。为什么?你会失去一个可能是未来跟你合作的事业伙伴。比如说,你看到周围的同学,可能觉得班内最后几名基本上未来不会有出息,但是事实证明恰恰相反。
北大曾经对全班前五名和最后五名学生毕业二十年后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全班最后五名的成就不次于前五名的同学。全班前五名同学的成就一般是教授或者是科学家,当然这个不能算不大,但是许多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甚至政治家,都是来自班级里名次不怎么样的同学中。所以,你千万不要看轻你班级里的同学,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那些同学。
面对未来,往往会出现两种人:一种是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并且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有所作为;还有一种是从心底里不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的人。未来成功的会是哪一种人?一定是前面的一种人。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你的心有多大,你就能走多远。人,或希望成为伟大的事业家,或希望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伟大的艺术家等等。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没做到?就是因为做到的人,他一定从心底里相信,自己这辈子能做成事情。
人生就像一年四季开放的花朵,有的花在春天开,有的花到了夏天才开,有的花要到了秋天才开,有的则要到了冬天才开。人生奋斗是一辈子的过程,20岁的时候就谈论自己有没有成就还太早,人生是看不到头的马拉松。我们要拼耐力,拼专注。
也就是说,你现在有多少跟别的同学的落差,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从现在开始奋力前行,不急不躁,看准目标,让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目标一起发出光辉灿烂的色彩。
成功是“逼”出来的
我每个月要为《新东方英语》杂志写一篇卷首语,原则上不难,因为一个月只要一篇,怎么也不算繁重的任务。但每次编辑部向我索稿时,我都惊慌失措,因为我无比繁忙(主要是因为自己无事生非),从来都没能把稿件预先准备好。别看一篇小小的卷首语,如果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几个小时,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即使静下心来,也还得有灵感才能写出来。像我这样每天被世俗事务所纠缠的人,灵感日趋枯竭,有的时候坐上两个小时,脑袋里依然是一片空白。
所以,每次写卷首语之前,我都会在书桌边暗暗“仇恨”编辑部的人,恨他们总是在最后几天这样“逼”我交稿,让我本来可以轻松的几天变得心情沉重、食不甘味。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被“逼”之下,一篇篇卷首语被“逼”了出来,几年后居然结集出版了几本书。尽管出书多少有些自娱自乐的意味,也没指望多少人读,还常常免费送给学生,但每次见到装帧漂亮的书摆在自己眼前,我还是免不了产生一点成就感。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再丑的孩子父母都会爱,面对自己的作品,心里也总会感到欣喜。
我想起自己读书的年代。由于天资并不聪颖,我每次背课文都是被老师“逼”着背出来,每次数学题做不出来都被老师留下来“逼”着做完。凡是那些“逼”过我的老师,我到今天都记忆犹新,由小时候对他们的恨,转变为如今对他们的感激。
而那些没有“逼”过我的老师,尤其是那些对我很纵容的老师,我现在一概记忆模糊,而且觉得这样的老师不值得尊敬。在大学里,老师一般不会“逼”学生学习,因为学生已经成年,理应学会自己约束自己。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在青春飞扬、爱情萌动的大学时代,有多少人会“逼”着自己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呢?
对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来说,学习仅仅意味着为了成绩及格而在考试前被“逼”用功两个星期,考试一结束,教科书一扔,就万事大吉了。就我而言,对大学时代的很多老师,我已经印象有些模糊了,因为这些老师基本属于“宽大型”老师,不管学生听不听,到期末出张考卷,给个分数就完了,常常每个人都能及格。
不过,有两个老师我到今天还记忆犹新,并心存感激。一位是我们的系主任李赋宁老师,一位是我们的英诗教授王世仁老师。李赋宁老师教我们《新概念英语》第四册,要求我们学一课背一课,常把我们“逼”得狼狈不堪,但却成就了我们扎实的英语功底。王世仁老师要求我们把他教过的英诗全都背出来,被“逼”无奈的我们只好立在西风中背诵雪莱的《西风颂》,但对于英语语言的美感也在背诵中领悟得越来越深刻。现在想来,如果所有老师都对我们要求这么严格,我们在大学里也许还会更有长进。
我最近读了《我在美国做妈妈》,这是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讲述自己育儿经验的一本书。她对两个女儿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她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最终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了杰出的钢琴家和小提琴家。至于这两个女儿未来是否会更加成功我不想妄加评论,但至少可以说正是蔡美儿用爱心“逼”两个女儿走向了成功。
我自己小时候也被母亲“逼”过。母亲自己不识几个字,却每天要求我做作业、读书。我没有取得上高中的资格,她就满世界去求人;我高考失败,她就鼓励我再考。最终,我考上了北大。所以,如果没有严厉的母亲,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如果我们觉得在被“逼”着做某些事情时,不必为此感到无奈或懊恼,因为这些事情从长远来看也许不是坏事,比如被老师“逼”着背课文,被同学“逼”着参加活动,被老板“逼”着不断工作,被竞争“逼”着天天学习……
也许,适当的逼迫能够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也把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来。
不要“习以为常”
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
相关文章:
仓央嘉措:那一天06-13
人生的真相06-13
敢不敢像我一样,为梦想付出一切06-12
学会欣赏别人,会帮你成功06-11
人若忘我品自高06-08
人生胜景只给善于独辟蹊径的人06-07
人生感悟:你若无情我便休,往事如昨易白头06-06
人生的休止符06-0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06-06
大学毕业感言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