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 怎么理解

时间:2024-04-30 19:33:26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 怎么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构内容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梁启超康有为变法的内容是什么04-30

京杭大运河有几年的历史 意义是什么04-30

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哪个04-30

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及气候04-30

三大平原是哪三个及其特征04-30

中国南北分界线城市及其气候04-30

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常为什么天气有什么特点04-30

北斗卫星发射对我国的意义04-30

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04-30

禅让制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