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
第一章
1、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目前已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应用的理论。而技术则是创造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成现实。技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是科学的结果。但就技术的发展而言,它是独立于科学而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很多实例说明了这一点。
2、主要有以下几点:客观性、实践性、理论性、逻辑系统性、真理性和发展性等。
3、一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二是具有自觉的继承性与创造性;三是具有极强的探索性等。
4、分为三大类:一是探索性研究(文献调查、经验调查、典型情况或个案分析);二是叙述性研究(调查性研究、关系性研究、发展性研究);三是因果性研究(基础研究分纯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种类型;应用研究是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探索,开辟应用的新途径)。
5、一般程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确定选择研究问题;陈述研究假设)二是研究设计发展阶段(设计研究进程;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的工具方法。)三是搜集资料阶段,进行研究观测。四是整理分析阶段(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6、按应用范围划分:观察法、实验法、活动分析法、特殊法、习惯法......
按科学研究阶段划分:观察法、调查法、查阅文献法、分析法、实验和观测、诊断法、个案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按研究方法的性质分:定量研究法、定性研究法。
第二章
1、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第一,一般只有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观察,才能提出各种研究问题,确定科学研究的起点。第二,寻求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第三,探讨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第四,揭示已有理论的逻辑矛盾。第五。受文献资料的启发。第六,与各行各界学者的交流。第七,社会实际问题的探讨。第八,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
2、类别有:第一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第二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第三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第四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一是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实用上有价值。
二是学科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三是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4、多元智能论可以归为三大类别:空间、逻辑----数学、肢体----动觉等三种。可以被视为对象关联形式的智能。因为这些能力被个人在环境中遭遇的对象所控制和塑造。第二类,是与"对象无关"的智能,包括语文和音乐这两种能力。第三类是涵盖人际关联的智能,人际和内省的智能所反映的是一套强力的均衡组合。
第三章
1、研究设计可分为七个部分。第一课题的表述,采用一个陈述性的表达,但也可以用疑问形式的表达。第二课题的意义,认真细致地归纳和表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三定义和界定有关内容,给所有研究中的术语下定义。第四有关文献的查阅,可避免重复无用的研究。第五假设,指导搜集资料的过程。第六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程序。第七,时间表,准备一个时间表,可以有效地规划研究的时间和内容。
2、一是利用随机数字表;二是等距随机取样法;三是整群随机取样法;四是多段随机取样法;五是分层随机取样法。
3、简单随机取样法,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其包括两种方式:抽签和利用随机数字表。
4、分层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再根据类型的数量在总体数量中所占的比例。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数量。然后按随机原则和所确定的各层抽取样本的数量,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分层随机取样的关键:分类的标准要科学,要符合实际情况,各层类的差异要小,层与层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好。对复杂的对象,还应该根据取样标准作多种分类,或结合分类。需要事先了解,确定对象的特征差异,计算每一层对象的数量及其在总体中的比例。并按下面公式来求出每一层的样本抽取数量:N=n*ni/N
5、确定研究变量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分析、确定研究的变量的性质和特点。二辨明无关变量(或控制变量),明确研究变量的过程也是辨明无关变量的过程。三确定研究变量的数目。不同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含的变量数目不同。一般来说,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所探讨的变量数目比实验法多。四考虑变量的测量水平。研究变量的测量可在不同水平上进行。
6、取样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完全均等。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的可靠性。此外,遵循随机性原则进行抽样,可以对抽样误差的范围进行预算或控制,使研究者能够客观地评价研究结果的精确度且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决定样本的容量大小。
7、完整的取样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一规定总体的基本依据是研究目标;二选择抽样方法,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三确定样本容量和选取样本。
8、操作定义的原则:一是一致性原则,必须与其抽象定义的内涵相一致,防止范围过宽,或者说明问题的不完整。二是独立性原则,操作定义必须具有区别其它事物,现象的特征。
9、一方法与程序描述法,通过描述特定方法或操作程序来定义变量的方法。二动态特征描述,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三静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
10、主要有三种:一是消除法,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二是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三是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第四章
1、文献的种类: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
2、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进行文献综述。
3、积累文献是另外一种搜集文献的工作形式,每一个研究课题都需要汇集,积累一定的文献资料,而每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的同时也是一个新文献资料的积累过程。
4、文献集聚到一定程度,就需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逐渐使之系统化,可以通过做卡片,写读书摘要,作笔记等方式,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
5、一是定性分类整理:A、一次划分是指进行一次分类划分。B、连续划分是在一次划分以后再划分,形成多种层次的划分。C、二分法是简单的划分。二是定量分类整理;三是分类整理的要求。
6、内审的方法与"外审"相对应,"内审"指对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其主要方法有:一文字性文献的互证,如果同一事实的发生时间、过程、有关人物记载不一等等。二是用真品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三是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对照,看它是否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相悖;四是研究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以此来判断。
7、一绪言,提出研究的问题。二历史发展,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三现状分析:理清问题,探讨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四趋向预测和建议:在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五参数文献目录。
8、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一是对评判者进行培训。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纬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三是使用信度公式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进行信度系数的计算。四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纬度(即评判系数)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五是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9、评判记录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纬度和分析单位对样本的信息作分类记录登记下的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纬度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为计数方便,分析纬度和分析单位可排列成表格形式,编上序号。
10、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现状进行分析,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它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作出分析,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也离不开对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所以,不能把文献法等同于历史研究。
11、二者虽然都是对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的内容加以研究,但是它们的具体分析处理程序是不同的。内容分析: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位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纬度,再按分析纬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样本转化为分析数目和数据的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及统计推论。两种方法差异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依据这数据文献内容作出定量分析,作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12、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纬度体系,抽取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作业2
第五章
1、所谓无结构,严格地说,应该是结构较松懈或较少,并非真的完全没有结构,这种形式的问卷多半用在探索性研究中,一是题目的用语可以不同,二是回答格式自由,没有结构,回答是开放式的,所以,整理资料比较费时费力,缺点是资料分散,难以统计。结构型问卷(封闭问卷)是对所有被测者应用一样的题目,对回答有一定的结构限制的问卷类型。填答者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2、前者是由一个研究者和一个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后者是由一至三名研究者和两名以上的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前者适合以下情况:访问某个特定个体的情况;了解带有隐私性,隐蔽性和个人性的情况;作深入的"解剖麻雀"式的研究。后者适合于了解某个群体的情况和想法,进行类型学的分析研究;了解各种不同的情况和观点。
3、调查访问的步骤:第一是取样,一被试取样。二是调查工具取样,群体所提供的资料会不会因调查工具不同而异,这一点必须考虑;三问题取样,调查访问中所提出的问题,切入点是否能代表所要研究的问题,决定调查访问结果正确程度的重要方向。第二设计调查表与试查。第三是设计调查访问程序。
4、结构型访问法,又叫标准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问题标准化,即事先拟好题目,问题次序和谈话用语,按一定的方式询问,①了解被访问者的文化程序,问题的阐述要简短明白'准确,使被访者能够理解并易于回答,②避免使用刺激情感的字眼,避免提出一些社会禁忌问题,③问题的次序应该连续,要依次回答,所提问题前后无矛盾.④同一个问题表格,要能适合所有被访问法.
5、非结构型访问又叫非标准型访问法,指事先不预定表格,也不按固定的问题顺序去问,访问者可以就某些问题与被访问者进行自由的交谈,以了解某些想研究的心理问题,这种方法适合于探索性研究,(1)引导式访问,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自由发言。(2)谈话式访问,访问者事先拟好腹稿,与被访问者进行自由交流,气氛融洽,获得较可靠真实资料。(3)非引导访问,事先完全没有拟定调查标题,可由被访问者完全回答。
6、直接访谈是双方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交谈的方式,能够看到被访者的表情生活环境能了解更多的信息,有助于研究者更加准确地解释访问内容的意义。
间接访谈是双方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电话、电脑等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则可以减少奔波之苦与长途旅行的经济负担,但是往往了解的信息比较有限。
7、个别访谈:是由一个研究者和一个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访问某个特定个体的情况,了解带胡隐私性,隐蔽性和个人性的情况,作深入的"解剖麻雀"式研究。集体访谈是由一至三名研究者和两名以上的被访者所构成 的访谈。
第六章
1、(1)观察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观察对象的自然性和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直接性。
2、理论准备对于观察有这样的影响,理论不仅仅决定你看什么,也会影响你如何分析和评价你所看到的东西。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学科知识不同,对教育理论的掌握不同,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理论对观察东西的评价的影响。
3、观察的位置要注意方位和距离,方位是指观察者如何面对被观察者。距离是指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远近。所以距离合适的标准是保证被观察的现象能够清晰地落在观察者的视野内;保证被观察者保持常态,不受干扰。为减少对被观察者的干扰,早可以采用早些出现在现场;多次出现在现场,不要穿奇装异服;不要坐在特别引人注目的位置等,还当适当地调节自己的观察位置。
4、在观察的过程中,研究者应该积极思考,运用一定的理论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此外,还要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反思,为什么,因为波格丹和比克兰提出观察者应该进行如下反思,反省自己思维方式,分析自己的观察角度,记录的使用的语言,是否背道德,总本说(1)观察者的推论应该将事实与推论区别开来(2)观察者的心情(3)观察者的叙述。
5、影响测验对象行为的因素有:1)指导语与测验的情境;2)测试焦虑;3)练习与应付技巧;4)反应方式,即对反应的倾向不同,会使结果不同;5)反应的心向
6、项目预测阶段应该注意1)预测的对象应是将来正式应用测验团体的一个随机样本,取样时应注意代表性;2)预测的情境应未来正式施测的情境相同。3)预测时间一般可稍长些,应使用权受测者有足够的时间回答,这样可得到较为充分的反应资料,便于统计分析结果;4)在预测过程中随时注意被试的反应,如有特殊情况应予以记录,这样便于以后正式应用时参时。
7、测验的客观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测验的刺激的客观、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8、测验标准化包含的主要内容有:1)内容;2)施测、指导语、时限、评分;3)测验分数的组合,将各题目根据权重组合、等量加数;3)多重分段法;4)多重回归;5)聚类分析;6)因素分析。
9、
第七章
1、 自变量的种类:1)课题方面的自变量,a这些自变量可为量的连续变化,也有属于质的不连续变化;b这些自变量可为简单的刺激,也可为各种条件组合的刺激;c有些不同的刺激可作用于同一感觉道,或作用于不同的感觉道,这时其作用不同,因而作为自变量的性质也不同;d这些变量可在强度上和作用上不同,便构成不同的自变量及其水平。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4)暂时的被试变量。
2、 实验中中规定操作定义有以下三个好处:1)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面清晰;2)操作定义要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3)操作定义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3、 拉丁方设计的特点是:每个因素在每个被的实验次数相同;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每顺序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
4、 对自变量控制得如何,直接影响研究的成功与失败,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操作定义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的正确性;操作定义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
5、 在选定反应变量指标时要做到:1)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2)因变量应具备的特点:反应指标要具有有效性,要能真实地反映反应的情况、反应指标要具有客观性、指标要能够数量化、反应指标应能准确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3)反应指标的平衡。
6、 被试变量是指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暂时的被试变量是指非持续性的被试机能状态:用指导语控制、主试者对被试者的态度,应予规范化、双育实验法、控制被试者的个体差异、实验组和控制组法。
7、 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等的控制方法:操作控制的方法、设计控制的方法、统计控制的方法。
8、 如何才能达到比较高级外在效度,要注意控制以下一些因素: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增加样本的代表性、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
第九章
1、 等级相关的适用条件:1)两列观测数据都是顺序变量数据或其中一列数据是顺序变量数据,另一列数据是连续变量的数据;2)两个连续变量的观测数据,不满足积差相关所要求的数据总体为正态分布条件,将这些数据较为等级变量后。可采用等级相关法。
2、 积着相关所便用条件:1)积差相关又称积矩相关,当两种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表示这两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爱用积差相关;2)使用条件,两种变量都是由测量获得的连续性数据,两种变量的总体都是正态分布,必须是成对的数据,而且每对数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种数据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样本容量n≥30,则排除共变因素的影响。
3、 它们优点、缺点是:方差和标准差的优点反应灵敏,随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严密确定,一组数据的方差及标准差有确定的值,计算简单,适合代数计算,不仅求方差和标准差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代表运算,而且可以将几个方差和标准综合成一个总的方差和标准差;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差展示量时,方差和标准差是最好的估计量,它们在避免两极端数值影响方面起过其他方式,与其它差异量指标相比,方差的标准差应用最为广泛,当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集中量数用算术平均数据表示法,差导量要用标准差表示,在计算其它统计量时,差异系统,相关系数、标准分数等,也都要用到标准差,而方差在统计标准推断中常常会用到,特别是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了方差的可加性。
4、 算术平均数的优点:反应灵敏,严密确定,简明易落,计算简便,适合代数运算,受抽样变动的影响较小,只知一组观察值的总和及总额数就可以求算术平均数。用加权法可以求出几个平均数的总平均数。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集中量时,算术平均数最接近于总体集中量的真值,在计算方差,标准差,相关数可以及进行统计推断时,都要用到它。缺点:容易受极端数值的影响,如一组数据中绝大多数数值都较高而其中只有一个数值极低,由于运算的结果,平均数大大下降,平均数就不足以代表这组数据典型水平。一级数据中某个数值的大小不够确切缺失,这时就无法计算其算术平均数。
5、 一组数据中的任何两个相邻数据之比接近于常数,即数据按一定比例关系变化,当一组数据中存在极端数据分布呈偏态时,算术平均数不能很好地反映数据的典型情况,些时应使用几何平均数或其他集中量数来反映数据的典型情况。
6、 编制次数分析表的主要步骤:求全距,决定组数,确定组距。确定组限和计算组中值,归类和登记,次数分布表分为简单次数分布表和累积次数分布表。
第十章
1、 对于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又分两种情况,其一是关于样本平均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在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已知的情况下,用Z检验,总体方差求知的情况下,用T检验,其二是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在两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均已知的情况下用Z检验,在两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但是总体方差未知,用T检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高一数学学霸笔记整理 怎么学好数学04-30
怎么学好高中文科数学 方法有哪些04-30
高中数学最难是哪部分 怎么学好数学04-30
高二数学成绩差用不用补课04-30
高一数学成绩不及格怎么逆袭04-30
宾语补足语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用法04-30
高三英语基础差怎么补救 有什么方法04-30
同位语从句例句 有什么例句和用法04-30
最新英语作文万能开头句子04-30
我崇拜的名人英语作文范文精选带翻译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