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沙乡年鉴读后感最佳答案:
Part 1 从地球公民说起
在读《沙乡年鉴》之前,我恰好看了一个叫做《地球公民》()的片子,它描述了人类是如何为利用动物而制定出工业化的标准,去饲养、屠杀这些于我们同为“地球公民”的生物们,以及用它们去做科学实验.片子里面充斥了血腥和悲惨的场景,动物们狭小的生存环境、濒死的哀号、被烧焦的皮肤……这部片子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其残忍,因为残忍在影像世界里并不少见,而是我自己对于这些事情的无知:我对于餐桌上肉的来源,只能够追溯到它在超市里的形态.还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在乡下见到猪的惊奇和兴奋;至于杀猪,就只有大学时在安徽的村落里写生的时候,远远听到过它的哀号——死亡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媒体上的符号.我们和自己的食物是如此之遥远,乃至于我几乎认为肉和会动的生物是两种意义上的东西,之间只被某种“传说中”的联系牵在一起.
《沙乡年鉴》中写道:“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我毫无疑问已经深陷于危险之中,如今的危险甚至已经不是来自杂货铺和火炉,因为这两件事物也不多见了.食物来自餐桌和食堂,热量则源于空调和暖气.“我们迷恋工业供给我们的需求,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可是工业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是否让人的生活更加愉快?这种只知盘中餐的生活,这种和自然充分隔绝的生活,是不是比另一种森林里与野兽作伴的生活更为幸福?
我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沙乡年鉴》所描绘的世界,和《地球公民》中的那一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优美的笔触,来描写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在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着宁静与快乐.这些快乐又是如此轻而易举地沁人心脾,让我产生共鸣.这种快乐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而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快乐才会更为特别和巨大.而当观察带来知识和规律的时候,当知识从无到有、由内而外从天而降的时候,它又远比那些不得不记住的知识美好.
然而一个奇怪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在这条更为幸福的路上行进.人的心中似乎同时住着天使和魔鬼,在爱自然的同时,更乐于去征服它.随着征服和满足到来的是更大的空虚,人在实现自己所有梦想的时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憧憬了.——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我们并不知道这条总在“向上”的世界会走向何方,依然坚定不移地超越着自己.
Part 2工业化的自然,工业化的人
在读《沙乡年鉴》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无力的感觉.作者的智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像我们所熟知的那种极端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那样,以一个彻底的保护者视角去看世界的发展,做出尖刻和极端的评价;而是很冷静地对未来作出了判断与分析.“如果我们把户外狩猎看做是一个战场,即一个在巨大的、生气勃勃的机械化过程与一个整个来说是出于静态的传统观之间进行格斗的战场,那么,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前景确实是黯淡的.”
正是这种冷静加强了我心中的悲伤.作者已经看到了这条道路的必然失败,他在某一个边缘挣扎着,他一遍又一遍地探寻着该如何给这些美好的东西一线生机,试图以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但是,“合理”以及“真理”往往不被大众所接受,或者被滥用,成为与其本意相悖的东西.最为可悲的是,作者甚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声音是微弱的,他曾经对工业化的思路深信不疑,但是当他发现这件事情的错误,却不知道该怎样让别人也明白这件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两种变化正在逼近.一个是在地球上,更多的适于居住的地区的荒野正在消失.另一个是由现代交通和工业化而产生的世界性的文化上的混杂.这两种变化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被防止,而且大概也是不应当被防止的.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即通过某种轻微的对所濒临的变化的改善,是否可以使将要丧失的一定的价值观保留下来.”
但是从今天的结果开看,这种抗争是徒劳的.工业化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彻底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自然则彻彻底底沦为一种遥远的、可消费的、新奇的事物,是需要人们排着队去“围观”的.作者早已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休闲的价值并不是一个阿拉伯数字问题.休闲在价值上,是与其经验的程度及其不同于和与工作生活相反的程度成正比的.”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消费着自然,把自然的一切归结到“现代”生活的体系之中——即便这种生活并不一定让我们更加幸福.
在《地球公民》的世界里,奶牛终其一生被关在和它们身体大小几乎相同的笼子里,每天从早到晚被机器挤奶,一头母牛的生命可以达到二十年,但是奶牛通常在四年内死去.奶牛的命运听起来似乎很遥远,但这不也是工业化时代人类生存的写照么?我们生活的生活被拘禁在一个小格子里,从早到晚面对电脑绞尽脑汁,只不过我们还有医疗来确保寿命罢了.
科学总源于怀疑,但其结果却是绝对化的.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现代工业与商业,是一种绝对化的单一思维,即便它的多样性也会在更微小的层面上保持其绝对性质.这种“现代主义”带有强烈的扩张能力,会以压倒一切的态势把其他东西吞噬,动物也好,植物也罢,即便是人自己,也逃不过这种绝对的吞噬.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现代主义”对于建筑以及城市的吞噬能力,它从一开始便是大张旗鼓地打着真理的名号展开,张开血盆大口,毫不客气地把一切不论美丑的历史吞掉,在消化的过程中,又慢慢消亡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直到把所有的物质和思维都统一成某一种标准化、可量产并且经济的模式之中.“土地,就如同俄底修斯的女奴一样,只是一种财富.任何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人们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在工业化的模式之下,成为女奴的不只是自然的土地,城市的土地也是一样的;甚至它可以包含这种模式之中的一切弱者,最终的结果是:上位者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
Part 3少数派的真理
真理总是在少数人手中.
书的结论部分,作者做出这样的总结:“简言之,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我深信很多人在读到真理之后,都会对其表示同意,点点头,心满意足地把书合上,之后就该干嘛干嘛去了.当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到了这一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难逃脱其桎梏.有多少人能够有利奥波德那样的经历?又有多少人能够放弃城市里的舒适,住到乡间的木屋里去?有多少人能够放弃超市里的肉,去狩猎自然里平等的食物?
至少我做不到.
我没办法放弃科学和现代化带给我的舒适,即便我知道作者说的是对的:“科学绝不,或不应该,只是为获取更舒适生活的杠杆.科学的发现是对我们好奇心的满足,是一种比更肥的牛排或更大的澡盆重要得多的事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肥的牛排和更大的澡盆似乎更多地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是更为直接的诱惑.在面对这种诱惑的时候,我把自然抛诸脑后.反过来讲,我生于城市,我只知道如何在城市中生存,把我放到荒野之中,就好像把动物园里的老虎放回野外一样——是需要从头训练的.而且我只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会一面说小汽车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麻烦,一面琢磨该买哪款车.
在这个巨大的洪流之中,弱者只有被吞噬,强者只有继续吞噬.
大概相比于利奥波德,我是个更加悲观的人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庚续和赓续的意思04-30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04-30
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三个,小和尚三人吃一04-30
电大《企业战略管理》网上在线形考作业02任务_0013参04-30
电大《企业战略管理》网上在线形考作业02任务_0019参04-30
电大《企业战略管理》网上在线形考作业02任务_0020参04-30
电大《企业战略管理》网上在线作业03任务_0003参考(很04-30
电大《企业战略管理》网上在线形考01任务_0028(无)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