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4(完整)

时间:2024-04-30 11:36:53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1
第一章 自然的探索
一、填空题
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和造纸术。
2.19世纪的三大发现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
3.间接观察与直接观察相比,其优点是:扩大观察范围、提高观察的精确性、提高观察速度和能使感觉形式发生转换。
4.假说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具有一定的猜测性。

二、单项选择
1.被尊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是(B)。
A. 牛顿 B. 伽利略
 C. 哥白尼 D. 道尔顿
2.不属于科学教育内涵的是(D)。
 A. 科学知识 B. 科学精神
 C. 科学方法 D. 科学头脑
3.给活力论致命打击的是(C)。
 A. 无机物合成酒精 B. 无机物合成醋酸
 C. 无机物合成尿素 D. 无机物合成糖类
4.不属于实验的一个阶段的是(D)。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结果处理阶段 D.提出假说阶段

三、简答题
1. 试述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
答: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
(1)物理学领域 20世纪一开始就出现了持续了30年的物理学革命。
(2)化学领域 20世纪的化学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3)生物学领域 已揭示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遗传密码,取得了时代的突破。
二、科学走向新的综合
  在技术领域中,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发明,使综合技术逐渐起着主导作用。
三、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1)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使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2. 简述观察与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答:观察与实验一样,也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
单纯的观察只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局限性;不利于认清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内部规律。实验可以人为地变革和控制自然对象,再现最本质的方面,排除次要的、外在的以及偶然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揭露自然现象的本质。实验还具有可重复性,使实验现象再现,接受公众的检验,得到人们的认可。
3.什么叫直接实验和模拟实验?
答:直接实验是实验手段直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模拟实验是实验手段通过与原型相似的模型间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实验的真正对象是原型,模型是实验者用以认识原型的工具。

4.简述逻辑思维及其结果。
答: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其结果是形成科学概念、得出科学规律和形成科学理论。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填空
1.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
2.海底地貌中深度和坡度很小的是大陆架;坡度较大的是大陆坡;大样的主体是大洋盆地,深度很大但坡度很小。
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组成的。
4.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它的通式是NH2-C-COOH
5.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可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
6.细胞有丝分裂可人为地划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大阶段,这后一阶段又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二、单项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确切的说是(C)。
A.球形 B.椭球形 C.梨状形 D.苹果形
2.陆地地貌有五大类型,其中地表起伏大,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的类型是(C)。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丘陵
3.同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在彻底氧化分解时,释放能量最多的是(C)。
A.葡萄糖 B.淀粉 C.脂肪 D.蛋白质
4.生命活动中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C)。
A.脂类和蛋白类 B.糖类和蛋白类
C.核酸和蛋白质 D.水和蛋白质

三、简答题
1.试述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答: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行星、卫星及彗星、流星和星际物质环绕太阳公转。太阳系大体上是个球体,其半径有10万天文单位,其质量的99.9%集中在太阳上,光和热也来源于太阳。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理成分和物理性质有何特点?
答: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平均厚度35千米,大陆地区厚,海洋地区薄,质量占全球0.4%,密度小;地幔的成分中,上地幔除硅和氧外,铁和镁增加,下地幔铁和镁和镍增加,地幔质量占全球68%,密度向内逐渐增大;地核中外核为铁、硅、镍等物质构成,内核由铁和镍构成,质量占全球31.5%,密度极高。

3.说明地球表层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地球表层的重要意义在于地球表层是与人类最有直接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地球表层的特征是:
(1)气、液、固态并存又互相接触渗透;
(2)在地球表层,影响地球的外力和内力相互叠加,发生各种自然现象;
(3)地球表层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相互转化的场所,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和循环。
(4)地球表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类本身也成为地球表层的一个组成部分。

4.绿化和造林对保护环境的作用(从两个方面说明)。
答:绿化和造林增加绿色植物。一方面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燃烧和呼吸等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消耗,补充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有利于保持大气组成不变;另一方面树林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和降低噪音,还可以杀菌、蓄水和改良土质。

四、计算题
1.取0.48g金属镁,跟100mL适当浓度的稀硫酸完全反映(没有硫酸剩余)。求稀硫酸和生成硫酸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解:设稀硫酸的浓度为X mol/L,硫酸镁溶液的浓度为Y mol/L,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Mg + H2SO4 = MgSO4 + H2
质量(g) 0.48
物质的量(md) 0.02 0.02 0.02
因为1md金属镁与1mol硫酸反应生成1mol硫酸镁,所以100mL硫酸中含硫酸0.02mol;反应后100mL硫酸镁溶液中含硫酸镁0.02mol。
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列式计算,可知:
X = 0.02/100 × 1000 = 0.2(mol/L)
Y = 0.02/100 × 1000 =0.2(mol/L)
答:稀硫酸和硫酸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2 mol/L。 

2.500mL质量分数为2.00%的CuSO4 ,其密度为1.02g/cm2。求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取小数点后二位)。
解:设CuSO4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m为摩尔质量,ρ为溶液密度,%为质量分度)
   C = 1000×ρ×% / 100×m = 1000×1.02×2/100×160=0.13(mol/L)
 答: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0.13 mol/L。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2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单项选择题
1.20号以前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有(B)。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2.把氯气通入下列各物质的溶液中,阳离子能被氧化的是(D)。
 A. K2S B. HBr
 C. Nal D. FeBr2
3.某短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该元素气态氢化物中的化合价为(B)。
 A. +5价 B. -3价
 C. -2价 D. +3价
4.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系物的是(A)。
A. 苯和甲苯 B.丙醇和丙醇
C. 乙烯和乙炔 D. 一氯甲烷和二氯甲烷
 
二、填空题
1.在原子序数1-18号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H (填元素符号),原子半径最大的是Na ;与水反应最激烈的是Na;常温下有颜色的气体单质是Cl。
2.写出硫蒸气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H2S,其中硫的化合价由 0价转变为-2价,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填升高或降低),它被还原(填氧化或还原)。
3.碳酸氢钠的水溶液,加入石蕊指示剂,溶液呈 蓝色 ,因为碳酸氢钠是由 强碱弱酸 (填酸碱的强弱)组成的盐,水解后溶液显 碱 (填酸或碱)性。

三、简答题
1.比较氧族元素与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说明氯原子的氧化性比硫原子强)。
答:(1)氯气和硫蒸气分别跟氯气反应时,后者较前者困难;生成的氯化物前者较后者稳定。
(2)两者分别跟金属反应时(以铁为例),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氯化物中铁为+3价,而生成的硫化物中铁为+2价。
(3)硫的含氧酸中亚硫酸有还原性,氯的含氧酸均有氧化性。

2.原子序数是17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属第几周期?第几族?画出原子结构简图,说明属于金属元素还是属于非金属元素。
答:原子序数是17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属第三周期,第七主族。属非金属元素。

3.完成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注明属哪一类有机化学反应?
(1)甲烷跟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
  CH4 + Cl2 = CH3Cl + HCl 取代反应

(2)乙炔跟氯化氢在120-130℃和HgCl2催化下生成氯乙烯。
  CH≡CH+HCl=CH2=CHCl 加成反应
 
(3)氯乙烷跟氢化钠在乙醇溶液中共热。
 CH2 - CH2 + NaOH = CH2 = CH2 + NaCl + H2O

 H Cl 消去反应


四、计算题
1.实验测得某水溶液CH+ = 1×10-8 mol/L,求该溶液的pH植,说明溶液的酸碱性。
 解: CH+ = 1×10-8 mol/L pH = -lgCH+ =8 pH>7
 答:pH=8,溶液呈碱性。
 
2.已知在24℃时某水溶液的pH=6,求溶液中H+和OH-的溶度。
 解: PH=-lgCH+=6 CH+=1×10-6 mol/L
  24℃时,CH+·COH- = 1×10-14 mol/L
  COH- =1×10-14/1×10-6 = 10-8 mol/L
答:=CH+=1×10-6 mol/L , COH-=10-8 mol/L


第三章 自然界的运动性
一、填空题
1. 质量 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电动抽水站的电动机和水泵都固定在很中的机座上,就是为了 增大 他们的惯性,减小振动和避免碰撞而移动位置。
2.离开地面同样高的铝块和铅块,如果体积相同,铅块的势能 大于 铝快的势能。
3.地球公转的特点是 具有严格的轨道、周期和速度。
4.已知东八区的区时是20:00,则此时西十区的区时是2:00。

二、选择题
1.下列飞行器可以在太空中飞行的是(D)
A.汽艇 B.空气喷气式飞机
C.螺旋桨飞机 D.火箭喷气式
2.运动合力的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C)。
A. 合外力的方向即速度的方向
B.合外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速度的大小
C.合外力的方向即为加速度的方向
D.合外力越大则物体速度变化大
3.在水平的路面上,有一辆卡车正在以速度V0的匀速行驶,一物体从外面竖直落入车内,则卡车的(D)
A.动量增大、速度不变 B.动量减小、速度不变
C.动量不变、速度不变 D.动量不变、速度减小
4.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时日期要(B)
A.增加一天 B.减少一天
C.没有变化 D.并不确定

三、简答题
1.简述合外力减少时,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情况。
答:当合外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合外力减小,加速度一定减小,但速度仍然增大;当合外力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合外力减小,加速度减小,速度也减小。

2.什么叫地转偏向力?它有何特点?
答?地转偏向力指地球上运动着的物体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使运动方向偏离的力,对于水平运动尤为明显。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而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在北半球它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右方。使物体向原来运动方向之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所在纬度有关。

3.如何划分地球五带?每个地带各有何特点?
答:地球五带以纬度划分,其界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热带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太阳高度大,光照强烈,昼夜长短变化不大。南北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分别与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太阳冬天不会直线,昼夜长短变化大。南北寒带是南北极圈分别到南北极之间的地带,太阳高度很小,光照强度低,夏季和冬季分别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四、计算题
1.质量5×104kg的机车头与同样质量静止的车厢相碰后挂接在一起,若机车头速度变化2m/s,碰击的时间是0.05s,铁轨与车轮间阻力是车重的0.004倍,求挂接前机车的速度。
解:根据动量定理,机车头受到车厢碰撞的相互作用力:
  F = △P/t = m△v/t = 5×104×2/0.05 = 2×106N
机车头受到的阻力:f=0.004×5×105=2×103N
因阻力只是相互作用力的千分之一,可忽略,所以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设车头质量为M1,挂接前车速为v1,车厢质量为M2,挂接后共同速度为v`:
M1 v1+ M2 v`=(M1 +M2)×v`
 M1v1+0=(M1 +M2)×v`
 M1= M2 v2=0
 v`= M1 +M2/ M1×v`=2 M1/ M1×2m/s =4m/s
 
 2.以300米/秒速率飞行的飞机,与一身长20厘米、质量为0.5千克的飞鸟相碰,设碰撞后,飞鸟尸体与飞机具有同样速率,而原来飞鸟相对于地面的速率甚小,可忽略不计。试估计飞鸟对飞机的冲击力(碰撞时间可用飞鸟身长被飞机速率除来估算)。
 解:根据动量定理飞机与飞鸟相撞的相互作用力:
 F= △P/t = 0.5kg×300m/s/0.2m/300m/s = 2.25×105N
 答:估计非鸟对飞机的冲击力为2.25×105N。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3
第四章 生命与自然
一、填空题
1.生物界的营养方式有 自养 和 异养 两大类型。
2.绿色植物能进行 光合作用 ,把 无机物 转变为有机物,同时把 光 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 有机物 中。
3.人的营养素包括 糖类 、 脂类 、 蛋白质 、 无机物 、 维生素 、和 水 六大类。
4.生殖的基本类型有 无性生殖 和 有性生殖 。
5.人体的大消化腺是 唾液腺 、 肝脏 和 胰腺 。
6.人工选择的三要素是 变异 、 遗传 和 选择 。自然选择的基本论点是 变异和遗传 、 繁殖过剩 、 生存斗争 和 适者生存 。
7. 无机物 和 维生素 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选择题
1.光合作用所释放的分子氧,来源于(B)
A.CO2 B.H2O
C.三碳化合物 D.葡萄糖
2.用秋海棠的叶子来繁殖后代的生殖方式属于(D)
A.孢子生殖 B.出芽生殖
C.配子生殖 D.营养生殖
3.在亲本基因型为DD×Dd的子代中,与双亲基因型都不同的个体所占百分比为(D)
A.25% B.50%
C.100% D.0%
4.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核心是(D)
A.适者生存 B.遗传和变异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

三、简答题
编 组 性 状 显 性 隐 性 甲 茎的高度 787株(高) 277株(矮) 乙 种子的形状 5474粒(圆粒) 1850粒(皱皮) 丙 子叶的颜色 6022粒(黄色) 2001粒(绿色) 丁 花的位置 651朵(叶腋) 207朵(茎顶)
(1)该实验符合 基因的分离 规律。
(2)甲、乙、丙、丁各组F1的表型分别为甲. 高 、乙. 圆粒 、丙. 黄色 、丁. 叶腋 。
(3)以甲组为例,用(Tt)英文字表示,写出它们的基因型:P TTXtt 、F1 Tt 、F2 TT、Tt、tt 。


第五章 资源、能源机器利用
一、填空题
1. 矿产资源的特点,除了地区分布不均,数量有限属可再生资源外,还往往有 伴生性 。
2. 石油常压分馏得到的产品有 汽油 、 煤油 和 轻柴油 。
3. 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 磁效应 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他的应用很广,最主要的特点是控制 自动 ,比较安全,并且便于远距离的 自动 控制。
4.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如果合外力为零,则作用前后遵循 动量守恒 定律;两物体相互作用时,如果没有机械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那么过程中遵循 机械能守恒 定律;各种永动机都不可能制造成功,这是因为它违反了 能量守恒 。
5. 为了提高橡胶的强度和化学稳定性,使橡胶不易变型,要在橡胶料中加入 硫 元素,这种工艺过程叫做 硫化 处理。经处理后橡胶的线型分子转变为 网状立体 结构。
6. 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归纳成四个字就是开源节流。开源是 加紧研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节流就是节约使用能源,特别重视节约 矿物燃料 。

二、选择题
1.原子核能来源于(D)
A.质子的内能 B.中子的动能
C.电子的势能 D.核子的结合能
2.用以制造食品包装袋的原料是(A)
A.聚乙烯 B.聚氯乙烯
C.聚苯乙烯 D.聚乙烯醇
3.以下实例中的运动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是(C)
A. 抛出的钢球做斜抛运动
B. 用细绳拴着一个小球,绳的一端固定,使小球在竖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
C. 物体沿着一个斜面匀速下滑
D. 用细绳拴着一个小球,绳的一端固定,使小球在关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4.生活中各种能量相互转化的事例有很多,下列现象中,涉及到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是(C)
A.电流通过电炉发热 B.电流通过灯丝发光
C.电流通过电解液 D.电动机转动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
答: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类型多样,可利用土地相对数量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我过森林资源少,分布不平衡。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部分矿种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单一矿少。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氨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4NH3 + 5O2 = 4NO + 6H2O
(2)甲烷燃烧
   CH4 + 2O2 = CO2 + 2H2O
(3)炼铁主要反应原理
Fe2O3 + 3CO = 2Fe + 3CO2
(4)食盐水电解时两电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
  阳极:2Cl- - 2e = 2Cl , 2Cl = Cl2
  阴极:2H+ + 2e = 2H,2H = H2

3.简述利用太阳能的优缺点。
答:优点:(1)是再生热源。太阳中心区每时每刻进行着热核反应,每秒种有3.45×1025KJ的能量,估计可以维持60亿年。(2)能量很大。太阳以光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到达地球陆地表面的约为17万亿千瓦,相当于全世界目前一年总能耗的3.5万倍以上。(3)没有污染。太阳辐射能不会产生污染物。
缺点:(1)受昼夜和天气影响。直接利用太阳能加热或发电不能连续使用,要设法把太阳能贮存起来技术上还有困难。(2)目前利用太阳能成本高。设备装置等投资较高,而利用率又受到限制。必须加紧研究,降低成本,才能大规模地正常使用。

4.简述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护方法。
答:金属腐蚀的原因:(1)直接发生化学反映而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2)由于发生原电池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电化学腐蚀)。防护方法:(1)改变金属结构;(2)覆盖保护层;(3)电化学保护。

四、计算题
1.高40cm的瀑布,每秒中流下的水量是1.0×104kg,如果把水流功率的25%转变成电流,发电的功率有多大?
  解:水流的功率
  P = W/t = mgh/t = 1.0×104×9.8×40/1×W = 3.9×106W
  发电的功率
  P电=P×25% = 9.8×105W
  答:发电的功率有9.8×105W。

2.输电线的电阻共计1.0Ω,输送的电功率是100kW,用400V的低电压送电,输电线上发热损失的功率是多少Kw?该用10000V高压送电呢?
  解:导线中电流强度
  I = P电/U出 = (100×103/400)A = 250 A
  导线上发热损失功率为P导 = I2R导 = 2502×1.0W = 62500 W
  若该用10000V高压送电I`= P电/P出 =(100×103/10000)A = 10 A
   P`导=(I`)2R导 = 102×1.0W = 100W
  答:用400V的低压送电,输电线上发热损失的功率是625000W,改用10000V高压送电,输电线上发热损失的功率是100W。

3.额定电压是220V电阻是160Ω的电热水器电功率为多少W?每分钟产生多少J热量?
解:电功率P=U2/R=(220)2/160 W = 303 W
每分钟产生的热量 Q = Pt = 303×60J = 1.82×104 J
答:电功率为303W,每分钟产生1.82×104 J热量。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4
第六章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一、填空
1.光从 光密媒质 射向 光疏媒质 ,当入射角 大于 临界角的情况下,光将全部反射回原媒质中,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2.声播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 温度 的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在常温下,在 固体 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 液体 中传播的速度,更大于在 空气(或气体) 中传播速度。
3.频率高于 2万赫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 20赫 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4.电磁波波长最长的为 无线电波,波长最短的为 γ射线 。
5.随着似的的变革,信息传播物有多次的演变.先后通过语言、信物到 文字 驿站、交通,邮站到 电报 、 电话 到 图像数据 等多次转变,并向着万能只能通讯网发展。
6.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主要特点是对信息进行 自动 存贮、变换、加工,然后再将加工后的信息 输出 。

二、选择题
1.有关光的本性的叙述中,较为准确的是(D)
A. 光是从发光体发出的沿直线传播的微粒
B. 光是一种波动
C. 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作光子
D. 光是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它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2.夏日里,雷雨时雷声隆隆不绝,这是声波的(B)
A. 共鸣现象
B. 在云层界面发生多次的反射现象
C. 绕过扎乃物的衍射现象
D. 叠加时的干涉现象
3.在黑线中拍摄景物,所用底片必须对下列哪种光线敏感(C)
A.紫外线 B.X射线
C.红外线 D.可见光线
4.在生活中常遇到内能转化的事例,以下现象中只有热传递发生的是(C)
A.用锤子叮定当当敲打金属 B.石块自由落下
C.雪在阳光照射下融化 D.正在运转的电动机

三、简答题
1.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都用凸透镜成像,试说明它们的成像情况有什么不同?
答:放大镜能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照相机能得到缩小倒立的实像;
  幻灯机能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
2.光的镜面反射符合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符合反射定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后半句错了。但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面时,因其入射角都相等,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都相等,形成向某一方向的镜面反射。而当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时,每条反射光线仍符合发射定律,只因此时的光线的入射角都不一样了,所以反射角也不一样,反射光线呈现毫无规律的杂乱向,这就是漫反射的成因。
3.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和木头,觉得金属比木头凉,觉的金属比木头凉,为什么?
答:冬天室外的金属和木头温度基本上是相同的,温度较高的手跟温度低的金属、木头接触后发生热传递,使手的温度降低,感觉到冷。由于金属的传热本领比木头快,人手传给金属的热很快被散开或又传到其他部位,继续维持低温,而木头传热慢,人手传给它的热不易传走,接触处温度升高,因此人手感觉与金属不一样了,金属部位要更凉一些。

四、计算题
1.观察者在看到闪电5.5秒钟后听到雷声,求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V声=340m/s)
解:S = vt = 340m/s×5.5S = 1.9×103m
答: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为1.9×103m 。
2.光线从某种物质射入空气,测得入射角为18°,折射角为30°,求这种物质的折射率和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
解:根据光路可逆性,则光丛空气中30°的入射角射入媒介时,折射角应是18°,其折射率为:N = sind/sinγ =sin30°/sin18°=0.50/0.31=1.6
设光在媒质中传播速度为v,则v = c/n = (3.0×108/1.6)m/s = 1.9×108m/s
答:这种物质的折射率为1.6。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为1.9×108m/s 。


第七章 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
2.温室效应: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使大气中增加了数量巨大的人造二氧化碳,它能透射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升高并对地面保温,这就是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类型可划分为 陆地生态系统 、 海洋生态系统 、 淡水生态系统 三大类。
2.人口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 ; 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 ; 城市人口膨胀城乡矛盾激化 ; 人口老龄化问题。
3.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4.造成土壤退化的原因是 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 ; 土壤的盐碱化 ; 森林的砍伐 。

三、选择题
1.植食动物是(B)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2.破坏大气的三大元凶是(D)
A. 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光化学烟雾
B. 温室效应、酸雨污染、光化学烟雾
C.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
D.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
3.水污染物最主要的来源是(B)
A.海水倒灌 B.城市工业废水
C.生活废水 D.农业排水
4.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C)提出的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四、简答题
1.说明破坏生态平稳的后果。
答: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态 破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如森林被大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乱,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
答: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其标志是:人口翻番的间隔越来越远,世界人口增长率失控、人口净增长数迅速增加,人口超过5000万的大国激增。

3.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含义。
答: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含义表现在,它突出了强调的是发展,但又不强调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强调代际之间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英语口语(1)》形成性考核册与参与04-30

《英语听力(1)》形成性考核册04-30

《英语II(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04-30

《英语II(1)第二次》形成性考核04-30

《英语写作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04-30

《英语写作基础》形考册部分练习题04-30

《英语口语(1)》形成性考核册04-30

《英语I(2)》形考册作业一及作业二04-30

《英语II(1)》形考册第一次作业04-30

《英语II(1)复习资料??完》形填空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