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2形成性考核册

时间:2024-04-30 11:21:06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电大文库【文学作品选读】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注:本答案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来源:【电大文库】http://www.diandawenku.com/
  电大文库【文学作品选读】形考作业一:
  一、 填空题
  1、 音乐曲调,十五
  2、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3、 牢骚
  4、 自叙
  5、 浪漫
  6、 纪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 班固司马迁
  8、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 李陵苏武
  10、 曹植《白马篇》
  11、 《短歌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
  12、 王粲〈登楼赋〉
  13、 田园桃花园记
  14、 庾信哀江南赋
  15、 《水经注》杨?
  二、 简答题:
  1、"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的话说明了什么?
  答:书本P33这说明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就要有忧患意识.
  2、《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名写出了屈原怎样的思想?见书本P19
  3.屈原是怎样一个人?
  答:见书本P19附1
  三、论述题:
  1.什么是"赋、比、兴"?以《诗经?伯兮》为例,试谈谈其中"赋、比、兴"的具体使用。
  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骚体"的创始者,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表现了屈原变法图强的爱国理想和抱负,嫉恶如仇,九死不悔的高洁操守,在艺术上运用了大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想像丰富,言辞绚烂,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一样,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如果按《诗经》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加以分类,那么,《伯兮》的第一、二章主要表现手法是赋,着重于描叙女主人公的生活情态。第三、四章则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兴,即如朱熹所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两章的中心句子是"愿言思伯"--深切地思念自己的丈夫。但如果仅此一句,不但不能使读者具体理解女主人公思念的深切,而且我们也很难把它称为诗。作者成功地借助于比兴手法构筑成诗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度,进一步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这一起兴十分新鲜别致,看似平常,却又奇崛。久旱的时候盼望下雨,这本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但作者却用否定的方式表达,颠倒说出,令人意外,这就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如前所述,诗之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作者所要一现的主要思想,它本可以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没有关系,但《诗经》中好的起兴常常是对诗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有力的烘托和渲染。《伯兮》中"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这一起兴也兼有比的作用,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中女主人公极盼丈夫归来而丈夫却没有归来的失望心情。接下来的两句是"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作者又用了一个奇特的说法。由于思虑过度而使人的身体不舒服,这本是正常的情况,也是人们不希望出现的情况。但诗人为了强调女主公思念丈夫的深切,却说她甘心情愿这样。这就又出于人们的意外,它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感情的深挚,而且使女主人公如痴似狂的伤心神态跃然纸上。第四章在表现手法上和第三章相似,"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北)",也是一种兼有比喻作用的起兴,"在哪里能找到忘忧的萱草呢?找到我就把它种植于堂屋的北面",用现实中找不到的萱草作比喻,以表现女主人公无法排遣郁积于胞中的离别的相思。"愿言思伯,使我心?"这两句的语法结构和第三章的基本相同,但在感情的表现上则较为平易朴实。以全诗而论,第三章着重表现女主人公由于相思的痛苦而造成感情上的痴迷,想入非非,神魂颠倒,因而出语奇警,醒人耳目。第四章在感情表达上恢复到女主人公所处于的日常状态,和第一、二章相承接,平平实实地陈诉自己的感受,但女主人公的独居的凄冷寂寞,心情的抑郁,使人倍感真切而生怜惜同情之心。
  2、"博学之,审视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五者关系的理解及这五者中哪一方面最需要加强?
  答:"博学",广泛地学习;"审",详细,详尽。"审问",详细地询问;"慎思",慎重地考虑;
  "明辨",明确地分辨;"笃",坚定,这里有"踏实"的意思。"笃行",踏踏实实地实行。
  广泛地学习它,详细地询问他,谨慎地思考它,明确地分辨它,踏踏实实地实行它。
  《中庸》里面把作学问的次第,分为五种,前四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都是在明理阶段。就是我们学经典呀,跟老师学好,目的就是把这条成圣成贤的路给找到了,手里有个地图,接下去就可以走了。开始要博学之,这个博学之跟这个杂学之不一样,不是杂七杂八地乱学,这博是广泛地、广博地去学,就说你为了找到这个道,你去向人学,向自然学,向经典学,甚至像对立面,不好的,你认为不好的那个地方去学,这就叫博学之。下面是审问之,所以我们平常讲学问学问,它是有连带关系的。这个学问,它跟一般的见闻知识是有区别的,是两个系统,当我们用第六意识去获取一种知识的时候,它是属于见闻知识。所谓见闻,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是怎么怎么回事。学问是什么东西呢?学问就是你把这个见闻的知识,通过自己的修养,体证出来,它成为你的一部分,它变化了你的气质了,它就叫学问了。所以真正做学问就是你把自己这个心地逐渐地开发它,开发它,到最后尽性了,你就全知全能了。那个学跟问,是有连带关系。就说一般来说,学在前,问在后,学呢是自己下功夫,个人吃饭自己饱,别人没法代替我们,所以路是要我们自己去走的。问是抉择的时候用它,比如我们到一个地方,突然走呀走,迷路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了,三岔路口了,走哪条呀,得问一问,这就叫问。所以问是决疑用的。我们在修行的路上,会碰到种种的障碍,迷惑不解的现象,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怎么办呢?找过来人问,出现这个现象怎么办,他如真是过来人,他就会帮助我们度过这一关。要是你问道于盲,那就麻烦了,所以,问是有学问的。你得找对人,有时候我们走路,人家给我们瞎指,给我们白费了多少时间、精力。所以这个问很关键,有时候我们态度不对,别人知道也不告诉我们。所以问的对象,问的时间,问的方法,问的态度还有问的次第,你一下子不要问得太高,太高了听到也对你没有实际用处。这些都要注意,所以要审问之。要详详细细地去问。
  那么问了以后还要慎思之。就是别人告诉你以后,你不能别人告你什么,你就认为是什么,那也容易出问题。你还得仔细地思考。他说这个话,我要不要照着做?什么时候照着做等等?你都要思考。因为别人告你的,有可能我们说他本身就不懂,给你瞎指的。有些虽然给你指点了,但可能不太适合你的。这个时候你还得要思考思考。所以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不思则不得。"有些问题我们去思考它,就能够解决。因为你在这个思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是规范自己思想的条理,更加深入地去体察事物的本来,所以容易找到解决事物的答案。所以在这个思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有不同的一种思法。逻辑推理是一种思法,更高明的是你要把心静下来,你心静下来的时候,你看问题它的本质就一目了然。宗教里面利用这一点利用得非常好。基督教,它特别重视这个祈祷。佛教里面也有祈求、祈请,这个祈求祈请它起到什么作用呢?就是当我们无助的时候,这个无助是因为我们站在原来这个智慧层次是没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需要升华了,需要更高的智慧来指点我们。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在那边祈求,祈求的时候,你就是在放下自己在等待,让更高的一种智慧来指点你。这个时候,你心很诚的时候你就静下来了,在这个时候问题的答案就出现了。谁告你的?宗教讲,佛菩萨指点你的,基督教说上帝指点的。这些都是一个名相,它的本质意义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指点我们的,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佛嘛,是吧,所以,你的自性的佛跟你外化的佛,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你心静下来了,你更接近自性的本质,那么你的智慧就更高了,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这就是"慎思之"。
  有"慎思之"它的结果就会产生"明辨之"的这个心,你选择好了,辨别好了,哪个适合,哪个不适合。你就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所以前面部分是体,这个一旦确定了以后,才有下面的"笃行之"。那就无疑了,这个路都打听好了,我就放心地上路走了,那就是"笃行之"。走的时候你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你要勤奋地精进地去走,那你很快就到目的地了。《中庸》里面它把它分为五个环节,在佛家呢,它分为三块,就是闻、思、修。"博学之"跟"审问之"是属于闻的范畴,"慎思之","明辨之"是属于思的范畴,"笃行之"是属于修的范畴。
  3、请叙述汉文帝时的将军周亚夫汉军的故事,并说明他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
  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奸的挑拨,跟汉朝绝了交。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军臣单于起兵六万,侵犯上郡(治所在今西榆林东南)和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了不少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来报警,远远近近的火光,连长安也望得见。
  汉文帝连忙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到这些地方去慰劳军队,顺便也去视察一下。他先到灞上,刘礼和他部下将士一见皇帝驾到,都纷纷骑着马来迎接。汉文帝的车驾闯进军营,一点没有受到什么阻拦。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接着,他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一见远远有一彪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夫。将士们披蓝带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不让进去。先遣的官员威严地吆喝了一声,说:"皇上马上驾到!"营门的守将毫不慌张地回答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军令。将军没有下令,不能放你们进去。"官员正要同守将争执,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守营的将士照样挡住。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我要进营来劳军。"周亚夫下命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的车驾进来。护送文帝的人马一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他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车马奔驰。"侍从的官员都很生气。汉文帝却吩咐大家放松缰绳,缓缓地前进。到了中营,只见周亚夫披戴着全身盔甲,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面前,拱拱手作个揖,说:"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按照军礼朝见。"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也扶着车前的横木欠了欠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他的慰问。慰问结束后,汉文帝离开细柳,在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的侍从人员都愤愤不平,认为周亚夫对皇帝太无礼了。但是,汉文帝却赞不绝口,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灞上和棘门两个地方的军队,松松垮垮,就跟孩子们闹着玩儿一样。如果敌人来偷袭,不做俘虏才怪呢。像周亚夫这样治军,敌人怎敢侵犯他啊!"过了一个多月,前锋汉军开到北方,匈奴退了兵。防卫长安的三路军队也撤了。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定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就把他提升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临死的时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国家发生动乱,叫周亚夫统率军队,准错不了。"汉文帝死了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
  本文既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坝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相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周亚夫这种敬业精神是西汉朝廷之大幸,是安内攘外、拯救国家的精神支柱,的确值得敬佩。"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周亚夫虽然严谨有方,但营门挡驾,毕竟令当时的人们吃惊不小。有的认为周亚夫吃了豹子胆,太目无君主;也有人为周亚夫担忧。所幸文帝比较开明,深知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片苦心,不仅没有责罚他,反倒倍加称赞,誉为"真将军",其后更"拜亚夫为中尉",具体负责京师长安的卫戍事务,甚至在临终时还特意嘱咐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可见,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他对刘礼、徐厉两位将军在工作上玩忽职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对周亚夫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在表赞扬。
  电大文库【文学作品选读】形考作业二:
  一、 填空题:
  1、官小名大初唐四杰
  2、孟浩然《过故人庄》
  3、苏轼王维
  4、风头如刀面如割《走马川行奉送出西征》
  5、古文运动山水游记
  6、李商隐杜牧
  7、温庭筠李煜
  二、简答题:
  1. 简述《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内容。
  答:《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2. 试简述王维《终南山》写景的特点。
  答: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3. 简要分析《钴?潭西小丘记》中的"小丘"与柳宗元间的关系。
  答: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最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是作者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永州八记"。作者在这些作品中,一方面用清新的笔触对永州的佳山异水作了精细的摹写,绘状传神,给读者以极高的美学享受;另一方面,又时时在山水景物的描写刻画中寄托自己政治上遭受迫害后的愤激与感慨。
  《钻?潭西小丘记》写的是一座无名小山,因为写景中融铸著作者的感情,所以很有个性,把小山也写的很有个性。以小丘这胜景,把它放在长安一带贵游之地(沛、镐、?、杜都是长安附近的地名,多是豪门贵族居住之地。这里指长安贵游之地),那富贵游赏之士一定会争着来买它,即使它每天增价千金,越发难买到手。现在这么好的地方却闲置在永州这个地方(这是荒僻之乡,没人能赏识这小山的美),农民、渔夫他们不能欣赏这座小山,到这里来认为它很不好,所以仅仅四百钱,连年都卖不出去。可我同我的朋友们反而得到了它,很高兴。这种情况是这小丘真的有遇合吗?(小丘与我们间有了知遇的关系了)。所以把我这篇文章写到石头上边,目的是用这文章祝贺这小山的遭遇(终于得到了能欣赏它的人,欣赏这是那小丘的福运)。
  这篇文章最后一段,初读时不会觉得它有什么好处。若把文章写作背景加以介绍、深入了解之后,尤其是柳子厚写这些文章时的心情,那游记会有更深层的含义了,其欣赏趣味也就会更浓了。
  柳宗元被贬永州以后,在其内心深处,并未诚惶诚恐地轻意否定自己(认错了),也没有消极的自我调节(即以超然淡忘去求得心理的平衡)。他始终认为,当初的改革活动是正确的,但因"年少气锐,不识几微"(《寄许京兆孟客书》)(年轻气盛,对一些微妙的东西不太懂)"性又倨野,不能摧折"(《与裴埙书》),(性情又强傲,不肯收敛,不肯受人摧折、捉弄),终于获罪,他自认是忠而获咎,罪不当罚。不公道。被贬荒僻之乡,已是沉重打击;既贬之后,整个社会并未停止对革新的攻击、迫害。"嗔骂者尚不肯已"(同上)(谩骂革新的人还不肯停止)。他在《与萧翰林?书》中叙述当时的情况:"饰智求仕者,更詈仆以悦雠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端。"(那些装饰聪明才智来求官的人,越发骂他们,以取悦仇人的欢心,变着法来骂,越骂越出奇。用这种办法来加速对有钱、有势人的提拔,而我们这些人就更加困窘和侮辱,所有的罪名都加在头上,不知由来,真是莫名其妙)。他被贬之后,一方面是罪不当罚,一方面仍是加以攻击、压抑、迫害。在如此险恶卑污的环境中,柳宗元一方面愤懑不平,一方面感郁凄怆,精神上的痛苦是十分强烈的。他把自己的痛苦表现于诗文之中,"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自己被投放在山水之地,就放情咏离骚----不得志者歌唱,表内心痛苦),这就成了他在永州的文学创作的基调。山水游记虽以自然为对象,在他笔下却也鲜明地着有这样的主观色彩。(答案可以从中精简)
  三、论述题:
  1.《林泉随笔》:白乐天(白居易)《长恨歌》备述明皇、杨妃之始末,虽史传亦无以加(超过)焉。盖指其覆毕,托为声诗以讽君(时唐明皇),而垂戒来世(为后人提供警示)。请结合白居易《长恨歌》原诗,谈谈你对"托为声诗以讽时君,而垂戒来世"的理解。
  答: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自古帝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声色犬马也像是他们的专利。于是一个王朝没落的身影便随着一个女人冤屈的脚步,向着一个终点,慢慢地走着。"红颜祸水"便是一个绝好的理由,让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国度走远之时,给后人一个开脱的借口。女人,只不过是一个悲剧的牺牲品.她们只是用自己的脂粉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而去争得一点点宠爱和一个男人的怀抱.而最终却被赐死.这也告诫她们,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别忘记过度的开采带来的后果.
  2.《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李商隐《无题》)只首句七字,便写尽幽期虽在,良会难成,种种情事,真有不觉其望之切而怨之深者。次句一落,不是见月而惊,乃是闻钟而叹,盖钟动则天明,而此宵竟已虚度矣。三四放开一步,略举平日事,三写神魂恍惚,四写报问之仓皇,情真理至,不可以其?而忽之。五六乃缩笔重写。
  根据这段评论,阅读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谈谈你对全诗思想内容的理解。
  答: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怨思,上句说负约,下句写梦见已经天明。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醒后寄书。颈联写往昔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香已远,情虽深挚,也不得不恨.
  李氏的艳情诗,善于把生活的原料,提炼升华为感情的琼浆玉露,于完美。然而,也因此,李诗却比较深奥费解。
  3.《唐诗摘钞》评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结合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谈谈你对这样评价的理解。
  答: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似乎很平淡,它的素朴的语言与素朴的田家款待,所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让全诗在一个平民生活的气氛中展开,这对于全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通过鸡黍这样具体细微的事物的描写,唤起了整个田家的形象。这里是谐和的,真实的,而又是开朗的。于是出现了那千载流传的名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是全诗的灵魂,思想情感与艺术形象交融的顶峰。要知道这两句诗真正的好处,我们这里引一首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中的几句: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这也是散曲中的绝唱。如果分开来看,马致远的诗句可能更容易引人入胜,因为这里刻画得更新鲜。可是一对照起来,我们就会觉得孟浩然的诗句更浑厚些,它丝毫没有露出怎样加工的痕迹,然而整个农庄历历在目,这里表现了更深的工夫。这当然也由于马致远是从一个茅舍的角落来写的,这是一个隐者小小的天地,然而这小小的天地却与大自然一脉相通,这正是那可喜之处。而孟浩然所写的却是整个农村,在这里孟浩然的诗有更多的人间味,在更为普遍的天地里有更多的生活气息,这也就是所以更为深厚的缘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不但写出了层次分明的近景和远景,而且这围绕着村落的绿树与斜倚在绿树之外的青山,正是相映成趣地表现为一种谐和而单纯的美。这里我们无妨说它们是在心心相印着,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那绿树像母亲的温柔,怀抱着这个村落;而那青山像一个岗哨,远远地也注视着这个村落。它们的心全在这个村落上,因而那城郭也就被冷落地丢在一边了。这里我们才明白,既然说"绿树村边合",已经是在城郭之外了,为什么还要说"青山郭外斜"呢?这诗句正在于陪衬出那城郭的不重要来;青山、绿树、村落,那么水乳交融地打成一片,那城郭就只好若有若无地默默靠站在一边,这真是再亲切也没有的一幅图画。而与这同时,通过那青山的顾盼,通过那绿树的环抱,对于这个村落,我们将感到多么亲热啊,仿佛我们早就该认识它们了。于是我们感受到每一块草地的绿色,每一片庄稼的成长,每一条小路上的泥土气息。这些,诗中都并没有写,它却存在于青山的一瞥与绿树的拥抱之中。而我们不幸的诗人,像一个贫困的孩子,忽然到了真正心爱的乐园,他要东看西看,东问西问。于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这里他不知有多少话在说呢。他忘怀于这个面前展开的天地之中了。于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他说他下次还要再来。他当然是要再来的,这难道不是最诚恳最动人的语言吗?凡是稍有童心的人都会知道,一个孩子在要离开玩了一整天的心爱的地方的时候,那天真的心将要说出什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片天地将永远生活在诗人的心里,这首诗因而也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诗人。"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其中,五律的成就更高一些,此篇又恰是五律中的佳作。不过,他的作品乍一看去,好处往往不太显眼。如果说诗应该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或许可以说象清泉,要品尝它的色和香,还需要多用一些吟咏的功夫。其所以这样,跟孟浩然风格上的特点——"淡"有密切关系。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他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
  "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日记。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种"鸡黍"宴,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国农村中一种亲切的招待。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元人马致远也许是从这里翻出了一段散曲:"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曲子贵露,往往把它的内容挑在竹竿尖上让人看,但我们却可以借助于这种露,去进一步挖掘孟浩然这两句诗的内涵,因为它有点象是用电影"分镜头"的办法,来展现孟诗那种浑括的意境。不过,孟浩然和马致远所处的时代毕竟不一样,马致远是处在"闹嚷嚷蚁争血"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元代,他通过所描绘的境界,表现了对外间的"红尘"的厌烦和逃避的态度;而孟诗并不把"不惹红尘"看得重要,反倒把城郭引来作为"故人庄"的陪衬。这是由于处在盛唐那样一个升平时代,周围的事物在人们心目中显得亲切美好的缘故。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显得格外畅快。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顾无杂言",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从而引起对农作的关怀,分享收获的愉快。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季节的特征。有了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蓄饶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他所描绘的这种境界,所创造的艺术美,似乎和生活距离更近,联系更紧,能够引起人们许多关于农村的美好的回忆。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是因为求仕失望才不得已归隐的。虽然置身于"岩扉松径长寂寥"的环境,但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在思想中纠缠着,现在"故人庄"的这种农家生活似乎使他暂时得到了解脱,并且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皈依的表现,就是这样在临走时直接了当、毫不掩饰地宣告他不久还要再来。这种真率的表示,是从一个受到健康生活的洗礼,几乎恢复了童真的灵魂中迸发出来的动人的语言。诗人之来是出于故人的邀请,去时却不顾虑主人将要赔上鸡黍饭而预约重来。前后对照,这个天地对他的吸引,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天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怡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怡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都几乎又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清新的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怡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纯熟的表现。王士祯把它说玄了,认为是"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带经堂诗话》)其实就是孟浩然不在形式和字句上过分刻意雕琢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还是有它的"迹"可求的。他的与此篇相类似的一些诗,能领着你进入一种诗境,让你看到形象,感受到韵味,但要把它的诗、形象、韵味归结为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或者说是由于某种单一技巧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孟浩然的作品标志着唐诗经过四杰、沈宋和陈子昂等人的努力,达到了成熟的境地。已经形成了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艺术风格。再往前发展,就是李白、王维、杜甫那种在浑融完整的前提下,既有华采,又有深刻的意境乃至宏伟气魄的诗篇了。李杜等人并不照搬孟浩然形式上的"淡",但孟诗在"淡"中所包含的深厚、隽水、朴实、自然等素质,却被他们汲取并且向前发展了。(内容可以精简,关键是谈个人的体会,题目可以改为问答形式。)
  四、材料题:
  《李长吉诗集批注》:白香山(白居易)"江上琵琶(《琵琶行》)",韩退之(韩愈)《颖师琴》,李长吉(李贺)《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结合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谈谈你对李贺诗描写音乐特点及"足以泣鬼"效果的认识。
  答: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书说:"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这种描写还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轨迹。然而,李贺却是写"老鱼"写"瘦蛟",这样的艺术形象就十分奇异了。又如,诗中写到"教神妪",如按一般思维程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是夸张了,这样的描写很多,不用例举。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同寻常。再如,白居易写乐声"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样描写思维轨迹是一般读者能把握的;但李贺却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天秋雨,这样的写法就新颖了。此外,芙蓉哭泣、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李贺想象奇异,描绘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幻想、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电大文库【文学作品选读】形考作业三:
  一、填空
  1、 直面现实贾岛杨亿刘筠
  2、 韩愈柳宗元
  3、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任平生
  4、 黄庭坚夺脱换骨以文字为经以议论为诗
  5、 陶渊明《四时田园杂兴》
  6、 董解元王实甫
  二、简答题: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李存勖(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答:答案见P175第1段P176第3、4、5段
  2.简述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由乐及悲到理性彻悟的思想历程。
  答:答案见P194(特别是第二段)
  三、论述题:
  1.有人指责王安石的《明妃曲》是"美好胡地、忘却君恩",你如何看待昭君其人和人们对王安石的这一指责的。
  答:本句话是针对《明妃曲》的别外一篇而言。文章如下:
  明妃曲(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析:所谓诗祸,当然是指"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联。此语一出,议论汹汹。或谓"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谓"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弃其夫乎?"为王安石辩护的人也只好说,"汉恩自浅胡自深"的"恩"是专指男女关系,无关君臣之义。我想,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确是指男女关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也可说,此语即对前一首所提问题的答案,即男女结合应以"相知心"为准则。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资本主义萌芽味道。不过,男女关系也要从政治上看问题,例如我们在大批判中就是这样,那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2.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摸鱼儿》一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见P209第1、2段
  艺术特色:
  (1)此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并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全词笔致婉曲,寄托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无穷。
  (2)此词善于运用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上片起首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貌离而神合,峰断而云连,结拍三句,同开篇景象相回应,合春怨与闺怨于一处,收束全篇。全词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3)此词体现了辛词摧刚为柔的特殊风格。作者以雄豪劲健的阳刚之气驱遣美人香草的柔美意象,组织成温柔缠绵的精丽词章,将政治上的难言之隐曲折地传达出来,表面上是凄艳婉媚,实质上却是沉郁悲壮,形式上是婉约旧体,骨子里却有力如虎,可谓是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比一般粗豪直露之作更具艺术感染力。
  四、材料题: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词的结尾处(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写法,即通过想象故乡闺中之人对自己的思念和怨望来暗写自己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试对比附录②③中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和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谈谈你对它们思想内容的理解及对"从对面着笔"这一写法的认识。
  答:柳永《八声甘州》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温庭筠的《望江南》
  词中痴情女子对爱人的思念,真挚感人中。诗人通过想像情人在望江楼上悄然独立,只为能找寻心上人的归踪。夕阳西下,万船驶过,仍没有爱人的身影。只有那悠悠流水,缓缓东流。来抒发心中的爱与恨,相思与失望交织一起,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杜甫的《月夜》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电大文库【文学作品选读】形考作业四:
  1、《窦娥冤》〈赵氏孤儿〉
  2、郑光祖《离魂记》
  3、《官场现形记》刘鄂
  4、胡适《尝试集》
  5、《呐喊》《彷徨》
  6、《雷雨》《日出》
  7、《子夜》《围城》
  7、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锳
  8、 谢婉莹《繁星》《春水》
  二、简答题:
  1.结合《茶馆》,分析老舍话剧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答:答案见P324页第3段
  2.为什么冰心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答:答案见P374页第3、4段
  三、论述题:
  1.试析《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形象。
  答:李香君虽为歌妓,却有明确的生活理想和是非界限。他把坚贞的爱情与反对邪恶势力的正义立场统一起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忠贞不渝的歌妓形象。使我们看到了受压迫、受侮辱的妇女身上最可珍贵的东西。
  在李香君的形象塑造上,其性格有一个发展的历史。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了他性格的方方面面。在《却奁》一场前,她还只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而从《却奁》开始,她已被卷入到明王朝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并成为矛盾尖端的人物。在尖锐的斗争中,她的性格逐渐地发展,光辉的一面越来越引人注目。李香君出生于歌妓,是下层人民的代表。然而正是下层人民身上,更具有令人可敬之处。他深明大义,坚定正值,虽然社会地位卑下,却具有不向权贵低头,不受金钱利诱的高尚情操与气节。
  在她的性格中,"坚贞"是占主导地位的方面。节操始终坚定不变。她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保持着警惕,当她得知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这一阴谋活动时,义正词严的责备侯方域的动摇行径:"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不仅思想上时间真的,而且把这种思想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坚定辞却阮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用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侯方域。
  2.你如何看待杜十娘沉百宝箱的行为。
  答:杜十娘沉了百宝箱表明她思想上的彻底失望,
  一是对李甲失望
  李甲的卖妻行为确实让十娘伤心,这给了十娘沉重的打击。想当初两人感情如胶似漆,李甲为十娘耗尽千金,十娘也在李甲千金散尽之时没有抛弃。而在历尽艰辛之后,李甲在孙富的花言巧语之下把自已卖了。自已多年的愿望,苦心的经营,毁于一旦。特别是李甲在赎身过程中没出一文,——三百金一半是十娘所出,一半来源柳遇春,路资还是十娘的。这时倒是摆出主子的姿态,把自已卖了。不但不念旧情,还"似有喜色"。
  李甲的行为确是可恨。但凭此一点就令十娘绝望么?应当不会,一个人没到山穷水尽,不会走上不归路。十娘是风尘中人,在长期卖笑的生涯中所受的人生磨难,应该有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加之,十娘对李甲是持保留态度的,从她不把百宝箱的事告诉李甲就可看出来。
  二是对爱情与婚姻的失望
  在李甲与十娘之间,最大的阻力来自李甲的父亲,位居"方面"的布政大人,对长子与妓女的结合是不可能赞同的。这一点,凭十娘在与鸨母之间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聪明应该能想到,十娘也说过"父子天伦,不可终绝"的话,但十娘明知这点,为什么还要跟李甲走呢?
  从十娘的安排可以看出,敢跟李甲走的根本原因是她有百宝箱。她想通过用百宝箱来改变李甲父亲的看法,这一点从后来孙富给李甲出的主意就可看出,只要一千金,就可令李甲无忧。孙富这么想可能还是根据世情作出的判断,而李甲作为儿子不可能不了解父亲。从这来看,十娘完全可以拿出百宝箱,劝说李甲,回去之后再说服父亲,爱情与婚姻还有挽救的可能。何况李甲知道百宝箱后是"且悔且泣"。
  三是对世间没有真情的失望
  宝箱给了十娘信心,但她还没有到敢于独立的程度。她心目中百宝箱只不过是一个用来改变门第观念的工具,想从良时对这个工具充?信心,所以设计赎身,跟随李甲。但后来孙富出现,李甲卖妻,这件事让十娘对金钱的作用有了另外的更深层次的认识:金钱不仅仅能改变门第观念,也能影响人的行为。是左右人们意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是真情所不能敌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门第和金钱,而自已出身风尘,没有门第。而自已只有金钱,本想凭着金钱的作用来争取做人,但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商品"地位。而生活在这社会中的人,都难逃出门第和金钱的魔掌。今天用百宝箱让李甲摆脱孙富,明天拿什么去让李甲摆脱王富赵富呢?经过长期考验的李甲一夕之内就背叛了自已,那以后找的张甲王甲难道就能托付一生吗?
  因此,可以这样说,十娘是在看透了当时社会之后才自杀的。在当时的社会,无论是从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来看,还是从当时代表着新兴的资本主义的金钱利益来看,都没有她的生存空间。与其慢慢折磨而死,不如奋起一击,因而她用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和自已的美丽的生命,对统治阶级发出了有力的控诉。
  3.试析《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形象。
  答:周进出身贫寒,暮年得第都是除了八股之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人。他利用八股这块敲门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终于从社会的底层挤进了统治者的行列。
  《外史》中的作者极少直接描写周进的内心活动,但读者却清楚地看到了老童生心理活动的轨迹,看到了生活在周进心上刻下的一道道伤痕,看到了科举制度下摧残下一个扭曲变形的灵魂。他长期地生活在蔑视和嘲弄地目光之下,长期地被侮辱、被压抑、被损害的精神生活,没有自尊,没有自信,没有希望。这个扭曲的灵魂需要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这种苦闷的感情需要一个宣泄的机会。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这就是贡院之行。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得整整齐齐,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众人将他灌醒之后,"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姐丈金有余劝一劝他,周进也不管,只管伏在号板上哭。"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旁人要搀他起来,"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血来。"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待到几位生意人见义勇为,答应出钱为周进纳监进场,这位年过花甲的老童生竟不顾读书人的体面,"扑通"一声,"爬在地下就磕了几个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变牛变马"这难道是读书人说得话吗?然而这确实是周进的肺腑之言。这位科举路上中毒不浅、受害不浅的老童生,是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悲啊!既能进场一试,周进便又获得了希望,他"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界上的事真不能看死的。"累年蹭蹬,忽然际会风云;终岁凄凉,竟得高悬月旦。"周进居然"蔚然中了"。据说,"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
    周进中学以后,作者明显地加快了叙述得速度。中进士、升御史、钦点广东学道,一带而过。尽管这一段叙述得极为简略,但作者还是腾出少许文字,描写了一下炎凉的世态。周进中了学,"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相与。"
  周进平步青云以后,小说的"主角",在悄悄地向范进身上转移。但是,对于周进的描写并未结束。作者借周进去广东主考的机会,引出范进。小说这样写出周进眼里的范进:
  落后一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定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处又扯破了几处。
    简直像叫化子,比当年的周进还要不如。此时此刻,"周学道看着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周进满怀着同情与怜悯,仔细地观察着范进,他显然是从范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周进把范进的卷子看了三遍,生怕埋没了"真才"。最终决定将范进取为第一名。并由此发出了这样的叹息: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以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作者在这里,着力刻画了周进推己及人、提携寒素的一片苦心。至于范进是否"英才",那篇文章是否"一字一珠"的"天地间之至文",当又作别论。需知吴敬梓是一个蔑视时文的人。所以,"天地间之至文","一字一珠",连同周进那"花团锦簇一般"的"七篇文字",都不是什么好话。周进那么肉麻地吹捧范进地文章,适足以表现他那无可就药地迂腐。作者为了提醒读者注意周进地迂腐,使读者不要因为周进地贫苦过去而沉浸在单纯的同情之中,又在考试中央进来一个魏好古。这个魏好古自称"诗词歌赋都会",要求学道大人出题面试。谁知这一下正好触着忌讳。一向脾气很好、极能忍耐的学道大人这时候竟然变得那么蛮横、暴躁。他"变了脸",这位"奉旨到此衡文"的学道大人好不威风!"一声吩咐过了,两傍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子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真是官升脾气长,今非昔比了。为了维护八股的正统地位,一切诗词歌赋被打入"杂览"、"杂学"之列,都成了"务名不务实"。
   从吴敬梓对周进和范进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外史》常常对于他所讽刺的人物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谅解。这是他以往的讽刺作家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撞号板、满地打滚,跪在地上向商人磕头的周进,发了疯的范进是可笑的。吴敬梓无情地讽刺了他们的迂腐无知,揭示了他们卑微颓废的内心世界。但是,周进和范进给读者留下的主要印象是可悲,而不是可笑。他们在读者心中唤起的主要是同情,而不是厌恶。
    吴敬梓之所以对于他所讽刺的对象,时时表现出那么多的同情和谅解,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吴敬梓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他把罪恶与堕落的责任主要地归于社会制度,特别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灵魂的扭曲来源于社会环境的扭曲。思想的病源自社会的病态。《外史》中大量精彩纷呈的世态描绘,使读者从那种对于人物爱憎中解脱出来,转向对于社会、对于制度的思考。
  四、材料题: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请结合《崔莺莺长亭送别张君瑞》,使者找出一些你喜欢的佳句,谈谈对王实甫曲词"花间美人"的理解。
  答:《西厢记》被喻为我过古典戏曲中的"花间美人",是高度融合了诗词意境美、语言美的"诗式戏曲",其《长亭送别》我尤其喜爱.仔细研读这一选段会发现,这短短19曲其实运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惯用的方法来抒写人物性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张生的钟情,莺莺的深情,达到了让人沉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透过了这一选段的分析,也大致可为我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作一个梳理。
  从抒情类型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与西方艺术不同,由于中国文化中贯有的"含蓄"风格影响,直接抒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相对较少,诸如张养浩在《朝天子》中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出现确实为数不多,而饱含着深情厚意而有继承了中国"委婉"风格熏陶的诗人、词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藏而不露"的方式内敛地表达着自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方式不少,最常见的便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此类方式多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在《长亭送别》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作者大块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融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而在其它作品中,此类借景抒情的句子也是不胜枚举。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抒诗人悲怆寥落之情。"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融入词人对如画江山不变而历史则"悲恨相继"的感叹。此类抒情方式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讲解也很多,此处不再獒述。
  另一种常用抒情方式是借古典抒情。典故是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且经过多次使用被不断加深含义的语言结构。借典故抒情极大的好处是能将无尽意蕴潜藏在极精练的语言背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长亭送别》中出现了几处,《二煞》中,莺莺唱:"我这里青鸾有信须频寄。"青莺即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李商隐也有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此中即蕴含着莺莺盼张生频繁来信,怕他冷落、忘却自己的忧虑。大家熟知的常用典故抒情的词人首推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抒国事凋敝的悲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壮志难酬之愤。"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借殷浩与司徒空之事书写追求丘壑之趣的表面下蕴含的岁月蹉跎不得用的忿怨。借典故抒情的使用和鉴赏都需要广博的阅读背景,才能深刻到体验诗人、词人欲讲而未明讲的无尽情意。
  此外,化用前人诗句融入自己的意境之中,也能通过前人创设出来的"意"增强作品的"蕴",《长亭》中,王实甫熟练的驾驭民间语言并吸取了古典诗词中的精华,化前人的"意"为己用,如【耍孩儿】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即化用极出名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抒自己愁恨之极;【端正好】"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借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突出忧愁苦恨的沉重。而在其他诗人笔下,化用也并不少见。著名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即化用唐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在,玉人何处叫吹萧"。抒繁华不再,冷清萧条之凄怅。还有"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之句,化用杜牧《夜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传达河山易主,世事沧桑之感叹。
  除了上述内容上的传情外,在表现手法上,古典诗词也有着独特而微妙的传情效果。
  其一便是诗词中修辞的广泛而巧妙的运用,常见的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长亭送别》中,即有大量的修辞运用,如【叨叨令】即用了排比:"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作重重叠叠的泪。......",表现莺莺的重重怨恨、无助、凄惶。【四煞】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通过夸张,强烈凸现莺莺悲苦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修辞的运用能增强表现力,使语言具有生动之美。古诗词中运用修辞也是常见的。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因拟人的成功运用已成为千古名句,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因夸张生动形象而流传,马致远《汉宫秋》中"灞桥伤别"选段【梅花酒】:"......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月昏黄,夜生凉,泣寒,绿纱窗,不思量......",这之中顶真的运用,也使这一唱段回肠荡气,令人扼腕痛惜昭君与元帝的别离。
  另外,对比、衬托也是常用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三煞】唱:"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即用对比将张生在时莺莺的幸福、甜蜜和张生走后的冷清、凄楚对照,突出送别之人的哀怨。此种手法在李白的《越中览古》中也有表现:"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今昔对比,突出历史兴亡之感喟。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也是诗词常见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的起",即是将无形的愁形象化为有重量的东西,且车都载不起,让读者可感可知,另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这种手法运用的典例。
  在语言提炼上,古诗词遣词用字也以传情准确精妙而令人叹服。其中,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叠字的用法最值得品位。"春风又绿江南岸""泉声咽危石,月色冷清松"等等,都展示了动词的传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虚词的使用使诗中落寞苍凉的韵味又上一重,而叠字的运用也有独特的抒情效果;《长亭送别》【叨叨令】中有:"熬熬煎煎的气"、"重重叠叠的词"、"西西惶惶的寄"叠加起来,真是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另外,千古名句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更是将凄惶、悱恻、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典的诗词曲作品,博大精深、意蕴无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本文仅窥见"豹之一斑",希望能对大家解读古典诗词有所补益。




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高一英语作文万能句子精选04-30

高考不选物理会怎么样 一定要选物理么04-30

英语作文万能开头优美句子04-30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 战争的起因是什么04-30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计划及策略04-30

如图,高娃承包了一块三角形草地,他把草地分成东、南、西04-30

一个关于溶解,“氯化钠加入浓硝酸直至氯化钠饱和,配成04-30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什么诗?它是写给友人的,有属04-30

用浓溶液配制成稀溶液三步骤04-30

如图是一间摄影展览厅,其东、西面各有一个入口A、B,南面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