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教育行政是政府的职能,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的组织、领导合管理。
2.教育行政的目的在于保障全体公民的教育权利,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3.教育行政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出现于本世纪,其标志是美国的达顿(S.T.Dutton)和斯内登(D.Snedden)1908年发表的《美国公共教育行政》一书。
4.在中国古代的氏族社会中,教育机构极为简单,官师合一。
5.西周时期,统治者更加重视对教育机构简单,实施了天子视学制度。
6.唐朝把国子监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领导机构。
7.元朝在承袭宋朝的教育行政体制外,还开设了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
8.明清时期的国子监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为一体。
9.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及教育行政变革的三股力量是洋务派、维新派和共和派。
10.1972年国共合作第一次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陕北建立了解放区,推行以工农大众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教育。
11.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大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2.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
13.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14.教育行政的中央集权制是指教育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服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或指导的教育行政体制。
15. 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制是指由地方政府依据法律的授权独立行使教育行政权力的与之教育行政体制。
16.教育行政的中央与地方合作制是指中央和地方分工合作共同管理教育事业的一种体制。
17.教育行政的从属制又称完整制。
18.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就是指各级政府领导下的教育职能部门。
19.我国的中央教育行政组织结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省以下教育行政组织机构通称为教育厅(局)。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行政的内容包括( )等。ABC
A.课程行政 B.教育人事行政 C.教育财政 D.教育规划
2.教育行政的研究方法有( )。ACD
A.经验总结法 B.回归统计法 C.文献分析法 D.实验研究法
3.隋朝国子寺下设( )。AB
A.国子学 B.太学 C.律学 D.经学
4.维新派的教育主张是( )。BC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废科举 C.兴学堂 D.变革政治
5.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包括( )。ACD
A.干部教育 B.技术教育 C.工农群众教育 D.儿童教育
6.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有( )。AB
A.中央集权制 B.地方分权制 C.完整制 D.分离制
7.《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 )。CD
A.中央与地方共同负责 B.统一管理 C.地方负责 D.分级管理
8.我国现行的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有( )。AB
A.省级教育行政机构 B.地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C.校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D.村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9.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原则主要有( )。ABD
A.精简 B.统一 C.效率 D.效能
10.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 )等。 BC
A.工作作风 B.政府职能 C.运行机制 D.办事程序
11.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的"三定"是指( )。BCD
A.定机构 B.定岗 C.定编 D.定员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行政所具有的功能。
1)领导功能。教育行政人员要代表政府对教育事业实施领导,紧紧围绕国家意志和社会需要来制订教育目标和规划,使教育子系统与整个教育系统的目标相一致,使教育系统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一致。
2)服务功能。行政工作就是服务。教育行政就是为教育事业为教育工作服务,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为学校工作服务。
3)监督功能。教育行政工作者还要及时进行检查指导,联系教育目标,对教师、学生和学校进行考核和监督。
2.教育行政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经验总结法:教育行政研究起源于中、小学的校长或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对教育行政实践的总结反思。
2)文献分析法:教育行政研究要注重收集教育生活中有价值的文献。
3)调查法:主要包括问卷法与访谈法,能为教育政策的形成背景、实施过程与效果提供大量的、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4)实验研究法:就是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改变这个情景中的一个变量,从而引起其它变量的相应变化,从中发现因果关系的研究。教育行政涉及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在教育行政的实验设计中,多采用准实验设计。
5)文化人类学研究法 :要求研究人员不带任何假设进入人类生活场景,平静地观察、记载、描述人们的生活,以发现生活中一些不可见的规则与观念。教育行政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试图发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生活现实、工作愿望和基本处事规则等。
6)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最初是一些教育学者的旅行和出国观感。随着比较教育学的诞生,比较的方法也延伸到了教育行政领域。今天的教育行政比较包括国际之间的比较与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间的比较。
3.简述洋务派引进西方教育指导的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有两条:第一是创办新型学校;第二是派遣留学生。
4.简述新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第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有助于教育行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
第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国外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经验的借鉴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而不能生搬硬套。
5.简述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具体内涵。
具体内涵包括:
第一、在政治领导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行政的政治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政治领导机制。
第二、在中央、地方、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上,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
第三、在教育行政权力的配置上,坚持适当分散的原则,健全教育行政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组织体系。
第四、在教育行政职能上,逐步简政放权,使教育行政由重直接管理转变为重间接调控,由重微观管理转变为重宏观协调。
第五、在教育行政手段上,由主要采用教育行政指令、行政监督的方式,转变为主要通过教育立法、教育督导、教育评估、教育规划、教育拨款等手段行使教育行政职能。
第六、在教育行政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上,根据精简和高效的原则,科学地设计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部门,合理设置行政职位。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不可割裂,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行政体制的目标模式。
6.我国基础教育的行政体制在农村有哪些形式?
在农村,大致有:两级办学、两级管理;三级办学、三级管理;四级办学、四级管理三种形式。
7.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理顺高等教育行政的哪几种主要关系?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理顺高等教育行政的几种主要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权力结构。
一、政事分开,明确高等教育行政职权范围和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范围 政事分开就是要明确划分政务与校务,理顺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主管政务,学校自理校务,政府宏观控制,学校自主办学的新型政校关系。
二、适度分权,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掌高等教育行政权力 适度分权,就是要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权力。
三、适度制衡与监督,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行政的咨询、决策、执行、评估和督导组织体系。
8.教育部有哪些内设机构?
内设有18个机构:办公厅、研究室、发展规划司、人事司、财务司、基础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民族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教育督导团办公室、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等学校司、科学技术司、体育卫生司与艺术教育司、语言文字运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此外,教育部还代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9.教育部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教育部的主要职责是:
1)研究并拟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草案。
2)研究并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3)统筹管理本部门教育经费。
4)研究提出中等和初等教育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文件。
5)统筹管理各类高等教育,规划学位工作,起草有关学位工作的法规,负责实施国家的学位制度。
6)统筹和指导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协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
7)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制定各级各类教师资格标准并指导实施。
9)规划并指导高等学校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10)统筹管理并协调、指导教育系统的外事工作、拟定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负责协调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
11)负责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发布。
12)拟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
14)负责协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各委员单位及其他部门、机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15)承办国家教育科技领导小组交办事项。
16)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10.省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一般是如何设置的?
各地政府可根据地区需要,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教育厅(局),并批准下属州、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设教育局(文教局)。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统筹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
11.简述省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能: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统筹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一般包括: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依法拟定并组织实施本省教育工作的政策、法规和重要规章制度。
2)编制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研究确定本省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规模、速度和步骤,指导、协调和监督教育规划、计划的实施。
3)宏观管理和指导全省各级各类教育。
4)审核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成立、合并和撤消;审批和管理社会力量办学。
5)会同计划部门编制各类高等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普通高中的计划和毕业生分配计划派遣工作。
6)承办全省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考试、录取工作,负责全省的自学考试及其它的学历考试;参与指导资格考试和录取工作。
7)指导和推动开展岗位培训,贯彻国家的岗位培训的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汇总全省岗位培训工作和信息经验交流等服务工作。
8)统筹规划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建设,主管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评聘工作。
9)拟定教育系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具体政策和规章制度,统筹规划指导各级教育行政干部队伍的培训。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免副厅以下机关单位处、科级干部。管理直属单位的领导班子。协助省委组织部、省高校工委对高校领导班子进行考察考核。
10)拟定教育基建投资、事业经费、人员编制和统配物质设备的管理制度及定额原则;拟定筹措基建投资、教育经费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管理省切块给教育的基本建设投资及境外给我省的教育贷款和援款。
11)负责组织全省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指导和推动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负责或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的督导、评估。
12)执行教育外事工作的方针、政策与规定,归口管理教育对外交流工作和出国留学(交流进修)人员、智力引进及来华留学人员的工作。
13)规划、组织和指导全省电化教育工作和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14)组织和开展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集资办学活动。
15)检查和监督市县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规的情况。负责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下属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工作,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
16)规划和实施教育管理情报、统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办好教育厅机关刊物,负责指导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舆论监督工作。
17)归口管理省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有关教育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组织的工作。
18)承办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12.县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一般是如何设置的?
县、县级市、旗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一般为教育局或教育委员会,在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广大中小学最直接的管理机关,拥有比较完整的教育行政职能,其机构设置因各地地域大小、人口数量等情况有所不同。
13.简述县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能。
其主要职责包括: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2)协助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并组织制定本乡(镇)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3)在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统筹管理本乡(镇)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设置、招生、教学工作。重点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
4)协助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本乡(镇)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的考核、任免和日常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广大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5)编制本乡(镇)的教育经费的收支计划。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管好用好有限的教育经费。 6、负责组织对本乡(镇)学校校舍的建设、维修,并保护学校的财产不受侵占。
7)加强对本乡(镇)各级各类学校各项工作的检查、督导。
8)做好本乡(镇)各项教育事业的统计工作。
9)积极向乡(镇)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反映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同时努力争取各村民委员会、乡镇企业和广大农民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10)承办乡(镇)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14.简述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内容。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政府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行政规制四个方面。
1)从改革政府职能的角度,主要是转变职能,政事分开。科学划定政府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职能范围,把属于学校或政府以外的其它社会服务或中介机构的职能坚决下放或分离出去,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宏观调控上。
2)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要强化宏观调控部门,特别是要强化有关教育执法和督导部门,减少有关专业教育管理部门。避免职责交叉,实现职能、机构和人员的合理精简。
3)从运行机制的角度,主要是改变管理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实现行政程序和办事环节的精简,提高工作效率。
4)从行政规制的角度,主要是按照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教育行政法制,实现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15.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改革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 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主要进行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改革的前期动员。改革方案的制定,具体内容包括明确改革的目标,确定机构的职责,根据机构的职责确定机构内部职能的划转,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定岗、定编、定员"三定"方案。根据"三定"方案确定编制和人员的划转。"三定"方案要合理确定处室的人员编制,科学设置职位,公布职位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根据"三定"方案确定竟聘上岗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和程序,并适时做好改革的前期动员工作。
(二) 执行阶段。执行阶段必须严格按照改革的总体方案组织落实,做好人员的定岗和分流工作的落实。
(三) 总结阶段。机构改革任务完成以后,要及时做好总结,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机构汇报,并积极迎接相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教育行政改革的基本方向。
要点:1999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阐明了我国教育行政改革的六个基本方向: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定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调整现有教育体育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
3)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促进教育与当地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4)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生"的状况。
5)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关键是联系实际)
2.结合实际谈谈推行基础管理地方化的意义。
要点:1)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 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指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管理,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依据有关教育法规,因地制宜制定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法规制度,并组织实施、督导和评估,有效地履行基础教育管理职能。
2)把基础教育管理权交给地方,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地方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基础教育事业,有利于各地根据本地区时间情况,制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或条例,积极创造条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利于地方多渠道筹集基础教育经费,改善简史待遇和生活困难,搞好学校建设及设施的添置和更新。
3)结合实际。
3.结合实际谈谈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意义。
要点:1)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2)结合实际。
4.结合实际阐述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原则。
要点:1)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有三个基本原则:精简、统一和效能。
2)具体阐述:
精简的内容包括:(1)精简机构的数量和规模;(2)精简行政机构领导者的职数和工作人员的数量;(3)精简行政程序和办事环节。
统一是指建立上下贯通、运转协调的行政机构体系。有三个要求:A.统一指挥,即每一个教育行政组织机构都有一个明确的上级,并服从这个上级的指挥,整个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系统,都要服从最高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指挥。统一指挥要求上下级之间的指挥联系不能中断,并做到令行禁止,否则,统一指挥无法实现。其次,每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不接受多头领导,更不接受越级领导。B.建立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 C.责与权相统一,即一个组织机构承担多大责任,就应拥有多大权力。有权无责,就是特权,就会导致滥用权力;有责无权,组织机构就没有权威。
效能既是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终极目标。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任何改革都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同时也不能仅仅因为财政上某些因素的需要,或为迎合某些舆论的要求,而盲目追求效率。
3)结合实际。
《教育行政概论》形考作业2答案
一、填空题:
1.学校教育制度也叫学校系统,简称学制。
2.单轨型学制是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下衔接,自下而上构成连接阶梯的统一的直线型学制。
3.双轨型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的学校系统,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
4. 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的学制。
5.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
6.从类型上看,课程又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
7.课程行政是指教育行政对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审定与管理。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9.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是学校课程总体规划。
10.在西方,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提出了教学计划的思想,提出"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得学校各项工作配合得法,组织得象一架机器、一台座钟那样准确。
11.1992年8月,原国际教委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这一指导性文件时将教学计划的名称改为"课程计划"。
12.教学大纲又称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以纲要的形式,从整体上规定某一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结构、授课实数、教学进度和教学法建议等,是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评估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13.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4.课程实施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
15.教育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对教育人员进行管理的制度。
16.校长的任期制即规定校长的任职年限的制度。
17.常任制指校长一旦接受任命,除严重不胜任职务和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务外,可以无限期担任现职。
18.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主要有任职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学历培训和理论研修。
1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用过派任制、代用制和聘任制三种就是任用制度。
20.就是的培训,按培训的目的可分为学历培训、专业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主要有:BCD
A.直线型 B.双轨型 C.单轨型 D.中间型
2.在我国学制史上,清政府颁布过:BC
A. 壬子学制 B. 壬寅学制 C. 癸卯学制 D. 壬戌学制
3.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受前苏联影响,片面模仿前苏联的模式,强调:ABD
A.统一要求 B.统一标准 C.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D.单一的课程结构
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ABCD等。
A.课程的质量
B.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实施的组织
C.教师实施课程的态度和能力
D.课程实施前和课程实施中各种形式的交流
5.课程实施的指导,从指导的主体可以分为:AD
A.教育行政机构对课程实施的指导 B.教育督导
C.组织教师培训 D.教育科研机构对课程实施的指导
6.用才制度包括:ACD
A.考核制度 B.培训制度 C.奖惩制度 D.职务升降制度
7.养才制度包括:BCD
A.奖惩制度 B.培训制度 C.交流制度 D.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8.代谢制度包括:ABD
A.辞职制度 B.辞退制度 C.回避制度 D.退休制度
9.校长的任职资格是:ABC
A.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B.在中国境内定居
C.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 D.年龄不超过50岁
10.校长的权力具有如下特点:ACD
A.受托性 B.权威性 C.对称性 D.可授性
三、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3)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
4)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2.简述我国近代学制的主要特点。
我国近代学制有三大特点:第一,注重向发达国家学习;第二,学校直系和旁系比较完备。各等级之间互相衔接,构成升迁系列;第三,修业年限逐渐缩短,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简述给我国教育制度的现状。
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为四等七级,直系旁系齐全,相互沟通衔接,已形成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 四等是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七级是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支系旁系齐全、相互沟通衔接是指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系统完善,不仅构成纵向升迁系列,而且三种教育亦可横向沟通。近十年来,形成了公办、民办、公立民办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
4.简述中央集权型课程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
中央集权型的课程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是:
(1)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国家行使对中小学教材的审定权;
(3)执行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统一的中小学升学考试或毕业考试。
5.我国现行课程行政体制所实施的课程管理模式是什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行政职责是什么?
我国的课程行政体制 :我国的课程行政体制主要是中央集权型的,国家对课程行政所拥有的绝对权威。近年来,为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我国课程行政体制开始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地方有一定自主权,但主要权力仍然在国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行政职责是:
教育部:负责规定各类课程的设置和比例;组织制定、修订、审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组织制定并颁布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编写指南;研究制定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制定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政策;编写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规定、设置和开发地方课程,并制定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指导性意见;指导各地市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与评估执行课程计划的情况,组织专家指导学校制定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具体指导学校开发课程。
实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可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但必须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6.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8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在培养目标上,继续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2)在课程设置上,设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在课程中突出德育功能。
3)在课程管理上,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大部分课程由国家安排,少部分课程由地方安排。地方可以在自己的课程权限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4)在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上,实施终结性考试和考查。
5)在课程计划的实施方面,明确了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并提出在实施课程计划时进行改革实验的要求。
7.简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主要原则及其含义。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适应性。所谓普及性是指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所谓基础性,是指课程内容应该是基础的,不能任意扩大、拔高;所谓发展性,是指课程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应适应儿童负责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所谓适应性,是指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课程应进一步增强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服务。
8.简述我国目前所实施的教科书选用制度。
目前实行的是:小学各科教材一般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选用,初中各科教材由省或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选用,对有条件的小学和初中可赋予选用教材的权力。选用的教材必须是经过国家和省内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列入全国和本省内教学用书目录的教材。
9.简述教育人事行政的具备原则。
为了保证教育人事行政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国教育人事行政必须贯彻如下基本原则:
1)按责定岗,因事择人:第一要因事设职;第二,要熟悉"事",对"事"的性质、特点、难易程度心中有数;第三,要确立明确的任职资格条件;第四,注意全面了解职位候选人的专长和潜能,择优录用。
2、选贤任能,德才兼重:第一,在人才选任过程中,必须将德才的标准具体化、公开化。
第二,广开才路,不拘一格。第三,强调德才兼备,不应苛求完人。
3、注重实绩,论功行赏 :第一,要注意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确立客观的考核标准,采用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搞好考评工作,把教育人员的劳动报酬、职务升降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第二,注意公平、公正、公开。第三,在考评中要避免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偏激做法,对教师的评价尤其要注意。一方面是因为教育活动的周期比较长,结果在短时间内不易显现;
二是教育活动重在过程,只重结果不管过程,容易导致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所以对教师的评价要以实绩为主,适当参考教育过程中的实际表现。
4、动态平衡,合理流动 所谓动态平衡、合理流动,是指教育人事队伍既要注意保持适当的稳定,又要注意吐故纳新。第一,人事管理者要确立正确的人才流动观。第二,自然流动与有计划的调配相结合。第三,注意发挥人事政策的导向作用,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向。制定政策,引导人才向条件艰苦的地方、最需要人的地方流动。
10.简述教育行政机关内的国家公务人员的考试录用程序。
教育行政机关内的国家公务人员的考试录用程序:1)发布招考公告;2)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3)对资格审查合格者进行录用考试,主要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4)对考试合格者进行录用考核,主要采用面谈、答辩的形式;5)根据考试、考核结果提出拟录用名单,报县市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审批;6)对新录用人员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用和培训。
11.教育行政机关内的国家公务员有哪些权利?
国家公务员享有如下8项权利:1)非因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2)获得履行职责应有的权力;3)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4)参加业务知识的培训;5)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辞职;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11.简述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条件。
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业务。热爱本职工作。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同志,联系群众。严于律己,顾全大局。言行堪为师生的表率。
2)乡镇完全小学校长应有不低于中师毕业的文化程度,初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中小学校长应分别具有中学一级、小学高级以上的教师职务;应有从事相当年限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应接受任职资格培训。
3)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 高等学校校长的任职条件国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但一般来说,在文化程度方面和教师职务方面应远高于中小学校长的要求。
13.简述校长的职责。
校长的责任依学校的性质、类型、领导体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根据《教育法》的规定,所有学校校长的共同职责是负责"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具体而言,校长的主要职责是:1)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2)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团结、依靠教职员工;3)全面主持学校工作;4)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14.简述校长权力的主要内容。
那么校长就应该拥有这五个方面的权力。
①机构设置权。校长有权根据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学校行政和业务机构。但是对学校教育工会、教代会、党组织等依法设置的机构,校长无权自由处置。
②人事管理权。包括教职工的聘任权与领导班子组阁权。教育主管部门只负责资格的审批和最后的任命,其他不合理的控制都应该取消。
③经费使用权。校长有权安排学校经费的使用,有权筹资兴学并接受各方面对学校的捐赠,有权决定教师的课酬和其他劳务报酬,有权要求补发拖欠教师的工资,有权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有权抵制任何单位对学校不合理的摊派。
④教育教学管理权。校长有权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有权安排教师承担教育教学任务,有权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权开展教育教学实验与研究,有权进行教学改革,也有权抵制任何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干扰。并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
⑤校产管理权。校长有权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添置、使用、维修、保管学校财产,有权保护学校财产不受侵犯。
15.简述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
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四方面。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具体改革方向。
要点:
1)1999年6月13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为此,教育部对现行课程计划中的课程结构进行新的调整和改革。
2)具体改革方向是:
第一,使新的课程体系的结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通盘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
第二,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第三,扩大选修课程。
第四,加强劳动技术课程。 这一改革将制定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权力交给了地方,引起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
3)结合实际。
2.结合实际谈谈校长任用制度考任制的利与弊。
要点:
1)考任制:即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校长的制度。
2)优点是:①选择面大;②统一标准,平等竞争,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③有利于对候选人的理论基础、相关学科知识作全面的考察,可以有效避免人情关系。
3)缺点是:①对应考者的道德品质、工作作风、管理能力等方面不易作深入考察;②教职工参与程度低,对校长的认同感低,不利于校长开展工作。
4)结合实际。
3.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拥有哪些权利?
要点:
1)教师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权利有: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试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结合实际。
4.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履行哪些义务?
要点:
1)教师的义务:《教师法》规定,教师应依法履行如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结合实际。
《教育行政概论》形考作业3答案
一、填空题:
1.教育财政是国家对教育经费及其相关教育资源的管理。
2.教育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
3.教育财政的基本制度主要有教育预算制度、教育决算制度、教育审计制度和教育税收制度。
4.教育决算,亦称教育财政决算,是指各级政府针对教育预算执行情况依法编制的会计年度结算报告,是各级政府财政总决算的组成部分。
5.教育税收是指国家从国民收入中征收的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税赋,是一项国家专项税种。
6.教育经费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教育经费,包括国家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事业的基金、各种社会力量和学生家庭及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经费。
7.教育事业费的支出项目主要是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
8.学校校舍按其用途通常可以分为教学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三部分。
9.普通教室的大小,应根据容纳的学生人数决定。国家目前规定的建筑设计规范中规定小学每班45名,中学每班50任设计教室。
10.如果小学平均以每班45名学生计算,普通教室的面积应为47平方米;中学以50任计算,普通教室应为54平方米。
11.教室内噪音应一般控制在40分贝以下,环境噪音对进行用房的干扰应控制在50分贝以下。
12.城市学校和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应使教室照度达到150勒克司,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应达到100勒克司,教室照度最低不应低于40勒克司。
13.教室的通风有两种,即自然通风与人工通风。
14.实验用房一般包括实验室、准备室和实验仪器储备室。
15.校园用地可分为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
16.一般认为,学校设备分为两大类,即直接用于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教学设备和用于行政管理、学校生活所需的总务设备。
17.教育法规室有关教育方面的法、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18.教育法规的内容主要是由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构成的,后者也称教育法律规范。
19.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是我国第八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5年3月18日在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0.教育行政法规和教育行政规章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包括教育法律)授权,为实施国家教育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1.所谓"教育立法"。就是国家政权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认可、补充、废止教育法规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经费的分配主要包括在以下层次上的经费分配:AC
A.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 B.在学校内部的分配
C.在教育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 D.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分配
2.根据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学费收取的标准主要有:ABC
A.社会和家长的承受力 B.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
C.同一学校(或专业)实行同一种收费标准 D.不同学校(或专业)实行不同标准
3.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的教室自然控制温度法有下列几种:ACD
A.利用自然通风 B.利用人工通风 C.减少热传递 D.利用遮蔽物
4.教学用房主要包括:ADB
A.普通教室 B.专用教室 C.教学办公室 D.实验室
5.学校生活用房主要包括:ACB
A.厕所 B.总务仓库 C.宿舍 D.传达室
6.我国的单行教育法有:BC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7.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有权向全国人们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交法律草案的有:ABC
A.全国人大代表 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C.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 D.中共中央政治局
8.有权向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交地方教育法规草案的有:BCD
A. 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
B. 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们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C. 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 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财政的功能。
一般来讲,教育财政主要有三大基本功能:
第一,筹措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以保证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 分配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的基本依据是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以及各级各类教育自身的经费需求。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监控教育经费的合法使用及其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2.国家教育财政筹措教育经费及其教育资源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筹措的手段主要有:
一是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确定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及相应的比例,保障教育经费筹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二是在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保证教育支出的逐步增长;
三是通过各种行政或经济手段吸纳各种民间资金或资源投资教育事业。
3.简述教育审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内容有:教育预算审计、教育财经法纪审计、教育经济审计和教育财务簿据审计。
4.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1)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2)学费;3)教育附加费;4)企事业单位投资;5)教育税费;6)学校创收;7)社会捐资助学、金融、信贷及国际援助等。注意前四项为主要来源。
5.简述教育经费使用的原则。
教育经费的使用有三条原则:一是计划使用原则;二是节约使用原则;三是有效使用原则。
6.校舍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新建、扩建、改建校舍应由学校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保送基建计划,经批准后列入年度基建计划下达。村镇自筹资金新建中小学校舍,要向县建设主管部门申报。
2)设计质量是校舍质量的关键。
3)工程的施工必须委托县以上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发给营业执照的单位承包。
4)新建、扩建校舍必须委托当地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质量监督。
5)建筑材料的质量密切地关系到校舍建筑的质量。
6)对采用传统结构的简易校舍,必须请有经验的工匠进行筹划并绘制电工草图注明建筑要求等。竣工后,确认结构安全符合要求方可交付使用。
7)新建校舍,其选址、设计应当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并取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
8)兴建校舍,其建筑设计应遵循一般教学建筑设计的要求外,还必须严格遵循1987年制定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标准》,或者某些省、市制定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7.对课桌椅的设计一般有哪些基本要求?
对课桌椅的设计规格要服从教学和卫生的需要:
第一、要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第二、应坚固、安全、美观、实用,可以任意搬动,不妨碍教室的彻底清扫;
第三、要适合学生的身材,保护视力。
8.在黑板的制作、使用过程中主要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黑板的制作与使用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视觉要求与教学需要。应注意:1)黑板的制作尺寸2)黑板的悬挂;3)黑板面的照度。
9.构成教育法制的要素有哪些?
教育法制是指教育法律制度,其构成要素有:(1)教育法规的制定方式;(2)以教育法规形式确立的教育制度;(3)法定的推行教育制度的方式。
10.简述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层次及其排列的原则。
纵向形式层次上,教育法规依据制定机关和法律效力等级,依次分为教育基本法、单行教育法、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教育法规和规章等形式。这一排列的原则是:同级国家机关之间,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等级高于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上下级国家机关之间,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等级高于下级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11.简述权力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程序。
权力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程序分为四个步骤:
1)教育法规草案的提出。根据《宪法》规定,有关部门有权向各级权力机关提出。并可以由制定机关自己起草,也可以由制定机关聘请或委托有关专家起草。
2)教育法规草案的讨论和审议。起草好的教育法规草案提交给权力机关后,由权力机关进行讨论和审议。经过讨论和审议,认为还不够成熟的草案,要退回去修改。
3)教育法规草案的通过。通过讨论和审议,认为已经比较成熟的教育法规草案,提交给权力机关的有关会议举手表决通过。
4)教育法规草案的公布。为权力机关有关成员会议通过的教育法规草案即可公布,成为正式法律。通常是将其公布在国家机关举办的报纸或刊物上,使每一个公民都能了解。
12.简述行政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程序。
行政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程序 通常包括提议和决定、起草、协商、审核、通过、签署、审批、公布等步骤。
1)提议和决定。各级教育主管机关的负责人或其成员、群众团体组织者可以提出,人民群众也有一定的建议权。通常由有权制定该项教育法规的国家行政机关进行审议和研究,通过充分论证,然后作出是否制定该项教育法规的决定。凡依法对教育事务具有管理权限的国家行政机关,都在其管理权限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决定权。
2)起草。草案的拟定由有权制定该项教育法规的行政机关负责。该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其所属的有关部门主持起草工作。必要时,起草前期还需作一定的调研工作。
3)协商。在起草过程中和初稿形成后,都要与有关部门就某些条款进行协商。有些涉及其他部门管理权限的问题必须征得其同意。
4)审核。草案基本定稿后,要一并附上起草说明和有关调研材料,送有关机关专门负责法规工作的部门(如国务院法制局)审核。
5)通过。经过审核的教育法规草案还须交由有权制定该项教育法规的主管机关的正式会议审议通过。
6)签署。草案经一定会议通过后,还须提交给有权制定该项教育法规的行政机关的主要负责人签署。
7)审批。行政机关制定的教育法规经过签署后,一般须报上级机关备案,其中比较重要的还须报请上级机关审批。
8)公布。公布的具体形式一般在政府的公报上登载、在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电台广播和以有权公布机关制定的"红头文件"层层下发等。
13.简述教育行政执法的特征。
教育行政执法的特征:1)是一种具有国家意志性的活动;2)是一种具有法律性的活动;
3)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活动;4)是一种具有单方权威性的活动;5)具有主动性;6)具有执法主体多元性的特征。
14.如何理解教育行政之分的地位?
(一)教育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之一。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教育事务由各级行政机关以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形式进行领导管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行政机关对此负有相应的行政责任,并且是不可推卸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否则可能构成不作为违法,即渎职,或玩忽职守。
(二)教育行政执法是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 教育法规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广大教育关系主体对教育法规的遵守;另一个就是教育执法。大量的教育违法行为是通过行政机关采取制裁措施,得以规范改正的。教育法律制度是否完善,与教育执法制度是否健全有密切联系。
15.如何遵循教育行政执法的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育行政执法时,所采取的措施、手段等在内容上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这一原则是针对教育行政执法中存在自由裁量权而提出的。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做到:(1)执法行为的动因,必须符合立法目的;(2)执法行为步骤,必须建立在正确考虑的基础上,即要符合客观规律;(3)执法行为内容要合乎情理。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教育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点:
1)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我们用了最少的教育经费举办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事业。但是,有些问题不容回避:
第一,教育经费预算计划的法律效力缺乏保障,挪用、截留、挤占教育经费的现象屡禁不止。
第二,教育经费使用尚未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加之教育经费属于无偿使用资本,办学过程中浪费教育经费的行为缺少制约机制,因此浪费现象严重。
第三,学校教职员队伍庞大,尤其是非教学人员所占比例过大,导致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 问题的解决不能单单限于教育经费的使用过程,必须从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法规建设、健全财务审计与监督机制、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减少学校冗员、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等诸多方面努力,才能保证教育经费的使用有法可依,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2)结合实际。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进行校舍的使用及维修管理工作?
要点:
1)校舍的使用及维修管理
(一)建立校舍档案,实行分级管理。
(二)建立和健全各种管理和维修制度。首先,学校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校舍的管理和维修工作。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校应制定大量规章制度,确保师生的安全。再次,要定期检查和维修。
(三)消灭危险房。一旦发现有危房的可能性时,应及时向上级主管单位申报,经过技术鉴定认定确有属于倒塌危险的房屋,应坚决先进行封闭停用;有严重隐患的,要先加固后再使用。
(四)合理使用校舍。优先保证教学用房,保证教师办公用房。
2)结合实际。
3.举例说明我国教育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
要点:
1)教育行政执法的内容,可以分为:
第一,推行教育法规实施。 依照有关教育法规作出决定,采取措施,直接规范公民个体、学校、教师、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对有关教育权利的享受和有关教育义务的履行。教育法规主要是通过政府行政部门来贯彻实施的。制定推行教育法规的行政措施,也是教育法规本身系统、配套化的需要。
第二,对遵守教育法规状况进行检查和监督。指通过各种方式对公民个体、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是否正当行使教育权利和履行教育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根据在监督检查中掌握的情况和针对监督、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一方面促使行政机关完善自身的教育行政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将问题反映到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权力机关完善教育法规建设。
第三,进行教育行政司法。指通过行政途径,处理教育法律纠纷,对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采取一定的制裁措施。有关行政机关在其管理权限范围内行使制裁权限。对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应当给予教育行政处罚。而如果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超出该"实施办法"的处罚范围,则应适用国家其他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2)结合实际举例。
《教育行政概论》形考作业4答案
一、填空题:
1.教育规划,又称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实现一定的教育发展目标,促进国家或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以及相应的步骤和措施所做的设计、部署和安排。
2.教育规划的分类,根据所覆盖的区域划分,有宏观教育规划和微观教育规划。
3. 教育规划的分类,根据所覆盖的时间的长短划分,有长期教育规划和短期教育规划。
4. 教育规划的分类,根据所涉及内容的复杂程度划分,有综合性教育规划和专题性教育规划。
5.社会需求法是以个人的教育需求为依据制定教育规划的方法。
6.学校布局法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规划区域的人口分布确定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办学规模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地区或区域性教育规划。
7.教育布局法包括预测、诊断和规划等三个环节。
8.教育督导的职能主要是监督、指导和反馈。
9.教育督导的监督职能主要起着控制和规范的作用。
10.教育督导准备阶段的工作任务包括组织准备、人员准备和方案准备。
11.教育督导信息的整理一般包括归类、审核、建档三个步骤。
12.中央教育督导机构是督导司。
13.教育督导的主要原则包括法制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用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14.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地搜集有关信息,为教育决策服务的过程。
15.教育评价作为一个概念最早于1929年由美国教育家Raiph.W.Yyler(泰勒)提出。
16.教育评价的功能包括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鉴定功能。
17.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赖划分,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18.按照评价参照的标准,教育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19.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教育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0.根据评价的内容来分,中小学评价可以分为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
21.评价的有效性,就是评价结果达到评价目的的程度。
22.定量评价指的是现实世界的条件特征作出定量的全局性的估计。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规划中的人力需求法,可以细分为若干不同的具体规划方法,主要有:ACD
A.国际比较法 B.社会需求法 C.固定系数法 D.调查法
2.政治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BCD
A.教育目的 B.教育制度 C.教育机会分配 D.教育财政
3.教育督导因其划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督导目的分,有:ABC
A.总结性督导 B.调研性督导 C.检查性督导 D.跟踪式督导
4. 教育督导因其划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督导对象分,有:AD
A.督政 B.宏观督导 C.微观督导 D.督学
5. 教育督导因其划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督导范围分,有:CD
A.综合督导 B.专项督导 C.宏观督导 D.微观督导
6. 教育督导因其划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督导内容分,有:ABD
A.综合督导 B.专项督导 C.跟踪式督导 D.经常性检查
7. 教育督导因其划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督导时间分,有:ABCD
A.巡视式督导 B.蹲点式督导 C.跟踪式督导 D.定时式督导
8.教育评价者关注的效度主要有:
A.内容效度 B.结构效度 C.等值效度 D.标准效度
9.评价信度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A.等值信度 B.再测信度 C.二分信度 D.单测信度
三、简答题:
1.一般来讲,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般说来,教育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首先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各级各类教育适龄人口的入学率,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的数量、层次、专业结构以及学校数量、规模、布局等。这是教育规划的核心内容。
其次是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措施。一般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教育自身方面的;二是社会方面的。
第三是投资预算。在教育规划中,应当确定实现教育发展目标所必需的教育经费的数量、主要来源渠道,以及分配使用计划与方案。
第四是教育发展目标的实施计划。教育规划中要确定年度发展速度、各项工作指标,以及相应的工作方法、程序、步骤等。
2.再教育规划中考虑政治因素,主要应关注哪些问题?
在教育规划中考虑政治因素,主要应当重视三个问题:
首先,是社会政治环境与政治改革的要求。
其二,是社会政治决策对教育发展目标确定的影响。
其三,是社会政治策略与手段对教育发展目标实施的作用。
3.再教育规划中考虑经济因素,主要应关注哪些问题?
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为其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撑。
其二,是教育物质供给的可能性。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可靠的物质保障。
其三,是教育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国外主要采用四种指标测评教育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包括外效性,即教育系统的外部有效性,用教育系统完成目标的情况来衡量;内效性,即教育系统的内部效率,用生均成本来衡量;外部生产性,即毕业生为个人和社会所创造的全部价值;收益率,即个人通过教育所形成的收益能力与受教育所付出的成本之比。
4.制定教育规划应坚持哪些原则?
1)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原则;
2)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
3)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4)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5)贯彻改革精神的原则。
5.教育督导的意义是什么?
1)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需要。 教育督导的核心内容是监督执法,即依法对督导对象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履行法律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2)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通过发挥监督、检查、指导、反馈的作用,引导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是健全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管理体系中,决策系统、执行机构和监督部门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缺一不可的体系。没有教育督导,就不能保障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就不能保障教育质量和投入效益。
6教育督导的人员准备有哪些内容?
(1)组织有关人员学习督导的知识和相关文件,使其明确督导目的、意义和要求;
(2)做好督导人员的思想工作,端正工作态度,强调督导工作的纪律要求;
(3)明确督导人员分工、督导方法以及日程和注意事项。
7.教育督导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
实施阶段是督导工作的中心环节,主要的任务和工作内容包括:
1)发动。
2)搜集督导信息。注意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与足量性。
3)整理督导信息。对督导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足量性以及搜集方法的可靠性进行认真的检查、分析和整理。一般包括归类、审核和建档三个步骤。
4)整合督导结果。要求督导组织者对汇总的各级督导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形成督导意见。
5)召开初次反馈会。反馈会对督导组来说,是工作成果的检验。对被督导对象来说,是一次较为全面的重要指导。
8.教育督导总结阶段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总结阶段主要任务在于深入地总结工作,扩大督导的作用,帮助和指导被督导对象改进工作;同时也还要了解被督导对象对督导工作的反映,改进督导工作。主要包括:
1)分析、诊断问题。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被督对象的优劣状况进行系统评论,以帮助它们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
2)撰写督导报告。督导报告要公正地指出优点、经验,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缺点和问题,还要提出建议,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3)开展督导指导。根据调研和评估的结果,对被督对象进行帮助和辅导,以促进其改进工作。
4)反馈督导结论。包括: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行中公布督导结论,供同行借鉴;向督导对象或被评单位反馈,并向被评者提出今后改进工作的建议。
5)督导工作的总结。包括:
(1)总结经验教训,探寻督导活动的规律,使督导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2)开好督导工作总结会议,不断提高督导质量。(3)建立督导资料档案,以备查阅和研究之用。
9.县级教育督导机构的重要职责是什么?
主要职责有:1)组织实施本区、县的教育督导工作;2)对本区、县贯彻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实施督导;3)对本区、县有关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领导、管理教育工作的情况实施督导;4)依据分工对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实施督导;5)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本区、县教育评估工作;6)对本区、县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和反映情况,提出建议;7)组织督学进修,开展教育督导的科学研究;7)履行区、县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责。
10.教育督导室和督学在督导活动中可以依法行使哪些职权?
教育督导室和督学在督导活动中可以依法行使的职权有:
(1)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领导干部的工作提出奖惩建议;
(2)对被督导单位违反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行为提出处理建议;
(3)发现危及师生人身安全,侵犯师生合法权益,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等紧急情况,责成主管单位予以制止,并提出处理建议;
(4)直接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机构反映情况。
11.贯彻教育督导的客观性原则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督导的客观性原则指督学在进行教育督导时,必须持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准确地反映被督对象的性状和特征,不能主观臆断和掺杂个人感情。客观性原则是作好教育督导的根本出发点,是作好督导工作的基本保证。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公正的立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客观地做出价值判断,否则就会挫伤被督导者的积极性。公正,要求督导者不徇私情、不怀偏见、主持公道。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督导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督导要做到全面、准确。要尽可能多地收集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事实,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作出客观判断。
3)要有科学的督导技术和方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督导指标体系,全面地收集督导信息,使定性督导与定量督导相结合。
12.贯彻教育督导的效用性原则应注意哪些问题?
效用性原则:指教育督导都必须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督导的导向、激励作用,以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应注意:督导应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简述教育评价的特性。
教育评价的两个重要特性。
其一,教育评价首先是一个信息收集的过程。
其二、教育评价要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为教育决策者在不同决策方案中作出挑选服务,通过评价来促使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工作绩效和失误进行反思、控制,对影响实现教育目标的因素进行优化。
14.简述评比的主要特征。
评比有三个基本特征:1)评比属于横向的比较认定;2)评比以考核指标为评比项目;3)评比以导向和激励为主要功能。
15.70年代以来,教育评价的发展表现出哪些方面的特点?
1)评价目的从早期的选拔学生转向为改进教和学服务;
2)评价对象从单纯的学生成绩扩大为教育的所有领域,小到课堂教学,大到国家宏观教育政策;
3)评价手段多样化;
4)评价人员专业化。
16.如何收集与处理教育评价的信息?
收集的信息愈全面,评价的准确性愈高。
收集信息的方法很多。通常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具体说来,有学生成绩测验、各种形式的现场观察、个别谈话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听汇报和情况介绍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要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组合使用。
评价信息的处理包括定量处理和定性处理两种方式。定量处理就是对定量数据进行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和相关程度的分析。
评价信息的定性处理就是对评价信息的逻辑分析和归纳,从总体上对被评单位和个人作出关于其工作的定性的综合意见。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在制定教育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怎样坚持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原则。
要点:
1)教育规划,又称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对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以及相应的步骤和措施等所做的设计、部署和安排。
2)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原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确立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条件,使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
第二,调整教育结构,使教育的层次、科类、形式等结构适应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第三,加强统一领导和各方协作,建立教育、计划、劳动、人事、经济、财政、科技、文化等部门及社会其他有关方面共同参与,统筹协调,通力合作的教育事业发展协作机制。
3)结合实际。
2.谈谈制定教育规划的程序。
要点:
1)制定一个教育规划的程序大致有七个步骤。
第一,确定规划组织形式。科学高效的组织形式是完成教育规划的制定工作,拿出高质量的规划报告的组织保证。其组织形式有:
(一)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有关学校的规划机构制定;(二)委托有关教育研究机构或有关专业人员制定;(三)成立专门规划机构承担规划任务。
第二,建立规划工作程序。规划工作程序是指制定教育规划方案的全部活动过程,包括总的工作程序、进度安排、分工协作及相关制度与要求等。这是制定教育规划全过程活动的基本依据。
第三,建立教育规划资料库。教育规划资料库是教育规划活动的信息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教育相关的外部信息资料;二是与规划相关的教育系统自身的信息资料;三是与教育规划有关的人口信息资料。建立教育规划资料库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存储与教育规划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并根据规划要求进行统计处理,供有关分析、决策参考。
第四,确定规划参数,建立数学模型。规划参数是教育规划所涉及的各种关系的数学表达形式,是规划中推算、决定教育发展目标、计划、进程的重要依据。数学模型是根据所确定的规划参数和掌握的相关资料,运用数学方法,模拟各级各类教育的未来发展状况的仿真系统。在教育规划中,通过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出各级各类教育在今后若干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师资需求、教育投资需求等。
第五,拟订规划草案 。一般来讲,一份教育规划报告通常包括现状描述、发展目标和主要战略措施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应当阐明教育发展的现状、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规划周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政策、战略措施、预算经费及筹资渠道等。
第六,评估论证 。评估论证是对规划草案和规划中所运用的资料、方法及规划过程的各环节与程序等进行检查与审核,对规划目标及主要战略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鉴定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估论证结论与规划草案修改意见、建议的过程。目的在于集思广益,确保教育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估论证一般采用专家论证会的形式。
第七,决策实施。 教育规划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将规划报告呈报有关决策部门审批。教育规划报告的审批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它往往还是一个政府决策行为。规划报告如果未能获得批准,应当根据有关要求重新制定或修订,并在此组织专家论证。一旦获得审批通过,那么,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力量,按照教育规划报告的要求,制定各项实施计划,并付诸实施。
2)结合实际。
3.结合实际谈谈中小学校督导应包括哪些内容?
要点:
1)中小学校督导的内容 :
①办学方向;②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③教师管理与提高;④教育教学工作。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落实,课程设置与实施,校风建设,学生素质的培养等方面;⑤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包括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责划分和运作情况等;⑥办学条件;⑦教育质量。
2)结合实际。
4.结合实际说明教育的定量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要点:
1)定量评价是通过对样本中的人的测量与调查,试图对各种人类行动的表现作出描述,比较和相关分析,从而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评价方法。
2)定量评价包括的内容:第一是定量评价问题的选取:教育定量评价的第一步工作是选取适当的问题。评价问题的选取首先要考虑到政策需要。评价者要了解当前重要和紧迫的教育问题,了解教育决策者的兴趣所在,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明确问题后,要把评价问题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只有把怎么办的问题转化为是什么的问题,评价的问题才可以找到答案。第二, 定量评价工具的编制.定量评价中常用的工具是问卷和考试。问卷是一种用来收集信息的自我报告工具,它由一系列问题组成。使用问卷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被调查人能读懂,并理解所提的问题;二是被调查人有能力回答这些问题;三是被调查人愿意诚实地回答这些问题。缺少这些条件,问卷效果就大受影响。第三, 定量评价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 数据收集就是拿设计好的研究工具,到现场进行测试或者请被调查人书面或口头作答,从而取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3)结合实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旅行《英语1》形考作业04-30
《教育行政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及04-30
《教育评价》形成性考核册204-30
《教育评价》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04-30
《旅游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及04-30
《旅游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204-30
《旅游英语_1》形成性考核册(暂无答案)04-30
《教育法制基础》形考作业作业04-30
《教育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04-30
《教育研究方法》形成性作业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