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需要分析的工具和步骤有哪些内容?
(2)内部参照分析与外部参照分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3)教学目标的来源包括哪几方面?
(4)泰勒提出的确定教学目标的步骤有哪些?
(5)教学内容一般有哪几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6)目标分类的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7)行为目标的表述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该在学习完教材第三章至第四章后参加本次活动,要求每位学生有效回帖不少于7幅,每幅字数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
答:内部参照分析与外部参照分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内部参照分析法;二是外部参照分析法。
⑴内部参照分析法
在学习需要分析中,所谓内部参照法,是指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将学习者的现状与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即期望状态)进行比较,找出再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方法。内部参照分析法的前提是接受既定的教学目标作为期望值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这通常比较适用于我国普通学校的教学。运用内部参照分析法,需要注意以3点:学习者的期望状态是既定的,体现为教育组织机构在学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或课程目标);可以把期望的状态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使教学目标具体化,这样就便于将学习者的现状与教学目标做比较;重点收集能够反映学习者目前学习状态的信息资料,收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⑵外部参照分析法
在学习需要分析中,所谓外部参照分析法,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与教育机构之外即外界社会的要求相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将以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作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去揭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教学的目标,将此目标作为对学习者的要求(期望状态)。用外部参照分析法收集2个方面的信息。
答:教学内容的取向和特点
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有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形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以抽象的、普遍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普遍性目标有2个基本特点:普遍性,即它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而不只是适用于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模糊性,即在表述上很模糊,而不明确、不具体(例如,"掌握基础知识")。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于作为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普遍性目标是一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目标取向。例如,中国古代"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的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于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古希腊雅典,教育目标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身心和谐发展;二是具有革新精神;三是热爱自由;四是热爱城邦;五是勇敢与冒险精神;六是具有智慧。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42年)发表9项中学教育目标:发展有效的思考方法;养成用有的工作习惯和学习技能;培养社会的态度;学得多方面的重要兴趣;增进欣赏音乐、艺术、文学及其他审美的经验;发展社会的易感性;发展良好之个人的及社会的适应;学得重要的知识;发展身体的健康。普遍性目标有2项主要优点:适用范围广,可以用于很广泛的领域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灵活性强,有利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出创造性,即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普遍性目标有2项主要缺陷:随意性。普遍性目标由于太抽象,概括水平太高,会受到执行具体化的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随意性,甚至会受到歪曲;不易观测。由于普遍性目标太抽象,不明确,因此教学活动是否在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很难观察到,很判断,也很难测量出来。
答:目标分类的理论主要有: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和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
⑴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
20世纪4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在全美国迅速地推广开来,而教育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但当时尚缺乏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教育评价专家们之间对于作为教育评价之依据的教学目标更是看法彼此殊异,难以相互交流。因此,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建立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1948年,在波士顿召开了美国心理学大会,就建立一种能促进考试专家之间相互交流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达成了一致意见:建立一个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作为相互交流的理论框架,会上还计划写一部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著作,该著作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布卢姆(B. J. Bloom)主持了这项规模宏大的研究工作。1956年,布卢姆等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出版。之后,第二分册情感领域和第三分册运动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专着也陆续出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称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有5个特点:全部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和运动技能领域(Psychomotor Domain)三个领域;以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对象,即认为在学生的内隐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中,只有外显行为是可观察、可测量的,以外显的行为作为分类的对象,用关于外显行为的术语来陈述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加以客观的评价;教学目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照学生行为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从较低层次的目标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是累积性的,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以较低层次的目标为基础的,包含了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超越学科内容,即教学目标的分类是不受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局限的,不论是何种学科,也不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在教学目标分类的体系框架中加入相应的内容,便形成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教学目标分类学是一种工具,即教学目标的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教育评价、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做出评价、为课程编制等服务的工具。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六个层次: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后五个层次属于理智能力和理智技能。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按照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五个具体类别或者说五个层次: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动作技能的目标分为七类或者说七个层次: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⑵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
霍恩斯坦(A. Dean Hauenstein,1998)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这4个领域。
认知领域包括5个层次(或类型)的目标:概念化,指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认出、定义、概括一个思想的能力,包含认出、定义(即识别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范围和意义的能力)和概括(即把一个思想、物体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加以综合以便能够传递一个概念的所有方面和性质的能力)3个分层次;理解,指翻译和解释一个思想,以及推断内容信息的能力,包含翻译(即把信息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力)、解释(即解释概念和相互关系的能力)和推断(即由给予的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3个分层次;应用,指澄清一个问题或一种情境,并用适当的原理与程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或情境的能力,包含澄清和解答2个分层次(类型);评价,指分析和描述信息和资料或情境以进行评判的能力,包括分析(即把物体或思想分解成更简单的部分,并了解部分如何联系或组织起来的能力)和描述(即把信息与一个应当遵循的准则或标准作对比时识别其差异的能力)2个分层次;综合,指假设或解决产生新的办法或答案的复杂问题的能力,包括假设(即作出尝试性的假定以引出或检验逻辑的或经验的结果的能力)和解决(即回答复杂问题的能力)2个分层次。
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5个类别(或层次)的目标:接受,指觉察、愿意和注意的意向。包括觉察(即意识到一个人周围的生活的倾向)、愿意(即选择容许和考虑特定的经验而不是忽视和拒绝它们)和注意3个分层次;反应,指默认、遵从和估价一种反应情境的倾向。它包括默认、遵从(即在很少有或没有敦促的情况下行动的倾向)和估价(即估价一个人关于一种反应的感情的倾向)3个分层次;价值评价,指认可(accept)、更喜爱和证实(confirm)一种价值的倾向,包括认可、更喜爱和确认(即通过经验证实一种价值之重要性的倾向);信奉,指相信并将一种价值作为指导原则的倾向,包括相信和承诺(即内化并坚持一种价值原则的倾向);举止,指遵照一种价值或信念显示和改变行为的倾向,包括显示(即遵照某种价值或信念而行动的倾向)和改变(即遵照价值和信念调整或升华行动的倾向)。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包括5个层次:知觉,指接受和认识到关于概念、思想、物体和现象的详情的能力,包括感觉、辨认(即认出并将特定刺激和提示与特定概念、思想、物体或现象联系起来的能力)、观察和意向(即了解、领悟和识别一个概念、思想、物体、现象的作用或价值的能力,和以一定的方式摸索或行动的意向)4个分层次;模仿,指激活、模仿和调节自然能力以形成一种符合一般模式或情境的行动或行为样式的能力,包括激活(即开始实施符合一般模式的自然的行动的能力)、模仿和协调(即按照控制的动作顺序或次序,以适当的程度模仿行动的能力)3个分层次;整合,指将适当动作结合起来并以达到技能认定的质量和特征做出动作,包括统整(即把两种或更多的能力转换或结合成更复杂的样式或任务的能力)和标准化(即以达到技能认定的规定的质量和特征执行任务的能力)2个分层次;创作,指保持并调适能胜任的、有效的技术和技能以执行指定的职责的能力,包括保持(即执行规定的或期望的效果的活动程序的能力),和调适(即把技能与方法的变化注入正在进行的实践之中的能力)2个分层次;熟练,指创始和完善能力与技能的能力和愿望,包括创始(即有目的地、有创造性地改变任务和技能的构成以产生新的技巧、过程和作品的能力)和完善化(即寻求和达到更高水平的能力、专长、智慧、艺术才能、敏感性的能力和愿望)2个分层次。
行为领域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综合。行为领域也包括5个层次(或类型)的目标:获取,指在特殊的情境中接受、知觉并使一个概念、思想或现象概念化的能力。,包括接受、知觉和概念化3个亚类;同化,指在一种情境中理解并作适当反应的能力,是将概念、思想和观念改变或转换为类似情境的能力。包括反应、理解和模仿3个亚类;适应,指改变与指定的质量、根据和标准相符合的知识、技能和性格的能力,包括价值评价;应用和整合3个亚类;施行,指对情境进行评价和产生结果的能力,即根据情境分析、描述、评价和整合知识、价值和信仰的行动,包括信奉、评价和创作3个亚类;达成,指综合知识和精通技能并将这些表现在行为中的能力,包括举止、综合和熟练3个亚类。
泰勒提出的确定教学目标的步骤
在泰勒(1949年)著名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采用了行为目标的形式来确定教学目标。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马杰(R. F. Mager)等人发展了"行为目标"形式,将行为目标发展到顶峰。行为目标取向有2 个主要优点:为教学活动提供明确而具体的指导,既可以清晰地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清楚的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按照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进行,并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教学评价提供直接的依据,可以直接用行为目标来测量和判断。行为目标取向有个缺陷:教学目标都采取行为目标的形式,教学趋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难测评、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被忽视;将学习分解成为各个独立的部分,认为各个独立的部分是可以分别对待的,会破坏了学习的整体性,不利于通过整体性学习来陶冶学生的个性;事先明确规定教学目标的做法也存在问题,因为这些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很可能成为不适合实际情况、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东西
答:教学目标的来源
(一)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1、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时,学生为了满足有关的内部需要,就会努力地去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努力。因为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它会起到驱动个体活动的作用。
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时,这种教学目标就将较明显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为达到这种教学目标而努力。
2、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往往是通过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而发挥作用的。所谓直接兴趣,是指直接地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而所谓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从而间接地对活动本身感兴趣。通过指明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
3、当教学目标的难度适中时,这种教学目标能够较明显地起到激励学习活动的作用。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要教学目标适度超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达到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这样最容易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维持学生较持久的学习动力。而如果教学目标的难度太高,就会使学生觉得难于达到,因而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如果教学目标的难度太低,则会缺乏挑战性、刺激力,使学生感到"没劲",因而很难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三)科学的发展
一、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 在西方的课程与教学组织和设计中,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主张是,把教学目标分为"事实、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1]。虽然这种分类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许多新的目标分类理论都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的直接渊源于此。 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中的"事实",是已被正确认识到的客观事物、现象、关系、属性及规律性的总称,表现在资料、意见、概念里。"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慧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指称的是那些能够表现和实行的,例如阅读、写作、书写、表演、语言沟通、批判性思考等等。"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指称的是个体对各种刺激来源的倾向和感受,例如喜好、兴趣、需要等。比如下列三个目标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就分属三个方面[2]: 1、使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知识(事实)。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技能)。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态度)。 把教学目标分为事实、技能、态度三个方面,比较简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易为教师所接受使用。但是问题有二:一是过于笼统,在教学实施和评价中难以操作,容易走样;二是逻辑层次不分明,事实、技能、态度难以区分,无法具体化,难以精确代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现象。
罗恩特里的目标分类 罗恩特里(Rowntree,D.)将教育领域中的目标分为三大类:求生技巧的目标、方法目标、内容目标。这三类目标各有来源,相互之间有密切关系[3]。 (一)求生技巧的目标 求生技巧的目标,来源于人们对社会未来需求的期望。未来社会将会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儿童更为早熟,人类寿命更长。对于非技术劳力的需求减少,具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性别角色差异减少,遭遇多种族、多文化的情景增加,需要终身教育。更强调团队工作以解决各种问题,知识持续"大爆炸"。另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许多物种绝灭、沙漠化日益严重,核威胁笼罩人类,人与人日益疏离等等。因此,需要针对未来的新情景、新问题设计目标,以帮助儿童形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的自身条件及求生技能。这些自身条件分为"智力"、"人际关系"和"生理技能"三方面。 (二)方法目标 方法目标,是指各个学科专门的探究模式和求知方式。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经验具有不同的反映形式,对于真理和证明采用不同的规则,也有解释和判断的不同模式,这些均可由不同角度促进心灵的成长。方法目标总是分学科分领域的,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方法。学习中的方法目标有: 1、感受并说出教育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问题; 2、提出一个或数个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措施; 3、查找到该问题的国内文献资料目录; 4、选择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国内文献资料; 5、查找到该问题的国外某一语种的文献资料目录; 6、选择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国外某一语种的文献资料; 7、归纳出国内外该问题的进展; 8、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命题; 9、论证新命题; 10、撰写出规范的研究该问题的论文或报告。 (三)内容目标 内容目标,是指学生在其学习领域里,能认识和解释构成该领域实质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理论。 罗恩特里的这种分类,突出了求生技巧目标和方法目标,前者以充满理想的未来学精神为依据,就未来社会的可能需要,建立教学目标;后者则源自学科或领域的探究方法,充满了科学或探究精神。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既文言文意思是什么意思04-30
坚壁清野的故事和寓意是什么04-30
多层状语的顺序口诀04-30
起家在古文中的意思04-30
语文修饰词的顺序口诀04-30
描写放风筝的古诗诗句精选04-30
初三语文成绩差要怎样补救 有哪些方法04-30
科举制的意义 历史发展过程是什么04-30
泰山封禅的皇帝有几位04-30
this是什么代词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