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思考是一种品质
翻开《教海漫记》,第一页很醒目的题目是:崇拜思考
于老师崇拜思考,并勤于也善于思考,我们也崇拜思考,但却不想也善于思考。这就是差距。如果从开始教书那一天起就对一个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又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不断总结与提升,也许,我们中也会出现某一位或某几位于永正似的教育大师。
我们习惯了走老路:这也许是经验作祟或是惯性思维。我们一直认为树林的树叶都是一样的树叶。所教的学生都是一般的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觉得以往教的学生长大了,自己老了,但仍然在教书,其余没有任何改变。而于老师却能够运用他的智慧,把琐碎的教学演绎成艺术人生,淳朴恬淡,本色天然。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我们,跟于老师的天壤差距仅仅在于——他善于思考,我们不善于思考。有人说,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我们说,在教学上,于老师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
细品于老师的文章,则共鸣,则享受,则博爱。文风之质朴,如陶氏之史,恬静闲适。言语之醇厚,如老酒深巷,其味芬芳。读之,感同身受。思之,焉莫能复。善捕捉微小之点滴,映教育之大理。一篇篇锦绣文章之巧,把一份心境、一种情怀,演绎得朗然明澈,淋漓尽致。
请看:《露一手》:于老师说“本事越大,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越有分量”。这是显而易见的,有能力的老师一般是能受到学生尊重的,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最优秀,最有本领。相反,如果觉得自己的老师能力平平,好像这也不行那也不会,又怎能乐意服从老师的指挥呢?显然,这露一手就成了树立并提高威信的催化剂。
再看:《批评的艺术》在于有时电闪有时和风有时凝重有时无声。我们似乎看到在等待和期望里,爱的花兀自浓郁着。读后方知,于老师的“批评”二字,竟是多少温情和智慧的积聚啊!
再读《以人为镜》,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以贤者为镜,发现努力的方向,以不贤者为镜,透视自己的丑陋。他人是镜子,只有他人这面镜子,才会使我们离开以自我重复的恐惧,得到来自多方面的评价,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纠正。用于老师的话说“镜子是动力,是鞭策,是警示”……
就这么读着,读下去,便在记忆中刻下了一些自己熟悉的生活片断,仿佛湖面上被微波荡着的浮萍一般,缓缓地挤在一处,形成一大片绿茵。他的才气和卓见,他对学生的一片挚爱无不在他的文字中间流淌,他其实是为我们烹煮了一道精神的美味。
思考对于老师来说,已然成为了一种习惯。他的教学魅力无限,缘于这种时时处处的思考,而这种习惯又缘于学生在他心中。与于老师相比,我们的思维定式已经规范到脉络清晰的地步了,已经到了约定俗成一成不变,哪怕被事实调理的遍体鳞伤,我们也照旧按部就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读过于老师的《教海漫记》,于是,想找回自己的思考和感动,即使回不到从前的“心情是海平面,无风亦有三尺浪”,也须有“心情是深海流,一样的彭湃”。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的学生有眼泪,有激情,有由衷的欢笑,有清澈的双眸……才能使我的学生有思想,并且让他们的思想不只是所谓脱僵的野马,而是受惊后的野驴,他可以漫无目的的在古老荒芜的非洲平原上狂奔着,可以让你无法制伏,任由它东窜西奔,也许当它疲倦的时候,才得以短暂的喘息……
勤于思考的确是一种品质。思考滋生智慧,思考产生幽默,思考能让我们成熟起来,思考能使我们的教学妙趣横生。让我们以于老师为镜吧,经常拿起这面镜子照照自己,抖落抖落身上的尘土,也借镜子看清自己的潜力所在,往那个方向努把劲儿,让我们的教学艺术些,为学生留下值得回忆的童年情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毁坏边防、海防管控设施以及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的围04-23
在军用无线电固定设施电磁环境保护范围内,禁止建造、设04-23
小雄和静子是日本籍商人,这次到中国来是搞一个项目开发04-23
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生产、试验、存储等设施的保护,参04-23
泄露军事设施秘密,或者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军事设04-23
安全警戒标志的设置地点由共同确定。()04-23
军事禁区管理单位执勤人员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用于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