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导学》形成性考核册

时间:2024-04-30 11:42:54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最新【西方经济学导学】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无误版)

注:本答案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来源:【电大文库】http://www.diandawenku.com/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题
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参见教材P3)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参见教材P4)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参见教材P4)
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着,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参见教材P8)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着,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参见教材P11)
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参见教材P16)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参见教材P16)
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参见教材P17)
9.非均衡分析: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参见教材P17)
10.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参见教材P18)
11.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参见教材P18)
12.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参见教材P19)
13.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参见教材P19)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A
5.B
6.D
7.D
8.B
9.C
10.C
11.C
12.B
13.A
14.A
15.B
16.C
17.A
18.B
19.C
20.D
21.A
22.B
三、多项选择题
1.ABE
2.CDE
3.ABD
4.ABCDE
5.ABCDE
6.ABCDE
7.ABCDE
8.BC
9.ABC
10.AC
11.ABCD
12.ABCDE
13.ABCDE
14.ABCDE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五、问答题
1.何谓经济学?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理解这一涵义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资源是稀缺的(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相比较而言的),稀缺性决定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即家庭、厂商、政府和涉外部门都以资源有效利用为目标进行选择。
厂商选择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最大化。
家庭选择的目的是获得效用最大化。
政府和涉外部门选择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参见教材P4)
2.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借鉴西方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目的:
第一,分析和考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实施的经济政策,便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通过和发达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和规律性的认识。
第三,分析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可借鉴之处,作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时的参考依据,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西方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为此应注意:
经济条件与国情不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其基本原理的产生与应用受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假设的条件不同。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一般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即经济人假设;
产权明晰;具有完全信息的假设这些假设在西方也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事实。而在我国这些假设更是存在的很大的不同。
(参见教材P5-6)
3.试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需求理论(包括供求理论和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又称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以国民收入核算为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以国民收入决定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形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等三个模型和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与政策、货币理论与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与政策等四个政策。外加经济周期的增长。(参见教材P15-16)
4.西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消费者、厂商等)的经济行为,它考察的是单个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是如何变动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单个生产者的成本、价格、产量是如何决定的,收入任何在各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等。概括地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消费获得效用最大化;研究厂商如何生产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金融之间关系等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微观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析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可以同时对某一经济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而这些考察是相互联系和互补的。二者共同构成西方经济学。
第二,二者假定的制度前提是一样的,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在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都假定制度前提是既定的。二者都研究资源的有效配制问题。
第三,二者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区别外)大都相同。
第四,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分析总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前提的。
5.为什么说《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形成?
亚当.斯密撰写的《国富论》于1776年出版了。该著作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纠正了其偏见,提出了生产部门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认为个人追求私利的结果,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提出国家具有保卫本国安全、免受外国侵犯,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居民不受欺辱与压迫,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继承和发展了以前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驳斥了重商主义错误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所以说《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参见教材P8的述评)
6.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特点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分为两门。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都是大一统经济学,没有微观与宏观之分,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诞生,标志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学科的正式建立。
第二,凯恩斯主义占主导地位。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失败了,由此凯恩斯提出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相继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基本政策付出实施,成为正统经济学。
第三,垄断竞争理论的产生。传统经济学是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1933年张伯伦等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补充、修改与发展,引起了经济学的震动。
第四,效用理论的发展。由于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存在两个难题,为解决这两个难题,希克斯提出了序数效用论,用以代替基数效用理论,发展了效用理论。(参见教材P10-12)
7.为什么说《通论》的出版是经济学说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凯恩斯撰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正式出版。作者在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情形下,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作者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上向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挑战,提出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继斯密和瓦尔拉斯后的第三次革命。(参见教材P11-12的述评)
8.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特点。
第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所谓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其特点为: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的依据是一定的价值观念;得出的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
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其中实证分析是重要的。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题
1.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2.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3.供给: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4.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5.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6.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7.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8.弹性: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比例的对比,即自变量变动率与因变量变动的对比。
9.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0.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1.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2.蛛网理论: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13.收敛型蛛网:是指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小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均衡时的蛛网。
14.发散型蛛网:是指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的蛛网。
15.封闭型蛛网:是指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的蛛网。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C
6.B
7.B
8.C
9.D
10.A
11.C
12.A
13.A
14.C
15.C
16.C
17.B
18.C
19.B
20.A
三、多项选择题
1.BD
2.ACDE
3.ACE
4.BD
5.ACDE
6.BDE
7.BC
8.CE
9.ABD
10.ABCE
11.ABDE
12.ABDE
13.ABCE
14.BC
15.BE
16.ACDE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五、计算题
1.令需求曲线的方程式为P=30-4Q,供给曲线的方程式为P=20+2Q,试求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
解:已知:P=30-4Q,P=20+2Q价格相等得:
30-4Q=20+2Q
6Q=10
Q=1.7代入P=30-4Q,P=30-4×1.7=23
2.某公司对其产品与消费者收入的关系估计如下:Q=2000+0.2M,Q为需求数量,M为平均家庭收入,请分别求出M=5000元,15000元,30000元的收入弹性。
解:已知:Q=2000+0.2M,M分别为5000元,15000元,30000元
根据公式:分别代入:
3.某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3Q=10,求P=1时的需求弹性。若厂家要扩大销售收入,应该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策略?
解:已知:P+3Q=10,P=1
将P=1代入P+3Q=10求得Q=3
当P=1时的需求弹性为1/3,属缺乏弹性,应提价。
六、问答题
1.简述需求规律与供给规律
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参见教材P23、25)
2.简述供求定理
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参见教材P28)
3.简述均衡价格及其影响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一定和条件下,市场的均衡价格是唯一的。但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原因会引起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变动,必然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变动,即均衡点的变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或供给的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需求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相关商品价格、收入、个人偏好和时间等因素的变化,都能引起需求量的变化,进而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化。
供给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相关商品价格、成本、自然条件和时间等因素的变化,都能引起供给量的变化,进而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化。(参见教材P27-29)
4.简述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类型:
(1)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称为富有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小于1。这类商品西方称之为奢侈品,一般指高档消费品。
(2)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和价格以相同幅度变动,称为单一弹性,需求曲线的斜率为-1,这是一种特例,即属特殊情况。
(3)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称为缺乏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大于1。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4)Ed=0,表明需求量为一常量,表明需求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称为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和纵轴平行,其斜率为无穷大。这是一种特例,如火葬费、自来水费等近似于无弹性。
(5)Ed=∞,表明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需求量无限大,称为无穷大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零。这也是一种特例,如战争时期的常规军用物资及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商品可视为Ed无限大。参见教材P33图2-7
影响因素: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
(1)购买欲望。如果购买欲望强,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足程度高,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大;反之,购买欲望弱,意味着该商品对消费者满足程度低,这类商品需求弹性小。
(2)可替代程度。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越多、替代品之间越相近,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反之,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少,替代品差别大,则该商品需求弹性小。
(3)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用途较广,则需求弹性较大;反之,一种商品用途较少时,则需求弹性小,因为该商品降价后也不可能有其他用途,需求量不会增长很多。
(4)使用时间。使用时间长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较大:反之,使用寿命短的商品,其价格需求弹性就小。
上述是影响价格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同时,还应综合分析上述因素的作用。参见教材P34
5.简述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1)EM>1。这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收入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大。收入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其值小于1。称为收入富有弹性。
(2)EM=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收入的变动率相等,即需求和收入以相同幅度变动,收入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其值为1。称为收入单一弹性。
(3)EM<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慢于收入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较小。收入需求曲线的斜率为正,其值大于1,称为收入缺乏弹性。
(4)EM=0。表明需求量为常量,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收入需求曲线平行于纵轴,其斜率为无限大。
(5)EM<0。表明需求量变动和收入变动成反方向变化,即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收和需求曲线斜率为负,称为收入负弹性。参见教材P36-37图2-9
6.简述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类型:
(1)ES>1。表明供给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称为供给富有弹性。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其值小于1。管商品。
(2)ES=1。表明供给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和价格以相同的幅度变动,称为供给单一弹性。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其值为1。
(3)ES<1。表明供给的变动率慢于价格的变动率,即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和。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其值大于1,称为缺乏弹性。
(4)ES=0。表明供给量是一个常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供给曲线和纵轴平行,其斜率为无穷大,称为完全无弹性。
(5)ES=∞。表明同一价格条件下,供给量无穷大,供给曲线和横轴平行,其斜率为零,称为无穷大弹性。参见教材P40-41图2-11
影响因素:
(1)生产的难易程度。容易生产且生产周期短的商品供给弹性大,反之,不易生产且生产周期长的商品供给弹性小。
(2)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大的商品,商品的供给弹性也大。反之,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小,商品的供给弹性也小。
(3)生产采用的技术类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增加供给较难,商品的供给商品较小,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增加供给相对容易,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大。
(4)商品保管难易程度。容易保管的商品,增加供给容易,其供给弹性较大,不易保管的商品增加供给困难,其供给弹性较小。参见教材P41-42
7.蛛网理论及应用
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企业可以运用蛛网理论,对市场供给和需求均衡作动态分析,以便作出正确的产量决策。如应该按上述蛛网类型做出相应对策:当商品的供求变化趋于收敛型蛛网时,企业应把产量确定在均衡点上,以防价格和产量波动;当商品的供求变化趋于发散型蛛网时,企业应准确地把握价格、产量变动趋势的转折时机,采取灵活对策,产量应随价格上升或下降,而扩大或减少,以便增加收入、减少损失;当商品的供求变化趋于封闭型蛛网时,企业应根据产量价格相同幅度变动的规律,确定与之相应的产量政策。
蛛网理论确实对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产量和价格波动的情况,有一定作用。但这个理论也有缺陷。主要是上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这个理论不很准确,因为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不相吻合。参见教材P43-47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题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4.家庭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5.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6.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7.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点时,对该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B
5.C
6.B
7.B
8.C
9.A
10.B
11.C
12.D
13.A
14.B
三、多项选择题
1.ACE
2.CE
3.BDE
4.BCDE
5.AD
6.AC
7.ABD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五、计算题
1.已知某家庭的总效用方程为TU=14Q-Q2,Q为消费商品数量,试求该家庭消费多少商品效用最大,效用最大额是多少。
解:总效用为TU=14Q-Q2
所以边际效用MU=14-2Q
效用最大时,边际效用应该为零。即MU=14-2Q=0Q=7,
总效用TU=14·7-72=49
即消费7个商品时,效用最大。最大效用额为49
2.已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TU=4X+Y,如果消费者消费16单位X和14单位Y,试求:
(1)消费者的总效用
(2)如果因某种原因消费者只能消费4个单位X产品,在保持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消费多少单位Y产品?
解:(1)因为X=16,Y=14,TU=4X+Y,所以TU=4*16+14=78
(2)总效用不变,即78不变
4*4+Y=78
Y=62
3.假设消费者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U=X2Y2,张某收入为500元,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2元,PY=5元,求: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最佳组合。
解:MUX=2XY2MUY=2YX2
又因为MUX/PX=MUY/PYPX=2元,PY=5元
所以:2XY2/2=2YX2/5
得X=2.5Y
又因为:M=PXX+PYYM=500
所以:X=50Y=125
4.某消费者收入为120元,用于购买X和Y两种商品,X商品的价格为20元,Y商品的价格为10元,求:
(1)计算出该消费者所购买的X和Y有多少种数量组合,各种组合的X商品和Y商品各是多少?
(2)作出一条预算线。
(3)所购买的X商品为4,Y商品为6时,应该是哪一点?在不在预算线上?为什么?
(4)所购买的X商品为3,Y商品为3时,应该是哪一点?在不在预算线上?为什么?
解:(1)因为:M=PXX+PYYM=120PX=20,PY=10
所以:120=20X+10Y
X=0Y=12,
X=1Y=10
X=2Y=8
X=3Y=6
X=4Y=4
X=5Y=2
X=6Y=0共有7种组合
(2)
(3)X=4,Y=6,图中的A点,不在预算线上,因为当X=4,Y=6时,需要的收入总额应该是20·4+10·6=140,而题中给的收入总额只有120,两种商品的组合虽然是最大的,但收入达不到。
(4)X=3,Y=3,图中的B点,不在预算线上,因为当X=3,Y=3时,需要的收入总额应该是20·3+10·3=90,而题中给的收入总额只有120,两种商品的组合收入虽然能够达到,但不是效率最大。
六、问答题
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如何?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是: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2.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如何衡量?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如图所示:
图3-2消费者剩余
图3-2中,横坐标为商品数量Q,纵坐标为商品价格P,AB为需求曲线,如消费者购买Q1商品,则商品价格为P1,实际支付总价格为OP1CQ1。如果消费者购买商品数量为Q2,则商品支付价格为P2,实际支付总价格为OP2DQ2。同样购买Q2商品,按第二种购买比第一种多支付价格P1P2DE。同理可证,如果对OQ1商品从少到多,一个一个购买,则会比一次购买多支付价格为三角形面积AP1C。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3.基数效用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研究消费者均衡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包括①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②消费者的收入是固定的;③市场上购买各种商品价格是已知的;
P1X1+P2X2+···+PnXn=M限制条件
第二,消费者均衡的均衡条件: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等于一个常数。
MU1/P1=MU2/P2­=···=MUn/Pn=λ均衡条件
如果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A和B,则消费者均衡条件和限制条件可以简化为:
MUA/PA=MUB/PB=λ均衡条件
PAXA+PBXB=M限制条件
消费者在收入既定、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如果购买的两种商品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这时,消费者就不再调整购买A物品与B物品的数量,从而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4.序数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
按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最佳购买行为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之点。
从上图看出,在U1效用水平下,尽管效用水平高,但由于收入有限,达不到;在U3效用水平下,尽管收入能够实现购买力。但效用水平低;只有在U2效用水平下,既可以实现购买力,又可以实现较高的效用水平,所以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之点是消费者均衡点,在这一点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5.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坐标图上,任一点都应有一条无差异曲线通过;第二,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第三,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可以有许多条,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低,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高。
6.作一个无差异曲线图来描述一种低档物品价格下降时的情形
1)商品X的价格下降后,消费可能性线由M1移动至M*,此时做一条与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1相切,而与新的消费可能性线M*平行的虚线M2(这条无差异曲线事实上并不存在,故以虚线表示),表明在这条消费可能性线上,满足程度与原来相同。
2)X商品的下降致使X商品消费增加(从原来的X1增加到X2)。X1X2就是商品X价格下降所产生的总效应。在这个总效应里,有一部分是替代效应带来的(某一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就是X商品数量从X1增加到X3部分(X1X3),有一部分是收入效应带来的(某一商品价格下降,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会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其数量从X3减少到X2(-X3X2)。因为是一般低档商品,所以替代效应是正的,收入效应是负的,但总效应X1X2是正的。
7.什么是边际替代率?为什么它是递减的?
解: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在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一般用MRS表示。如下式:
图3-5商品边际替代品
它表示为得到一单位X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因为随着商品X的增加,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同时,随着商品Y逐渐减少,Y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所以,随着X的增加,每单位X可以替代的商品Y的数量越来越少。所以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第4章
一、名词解释题
1.总产量(TP)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公式为:TP=f(L,K)
2.平均产量(AP)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公式为:AP=TP/Q
3.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公式为:MP=△TP/△Q
4.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边际成本(T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公式为:MC=△TC/△Q
5.总收益(TR)是指厂商销售一定产品所得的全部收入。公式为:TR=P×Q
6.平均收益(AR)是指厂商销售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AR=TR/Q
7.边际收益(MR)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
公式为:MR=△TR/△Q
8.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9.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0.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时,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投入所须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越来越少,即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11.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
12.短期总成本(ST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全部支出。包括短期总不变成本(STFC)和短期总可变成本(STVC)。即STC=STFC+STVC
13.短期平均成本(S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平均不变成本(SAFC)和平均可变成本(SAVC)。SAC=SAVC+SAFC。
14.短期边际成本(SM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公式为:SMC=△STC/△Q。
15.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公式为:LTC=f(Q)。
16.长期平均成本(LAC)是指厂商长期中平均单位产品的成本。公式为:LAC=LTC/Q
17.长期边际成本(LMC)是指厂商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LMC=△LTC/△Q。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B
5.C
6.C
7.B
8.A
9.C
10.D
11.D
12.C
13.D
14.B
15.B
16.B
17.D
18.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CD
3.ACD
4.AC
5.ABD
6.ACE
7.ACE
8.AE
9.BD
10.BCE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五、计算题
1.已知Q=6750-50P,总成本函数为TC=12000+0.025Q2。
求(1)利润最大的产量和价格?
(2)最大利润是多少?
解:(1)因为:TC=12000+0.025Q2,所以MC=0.05Q
又因为:Q=6750-50P,所以TR=P·Q=135Q-(1/50)Q2
MR=135-(1/25)Q
因为利润最大化原则是MR=MC
所以0.05Q=135-(1/25)Q
Q=1500
P=105
(2)最大利润=TR-TC=89250
2.已知生产函数Q=LK,当Q=10时,PL=4,PK=1
求:(1)厂商最佳生产要素组合时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是多少?
(2)最小成本是多少?
解:(1)因为Q=LK,所以MPK=LMPL=K
又因为;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是MPK/MPL=PK/PL
将Q=10,PL=4,PK=1代入MPK/MPL=PK/PL
可得:K=4L和10=KL
所以:L=1.6,K=6.4
(2)最小成本=4·1.6+1·6.4=12.8
3.已知可变要素劳动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如下:

劳动量(L)012345678910总产量(TQ)0512182225272828925平均产量(AQ)-5665.554.543.5272.5边际产量(MQ)-57643210-1-2
(1)计算并填表中空格
(2)在坐标图上做出劳动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
(3)该生产函数是否符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划分劳动投入的三个阶段
(3)符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4.已知某厂商总成本函数为TC=30000+5Q+Q2,试求:
(1)写出TFC、TVC、AFC、AVC、AC和MC的方程式
TFC=30000
TVC=5Q+Q2
AC=30000/Q+5+Q
AVC=VC/Q=5+Q
MC=5+2Q
(2)Q=3时,求TFC、TVC、AFC、AVC、AC和MC
TFC=30000
TVC=5Q+Q2+15+9=24
AC=30000/Q+5+Q=10000+8=10008
AVC=VC/Q=5+Q=8
MC=5+2Q=11
(3)Q=50时,P=20,求TR、TC和利润或亏损额
TR=P·Q=50·20=1000
TC=30000+5Q+Q2=32750
亏损=TR-TC=1000-32750=-31750
六、问答题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一,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
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
第二,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
第三,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2.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是: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3.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区域?
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产量的变化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在此阶段部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减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会减少劳动投入量。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必然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阶段才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但在这一区域中,生产者究竟投入多少可变要素可生产多少,必须结合成本函数才能确定。
4.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什么关系?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N,
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如图所示:
5.短期总成本曲线和长期总成本曲线是什么关系?
短期总成本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变动成本出发,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条从变动成本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产量为零时,总成本也不为零,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为零,总成本也为零。
长期总成本是生产扩张线上各点所表示的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表示长期中与每一特定产量对应的最低成本点的轨迹。它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与之相切,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6.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什么关系?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的切点的轨迹,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生产相应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所不同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陡峭,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规模经济决定的。
7.厂商利润公式是什么?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
(1)利润是收益与成本的差额。利润分为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经济利润)。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是成本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在成本中。
超额利润,又称经济利润,简称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用公式表示:利润=TR-TC
(2)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
因为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说明此时增加产量会使利润增加,所以厂商不会停止生产;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收益小于增加的成本,说明此时增加产量会使利润减少,所以厂商会缩减规模,减少产量。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即不增加产量也不缩减产量,此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第5章
一、名词解释题
1.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3.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即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4.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
5.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6.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把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取不同的价格。
7.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8.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C
5.C
6.A
7.C
8.C
9.D
10.A
11.A
12.C
13.A
14.A
15.D
16.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BD
3.ABCD
4.ABD
5.AB
6.ABE
7.ABC
8.ACDE
9..ABD
10.BDE
11.ABD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五、计算题
1.已知一垄断企业成本函数为:TC=5Q2+20Q+1000,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140-P,
求:(1)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
(2)厂商是否从事生产?
解:(1)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MR=MC
因为TR=P·Q=[140-Q]·Q=140Q-Q2
所以MR=140-2Q
MC=10Q+20
所以140-2Q=10Q+20
Q=10
P=130
(2)最大利润=TR-TC
=-400
(3)因为经济利润-400,出现了亏损,是否生产要看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的关系。平均变动成本AVC=VC/Q=(5Q2+20Q)/Q=5Q+20=70,而价格是130大于平均变动成本,所以尽管出现亏损,但厂商依然从事生产,此时生产比不生产亏损要少。
2.A公司和B公司是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两家各占市场份额的一半,故两家公司的需求曲线均为P=2400-0.1Q,但A公司的成本函数为:TC=400000+600QA+0.1QA2,B公司的成本函数为:TC=600000+300QB+0.2QB2,现在要求计算:
(1)A和B公司的利润极大化的价格和产出量
(2)两个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价格冲突?
解:(1)
A公司:TR=2400QA-0.1QA2
对TR求Q的导数,得:MR=2400-0.2QA
对TC=400000十600QA十0.1QA2求Q的导数,
得:MC=600+0.2QA
令:MR=MC,得:2400-0.2QA=600+0.2QA
QA=4500,再将4500代入P=240O-0.1Q,得:PA=2400-0.1×4500=1950
B公司:
对TR=2400QB-0.1QB2求Q得导数,得:MR=2400-0.2QB
对TC=600000+300QB+0.2QB2求Q得导数,得:MC=300+0.4QB
令MR=MC,得:300+0.4QB=2400-0.2QB
QB=3500,在将3500代入P=240O-0.1Q中,得:PB=2050
(2)两个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价格冲突?
解:两公司之间存在价格冲突。
3.设完全市场中的代表性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是STC=20+240Q-20Q2+Q3,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是315元,试问:
(1)该厂商利润最大时的产量和利润
(2)该厂商的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曲线
(3)该厂商停止营业点
(4)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解;(1)因为STC=20+240Q-20Q2+Q3
所以MC=240-40Q+3Q2
MR=315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得Q=15
把P=315,Q=15代入利润=TR-TC公式中求得:
利润=TR-TC=
(2)不变成本FC=20
可变成本VC=240Q-20Q2+Q3
依据两个方程画出不变成本曲线和可变成本曲线
(3)停止营业点应该是平均变动成本的最低点,所以
AVC=VC/Q=(240Q-20Q2+Q3)/Q=240-20Q+Q2
对AVC求导,得:Q=10此时AVC=140
停止营业点时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相等,所以只要价格小于140,厂商就会停止营。
(4)该厂商的供给曲线应该是产量大于10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
六、问答题
1.简述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上的边际收益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的区别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可以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它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即市场对该厂商的需求弹性是无穷大的,也就是说单个厂商的产品的需求曲线是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由于不管产销量如何增加,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始终等于固定不变的销售价格,故边际收益曲线和平均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合。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垄断者代表一个行业,垄断者供应产品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而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由于垄断者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当价格下降后,不仅新增加的产销量要按照下降后的价格出售,连原来的产销量也得按下降后的价格出售,因此,从新增一单位产销量按新价格出售而取得的收益中,减去原有产销量按新价格出售而得到的收益,才是新增一单位产销量而增加的总收益,所以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则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即边际收益曲线位于需求曲线的左下方。
2.试述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和条件
根据厂商理论,单个厂商对于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厂商会依照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提供商品的数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就单个厂商而言,市场价格是既定的,从而厂商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也是既定的,它们都等于市场价格P。
厂商的成本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厂商的行为从而所使用的不同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这些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在这些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厂商的成本是其所提供的产量的函数,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变动成本和边际成本呈现U型。
依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在既定的价格下,厂商在价格与边际成本的交点处选择提供商品数量。因此,短期均衡可分几种情况:(1)供给小于需求,即价格水平高(P>AC),此时存在超额利润;(2)供给等于需求,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P=AC),此时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零,此点叫收支相抵点;(3)供给大于需求,即价格水平低(P<AC=,此时存在亏损,超额利润为负;在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企业是否生产?此时要看平均变动成本的情况,如果价格大于或等于平均变动成本,即价格线与平均变动成本的最低点相切,此点E叫停止营业点,此时厂商生产与否对他来说亏损额都是一样的,即生产所得只够弥补全部可变成本。但对厂商来说,还是生产比不生产要好,因为,一旦形势好转,厂商可以立即投入生产。(5)在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P<AVC),即价格线在平均变动成本的最低点下方,此时厂商只能收回部分可变成本,生产比不生产亏损要大,所以必须停止生产。
3.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在长期内为何不能获得超额利润?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在长期条件下,各厂商可以根据市场的均衡价格调整自己的厂房设备规模,所以供给小于需求和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都会自动消失,供给小于需求,有超额利润时会有新的厂商进入;供给大于需求,有亏损时会有厂商退出该市场,当该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时,即这一价格水平等于厂商的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产量和留存下来的厂商数量不再发生变化,此时每个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也没有亏损。于是厂商不再改变产量,新厂商也不再加入该市场,原有厂商也不再退出该市场,从而该市场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4.为什么完全竞争中的厂商不愿为产品做广告?
第一,因为完全竞争本身假定生产有利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信息或知识,市场上的产品是无差异的,所以厂商无需做广告,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得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第二,完全竞争厂商仅是价格的接受者,他能根据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生产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厂商不愿做广告。
5.为什么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表述为MC=P?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能卖出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即不管产销量如何变动,单位产品的价格始终不变,因此,MR(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销售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恒等于固定不变的出售价格(P),由于利润极大化原则是MC=MR,而在此时MR=P,所以利润极大化原则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表达为:MC=P
6.试述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
在长期中,完全垄断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改变生产规模,从技术、管理等方面取得规模经济,所以厂商总会使自己获得超额利润,厂商的超额利润是可以而且应该长期保持的,如果一个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经营中总收益不能弥补其经济成本,那么,除非政府给予长期补贴,否则它势必会退出此行业。完全垄断行业的长期均衡是以拥有超额利润为特征的。
在长期中,完全垄断企业处于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
第6章
一、名词解释题
1.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2.边际产品价值(VMP):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格P的乘积。用公式表示:VMP=MP·P
3.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一般来说,它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4.地租是指土地的价格,具体说是土地供给时的土地价格。
5.准租金是指长期可变的短期固定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6.经济租金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7.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重。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A
5.B
6.C
7.D
8.B
三、多项选择题
1.ABE
2.ABCE
3.AE
4.ABCDE
5.BCE
6.ABC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五、计算题
1.假定对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为DL=-10W+150,劳动的供给曲线为SL=20W,其中SL、DL分别为劳动市场供给、需求的人数,W为每日工资,问:在这一市场中,劳动与工资的均衡水平是多少?
均衡时供给与需求相等:SL=DL
即:-10W+150=20W
W=5
劳动的均衡数量QL=SL=DL=20·5=100
2.假定A企业只使用一种可变投入L,其边际产品价值函数为MRP=30+2L一L2,假定企业的投入L的供给价格固定不变为15元,那么,利润极大化的L的投入数量为多少?
根据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VMP=MCL=W
又因为:VMP=30+2L一L2,MCL=W=15
两者使之相等,30+2L一L2=15
L2-2L-15=0
L=5
六、问答题
1.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与一般商品的价格决定有什么不同?
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都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种市场结构,其价格都是由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并以此协调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但要素市场与产品也有差别,主要表现在:
(1)供求主体不同;(2)需求性质不同;(3)需求特点不同
2.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市场是如何达到均衡的?其均衡的条件是什么?
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整个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均衡的结果,即由要素市场上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要素的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MCL(或AML),所以,厂商的要素均衡条件是:VMP=MCL=W
3.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
所谓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
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就单个劳动者而言,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上升,既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作较少的时间就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下降,既劳动的供给曲线开始向左上方倾斜,所以,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将呈现向后弯曲的形状。
4.如何区分准地租和经济租金?
(1)地租:是指某些素质较高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超额收入。
经济地租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指素质较低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2)区分准地租和经济租金的关键:如果一种租金与需求有关、与供给无关,且仅在短期内存在,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较好带来的,那么它就是一般准租金;如果一种租金虽然也由需求决定、与供给无关,但它是需求增加的结果,并非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高所致,而且长期存在,那么它就是经济租金。
第8章
一、名词解释题
1.信息不对称,也叫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3.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
4.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5.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不乏补偿的损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7.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8.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效率的一种状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情况。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C
5.D
6.B
7.A
8.A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
3.ABCD
4.ABCE
5.AC
6.BD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问答题
1.什么叫市场失灵?哪些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效率的一种状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情况。微观经济学说明,在一系列理想的假定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可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理想化的假定条件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在以下这些情况下,市场会失灵: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外部影响,信息不完全等。
2.垄断为什么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垄断尽管往往会带来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科学研究和采用新技术从而有助于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垄断必然存在低效率,不能实现帕累托,因为垄断的存在必然造成价格高、效率低下、社会缺乏公平、厂商的产量低于社会最优产量、其市场价格又高于成本等。同时,垄断行业中的技术停滞、寻租等现象,又会造成更大的社会成本。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福利要受损失。
3.外部性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微观经济学讲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会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其实是假定经济经
济活动不存在"外部性",即单个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的私人利益和私人成本就是社会利益和社会成本。但是现实生活中,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往往是不一致的。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为什么呢?令VP、VS和CP、CS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再假定存在外部经济,即有VP<VS,但又有VP<CP<VS,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从上述两上不等式中可以得到:(VS-VP)>(CP­­-VP),这一新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S-VP)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P­­-VP)。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这项活动的话,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这项活动的私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即可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这说明,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相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CP<CS,再假定CS>VP>CP,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
活动。从上述二不等式中又可得到(CS-CP)>(VP-CP),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得不偿失,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了。
4.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怎样说明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这些公
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排斥别人也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一件衣服,一磅面包之类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
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体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到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的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了。
第10章
一、名词解释题
1.消费函数: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4.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5.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6.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7.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
8.均衡国民收入: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9.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10.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A
5.B
6.C
7.B
8.B
9.D
10.B
11.B
12.C
13.D
14.A
1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BCE
3.ABCE
4.ABD
5.ACDE
6.ABCE
7.AB
8.ABCE
9.ABCD
10.BC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五、计算题
1.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时,消费为800亿元;当收入增加到1200亿元时,消费增至9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解:(1)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900-800)/(1200-1000)=0.5
(2)边际储蓄倾向MPS=ΔS/ΔY=1-MPC=1-0.5=0.5
2.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按两部门计算KG和KT),政府同时增加20万元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试求: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2)税收乘数KT;
(3)ΔG为20万元时的国民收入增长额;
(4)ΔT为-20万元时的国民收入增长额。
解:
(1)当b=08,KG=ΔY/ΔG=1/1-b=5
(2)当b=08,KT=ΔY/ΔT=-b/1-b=-4
(3)ΔY=KGΔG=100(万元)
(4)ΔY=KTΔT=80(万元)
3.设有下列经济模型:Y=C+I+G,I=20+0.15Y,C=40+0.65Y,G=60。
试求:均衡Y0、税收T、居民可支配收入Yd和消费C?
(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各为多少?
(2)Y,C,I的均衡值;
(3)投资乘数为多少。
解:
(1)MPC=0.65,MPS=1-MPC=0.35
(2)由AD=AS=Y,有Y=C+I+G=20+0.15Y+40+0.65Y+60,Y=600;C=430,I=110
(3)K=1/(1-0.65-0.15)=5(注意:此时,C和I均与Y成正比,所以乘数不等于1/1/(1-0.65))
六、问答题
1.凯恩斯为什么关注短期?
(1)价格机制短期配置资源存在失灵。1929-1932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70%的工厂倒闭、破产,当时的美国GDP缩水了2/3。工厂开工不足,出现大量的失业和其他要素(资源)闲置和浪费,导致国民收入水平急剧下降,市场物价低迷和萧条。大量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痛定思痛,都认为整个经济由价格来配置资源,存在不可避免的微观失灵和宏观失灵现象,其中宏观失灵表现为经济周期性的波动。经济周期性的繁荣和萧条交替进行,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尽的心理压力和生活水平的大起大落。
(2)凯恩斯迎合了政府短期行为的需求。由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选举制度的导向,使得政府存在短期行为的现象。因为,政府要想连任,必须在选举年前使经济处于繁荣状况,这样才能多的赢得选民的选票。所以通过政府加以干预,可以在短期内使经济走萧条走向繁荣,而由价格自发地进行调节则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象我们在生活中得了感冒病一样,不用药物治疗,依靠自身的自我调节也可以康复。其优点是激发了肌体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缺点是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吃两片西药,身体很快就能痊愈。其优点是来得快,取得也快;缺点是人的肌体产生对药物的依赖,长期以往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2.均衡国民收入和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有何区别与联系?
均衡国民收入是短期中,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主要是由总需求决定。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是长期中所有市场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它是由技术进步、制度和资源数量和质量所确定的。当短期中能够实现所有的市场实现均衡,此时的短期就变成了长期,与之相对应均衡国民收入也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3.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把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为储蓄函数,即:S=f(Y)也可写成S=sY
和消费函数一样,储蓄函数也可分为长期储蓄函数和短期储蓄函数。短期储蓄函数式为:
S=S0+SY
式中,S0为初始储蓄,亦称为自主储蓄,sY为引致储蓄,即由Y变化引起的储蓄。可用坐标图表示,如图10-3所示。
图10-3储蓄曲线
(1)简单的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认为:消费和储蓄都决定于收入,而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2)不考虑税收时消费函数:C=C0+bY,储蓄函数:S=S0+sY,Y=C+S
考虑税收时(税率为t)消费函数:C=C0+b(1-t)Y,储蓄函数:S=S0+s(1-t)Y,
(1-t)Y=C+S
(3)凯恩斯经济学关注短期,因此我们在宏观经济学中一般分析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都是指短期。
4.绝对收入理论与其他消费理论本质区别是什么?
绝对收入理论
是由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他强调绝对收入决定当前消费。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即消费倾向。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这里所说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
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这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其核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
相对收入理论
是由杜森贝提出的,他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1)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
(2)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
(3)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4)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
生命周期理论
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
他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其消费函数公式如下:
C=a·WR+b·YL
式中,WR为财产收入或称非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b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绝对收入理论与其他消费理论本质区别
本质区别在于政府要不要干预经济生活。因为:
(1)凯恩斯关注的是短期,短期中消费是不稳定的,会引起国民收入波动,所以政府要对经济进行干预。
(2)其他消费理论关注的长期,长期中的消费是稳定,不会引起经济波动,所以反对政府敢于经济。
5.什么是乘数?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投资增加1个单位,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根据封闭经济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
投资乘数
如果不靠考虑税收,则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
投资乘数是从两个方面发生作用的。一方面,当投资增加时,它所引起收入增加要大于所增加的投资;另一方面,当投资减少时,它所引起的收入的减少也要大于所减少的投资。因此,经济学家常常将乘数称作一把"双刃的剑"。乘数的作用,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投资可以使国民经济迅速走向繁荣和高涨,在经济繁荣时减少投资也可以使国民经济避免发展过热。
乘数作用的发挥要受到一些基本条件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一是: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二是:经济中不存在"瓶颈部门",或瓶颈约束程度较小。
6.三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有哪些影响因素?用图线表明个影响因素的影响过程和结果?
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方面在总需求,因此凡是使总需求增加的因素都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即投资增加(储蓄减少)、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消费都可以增加国民收入,反之亦然。短期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S+T=I+G。我们又通常把等式右边使国民收入增加的因素称为注入因素,把左边使国民收入减少的因素称为漏出因素。如下图所示:当注入因素政府支出G增加时,使总需求曲线向上平移,结果使国民收入增加,由Y0增加到Y1。
第12章
一、名词解释题
1.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4.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5.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指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D
5.A
6.B
7.D
8.B
9.D
10.B
11.C
12.A
13.C
14.A
15.A
三、多项选择题
1.CD
2.ABCD
3.ABCD
4.ABCDE
5.AC
6.CE
7.BCDE
8.BD
9.ACE
10.AC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计算题
1.假定总供给曲线为AS=700,总需求曲线为AD=800-40P。
试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
解:已知:AS=700AD=800-40P
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的公式为:AD=AS
700=800-40P
P=2.5
Y=800-40×2.5=700
答:略
2.总供给函数为AS=2300+400P,总需求函数为AD=2000+4500/P。
试求:
(1)均衡收入与均衡价格;
(2)总需求上升10%的均衡收入与均衡价格。
解:已知:AS=2300+400P,AD=2000+4500/P
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的公式为:AD=AS
2300+400P=2000+4500/P
4P+3P-45=0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公式
P=3
Y=2300+400×3=3500
Y=2000+4500/3=3500
又已知:总需求上升10%
则:AD=2200+4950/P
2300+400P=2200+4950/P
2300P+400P2=2200P+4950
400P2+100P-4950=0
8P2+2P-99=0
Y=2300+400×3.4=3660
Y=2000+4500/3.4=3324
(由于不能被整数除,所以结果有误差)
六、问答题
1.AD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什么?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随着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
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持有财富的实际价值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消费。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此外,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即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相反,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厂商的投资增加,即价格总水平下降使得经济中的投资支出增加。因此,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当价格总水平提高时,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同时减少,从而社会总支出水平下降;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消费和投资支出同时增加,从而社会总支出水平提高。也就是说,总支出水平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2.SAS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是什么?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表示总供给和价格水平成同向变化。
这是在充分就业前或资源接近充分利用情况下,产量增加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成本增加,最终使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是短期的,同时又是经常出现的。所以,这条总供给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3.AD线平行移动影响因素是什么?用图线解释影响过程和结果?
在一个特定的价格总水平下,任何引起总支出变动的因素都将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支出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总支出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具体地说,在三部门经济中引起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支出。
首先,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每一价格总水平对应的总支出增加,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由于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因而储蓄增加使得总需求下降,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而储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其次,投资增加导致总支出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正文移动。
另一方面,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最后,政府购买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下图所示为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购买增加,税收减少,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结果是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
4.SAS线平行移动的因素是什么?用图线解释影响过程和结果?
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二,技术变动。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的变化。技术变动通常是正向,即技术水平倾向于提高,所以技术变动的影响一般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此外,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如果厂商以进口商品作为原料,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时,厂商的成本就会发生变动,从而愿意生产的数量也会变动。
总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或生产成本下降,经济的总供给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生产技术水平下降或生产成本提高,经济的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下图所示为:技术进步,引起企业成本下降,因此,厂商供给增加,使得AS曲线向右下放平行移动,结果是价格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5.Y0与Yf之间的对比有哪三种结果?这三种结果表明何种含义?
Y0为短期均衡国民收入;Yf为长期中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两者数值的对比有三种情况:
(1)Y0<Yf;表示短期的均衡是未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经济情况不景气,物价较低。
(2)Y0=Yf;表示短期的均衡就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不存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是一种理想状况。
(3)Y0>Yf;表示短期的均衡大于长期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长期中的供给(技术进步、制度和资源所决定)难以承受市场上对物品的需求。经济情况处于高度的繁荣阶段,也就是出现了"泡沫经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大。
6.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与AD=AS模型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GDP是如何被决定的,又是如何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三者都遵循凯恩斯的思想,关注短期均衡国民收入的是如何决定和变化的。
(2)三者之间的区别: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主要是说明总需求是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的,没有考虑价格和利率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IS=LM模型主要说明在产品市场和产品等价物市场处于均衡时,短期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化的,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相比,考虑了利率的变化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AD=AS模型综合了总需求、利率和价格变化的影响,来说明总的价格水平和短期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变动关系。
第13章
一、名词解释题
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2.失业人数,是指一定劳动者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某一时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有报酬的工作,并已在就业机构进行了登记的人员。
3.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4.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5.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6.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7.通货膨胀率是指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计算公式:
8.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10.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通货膨胀。
11.菲得普斯曲线,又称价格调整曲线,是指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12.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C
5.B
6.A
7.A
8.C
9.D
10.C
11.B
12.A
13.B
14.A
15.C
16.D
17.B
18.C
19.C
20.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
3.ABC
4.ABC
5.ABE
6.CD
7.ABD
8.CDE
9.ACD
10.BCD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五、问答题
1.简述失业的含义及其类型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种类:
(1)摩擦性失业是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是市场制度本身决定的,与劳动力供求状态无关,即使实现充分就业也要有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流动过程包括劳动者的新老交替、人们出于资源配置优化和判断的原因而转移就业职位等。它是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代价。
磨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劳动力流动性是由制度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决定的;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则主要取决于获取工作的信息难易程度和速度,以及失业的代价和失业者承受这种代价的能力。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其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供求总量大体相当,但却存在着结构性的供求矛盾,即在存在失业的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
结构性失业也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和代价,结构性失业多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而这又恰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标志。
(3)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
由于结构型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所以我们把二者形成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其受劳动力结构、政府政策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2.试用图形分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
从图中可看出,在未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不会引起价格上涨,不会产生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在正常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曲线AD1提高AD2,则价格由P1提高到P2,国民收入也从Y1提高到Y2。这就表明社会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AD上移,使价格水平提高。但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曲线AD3提高为AD4时,则价格水平从P3提高到Pf,而国民收入不再增加,这是由于Yf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所致。这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对价格水平提高的影响更大。在上述正常的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条件下,由于社会总需求增加引起价格总水平普遍持续的提高,形成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3.简述造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原因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既然总需求增加可以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那么使得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私人部门的消费增加或储蓄减少、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和减少税收都可以导致总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在总供给曲线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价格总水平提高,从而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此外,国家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也会间接地引起投资的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增加,诱发需求抖动的通货膨胀。
主要由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投资及转移支付增加过快,货币政策中的货币投放过多以及宏观消费政策中刺激消费力度过大等原因引起的。
4.试用图形分析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
从图中可看出,当由于成本提高,供给曲线AS1上升为AS2时,则国民收入减少Y2,而价格提高到P2;如果成本进一步提高,总供给曲线AS1上升为AS3时,则国民收减少到Y3而价格提高为P3,同理所引起价格普遍持续上涨,才构成通货膨胀。
5.简述造成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由于工人和工会的力量使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致使成本提高和物价水平上涨。
第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由于厂商追逐更多的利润,以成本提高为借口,使产品价格提高幅度快于成本提高幅度而产生的通货膨胀。
第三,进口和出口推动通货膨胀,由于进口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由于出口猛增加,使国内市场产品不足,也能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6.简要说明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及通货膨胀的分类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一般是用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
从物价上涨率角度,通货膨胀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以下)、奔腾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以上,100%以下)和恶性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0%以上)等。
从市场机制作用,通货膨胀可分为放开的通货膨胀和抑制的通货膨胀。
从人们预料程度,通货膨胀可分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后者是指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人们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从通货膨胀形成原因,通货膨胀可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等。
7.试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首先会对工资薪金阶层产生影响。在劳动市场上,工人的工资往往以工资合同的方式预先加以确定,也就是说货币工资率的上涨往往慢于物价上涨。因此,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工人的货币工资没有变动,但实际购买力却下降了。可见,工人在通货膨胀中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取决于工资调整的滞后期。如果工资合同调整较快,那么领取工资者受到通货膨胀的损害就少;反之,受到损害就大。
其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润为收入者受益。由于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落后于产品价格的上升,因而利润呈上升的趋势。只要成本滞后于产品价格上升,那么取得利润者就会获得好处。再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息和租金为收入的人受到损害。由于利息和租金这两种收入形式往往在较长期的合同中被确定下来,因而如果在合同有效期内出现通货膨胀,就会使得资本或土地的实际表现出来的利息或地租高于合同规定的数额,结果按合同规定的数额取得利息或租金的人受到的损害。同时,借贷或租用者就会因此得到好处。
最后,通货膨胀使得退休人员遭受的损失最大。退休人员往往在社会保险机构领取定额的保险金和补贴,保险金和补贴的数额很少能赶得上通货膨胀,因此,长年阶层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
8.试分析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会对就业和产量产生正效应,即通货膨胀使就业增加,产量增加。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效应大,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效应小,甚至没有。如果经济中出现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由于货币工资以合同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其变动就滞后于通货膨胀,结果会使得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导致厂商增加工人的投入量,从而提高产出量。这样,通货膨胀对就业和产出产生正效应。相反,或经济中出现预料的通货膨胀,则工人会要求按通货膨胀上升的幅度提高工资,结果实际工资下降很少或保持不米,从而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就很小,甚至没有。
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资本积累,从而对经济增长也产生影响。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存在货币工资调整的滞后,因而使得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朝着有利于利润为收入者的方向发展,而以利润为收入者一般具有高于以工资为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因此,有利于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尽管通货膨胀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但这也是有代价的。代价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价格的变动对资源配置带来扭曲;二是增加了人们经济行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经济学家不主张利用通货膨胀来促进产量、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
9.简要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和特征
如图所示,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在失业率较低的年份,价格总水平上涨较慢,即通货膨胀率较高;在失业率较高的年份,通货膨胀率较低。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经济学家们认为,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的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会与横轴相交,即在通货膨胀率等于0时,经济中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率。这部分失业率被认为是由于制度因素所决定,因而被称为经济中"自然"的失业率。
价格调整曲线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当政府希望失业率降低到自然率水平之下,可以运用扩展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这一政策目标,但需要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反之,如果政府试图降低通货膨胀率,则可以通过增加失业率实现这一目标。
一、名词解释题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3.公债是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5.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6.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财政
7.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8.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9.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10.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C
5.A
6.A
7.C
8.A
9.C
10.B
11.C
12.A
13.C
14.A
15.A
16.A
17.B
18.A
19.A
20.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3.CDE
4.AD
5.BCD
6.BC
7.ADE
8.ABC
9.AB
10.AC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五、计算题
1.如果政府通过征收1000亿元的税收和支出1000亿元的购买以求得预算的平衡,当边际消费倾向为80%时,求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解:已知:T=1000;G=1000;b=80%=0.8
运用乘数公式:
政府购买乘数:
由于政府购买增加,国民收入Y=1000×5=5000
税收乘数:
由于政府税收增加,国民减少Y=1000×4=4000
为此:5000-4000=1000
答:在上述政策调整下,国民收入增加1000亿元。
2.假定:某国目前的均衡国民收入为5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国民收入提高到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9,边际税收倾向为0.2的情况下。试求:应增加多少政府支出?
解:已知:Y1=5500;Y2=6000;b=0.9;t=0.2
运用乘数公式:
答:(略)
3.已知:边际消费倾向为0.8,边际税收倾向为0.15,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各增加500亿元。试求: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2)转移支付乘数;
(3)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额;
(4)转移支付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额。
解:已知:b=0.8;t=0.15;G=500;TR=500
运用乘数公式计算:
答:(略)
六、问答题
1.西方财政制度的内容
西方财政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的规定。
税收是西方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在西方国家中,税收制度较为复杂,税种繁多。依照税收对象的不同,税收可分为所得税、财产税和货物税。所得税在税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依照纳税方式区分,税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根据税率的变动来划分,税收又分分为累进税和比例税。所得税往往采取累进的税率征收。
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公债按照偿还斯的长短不同,可以区分为短期债券、中期债券。
财政支出主要是各级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用于国防及安全方面的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公共卫生、教育、环保、运输、农业及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按照支出的补偿性区分,财政支出可以区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险、救济及其各种补贴。由于政府购买对产品直接构成需求,并且必须以产品作为交换,而转移支付不需要以产品作为交付,只是一种货币性支付,因此,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大。
2.简述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在财政收入方面,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而税收制度的规定就具有自发稳定性。西方税收往往按累进的方式征收。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收入增加,在累进税制下,这意味着税收增加,税收增加使得国民收入减少;反之,当经济中收入增加。这说明,无论是经济处于繁荣或是萧条,税收制度都使得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从而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
同样,财政支出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在财政支出中,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就比较充分,人们的收入增加,这时,政府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开支相应地减少。政府支出减少,将使得国民收入水平趋于减少;反之,当经济萧条时,政府的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支出相应地增加。增加总支出使得收入增加,从而经济趋向于扩大。由此可见,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具有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的作用。
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财政政策,即依靠财政制度的自发调节使得经济趋于稳定。财政制度构成了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财政制度中稳定因素越多,稳定制度规定越健全,自发稳定作用就越大。
3.简述财政政策效应的因素
制约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有政策滞后问题。所谓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作用又需要时间。由于这种时滞的存在,针对某一经济形势制定的经济政策措施到发挥作用时经济形势已经改变,甚至相反,因而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效果。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由于增加政府投资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如果用发行公债的方式弥补赤字,结果可能因公众投资转向公债而减少私人投资,所以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此外,政府购买或者税收乘数是在利息率不变的条件下得到的,如果利息率随着这些因素变动而变动,则乘数不可能达到理论分析的程度。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例如,政府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会遭到选民的反对,而增税更会引起社会的不满。这些阻力可能使得政府不得不顾及政治目标。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与转移支付乘数的区别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之间的比例。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转移支付虽然与政府购买支出一样是政府支出的一项内容,但它对经济的影响却与政府购买支出有很大不同,在这两种支出增加额相等的情况下,转移支付乘数效应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支出在初始阶段对经济运行产生的作用不同。
5.政府增加公债发行对经济的影响
公债就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所以也是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发行公债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是西方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发行公债可以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发行公债对经济的消极作用:
第一,挤出效应,当发行公债过多时,政府占用资金越大,会有越来越多的私人因借不到资金而被挤出货币市场。同时,财政赤字增加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挤出一部分私人企业的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第二,公债利息支出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公债是要按期付息的。随着公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债利息支出日益增加,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
第三,给子孙后代造成负担。
6.政府主要运用那些手段实施财政政策?
政府调整财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三个:一是改变政府购买水平;二是改变政府的转移支付;三是调整税率。
改变政府购买是政府招待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经常使用的手段。在经济萧条、总支出不足时,政府要扩大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增中军费开支,修筑高等级公路,建立新的福利设施等,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在经济繁荣、总支出过大时,政府则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数量,比如推迟某些军事科研,压缩或缓建一批公共工程,以便压缩总需求,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政府运用的第二个财政政策手段是变动政府转移支付的数量。变动政府的转移支付也是逆经济风向的。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以提高对退伍军人、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各类补助,或者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以便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私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扩大总需求。相反,在经济繁荣时,政府则压缩用于福利、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或者延长补贴支付的时间,以便减少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调整税率是政府执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第三大手段。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减少税种或降低税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以便刺激需求。反之,在经济过热时,则可以暂时提高税率,或增加一些临时特别税种,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抑制需求。
上述三种手段不仅可以单独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而且也可以共同发生作用,实践中三种手段往往搭配使用。
7.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尽管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但是它们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效果并不一样,这取决于实施政策时经济所处的LM曲线的位置。一般说来,依据斜率的大小可以把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水平区域、垂直区域和中间区域。根据货币市场的分析,LM曲线水平区域对应着货币需求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的状态,因此LM曲线水平区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垂直区域又称为古典区域,处于两者之间的就是中间区域。
凯恩斯区域是LM曲线上的一个极端情况,此时由于人们的流动偏好趋于无穷,因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而改变LM曲线位置对均衡国民收入没有影响,而移动IS曲线则可以使得国民收入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变。因此,在凯恩斯区域内,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古典区域是LM曲线上的另一个极端情况,此时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接近于零,因而改变LM曲线可以降低利息率,同时又会提高收入水平,而IS曲线的变动只会影响利率。所以,在古典区域内,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
在中间区域,IS曲线和LM曲线的变动对国民收入都产生影响,因此,在中间区域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在接近于凯恩斯区域的地方,财政政策更为重要;在接近于古典区域的地方,货币政策更为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往往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8.请结合实际分析我国2003年以来实施的财政政策的特点和成效
答题要点: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即双扩张政策,松紧搭配政策和双紧缩政策。(具体见教材385-388页)
背景材料:
我国从1998年开始,改变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本质上考察,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属于扩张型财政政策,但不是一般的扩张,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特殊的扩张型财政政策。所说特定环境是指我国1996年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1998年,社会供求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并且,在1996年到1998年7月,六次降低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条件下,采取的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下列特点:一是中央政府为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而采取的特定范围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其范围是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体的经济拉动,地方财政应确保收支平衡,不得层层扩张。二是主要扩张手段为发行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的双重手段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三是具有明显生产性特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不同于发达国家增加公共物品支出,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条件的,综合考察有四条:
(1)社会总供求失衡,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较慢。这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又难于启动经济时,才需要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
(2)财政收入基础好和财政赤字不过大。这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国家财政收入没有一定基础,财政赤字已很大时,没有资金可投,无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3)国债规模合理。这也是制约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因素。因为增发国债是有客观限制的,如国债规模已过大,就无法靠发行国债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4)增加投资的物质资源约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必须耗费一定的物力、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发挥作用。
总之,具备上述条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上述条件变化了,就要改变或淡出积极财政政策。因此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是一项中期政策,从1998年开始,到"十五"计划的中后期逐步淡出,而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第14章
一、名词解释题
1.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2.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3..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4.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5.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6.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7.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8.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9.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10.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C
5.A
6.A
7.B
8.C
9.B
10.C
11.C
12.D
13.C
14.C
15.B
16.C
17.B
18.C
19.B
20.D
21.D
22.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3.AC
4.AC
5.AC
6.ABDE
7.ABCD
8.ABC
9.AD
10.CD
11.BC
12.ABC
13.BCDE
14.ADE
15.BDE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五、计算题
1.已知某国流通中的现金为5000亿美元,货币乘数为6,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700亿美元,求该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M1)。
解:
答:(略)
2.已知某国家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率为8%,原始存款为5000亿美元,假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求:
(1)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
(2)如果中央银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为12%,假定专业银行的存款总额不变,计算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
(3)假定存款准备率仍为8%,原始存款减少为4000亿美元,计算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

答:(略)
3.假设某国流通中的货币为4000亿美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500亿美元,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23000亿美元,计算:
(1)该国的基础货币、货币供给(M1)和货币乘数;
(2)其它条件不变,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18500亿美元,计算该国的货币供给(M1)和货币乘数;
(3)其它条件不变,存款准备金为1000亿美元,计算该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解:(1)根据公式:
(2)根据公式:
(3)根据公式:
答:(略)
4.如一张股票一年的股息为25元,而市场利率为2.5%,则这张股票价格为多少元?
解:股票理论价格=股息/市场利率=25/0.025=1000元
答:张股票价格为1000元
5.在法定准备金率为20%,公众持有通货数量不变,银行增加5000万美元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12500万美元的国债,求货币总供给的变化。
解:
1)存款额为:5000*0.2=25000
2)货币总供给将增加25000+12500=37500
答:(略)
六、论述题
1.简述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四类:
(1)收入和财富的变化。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财产收入),货币需求量与非人力财富关系较大。
(2)货币与其它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3)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
(4)其它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如社会支付习惯等。
其特点为: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量的变动是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政策主张上是以主张国家干预为特点的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
特点:
一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推崇市场经济,提倡自由竞争;
二是强调"货币最重要",主张一切经济政策的调节手段都要借助于货币;
三是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应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
2.什么是存款创造乘数?
一般地,如果法定准备率为rd,而银行系统中最初存款数量的改变量为△D,那么银行系统中存款改变量最多可以达到△D/rd,即银行系统中存款的改变量为原有存款量的1/rd倍。1/rd就是存款创造乘数。由于法定准备率rd小于1,因而银行系统存款创造乘数大于1。
3.简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其他政策工具等,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利率和贷款规模,从而调节全社会的货币供给量,最终影响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注意教材343页的传导过程图)
4.货币政策的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
(1)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
(2)变更再贴现率。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不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说来,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变更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
5.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一,强调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
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但赞成运用货币政策,并主张货币政策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其理由:第一,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的,所以,货币政策对熨平宏观经济波动最为有效。第二,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较小。
货币主义者虽然强调运用货币政策,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拟抉择的"货币政策,其理由是经济政策效应存在滞后性。这正是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贡献之一。
第二,强调价格稳定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货币主义者认为,在长期,货币供给量主要影响价格,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货币供给量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此,重点应该分析货币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同时,物价稳定又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实行有规则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者反对"相拟抉择的"货币政策,因为:
(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应该是货币供给量。
(2)取消再贴现率政策工具。
(3)规定货币供给量年固定增长率为货币政策工具。提出货币供给量的年增长率应等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6.简述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就是指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
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弹性大(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差;LM曲线弹性小(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好。
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弹性大(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好;IS曲线弹性小(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差。
7.股票和债券的主要异同
1)共同点:都是有价证券
2)不同点:
A.概念不同
股票是投资者(称为股东)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B.特点不同
股票的特征:权利性、流动性、面值与价格的差异性、风险性、非返还性。
债券的特征: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
8.试述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
税收政策的局限性:为防止通货膨胀而增加税收,目的是以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物价上涨。但对企业增加课税,企业为了保持原有利润,会抬高商品价格;如果对商品增加课税,税收就要加在商品价格上。因此,增税必然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限制了税收政策用以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如果对个人所得增加税收,将直接降低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个人消费水平。这会与因对企业征税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结合起来,引起国民的不满,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防止经济衰退而减少税收,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减缓经济滑坡,这只是良好愿望而已。其实,在萧条时期减税,人们并不一定将因少纳税而多留下来的钱用于购买商品。因此,减税并不见得能够带来消费或投资的增加。
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在经济膨胀时期,政府要减少购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因此会遇到很大阻力;政府要削减转移支付,将直接减少人们的收入,甚至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因此会遭到公众的反对。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虽然提供了增加消费与投资、扩大总需求的可能性,但如果人们将这笔收入用于储蓄而非商品购买时,这种可能性就不能成为现实。
8.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特点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政府支出政策
税收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率
贴现率
作用强度
较猛烈
较缓慢
较缓慢
较猛烈
较缓慢
决策
较慢
较慢
较快
较慢
较快
阻力
较大
较大
较小
较小

作用对象
总需求
总需求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从政策作用强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作用较猛烈,而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的作用较缓慢。
从决策速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决定较慢,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决策较快。
从政策执行时的阻力看,财政政策直接作用对象是总需求,货币政策作用对象为货币供给。
10.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影响LM曲线而对利息率产生影响,并影响投资,最终影响收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货币政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流动偏好陷阱。依照凯恩斯理论,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流动偏好引起的货币需求趋向于无穷,即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此时,无论货币供给量增加多少,其降低利息率的作用都非常小。这表明,当经济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状态时,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的作用是有限的。
(2)政策时滞的影响。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受到政策时滞的影响。从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分析、制定政策到实施,都会产生滞后。这些滞后制约着货币政策准确有效地发挥作用。
(3)货币政策手段本身的局限性。变更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控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的效果受到商业银行行为的制约。例如,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未必增加贴现,至少不一定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增加再贴现数量。
以上原因使得货币政策的实践中的作用受到某些限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间接手段,它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收入的影响。
11.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双扩张政策的条件
条件: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于开发;市场疲软。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能够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会引起利率提高,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减少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扩大企业投资,减少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作用:同时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比单纯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着更大的缓和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12.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紧松搭配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条件:财政收支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私人储蓄率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
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增长,从而减轻夸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即综合运用可以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
但注意: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并不一定足够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反而会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导致赤字居高不下。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条件:财力不足,赤字严重;储蓄率高;市场疲软。
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但注意:这种政策如果使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
第15章
一、名词解释题
1.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2.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3..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4.派生存款: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5.存款乘数: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6.货币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7.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8.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9.股票:是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10.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C
5.A
6.A
7.B
8.C
9.B
10.C
11.C
12.D
13.C
14.C
15.B
16.C
17.B
18.C
19.B
20.D
21.D
22.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3.AC
4.AC
5.AC
6.ABDE
7.ABCD
8.ABC
9.AD
10.CD
11.BC
12.ABC
13.BCDE
14.ADE
15.BDE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五、计算题
1.已知某国流通中的现金为5000亿美元,货币乘数为6,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700亿美元,求该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M1)。
解:
答:(略)
2.已知某国家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率为8%,原始存款为5000亿美元,假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求:(1)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
(2)如果中央银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为12%,假定专业银行的存款总额不变,计算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
(3)假定存款准备率仍为8%,原始存款减少为4000亿美元,计算存款乘数和派生存款。
解:(略)
答:(略)
3.假设某国流通中的货币为4000亿美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500亿美元,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23000亿美元,计算:
(1)该国的基础货币、货币供给(M1)和货币乘数;
(2)其它条件不变,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18500亿美元,计算该国的货币供给(M1)和货币乘数;
(3)其它条件不变,存款准备金为1000亿美元,计算该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解:(1)根据公式
(2)根据公式:
(3)根据公式:
答:(略)
4.如一张股票一年的股息为25元,而市场利率为2.5%,则这张股票价格为多少元?
解:股票理论价格=股息/市场利率=25/0.025=1000元
答:张股票价格为1000元
5.在法定准备金率为20%,公众持有通货数量不变,银行增加5000万美元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12500万美元的国债,求货币总供给的变化。
解:
1)存款额为:5000*0.2=25000
2)货币总供给将增加25000+12500=37500
答:(略)
六、论述题
1.简述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四类:
(1)收入和财富的变化。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财产收入),货币需求量与非人力财富关系较大。
(2)货币与其它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3)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
(4)其它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如社会支付习惯等。
其特点为:
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量的变动是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政策主张上是以主张国家干预为特点的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
特点:
一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推崇市场经济,提倡自由竞争;
二是强调"货币最重要",主张一切经济政策的调节手段都要借助于货币;
三是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应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
2.什么是存款创造乘数?
一般地,如果法定准备率为rd,而银行系统中最初存款数量的改变量为△D,那么银行系统中存款改变量最多可以达到△D/rd,即银行系统中存款的改变量为原有存款量的1/rd倍。1/rd就是存款创造乘数。由于法定准备率rd小于1,因而银行系统存款创造乘数大于1。
3.简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其他政策工具等,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利率和贷款规模,从而调节全社会的货币供给量,最终影响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注意教材343页的传导过程图)
4.货币政策的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
(1)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
(2)变更再贴现率。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不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说来,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变更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
5.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一,强调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
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但赞成运用货币政策,并主张货币政策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其理由:第一,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的,所以,货币政策对熨平宏观经济波动最为有效。第二,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较小。
货币主义者虽然强调运用货币政策,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拟抉择的"货币政策,其理由是经济政策效应存在滞后性。这正是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贡献之一。
第二,强调价格稳定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货币主义者认为,在长期,货币供给量主要影响价格,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货币供给量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此,重点应该分析货币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同时,物价稳定又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实行有规则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者反对"相拟抉择的"货币政策,因为:
(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应该是货币供给量。
(2)取消再贴现率政策工具。
(3)规定货币供给量年固定增长率为货币政策工具。提出货币供给量的年增长率应等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6.简述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就是指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
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弹性大(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差;LM曲线弹性小(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好。
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弹性大(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好;IS曲线弹性小(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差。
7.股票和债券的主要异同
1)共同点:都是有价证券
2)不同点:A.概念不同
股票是投资者(称为股东)向股份公司投入股本的证书和取得收益的凭证。
债券是发债人向投资者出具的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债务凭证。
B.特点不同
股票的特征:权利性、流动性、面值与价格的差异性、风险性、非返还性。
债券的特征: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
8.试述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
税收政策的局限性:为防止通货膨胀而增加税收,目的是以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物价上涨。但对企业增加课税,企业为了保持原有利润,会抬高商品价格;如果对商品增加课税,税收就要加在商品价格上。因此,增税必然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限制了税收政策用以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如果对个人所得增加税收,将直接降低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个人消费水平。这会与因对企业征税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结合起来,引起国民的不满,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防止经济衰退而减少税收,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减缓经济滑坡,这只是良好愿望而已。其实,在萧条时期减税,人们并不一定将因少纳税而多留下来的钱用于购买商品。因此,减税并不见得能够带来消费或投资的增加。
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在经济膨胀时期,政府要减少购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因此会遇到很大阻力;政府要削减转移支付,将直接减少人们的收入,甚至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因此会遭到公众的反对。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虽然提供了增加消费与投资、扩大总需求的可能性,但如果人们将这笔收入用于储蓄而非商品购买时,这种可能性就不能成为现实。
8.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特点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政府支出政策
税收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率
贴现率
作用强度
较猛烈
较缓慢
较缓慢
较猛烈
较缓慢
决策
较慢
较慢
较快
较慢
较快
阻力
较大
较大
较小
较小

作用对象
总需求
总需求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从政策作用强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作用较猛烈,而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的作用较缓慢。
从决策速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决定较慢,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决策较快。
从政策执行时的阻力看,财政政策直接作用对象是总需求,货币政策作用对象为货币供给。
10.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影响LM曲线而对利息率产生影响,并影响投资,最终影响收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货币政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流动偏好陷阱。依照凯恩斯理论,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流动偏好引起的货币需求趋向于无穷,即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此时,无论货币供给量增加多少,其降低利息率的作用都非常小。这表明,当经济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状态时,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的作用是有限的。
(2)政策时滞的影响。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受到政策时滞的影响。从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分析、制定政策到实施,都会产生滞后。这些滞后制约着货币政策准确有效地发挥作用。
(3)货币政策手段本身的局限性。变更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控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的效果受到商业银行行为的制约。例如,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未必增加贴现,至少不一定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增加再贴现数量。
以上原因使得货币政策的实践中的作用受到某些限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间接手段,它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收入的影响。
11.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双扩张政策的条件
条件: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于开发;市场疲软。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能够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会引起利率提高,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减少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扩大企业投资,减少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作用:同时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比单纯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着更大的缓和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12.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紧松搭配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条件:财政收支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私人储蓄率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
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增长,从而减轻夸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即综合运用可以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
但注意: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并不一定足够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反而会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导致赤字居高不下。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条件:财力不足,赤字严重;储蓄率高;市场疲软。
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但注意:这种政策如果使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
第16章计算题
1.解:
已知:C=2+0.8YI=30M=10+0.2YX=80
(1)KX=
Y=Kx(C0+I+X-M)
Y=2.5×(2+30+80-10-0.2Y)
Y=255-0.5Y
Y=510
(2)M=10+0.2×510=112(X=80)
(3)NX=X-M=-32
答:(略)
2.解:C=2+0.8YM=10+0.2Ym=0.25s=0.2t=0.2
KX=
ΔY=Kx×ΔG=1.79×10=17.9亿
ΔM=10+0.2Y=10+0.2×17.9=10+3.58=13.58亿
ΔM=13.58亿
答:(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在下午用in还是on04-30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整理 初三化学知识点大全04-30

初中化学学习技巧分享 元素符号歌简单记忆04-30

diary的复数04-30

of后面加什么04-30

population做主语的时候谓语动词用单数还是复数04-30

to和too的区别04-30

ahead of和in front of的区别04-30

will可数吗04-30

英语作文写信万能句子 关于书信的英语作文模板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