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语言学概论》04任务

时间:2024-04-30 13:56:30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语言学概论秋04任务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基本词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而像"我、他、啊、吗、从"这类词都没有能产性特点,所以不是基本词。
A. 错误
B. 正确
2.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口语的规范发展有积极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3. 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语言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
A. 错误
B. 正确
4.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都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A. 错误
B. 正确
5. 任何一种语言的共同语,都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A. 错误
B. 正确
6. 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融合,主要取决于操这种语言的民族是否居于统治地位。
A. 错误
B. 正确
7. 洋泾浜不同于克里奥耳语,二者的使用范围和发展结果都不一样。
A. 错误
B. 正确
8. "江"古代专指长江,今天泛指所有的江河,这种变化就是词义的转移。
A. 错误
B. 正确
9. 多义词有多项意义,但是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一般只有一项意义。
A. 错误
B. 正确
10. 语言发展具有渐变性特点,所以产生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A. 错误
B. 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上帝""天堂""妖怪""神仙"等词的词义是( )。
A. 不反映现实现象
B. 反映现实现象
C. 没有现实根据
D. 对现实现象的歪曲反映
2. 下列反义词之间属于非此即彼的一组是( )。
A. 白-黑
B. 大-小
C. 高-低
D. 生-死
3. 就下列词语来看,只有( )组中的汉字全都能独立地表示语素。
A. 山峰 音乐 事理 委员
B. 沙发 吉它 卡片 罗马
C. 葡萄 玻璃 枇杷 纱门
D. 蜘蛛 窈窕 逍遥 逃遁
4. 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是( )。
A. 自然的发展变化
B. 语言内部的因素
C. 社会的发展变化
D. 个人生活经历的变化
5. 在一种语言内部划分地域方言时的依据主要是( )。
A. 语法
B. 词汇
C. 词义
D. 语音
6. 下列各组词只有( )是意译词。
A. 雷达 马达 咖啡
B. 啤酒 苜蓿 哈密
C. 西装 篮球 胡瓜
D. 槟榔 浪漫 坦克
7. 下列说法只有______不正确。
A. "啊、吗、呢"这些词没有构词能力,不是基本词。
B. 凡是基本词,一定具有全民常用的特点。
C. 并不是所有基本词都具有构词能力。
D. 基本词用作构成新词的基础,这又强化了它的全民性特点。
8. 下列词义的变化,______属于词义的缩小。
A. "meat"原指菜肴,现在指荤菜。
B. "走"本义是跑,现在指步行。
C. "江"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D. "book"原指一种树木,今指成本的著作。
9. 下列说法只有______是错误的。
A. 语法的规则可以类推,但也有例外,如"wife"的复数不是"wifes"。
B. 混合语又叫克里奥尔语,它可以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C. 混合语只限于某社会集团使用,缺乏广泛性。
D. "墨水"原指黑墨水,现指各种颜色的墨水,这种变化是词义的扩大。
10. 下列说法只有______正确。
A. 意译词都是借词。
B. 仿译词都是借词。
C. "爱神"、" 北极熊"、"超人"都是借词。
D. "尼姑"、"和尚"、"玻璃"是借词。
11. "天子"、"驸马"、"丞相"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这种变化是______。
A. 词义的消亡
B. 词语的替换
C. 词义的演变
D. 词语的消亡
12. 下列各种说法只有______是错误的。
A. 词义的模糊性不是说词的意义不可捉摸
B. "我们去加油"这个句子中的词语使用有问题
C. "商量-磋商"的意义差别主要是语体风格不同
D. "啊"、"在"、"了"没有构词能力,不是基本词
13. 下列说法只有______是错误的。
A. 汉字以形声字为主,是比较典型的意音文字
B. 洋泾浜和混合语可以作为母语让孩子们学习
C. 腓尼基字母是今天世界上大多数拼音字母的源头
D. 双语现象的最后结局不一定就是语言融合
14. 下列说法只有______是正确的。
A. 两个民族接触,必然发生语言融合。
B.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指元音变化比辅音快
C. 语言发生融合,不同的民族必须形成杂居局面
D. 双语现象的最后结果必然是语言融合
15. "戏子"、"邮差"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改用"演员"、"邮递员",这种变化是______。
A. 词义的消亡
B. 词语的替换
C. 词义的演变
D. 词语的消亡
三、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 说明:查阅网上教学辅导栏目第五-第九章疑难问题解析,任选4个问题回答。
1. 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分别举例说明。
2. 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具体表现?
3. 语言发展变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4.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5. 什么是词语替换,产生词语替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6. 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7. 什么是借词,意译词是不是借词,为什么?
8. 什么是双语现象?双语现象发展的结局有哪些情况?

1. 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分别举例说明。
基本词汇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全民常用
  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例如像汉语中的"山、水、地、好、看、说、吃、走、头、手、电、太阳、云、眼睛、春天",英语中的"do、make、 have、 people、 see、 sun、 eye、 in"等词语,都是人们在交际中经常要使用的。
  第二,稳固性
  所谓稳固就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一方面,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才能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不至于影响交际,如果基本词汇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时时要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种交际工具使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基本词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变化的,例如"人、手、山、火、水、看、好、黑、天、地"这些词语,在汉语中数千年前就存在,至今没有发生变化。当然,基本词汇的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仍然有变化,有新旧词语的替换,只是这种变化很小。
  第三,有构词能力
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汇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这样构成的词语,给人的感觉是既熟悉又新鲜,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人们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普及开来。例如从近代开始一直到今天,以"电"为核心构成的新词,非常多,由于这些新词的构词成分都是人们熟悉的基本词语,所以意义上很容易理解,例如"电力、电动、电话、电线、电视、电流、电脑、电能"等等。

2. 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具体表现?
词义反映现实,不是像我们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而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概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形成词义。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每个词,无论它所指称的范围有多大,它都是具有概括性的,"任何词都已经是在概括",都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个别特征。
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比如我们说"灯",它指的是照明用具,没有具体指明什么灯,这里反映的是就是事物的共性。
词义的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词义的模糊性特征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形容词和副词上,很多词,我们可以描述它的词义,可是我们无法给它和另外一个相对立的词划定一个分明的界限,例如"大-小、高-低、多-少、轻-重、咸-淡、好-坏、早-晚、快-慢、冷-温-热、老-中-青"等词的意义,它们的义界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客观标准,这些词的外延是不确定的,因而反映这些概念的词也就具有了模糊性。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

3. 语言发展变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关于这两个特点,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认识深入认识。
语言的发展变化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第一,语言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应出来;第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4.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发展变化较慢,语法发展变化最慢;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这样变化,有的地区是那样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

5. 什么是词语替换,产生词语替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特点是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意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发生了变化,如"邮差"改为"邮递员"、"厨子"改为"炊事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第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所以古代汉语系统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大部分已经替换为双音节词了,例如"目"改为"眼睛"、"桌"改为"桌子"、"齿"改为"牙齿"等,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6. 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1)范围不同。
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虽然都叫方言,但划分的角度是不同的。
(2)内部差异不同。
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在一般词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差别。
(3)发展趋势不同。
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独立的语言,或在社会高度统一融合情况下可能消失;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的基本词汇、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7. 什么是借词,意译词是不是借词,为什么?
①借词就是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来自外民族语言的词。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
②借词是外来词,意译词不是外来词。从结构看,语言符号由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
借词的音义都借自外语,是外来词,意译词的构成材料和规则都是本民族的,只吸收了意义,没有吸收形式,所以不是外来词。

8. 什么是双语现象?双语现象发展的结局有哪些情况?
①双语现象是指民族杂居地区人们能根据交际对象的差异、交际的需要而会讲两种语言,即本族语和另一民族的语言。

②双语现象的结果有两种情况: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某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那么它们就继续说各自的语言,最终也不发生语言融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边城内容概括100字 讲的是什么04-30

贾平凹的简介 作品有哪些04-30

白杨礼赞主要内容 写作背景是什么04-30

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什么 有什么代表作04-30

春江潮水连海平下一句是什么 作者是谁04-30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 出自哪里04-30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如何评价汉武帝04-30

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有什么历史影响04-30

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都是谁04-30

初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都有什么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