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时间:2024-04-30 11:30:28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与答题要求


【政府经济学】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十五章之后。
  考核内容与形式: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竞争失灵:
2、 政府采购:
3、 纳税人:
4、 庇古税:
5、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二、单向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 )。
   A 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 B 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
   C 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D 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
  2、下列属于以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 )。
   A 征税 B 财政补贴 C 排污权交易 D 排污收费
3、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 )。
 A 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B 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 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 D 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
 A 农业 B 工业 C 商业 D 服务业
  5、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 )。
   A、免费搭车的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 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6、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 )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 债权人 B 债务人 C 所有者 D 统治者
7、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 )。
A 英国 B 美国 C 瑞典 D 德国
8、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 )。
   A 产出增加,利率上升 B 产出减少,利率下降
   C 产出增加,利率下降 D 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9、国际税收的本质是( )。
   A 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B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C 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D 国家与集体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0、我国于( )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A 1995 B 1996 C 1997 D 1998
  三、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能得分)
 1、政府经济活动的效率要求主要包括( )。
A 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
B 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C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安全性
D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合意性
2、在衡量政府支出的成本时需要考虑( )。
    A 政府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实际花费掉的人力、物力
B 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
C 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
D 机会成本
   3、社会救济与一般意义的慈善事业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两者的内容不同 B 两者性质不同
 C 两者的效果不同 D 两者的目的不同
   4、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 )。
  A 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 B 利益兼顾的原则
  C 合理负担的原则 D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5、属于价内税的有( )。
A 消费税 B 营业税 C 关税 D 增值税
   6、公债偿还的方法有( )。
  A 买进偿还法 B 直接偿还法 C 一次偿还法 D 抽签偿还法
  7、公共资源的特征有( )。
    A、稀缺性 B、使用不受限制 C、充足性 D、使用受到限制
  8、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的情况有( )。
   A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往往发生有的资金多余,有的资金不足
   B 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实行重大经济变革时
   C 遇特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D 遇国民经济发展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9、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 )指标。
   A 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 B 资本在各产业的比重
   C 产值在各产业间的比重 D 自然资源在各产业使用的比重
  10、不会产生重复课税的条件是( )。
   A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B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相同的税收管辖权
   C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不同解释
 D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相同解释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2、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2、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哪些不同?
  答题要求
1、名词解释
考核对重要概念的准确记忆。答题时应回答概念的核心内容并适当解释。
如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2、单向选择
考核知识面、对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
  如改革开放后,我国于( )年恢复国内公债的发行
    A、 1980 B、1981 C、 1982 D、 1983
3、多项选择
考核知识面以及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
  如公债流通市场的交易方式有( )
A、现货交易 B、回购交易
C、期货交易 D、期权交易
(答案:ABCD)
4、简述题
考核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答题时注意:(1)要点;(2)对要点的简要阐释。简答题一般只要将要点回答出来即可,必要时可作简要阐释。
如简述税负转嫁的特征。
答案:税负转嫁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2)税负转嫁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对税收负担的一种再分配,也就是对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负转嫁的客观结果,必然是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
  (3)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相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
(4)税负转嫁与逃避国家税收有本质区别。
5、论述题
考核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1)要点;(2)对要点的阐释。(3)必要时理论联系实际。
如试论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答案: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
  (1)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此种状况,既包括政府主观原因所形成的信息有限性,也包括因客观原因产生的信息有限性。
  (2)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政府在制定、实施有关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时,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效。
  (3)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立法机关与政府关系、以及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即在制定实施经济政策中,政府未能有效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决策,中央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行为,或者政府未能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关系,以致出现政策执行偏差的问题。
  (4)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能完全实现。
  学术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有不同。同学们在答题时要先考虑教材的观点,除答案例分析题时可自由发挥外,回答论述、简答等类问题时如有不同见解,应先列出教材上的观点,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空4分,共20分)
  1.竞争失灵P10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2.政府采购P143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3.纳税人P230、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4.庇古税P72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5.政府预算管理体制P342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用品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C 2.C 3.D 4.B 5.A
  6.B 7.A 8.D 9.B 10.B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AB 2.ABC 3.BCD 4.ABCD 5.ABC
  6.ABCD 7.AB 8.CD 9.AC 10.AC
  五、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要点提示P177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要点提示:P241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例如,为了将税收负担全部转嫁出去,必须将商品的销售价格提高到一定水平,而销售价格的提高必然要影响销售数量,进而会影响企业的总利润。此时,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在税负转嫁与商品销售量之间进行选择,即要比较税负转嫁带来的所得与销售量下降带来的所失,如果后者大于前者,经营者则宁愿放弃税负转嫁承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的销售量。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要点提示:P29
(1)政企分开,各行其道。政企分开,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确划分政府资源配置与非政府资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政府财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即公共财政。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及其资金供给,与公共财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职能存在明显"越位"现象;(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关系,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仅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界限,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政府内部职责分工、走规范化、法制化道路;(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五、论述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P297
1、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维持经济良性发展的债务规模是不同的。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所需的债务规模也是不同的。影响债务规模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公债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政府债务规模大小的决定因素。对于债务人政府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意味着社会所创造的财富越多,政府从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能够筹集到的税收等其他财政收入也就越多,这无疑会提高政府的偿债能力。此外,对于债权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意味着他们的收入水平越高,从而手中闲散的资金也就越多,而这些闲置资金的存在是公债收入的最终来源。
  (2)生产关系类型,不同生产关系,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其举借公债的规模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由于资本主义公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子,是将生产经营资本转用于非生产性方面,这样相对于其经济规模来说,资本主义赤字公债的举借就应小一些。社会主义公债则不同,它主要用于筹集建设资金,而且社会主义公债的发行对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的危害性可能相对小一些。这样,社会主义公债的发行规模可以相对大些。当然,社会主义公债的发行也有其客观限制,并不是因为公债收入被用于经济建设而例外。
  (3)安定政治背景,在不同样经济发展水平和同样生产关系情况下,不同的政治背景决定着不同的公债发行量限量。一般来说,当政治背景允许发行强制性公债时,公债规模就相对大一些,比如在西方国家,战时强制发行了远比平时规模大得多的公债。反之,当公债进行经济发行时,其规模要相对小一些。此外如公众舆论的压力,以及像美国国会对公债发行规模规定最高限额等,也将成为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
  (4)国家职能范围,国家职能范围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国财政赤字的规模,而对财政赤字的存在则是公债产生的最初动因。公债最初是作为弥补财政赤子手段而产生的。直到19世纪以前,国家费用都未区分经常费用和临时费用,各种临时费用发生的预算支出虽然通常都由公债融资来解决,但以经常收入支付一切经常开支的均衡财政被视为健全财政标准。到19世纪末,德国财政出现了以瓦格纳和施泰因为代表人物的社会政策学派。瓦格纳在总结德国预算支出逐渐增长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费膨胀规律"的观点。他认为,生产这一规律一是由于扩充和坚强国家职能内容的经费增加引起的内涵性经费膨胀;二是由于国家新职能的产生而导致的外延性经费膨胀。既然经费膨胀不可避免,租税收入不是以支付经费开支,发行量公债就在所难免。
  (5)财政政策选择,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实行何种财政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债的规模。财政政策通常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如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规模就小,公债规模也会相对减小;但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总需求必然以扩大公债发行为条件。
  (6)金融市场状况,公债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操作的,而公开市场业务能否顺利进行要看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要以一定规模的公债为条件。就公开市场业务而言,如果公债规模过大导致公债难以卖出,或者公债规模过小,中央吞吐的公债规模量不足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7)公债管理水平,政府对债务管理方面的水平高低也会影响公债的规模。如果政府的债务管理水平很高,具体表现在公债发行费用很低、公债的种类结构、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合理、公债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等方面,比相对较小规模的公债就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反之,如果政府管理公债的水平较差,那么就需要较大量的公债才能产生同样的效益。因此,公债规模还受政府债务管理水平的影响。
  2 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什么不同?
  提示:P371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段如公共支出、税收等则需要通过冗长的立法程序。
  外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需要的时间。相对来说,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利率来间接地影响微观组织的经济活动。
  5、对利率的影响不同,当经济过热时,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采取缩减财政支出,提高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使货币需求减少,而货币供给量作为外生变量不变,货币供求结构的改变导致利率下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采取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高再贴现率等手段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相反,当经济衰退时,扩张的财政政策往往导致利率上升,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却倾向于降低利率。可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化方向有不同的影响,这个差异表明可将两个政策搭配使用,以实现一些本来相互冲突的目标。
  6、对投资的影响不同。我们知道,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利率下降,融资成本降低,也就是投资的机会成本即利息下降,私人投资(如机器设备等的购买)上升;反之,利率上升, 投资下降。所以,扩张的财政政策往往产生挤出效应,提高利率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而扩张的货币政策往往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当然,这不包括投资补贴的财政政策,它对私人投资是正效应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初中英语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看了不亏04-30

《数控机床》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404-30

求矩阵的迹要化成上三角吗04-30

正交矩阵一定是实对称矩阵吗04-30

高考数学蒙题技巧有哪些04-30

sympathy和pity区别04-30

its的名词性物主代词形式是什么04-30

apply for和apply to的区别04-30

number的复数04-30

高中英语作文带翻译 优秀英语作文精选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