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2.研究对象、思维加工的形式
3.数学模拟、物理模拟
4.各学科共有的方法、哲学方法
5.科学性、具有推测性
6.演绎与归纳
7.模型化方法、类比方法
8.信息论、系统论方法
9.协同学理论、突变论
二、 名词解释:
1. 科学研究:一般的定义是指: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科学:它是指关于正确反映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
2. 假设:假设是对于一定范围的事物、现象的本质、规律或原因的一种推测性的说明方式。假设具有两个特点:①以科学理论与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性;②具有推测的性质。
3.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行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要保证科学研究的正确进行,也就是使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可靠,准确,能说明所要探讨的问题。
4.黑箱方法是不打开黑箱以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只利用外部观测、试验,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信息及其动态过程,来定量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功能和行为方式,以及探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三、 简答题:
1. 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
要点:1)具有孤独的自觉性和组织性;2)具有自觉的继承性与创造性;3)具有极强的探索性。
2. 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
要点: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或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3.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要点:准备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
4.简述科学方法的分类。
要点:按照应用范围划分可分为:一般和特殊方法。按照科学研究阶段划分可分为: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对研究资料分析整理和推论的方法。按照研究方法性质划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法。
四、论述题:
1.你认为怎样划分教育科学研究类型恰当?P9-
要点:
1)按照应用范围划分可分为:一般和特殊方法。按照科学研究阶段划分可分为: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对研究资料分析整理和推论的方法。按照研究方法性质划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法。
2)根据研究的内容选择某种研究类型。
2.你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程序有哪些特点。P11-
要点:一般过程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准备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准备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形成理论构思和提出假设。研究设计阶段的任务是:确定研究目标和方向、选择和设计研究的策略、方式方法和具体的技术工具,制定研究规划和程序(例如,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介绍、时间、人员、经费、场地使用等安排情况)。搜集资料阶段的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例如,采用实验法或问卷法来收集资料)。整理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分析(例如,对原始资料的清理、转换和录入计算机等工作;对原始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的整理、分类和加工工作;对数据资料的各种定量分析和对定性资料进行的综合、归纳和分析)。得出结果阶段的任务是: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3.谈谈你对教育科学方法论的认识。P14-
要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以现代教育研究中各种科学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任务主要是阐述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揭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规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为了满足人类对教育的需求和实现优化教育、发展教育,对于教育存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教育存在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科学理论等内容。科学方法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行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要保证科学研究的正确进行,也就是使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可靠,准确,能说明所要探讨的问题。决定科学方法的要素包括研究对象,物质手段,思维形式和方法,理论工具这四个要素。按应用范围划分,可将科学方法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按科学研究阶段为标准,可划分为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进行实验和观测,获得资料的方法、在思维过程中对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的方法、建立科学理论和检验这些理论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分别处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各自发挥在不同阶段上不可缺少的作用,它们在科研活动中构成一个系统,依次发挥作用。按研究方法的性质划分,可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
4.谈谈你对研究方法论层次的理解。P14-
要点:
1)科学方法论作为科学方法的系统理论,它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大体上包括以下四个层次:各种技术手段、操作规程,具体学科门类的共有方法,各门学科即自然科学、精神科学、社会科学共有的方法,哲学方法。
2)(自己的理解。)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实际需要
2. 假设性
3. 问题的定位,
4. 问题的分解,
5. 问题的转移,
6. 知识、态度和能力,
7. 态度和能力、知识,
8. 学生、为本
9. 价值性原则
二、 名词解释:
1. 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2.科学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三、简答题:
1. 一般途径: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观察;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探讨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探讨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广泛的查阅文献,或者是在对他人成果的研究考察中受到启发,发现研究问题;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等。
2.简述科研问题的分类。
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很复杂的,正确划分问题的类别,对于确定研究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这些类别有 ⑴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2)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 (3)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 (4)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简述确定研究问题时的一般原则。
确定研究问题的三原则:(1)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实用上有价值;
(2)科学性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3)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四、论述题:(参看教学辅导1)
1.简述教育研究选题的一般方法。P28-
要点:(1)从有关理论中演绎研究问题:理论有两大功能:一是目标的功能;另一是手段的功能。作为目标的功能,理论能综合已有的知识,对独特的事物和现象提供正确的解释;作为手段的功能,理论能指引研究的方向,提供观察与发现的指导架构。若要发现可研究的问题,研究者可以从有关的教育理论(如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学习理论)中,使用演绎的推理方法导出一些合乎逻辑的研究问题和假设,然后再设计研究方法加以验证。问题也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一般说来,确定问题,就是限定了研究的目标、主攻的方向。
(2)从教育实际中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选题途径。教育科学研究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解决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从当前教育工作中的迫切需要出发,注意选择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关键性问题。
(3)从过去研究中发现问题有的教育研究不仅探求其所要研究问题的答案,而且,也从其研究问题中导出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有时往往是在回答旧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新的问题。新发现的问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讨。
(4)从与专业人员接触中发现问题与有关的专业人员接触来往,是获得研究问题的另一个途径。经常向有关课程的教师、教授或研究机构的专家请教,讨论自己兴趣领域中的问题,可以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2.应试教育与教育目标。P30-
要点:
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就是培养目标。我国多用"培养目标",西方多用"教育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其次,分析应试教育的实质:应试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任何教育形式都是需要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学效果,起到调节、激励、控制的作用,为教育和人的发展服务。然而应试教育却异化了考试的功能和效用,使走向极端,偏离了教育目标、偏离了人性,反客为主,把教育变成了考试的子系统,颠倒了考试与教育的关系。
3)分析应试教育的危害。
3.选择一个教育研究题目并提出研究假设和作出假设的说明。(参看教学辅导内容)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一致
2. 比例抽样
3. 隔一定
4. 课题表述,文献查阅
5. 被试方面的因素
6. 外部效度,内部效度
7. 收集和分析,回答
8. 证实,符号
二、名词解释:
1. 研究取样是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为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而随机选取的一定样本容量的样本。
2. 即能够独立的变化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3. 即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
4. 中介变量即位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起联系、传导、转化或解释变量之间关系作用的变量,由于它起中介作用,因而得名。
5. 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6. 样本容量是指样本内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
7. 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
8.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三、选择判断:
1.C,2.D,3.D,4.B,5.C,6.A,7.D,8.A,9.B,10.A。
四、简答题:
1. 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整群随机取样法,多段随机取样法。
2. 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取到的可能性,并要求它们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简单随机取样法的具体抽取方式有两种:抽签和利用随机数字表。
3. 分层随机取样法就是先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统计上称为层),再根据类型的数量在总体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或比率),然后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和确定的各类型样本抽取数量,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4. 主要内容:分析、确定研究的变量的性质和特点;辨明无关变量;确定研究变量的数目;考虑变量的测量水平。
5. 取样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
6. 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规定总体、选定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容量并选取样本。
7. 方法与程序描述法、动态特征描述法、静态特征描述法
8. 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观测指标(变量指标)
五、问答题:(要点)
1. 依据取样理论,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和足够多数量的样本,可以推论出总体的情况。取样设计的优势主要有四条:
(1)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2)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3)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
(4)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
2.
(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简便易行,误差计算方便,在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
·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
·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
·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当知道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
(2)等距随机取样法比简单随机取样法更简便,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一般情况,其样本更为准确、抽样误差比简单随机取样误差小。但是,如果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系统取样所得的样本就可能出现系统偏差,这是运用等距随机取样法时应当注意的。
(3)分层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它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并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的抽样误差小,而在抽样误差的要求相同时,它则比简单随机取样、等距随机取样所需样本容量少。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
分层随机取样法的局限性是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做出科学的分类。有时候,这一点在实际研究前难以做到。如果是采用最优分配分层随机取样,则需根据前人资料(或以往研究经验)或试测估计标准差,因而比较烦琐。
(4)整群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样本比较集中,适宜于某些特定的研究。如教学实验一般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常用此法。此外,在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中,整群随机抽样易于组织,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其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抽样误差(因各群间差异较大)也比较大。
(5)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可综合运用各种抽样方法,简便易行,节省经费,对研究总体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情况十分有效。其不足是抽样误差相对于简单随机取样大。
3. 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5条:
(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3)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
(4)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5)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4.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消除法。消除法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消除无关变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无关变量产生原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恒定法。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它也是控制无关变量的基本方法。
(3)平衡法。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作业2答案
一、填空题:
1.定量分析
2.内容加工方式
3.提出课题或假设
4. 浏览、粗读
5. 图书馆,计算机互联网
6. 参考文献查找方式
7. 分析单位
8. 传播内容
9.
10. 分析单位取样
二、名词解释:
1.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2. 文摘属于一种期刊性情报检索刊物,它以简短的文字概括介绍一定时期内有关文献的题目、出处及简要内容。
3. 外审"指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
4. "内审"指对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
5. 分析维度也称分析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
6.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它是运用内容分析法时工作量最大的、操作最细致的阶段。
7. 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K12(平均相互同意度)=2M/N1+N2
三、简答题:
1. 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
2. 积累文献是另外一种搜集文献的工作形式。首先,文献积累应努力做到内容充实和丰富。其次,积累文献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第三,积累文献应该全面。
3. 文献集聚到一定程度,就需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逐渐使之系统化。可以通过做卡片、写读书摘要、作笔记等方式,有重点的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
4. 记录研究文献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标记与批语式、抄录式、提要式、札记式、综述式。
5. 对分类整理教育文献的两个要求:一是不能以今天的观点甚至理想来美化或苛求历史历史性文献中的内容;二是不能随意剪裁史料,来满足预先编制的结论或现成的结论。
6. "内审"方法指:文字性文献的互证、用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对照,或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对照,进行判断。
7.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
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
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
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四、论述题:
1.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文献法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文献法在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经常要被使用。没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是不需要查阅文献的。因此,文献法是每个教育科研工作者(或者说教育研究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2. 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个人交往和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图书馆是搜集文献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也是最早出现的文献集中形式。中国古代称之为藏书阁或藏经楼,以藏书为主。近现代图书馆(例如,英国的图书馆)大都实行面向社会、以利用为主,提供开放式服务,并发展为多个图书馆的联合协作、文献交流、资源共享的开办趋向。现代图书馆成为收集、整理、保存、传递科学文献知识的服务性和学术性机构,也是教育文献交流系统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查寻资料的主要场所。档案馆是收集国家需要长期保管的档案和有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编目、保管、研究和提供查询、备案的专门机构。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业,它是科学研究部门、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或自然标本等的主要收集场所。凡一切可能有社会、科学文献资料的团体或机构,诸如文化事业单位,教育学术团体,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等,不论其有无图书馆,但为开展业务工作,总要收集或生产出一些文献资料(例如,"动态"、"工作通讯"、"内部文稿"之类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小型报、刊等),都可以作为教育文献的资源和搜集渠道。参加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是搜集研究文献资料的一条重要渠道。在学术会议上,不但可以阅读会议论文等资料,而且可以面对面地质疑、提问与讨论,相互交流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课题。从与有关专家、同行的交谈中,研究者还可以获取许多有价值的动态情报,了解别人正在做什么、将来打算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等。这些信息对研究者的科研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同行专家、学者进行个人交往,是获取研究资料、情报的重要渠道。计算机互联网(或因特网internet)的网上资源量可以称之为数不胜数,从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到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天文、新闻、娱乐等等,应有尽有,浩瀚无边,几乎一切人类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在这里找得到。
3. 搜集研究文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检索工具查找方式和参考文献查找方式。
检索工具查找,指利用现成(或已有)的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现成的工具可以分为手工检索工具和计算机检索工具两种。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和文摘。目录卡片指简要记录文献资料要点(例如题目、作者、出处、年代等)的卡片,它是目前最常用的,对各类图书馆或资料室所藏文献图书进行检索的工具。目录索引是汇集了一定时间内各类文献的题目与出处的一览表,其特点是分类明确统一、按时间顺序编排、便于检索。目录索引主要有综合目录索引、报刊目录索引、专业目录索引和专题目录索引等。文摘属于一种期刊性情报检索刊物,它以简短的文字概括介绍一定时期内有关文献的题目、出处及简要内容。中国国内这类检索工具较少,英文的该类杂志较多,其中部分在一些国内图书馆或资料室有收藏。计算机文献检索系统分为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项检索三种,可以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和需要,选用适当的检索服务方式。教育科学研究主要使用文献检索系统。计算机信息检索服务方式主要有定题信息服务和追溯检索两种。前者定期为用户提供最新的检索结果,后者对累积的文献进行专题检索。
4. 记录研究文献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标记式就是研究者在阅读研究文献时,用一些符号(如圆圈、着重号、疑问号等)将文献的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等标记出来。抄录式指把阅读文献所得的情报资料抄下来。抄录有全录和摘录两种。前者就是全文照抄,如果某文献全部有用,可采用比方式。后者指只将有价值的、自己需要的那部分研究资料有选择地抄录下来。提要式指根据研究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的基本观点、主要事实和方法、结论要点等加以概括、缩写。札记式指阅读文献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各种联想、批评、疑点、意见、得到的启发和收获等等记下来。综述式指对所阅读的众多有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系统、概括的介绍,并对其进行评论。
5. 相同之处:二者都是对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的内容加以研究。不同之处:它们的具体分析处理程序是不同的。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文献法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新的事实和资料。其主要工作步骤是文献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最后做出评述性的说明。
6.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研究总体的确定直接依赖于研究目标的建立,在适当的研究目标建立起来后,就可以分析、确定出它的研究总体。分析单位是指在内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设计分析维度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日期抽样、分析单位取样。
7.
第五章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
2. 结构型、无结构型
3. 7±2
4. 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
5. 封闭型访谈、重视质的研究、开放型访谈 、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开放型访谈
6. 一次性访谈、多次性访谈
7. 有关问题、问题顺序
二、名词解释:
1. 结构型访问法又称标准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问题标准化,即事先拟好题目,问题次序和谈话用语,按一定的方式询问。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访问者按事先拟好的访问大纲,对所有被访者进行相同的询问,然后将被访者的回答,填到事先制好的表格中去。另一种是将问题与可能的答案印在问卷上,由被访问者自由选择答案。
2. 非结构型访问法又称非标准型访问法。这种方法是指事先不预定表格,也不按固定的问题顺序去问,访问者可以就某些问题与被访问者进行自由的交谈,以了解某些想研究的心理问题。
3.间接访谈,是双方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电话、电脑等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可以减少奔波之苦与长途旅行的经济负担,但是往往了解的信息比较有限。
4.个别访谈,是由一个研究者和一个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适合于以下情况:访问某个特定个体的情况;了解带有隐私性、隐蔽性和个人性的情况;作深入的与"解剖麻雀"式的研究。
5.集体访谈,是由一至三名研究者和两名以上的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适合于:了解某个群体(比如男生、特殊家庭的学生、有某种共同爱好的学生等)的情况和想法;进行类型学的分析研究;了解各种不同的情况和观点。
6. 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是对所有被测者应用一致的题目,对回答有一定结构限制的问卷类型。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7. 无结构型问卷:结构较松懈或较少,并非真的完全没有结构,不必将资料量化,但必须向有关人士问差不多相同的问题,被访问的人数一般较少,自由回答。
8. 选择式,将问题的几种可能答案统统列出,让答卷者选择一个或几个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排列式,答卷者对问题的多种答案,依其喜欢、满意程度排序。
9. 尺度式,问题的答案是用1-5,或1-7或1-其他数字表示,将填答者的反应显示在一个评价量尺上。即让填卷人选择一个或几个能表述自己实际情况的数字。
10. 事实问题指为询问个人基本情况和某些实际行为(不论过去或现在)而编制的问题形式的、规范化的问卷内容。
11. 态度问题指为询问有关意见方面的(如意见、信仰、情感、动机之类)和有关价值或人格方面的(如道德观念,进取性格之类)情况而编制的问题形式的、规范化的问卷内容。
12. 所谓行为样本,是指代表研究问题特质各方面内容的具体行为表现取样,即问题样本。
三、选择题:
1. D、E,2. D,3. C ,4. B ,5. D、F 6.D,7.C,8.A,9.B,10.D
四、简答题:
1. 问卷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题目的类型是否正确而合适。类型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开放式无结构或限制式有结构的题目,应从研究的性质来决定;一是性质上的类别,如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学校教育方式、教学效果。(2)题目是否切合研究假设的需要。每一类型中的题目,应该均为验证假设或研究目的所必需。(3)题目是否含混不清,引起歧义。含混不清容易引起误解,造成问卷的偏差和失真。通常应设法避免三类问题:(1)太普遍化的问话,使受测者不知真正目的,如"你常看电视吗?"(2)语意不清的措词,使受测者费解,如"你认为目前教师的待遇够好吗?""待遇"和"够好"都是语意不清;(3)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与事实,使受测者不知如何选择,如"宗教的作用是使人向善,还是麻醉自己?"(4)题目是否涉及社会禁忌与爱好,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些地方不能乱碰的,特别是关于禁忌与爱好方面,或者是正面问一些敏感的道德问题,政治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或恩怨的问题,也不能问,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会遭到抑制。(5)要避免或减少社会称许性。对于社会称许性的题目,要尽量避免或减少,编题时尽量少用理性的叙述,而从被测者感觉方面进行描述,可减少社会称许性。例如,学习动机问卷:"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测学业动机)"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测掌握动机),这两题的社会称许性都较强,如果二选一的话,一般选第二问,因为老师、家长经常是这样教育每一个学生的。这是一种理性的说教,如果改为:"每次卷子发下来后看到分数比别人高,心里很美滋滋的"(表现出学业动机),"每次卷子发下来后,虽然得分比别人高,也总觉得自己考试时没有发挥好"(测掌握动机),这样从感觉的方面进行叙述,没有理性的思考,而是直接反映感觉,可大大地减少题目的社会称许性。(6)题目是否产生暗示作用。(7)题目是否超出受测的知识和能力。许多问题,设计者看来,非常简单,可是受测者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过或遭遇过,得替他们设想,在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的范围内提出问题,不要把问题理论化。
2. 无结构型问卷属于开放式,没有固定的回答格式与要求,对填答问卷者来讲,可以自由回答,故又称作开放型。这种类型的问卷,多用在研究者对某些问题尚不清楚的探索性研究中。因为答卷人回答自由,答案多种多样,所以整理资料比较费时费力。可使对问题的了解更深入,即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使对问题的探讨在更深度的情况下进行。如果采用集体访问,可以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供集体讨论。填答者可不受任何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填答者的动机、态度、意见等,利于作深度研究使用。缺点是资料分散,难以统计,而且需要花费填答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构型问卷可根据是否使用文字,划分为图画式与文字式。图画式比较适合文字能力较差的儿童与文盲被试,在跨文化研究中应用较方便,可少受文化影响。结构型问卷根据答案的不同形式还可划分为:选择式、排列式和尺度式。适合于使用统计方法和进行量化处理。
3. 对于广泛的调查对象,对于研究目的属于比较细致、具体的情况和探究深层原因等情况,适合使用访谈法。
4. 确定研究目的,提出假设;了解研究问题的特质;确定行为样本;了解施测对象的特征及选择施测的被试样本;选择并决定问卷的形式;拟定问题的题目并随时修改;于是;编辑问卷和实施说明。
5.个别访谈,适合于访问某个特定个体的情况,了解带有隐私性、隐蔽性和个人性的情况,作深入的与"解剖麻雀"式的研究。集体访谈,适合于了解某个群体(比如男生、特殊家庭的学生、有某种共同爱好的学生等)的情况和想法;进行类型学的分析研究;了解各种不同的情况和观点。
6. 取样、设计调查表与试查、计划访问程序、访谈的实施、访问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五、综合分析题 :(需要对手做,试一试)
第六章 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对象的自然性、观察的客观性,2. 全面观察、抽样观察,3. 现象描述记录、图形记录,4. 间接观察,5. 定期观察,6.方位和距离、方位、距离,7 观察研究的目的,8. 程序、工具,9. 一个或一个以上,10. 测验法或测验量表法,11. 诊断,12. 编制测验题目、题目,13. 区分度、或学习成绩,14.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15. 实证效度,16. 同质性 ,17.构想效度 。
二、名词解释:
1. 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观察。
2. 不介入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而是冷静旁观。
3. 对于内容、程序、记录方法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设计和考虑的观察,观察时基本上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对观察的记录结果也适于进行定量化的处理。
4. 在事先没有严格的设计,比较灵活、机动的观察,能够抓住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而不必受设计的框框的限制,但是难以进行定量化处理。
5. 时间取样是选取某一段时间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
6. 事件取样是选取某一类事情作为观察的对象。
7 常模是解释分数的依据,是一个标准测验量表所必须的。常模是对分数或对测验进行客观性解释必不可少的环节。
8. 同一测验前后两次施测于同一组被试,根据受测者前后两次测验分数计算所得相关系数为再测信度。
9. 如果测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本,先后对一组被试施测两个复本测验,这样可得到两个分数,两个分数的相系数,称为复本信度。
10. 指不同评分者的评判结果的可靠性,即不同的评分者所评分数是否一致。
三、选择题:
1. D ,2. C,3. D,4. A,5. B,6. D,7. D,8. D,9. C,10. D。
四、简答题:
1. 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观察对象的自然性、观察的客观性和观察的直接性。观察法对教师的功用是了解学生。具体的应用场合有:(1)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观察;(2)对学生课外活动的观察,包括课间的活动、午间的活动、课外活动时间里的活动等;(3)对学生家庭的观察。具体的应用对象有:(1)全班学生;(2)小团体或者小组;(3)个别学生,特别是需要重点了解的学生。具体的应用内容有:(1)学习与思维活动;(2)人际交往活动与互动行为;(3)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等。
2. 在观察的准备阶段和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论的准备。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 在教育领域,观察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水平非常重要。例如,一个观察者,如果持有的是传统的旧观念,他会观察教师的语言、仪表、板书,看他讲授是否科学、有条理等,如果以持有"促进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中心"的观点,他的观察重心是学生,会注意学生的表情、行为、神态,关注学生的独特理解、语言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同时理论不仅决定观察什么,也会影响观察之后的分析内容和评价方法。
3. 位置的选择包括两个因素:方位和距离。方位是指观察者如何面对被观察者;距离是指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远近。一般说来,观察者要面对被观察者,距离要合适,不能太近,也不太远。太近,会对被观察者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与干扰;太远,又看不清楚。所以,距离合适的标准是:第一,保证被观察的现象能够清晰地落在观察者的视野内;第二,保证被观察者保持常态,不受干扰。
4. 第一,观察者的推论。应该将事实与推论区别开来,观察者在进行推论的时候,应该给出相应的证据,仔细检查自己的前设,说明自己是如何得出这个推论的。第二,观察者的心情。观察者在观察时的心情会对观察的内容和效果产生影响,消极情绪会给事实带上阴影,观察者可以把这些情绪记录在个人的方法笔记中。第三,叙述方式。如果叙述不当,会给读者一种错觉,好象这也是观察者看到的"事实"。
5. 初步整理的任务是:对记录进行修补。例如,改掉明显错误的地方,补充遗漏的资料,对当时概括的记录进行细节补充使之丰满,对当时没有记录下来的资料及时进行回忆并记录等。初步整理的目的,是使观察记录完整、清楚、准确,为进一步分析活动提供资料。
6. 题目难度项目分析又称题目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质的分析,一个是量的分析,前面题目编辑中提出的一般原则、题目的内容,形式,取材的适切性方面进行分析,这是质的分析。所谓量的分析就是指通过题目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题目难度,区分度以及被试对各种答案的反应情况。
7. 这些因素有:(1)指导语与测验的情境,(2)测试焦虑,(3)练习与应付技巧,(4)反应方式,(5)反应心向。以上所举种种影响测验结果的因素,都须在施测测验时,或恒定或消除,这样才能使反应的结果可靠。
8.(1)选择项目 (题目) 时首先要注意测验的目的、功能、性质,分析项目是否能够测定所需要的特征,项目 (题目) 的性能好坏是相对的,但应最大可能地体现测验的目的、功能及性质。(2)选择区分度高的题目,但有时为兼顾测验功能,在学科成就测验中有一些区分度较低、但内容十分重要的题目也应选入。区分度较高是指区分度指数在0.30以上。(3)题目的难度一般要适中,最好是按正态分布原则选择不同难度题目,即难度适中(0.40-0.60)之间的题目数量多些,较易或较难的题目数量少些,这样集合的测验区分度会很好,对于不同类型的被试都能加以鉴别。而对于选拔测验,一般难度要大些。(4)所选题目要与当初的编题计划对照,看是否各部分的题目都能按比率选入,同时还要看项目数量是否适合测验所限定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好。
项目的编排要合理,一般开头安排些难度较小的项目(题目),这样有利于被试了解回答方式,并建立完成测验的信心。有两种方式安排题目,一是并列直进式:将测验性质相同的题目的组成一个分测验,这样可分成若干分测验,而各分测验都是按由易到难排列题目。二是混合螺旋式,即将各类性质的题目,依难度分成不同的层次,再将不同性质的题目予以组合,交叉排列,题目难度渐次增加,这样做可以维持被试回答问题的兴趣,使各类题目均有循序反应的机会。
9.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三方面: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12
10. 制定常模大概有以下三步: (1)确定有关的常模团体。清楚界定常模团体,如性别、年级、职业、地区、民族、文化程度等。(2)常模团体是所要测验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而制定常模时所取的样本必须是常模团体的一个代表性取样,样本大小要适当。(3)注意常模的时间特性。
11. 计算复本信度应注意以下几点:(1)复本必须是真正的复本,其相关又称作等值系数。从理论上讲如果复本等值,其相关系数应当很高,根据等值系数,又可反推两个测验是否是等值的复本,即等值系数越高,说明该二测验是等值复本,而二者之间实际所得差异可认为是取样的差异。(2)复本测验可同时连续施测,也可间隔一定时间施测。所得相关系数称为等值系数,或稳定系数,它反映内容与时间两个方面的变异。(3)从测验理论上考察复本信度,认为是检验信度的一种最好方法,它可克服练习,记忆等因素造成的误差,但有时有"学会学习"即学会如何做测验的迁移效应,需要很好地加以控制。(4)测验复本编制起来比较麻烦,需要考虑很多项目。
12. 标准化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2)施测,(3)测验分数组合,(4)常模。
13.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对于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即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内间的一致性,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在于检验每一个题目是否具有预定的某种鉴别作用,它依外在效标为依据, (例如学业成绩,工作表现或评定的分数) 其两个方面的分析方法相同,有下列两种:
(1) 计算题目得分(反应)与测验总分之间的关联性-相关系数表示,因计分方式不同有不同的相关方法。
(2)比较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个别题目上通过的百分比,求区分度指标。
《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作业3答案
第七章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实验设计,2.控制,3. 环境变量,4.无关变量,5.干涉变量,6.检查点、实验处理,7.随机化和配对法,8.无关变量的消除、无关变量保持恒定9.配对法,10.事后回溯设计,
二、 名词解释:
1. 环境中可以作为自变量研究对象的环境因素。例如,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班级等不同环境因素。
2. 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参变量、额外变量等。一是说: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而实验中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另一是说:一切与所研究的条件和行为无关,但在实验中又是影响反应变量(行为,又称实验结果)的因素。
3. 采用控制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或多个实验组的设计方法,又称组间设计。
4. 配对法是将两组被试除自变量之外其他条件尽量保持相等,这就要求将被试依据某些特质两两配对,这种方法理论上可取,但实际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常顾此失彼。
5.在实验之后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把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出去,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称为"统计控制"。
6. 完全随机设计,是依据概率的原则,用随机分派的方法,使各组无关变量保持相等。
7. 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区组分类,使每一区组的被试尽量保持同质,然后将区组内被试随机分派到各个实验处理中去,这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每一个被试为区组,使其保持同质。另一种方式是配对,即根据研究的要求,将影响研究结果的某些因素水平相同的被试配对,这样可得到不同水平的被试对。
8. 指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但可以对一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进行分类,将其作为自变量因素纳入,使用真正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统计分析资料,类似或近似真正的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方案大致有如下几种:
①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事前事后测定设计。
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9. 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
三、简答题:
1. 对自变量控制得如何,直接影响研究的成功与失败,控制包括两方面:⑴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⑵ 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
2. 实验中规定操作定义有以下三个好处:(1)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2)操作定义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3)操作定义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因为只有在操作定义明显不同时,才增加新概念或新变量。
3. 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异,就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这种设计的优点是有了两次测定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由于先后两次是在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因而对于历史因素、身心变化,测量工具,评价人员标准的变化,练习效果及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等,都难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因而对结果解释的效度降低。
4. 完全随机化设计是指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组,使各组在接受实验处理之前保持各方面相等,并随机安排实验处理的设计。随机化区组设计与完全随机化设计的不同之处是:首先把被试按某些特质分到不同的区组内,使各区组内的被试比区组间的被试更接近同质。将被试分好区组后,然后再将各区组内的被试随机分到各不同的实验处理或实验组、控制组内。因此称作随机化区组设计。这样,由于事前对被试配对,因此,控制组、实验组,这两组被试就更接近完全相等。在保证被试接近完全相等这一点上,比完全随机化分组设计更有把握。其次,是所用的统计方法不同,它是用相关样本的方差分析或t检验的方法分析不同实验处理间的差异,这种统计方法可将被试的变异估计出来,可将它从误差变异中排除,使误差变异变得最小,而使实验处理的变异变大。
5. 拉丁方设计的特点是:①每个因素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②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③每个顺序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故拉丁方设计能够抵消实验中因实验顺序、被试差异等所造成的无关变量效果。
四、论述题:
1. (1)自变量的操作定义,(2)规定自变量的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
2. (1)规定好反映的操作定义,(2)因变量应具备的特点,(3)反映指标的平衡。
3. (1)操作控制的方法(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2)设计控制的方法(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无关变量的抵消、随机化方法和配对法、统计方法)。
4. 影响内在效度的一些因素:⑴历史因素;⑵选择,这是指没有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择实验对象或进行分组;⑶ 成熟,是指随着时间的经过,被试者内部发生改变,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⑷ 测验经验的成长,测验经验是指对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测验量表的应答技巧;⑸ 测量工具的稳定性;⑹ 统计回归因素,是指在取样时,选取某些特质位于两极端的被试,而这些被试在前后两次测试时,出现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被试其得分向中间回归;⑺ 被试亡失;⑻ 选择与成熟之交互作用,选择不同被试可能与成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故也影响效度;⑼ 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效果;(10)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要求特征;(11)疲劳因素,由重复安排实验所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上述几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在研究设计上应予以严格控制。
5. 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⑴统计检定力低(决定统计检定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有:a、样本大小,样本小统计检定力低。b、显著性水平α的大小。α越小,β错误就越大,统计检定力降低。因此显著性水平α的大小要合适,一般为.05,但有些研究其统计推论错误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或教育方面的研究,允许显著性水平α为0.10。c、因变量的误差变异(标准差)的大小,标准差越大,标准误也大,达到显著水平时,β错误增大。以上因素会影响统计检验能力,使之偏低,易犯第二类型错误。)(2)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例如一般统计方法建立在随机变量的基础上,若数据本身不是随机变量,此时所用统计方法的依据不能满足,因而,其统计结论效度自然降低或没有效度。再如Τ检验,u检验,方差分析等都要求数据为随机的等距或等比的变量,总体分布为正态,其抽样分布亦为正态分布或Τ分布,或方差齐性,才可应用。(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如果实验误差太大,标准误也大,实验处理的层次增加,摒弃虚无假设的可能性增加,α错误也增加。)(4)测量工具的信度;(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即实施实验时遵守设计要求的程度。(6)实验环境内,无定性非相关事故的影响;(7)被试者的随机变异。
上述后四种因素,皆影响误差变异的大小,如果误差变异增大,使β错误(Ⅱ型错误)增大,如果误差变异太小,又易犯第Ⅰ类型(α)错误,因此,选择好样本,严密研究设计,选择正确的统计检验方法,利用可靠的测量工具等会增加统计结论效度。
6. (1)克服实验的过份人工情景化;(2)增加样本的代表性,这要求取样时一定注意随机化和代表性问题,增加取样的层次,会使样本代表性增大。另外,研究推论的范围不要超出取样的范围和层次;(3)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必须能够正确的表达或显示所欲测定的特质,无论是仪器,还是教育测验量表,必须有效,才能保证研究的效度。
第九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加权算术平均数
2. 数值范围介于
3. 总体作为研究对象
4. 线性关系
5. 小于30
二、名词解释:
1. 自由度是反映分布或数据差异信息的个数,即误差的个数。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的字面解释是:由于在n个数据中,当样本的数据总值确定后,只有n-1个数据可以自由取值,第n个不能自由取值。另一方面,抽样样本总是与总体存在一定的误差,采用自由度的方法是为了对样本数据进行一定的修正,使其能够接近总体的情况。
2.零相关: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机会趋于相等,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3. 度量、描述离中趋势的统计量称为差异量数,差异量越大,表示数据分布的范围越广,越不集中,差异量越小,表示数据分布得越集中,变动范围越小。常用的差异量数有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等。
4. 集中量数是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集中量数也称平均的数,平均的数也是次数分布中的一个点,反映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可以说明典型观察值的特征。常用的集中量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它们的作用都是度量次数分布的集中趋势。
5. 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6. 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在按等距划分的各个区域(组)内出现的次数情况。用专业语言来说,某一个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次数情况称为该随机事件的次数,各种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次数分布情况称次数分布。
三、选择题:
1. A;2. D;3. A;4. D;5. C。
四、简答题:
1. 等级相关的使用条件
·两列观测数据都是顺序变量数据,或其中一列数据是顺序变量数据,另一列数据是连续变量的数据。像对学生的绘画、书法作品、体育项目测试成绩排名次等,就属顺序变量数据。
·两个连续变量的观测数据,其中有一列或两列数据的获得,主要依靠非测量方法进行粗略评估得到。像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可用精心编制的掌握测验加以测量,但学生的课文朗读水平却只能根据若干准则由教师给予大体的评估;有些情况下,对书画作品也是由教师进行大体的评估,得到一个粗略的分数。这些类型的数据,经过适当转换后,可采用等级相关法。
2. 积差相关法是计算线性相关的基本方法。其使用条件:
·两种变量都是由测量获得的连续性数据。例如,百分制分数可视为测量获得的连续性数据。
·两种变量的总体都呈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至少是单峰对称的分布。
·必须是成对的数据,而且每对数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两种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在坐标轴中图形呈现为直线)。
·样本容量n≥30,计算出的积差相关系数才具备有效的意义。
·要排除共变因素的影响。
3. 方差和标准差的优点
反应灵敏,随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严密确定,一组数据的方差及标准差有确定的值;计算简单,适合代数计算,不仅求方差和标准差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代数运算,而且可以将几个方差和标准差综合成一个总的方差和标准差;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差异量时,方差和标准差是最好的估计量。它们在避免两极端数值影响方面超过其他方式。例如,在避免绝对值方面,优于平均差。
方差和标准差的缺点是:
不太容易理解,易受大小两极端数值的影响,有个别数值不清或缺失时,无法计算。
4. 算术平均数的优点:
· 反应灵敏。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值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所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也会随之变大变小,能灵敏地反应出来。
· 严密确定。由同一组数据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是同一个值。
· 简明易懂,计算简便。算术平均数的意义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计算时,只需用简单的四则运算。
· 适合代数运算,例如,可以通过几个平均数求它们的总平均数等。
· 受抽样变动的影响较小,从同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容量相同的样本,所计算出的算术平均数与其它集中量指标相比,抽样误差较小。
算术平均数的缺点:
· 容易受极端数值(极大或极小)的影响,如果一组数据中绝大多数数值都较高(或较低),而其中只有一个数值极低(或极高),由于每个数据都参加运算的结果,使所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大大下降(或上升),这时,算术平均数就不足以代表这组数据的典型水平。
· 一组数据中某个数值的大小不够确切或缺失,这时就无法计算其算术平均数。
根据上述对算术平均数的特性及其优缺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所适用的条件是: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都比较准确、可靠,无极端数值的影响。
5. 几何平均数(Geometric Mean)是算术平均数的一种变形形式。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当需要处理的数具有以下两种特点时,一般都是用几何平均数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 一组数据中任何两个相邻数据之比接近于常数,即数据按一定比例关系变化。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求平均变化率、或对等距与等比量表实验的数据处理,均应使用几何平均数。
· 当一组数据中存在极端数据,分布呈偏态时,算术平均数不能很好地反映数据的典型情况,此时应使用几何平均数或其它集中量数(如中数、众数)来反映数据的典型情况。
6. 简单次数分布表,通常简称为次数分布表,其实质是反映一批数据在各等距区组内的次数分布结构。编制次数分布表的主要步骤:求全距、决定组数、确定组距、确定组限和计算组中值、归类和登记。
五、计算题:
1. 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
将平时作业成绩为X1=90分,期中测验成绩为X2=84分,期末考试成绩为X3=86分;代入上式,则该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为:
(分)
2. 用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
3. 先求出总平均数,再将表9.2中的数据代入到公式中,则
4. 将表9.3中的数据代入到标准差公式中,则
5. 列表9.5计算,再将表9.4中的数据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表9.4 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表格
序号15960-14.2-19201.64361269.826164-12.2-15148.8422518336265-11.2-14125.44196156.846266-11.2-13125.44169145.656368-10.2-11104.04121112.266369-10.2-10104.0410010276470-9.2-984.648182.886471-9.2-884.646473.6 96572-8.2-767.244957.4106673-7.2-651.843643.2117074-3.2-510.242516127176-2.2-34.8496.6137277-1.2-21.4442.4147278-1.2-11.4411.2157379-0.200.0400.01674800.810.6410.81774820.830.6492.41876822.837.8498.41978834.8423.041619.22078834.8423.041619.22179855.8633.643634.82279865.8733.644940.62380886.8946.248161.22480886.8946.248161.22582898.81077.44100882683899.81096.041009827859011.811139.24121129.828859311.814139.24196165.229879413.815190.4422520730899615.817249.64459268.6总计∑
平均数2196
73.202370
79∑0∑02222.8029402457
计算结果显示出30个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和数学考试成绩的积差相关系数为r= 0.961,因此,这两个科目成绩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
《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作业4答案
第十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虚无假设(或零假设),2. α错误,3.小概率事件,4. 正态分布,5. t分布,6. F检验和z检验,7. 卡方检验(χ2),8. 符号法、符号秩次法 ,9. 秩次检验法、中数检验法,10. t检验,11. 非正态分布,12. 卡方检验、百分数检验等,13. ,14. 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15. 四分相关
二、名词解释:
1. 虚无假设 Ho,在推论研究假设之前所提出来的与研究假设相反的假设。这一假设是不存在的,故称之为虚无假设。
2. 研究假设 H1,研究中所欲证明的假设,又称为科学假设、对立假设。一般为假设两个总体参数之间有差异。即μ1≠μ2或μ1<μ2或μ1>μ2。
3.α错误又称为显著性水平,Ⅰ型错误,是指在否定虚无假设、接受对立假设时所犯的错误,即是将属于没有差异的总体推论为有差异的总体时,所犯的错误。
4.β错误是指在接受H0为真时所犯的错,在接受H0为真,而拒绝H1时,势必有一部分属于H1总体的部分样本,被视为H0的部分,而被否定在H1之外。
5.
6. 样本分布指样本统计量的分布情况和形态,例如正态分布等。它是统计推论的重要依据。
三、简答题:
1. 建立假设、选择单测或双测检验方式;计算标准误、计算临界比率CR;查表进行推论等。
2. 概率统计的小概率事件的理论,小概率事件的出现被认为是随机误差造成的,而不是系统误差造成的,可以忽略。
3. 使用的样本标准误由两个总体或样本的标准差经过数学变换组成;两总体都为正态分布;存在相关问题等。
4. 可以用来同时检验一个因素两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测数据与某理论次数分布是否相一致的问题,或有无显著差异的问题;还可用于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各有多项分类之间是否有关联或是否具有独立性的问题。
5. 非参数检验法与参数检验法相比其特点:(1)非参数检验一般不需要严格的前提假设;(2)非参数检验特别适用于顺序资料;(3)非参数检验很适用于小样本,并且计算简单;(4)非参数检验法最大的不足是没能充分利用数据资料的全部信息;(5)非参数检验法目前还不能用于处理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6. 小样本,虽然总体标准差未知,但知道样本标准差,总体是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两独立样本的总体标准差被认为相等()等。
7. 单侧检验指按分布的一侧计算显著性水平概率的检验。用于检验大于、小于、高于、低于、优于、劣于等有确定性大小关系的假设检验问题。这类问题的确定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假设检验写作:μ1<μ2或μ1>μ2。双侧检验指按分布两端计算显著性水平概率的检验, 应用于理论上不能确定两个总体一个一定比另一个大或小的假设检验。一般假设检验写作H1:μ1≠μ2。
8. 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差异的检验,用卡方检验;另一个两个样本方差差异性的检验,用F检验。
9.(1)样本相关系数与总体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在总体相关为零的假设下,用t检验;在总体相关不为零的假设下,将相关系数做正态性转换然后用Z检验;(2)两个样本相关系数差异性的检验,在两个样本相互独立时,用Z检验,当两个相关系数由同一组被试算得,用t检验。
10. α错误又称为显著性水平,Ⅰ型错误,是指在否定虚无假设、接受对立假设时所犯的错误,即是将属于没有差异的总体推论为有差异的总体时,所犯的错误。根据统计学原则,规定为5%-1%。因为5%以下的概率事件统计上称为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在一次抽样中是不易出现的。而每一个研究都视作无限多样本或总体的一次抽样,故α的概率一般取5%。β错误是指在接受H0为真时所犯的错,在接受H0为真,而拒绝H1时,势必有一部分属于H1总体的部分样本,被视为H0的部分,而被否定在H1之外。
11.
12.
四、计算题:
1. 解:, ;
,或
查表,,。结论:在显著性水平时,差异显著。否定,接受。新教法好于旧教法。也可以查表,,因为,,结论同前。
2. 解:由于测验考核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并不确定,且男生和女生彼此独立,因此应当用秩和法进行差异检验。①排等级:
等级12345+6/2=5.578+9/2=8.5101112+13/2=12.51415男生48626572758184女生46 52546272788188 ②计算秩和(等级和)
T=2+5.5+7+8.5+10+12.5+14=59.5(即男生的秩和)
③查附表14,当 n1=7、n2=8时,T1=39,T2=73 (表中值为单侧检验,故这里查0.025时的临界值);39<59.5<73, 即T1< T< T2 ,所以男女生成绩的差异不显著。
3. 解:①,
②
③,由于在中已设,即,所以,(一般可以写成),1.87<1.96 ,即P>0.05,即该地区男女生的体重没有显著差异或差异不显著。
4. 解:,
校正公式:
其中
查表 ()
()
由于1.929<2.049 即P>0.05
因此,在这项社会认知能力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无显著差异。
5. 解: , , 计算:
(理论次数)
自由度,对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查卡方分布表得:,因为5.64<5.99,所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持各种不同态度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6. 解:列表,
两校初二学生的数学成绩表
及格不及格小计甲校352055乙校301545小计6535N=100 用简化公式计算,
自由度,查自由度为1的卡方分布表,得到,0.02<3.84,故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两校初二学生的数学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7. 解:列表,
期初测验718565767978687468907867647280期末测验758366788472697767928468657282Xi-Yi-42-1-2-56-1-31-2-6-1-10-2 对应的15个差值中正值有3个,负值11个,其中有一个差值为零,不计在内。即n+=3,n-=11,N=14;如果差异不显著,从理论上讲,这14个差值中n+、和n- 应各占一半,现在n+=3, n-=11,意味其两样本有差异,但究竟差异是否显著,查符号检验表,N=14,r的临界值为2(0.05水平),而实得 , 。因此,学期初与学期末的成绩无显著差异。
8. 解:列表,
序号123456789101112甲校646858608076845450606547乙校607160566878904248636852Xi-Yi-4-3-2412-2-6122-3-3-5排等级7.5527.511.521011.52559添符号-7.5-5-27.511.5-2-1011.52-5-5-9 ,
,查符号等级(秩次)检验表(双侧检验),,,,;所以,甲乙两校此次数学竞赛成绩的差异不显著。
9. 解: 列表,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辅导前6868837762716070648278556169辅导后8475828171716866898180586370Xi-Yi-16-71-4-90-84-251-2-3-2-1排等级12927.511107.51324.564.52添符号-12-92-7.5-11-107.5-132-4.5-6-4.5-2 ,
,,查符号等级(秩次)检验表(双侧检验),,,,;所以,辅导前与辅导后的成绩有显著差异。
10.
解:,
,查值表得:,因为,P>0.05,因此接受,两种识字教学效果差异不显著。
11.
解:,对应的,
,对应的,
,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查单测检验的正态分布表,得,,,所以这两个相关系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十一章:
一、填空题:
1.专家评议分为书面鉴定和会议鉴定两种。
二、名词解释:
1.评价:评价是在一定的研究范式的框架内,依据其所认定的价值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对科研的过程与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判断的是"好不好"。
2.鉴定: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程序对科研成果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对其科学价值、技术水平、成熟程度、实用意义、应用范围、推广前景及社会经济效益等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的过程。鉴定确认"是不是"。
3.范式:是指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科学活动的方式。它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的方法问题。
4赋值评分法: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方法。其程序是按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设计一个评价的指标体系,给每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由评价人给每一项打分,再算出加权后的总分;把几位评价人的打分进行平均,即是该成果的分数。(这种方法多用于论文评比中)
三、简答题:
1.评价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P357-
要点:1)决定是否给科研成果发"产品合格证";2)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起导向作用;3)有助于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4)对教师的科研起着激励的作用。
2.简单叙述专家评议的程序。P362-
专家评议的程序:
第一,课题负责人活负责单位向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提出鉴定申请,填写申请书,并提供以下资料:课题申请书;课题设计方案和论证报告;研究成果的主件和附件;原始资料、记录、数据等;研究工作报告;实物、录像等资料。将上述资料提前一个月送到专家手中。
第二,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组织鉴定。会议鉴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者简要介绍主要成果;专家组发表评议意见,提出问题,研究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最后鉴定形成鉴定意见。
第三,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给通过鉴定的成果颁发鉴定证书。
3.简单叙述评价的方法。P363
要点:1)专家评议与投票表决发;2)赋值评分法;3)综合评分法。
4.教育评价包括的主要内容。P362
第一,在教育科研中,是否遵循了教育性的原则,研究是否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第二,选择被研究者时,是否遵循了志愿的原则。第三,是否尊重被研究者的人格,为其隐私保密,是否与被研究者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第四,研究者是否有虚构事实、捏造数据、抄袭别人的成果等问题。第五,在合作研究中,能否与他人有效地合作。
5.教育研究成果的科学性。P359-
要点:研究的科学性,也就是研究的内部效度,是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体现在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中,主要表现在:
1)所搜集和提供的资料、事实、数据是否真实、可信。2)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符合科学规范的。3)结论应该真实可靠。4)尽可能使用科学概念,当然也不排除使用日常概念和语言甚至"本土概念",但对概念一定要界定清楚,保持自身的一致性。5)在语言的使用上,要通俗明白,使人容易理解其意义,而不致产生含混。
说明:上述答案为要点仅供参考。学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发挥。特此说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used to和be used to区别04-30
高一数学学霸笔记整理 怎么学好数学04-30
怎么学好高中文科数学 方法有哪些04-30
高中数学最难是哪部分 怎么学好数学04-30
高二数学成绩差用不用补课04-30
高一数学成绩不及格怎么逆袭04-30
宾语补足语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用法04-30
高三英语基础差怎么补救 有什么方法04-30
同位语从句例句 有什么例句和用法04-30
最新英语作文万能开头句子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