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答案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来源:【电大文库】http://www.diandawenku.com/
电大文库【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一:
采取课堂小组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讨论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进
行改革
参考知识点:
根据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本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2.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
(1)从市政职能的主体上看,体制上过度集权。
(2)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中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
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
事。从纵向关系上看,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乏科
学、合理的划分。
(3)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
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而不是以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
方式。
3.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改革趋向(注意:所谓的改革趋向是针对上面的弊端提出
来的。):
由于以上的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城市的确立,市政职能开始由以前
的"计划、管制、调控"逐步转变为"调控、仲裁、服务"。我国市政职能的改革趋向为:
(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
(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
(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
(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
(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
试述我国市政管理职能如何进行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
的需要。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之后,进一步地
把间接管理具体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
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当重视服务职能
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是:
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
消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通过职能分解,
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
格和条件,将职能具体化,理顺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供科学的
依据。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
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
据法律。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
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种
违法事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
能运行状态。
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
能职位:(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
(2)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3)进行综合管理,
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市政
管理的效率性。
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
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合格者及时撤换,以保证市政工
作的效率性,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
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
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
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
管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和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电大文库【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二:
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这一主题,自行选择论述角度,撰写一篇不低于2000
字的论文。
本题主要考核同学们的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能力。主要在同学们学习完第三章之后完成。
首先,同学们要认真审题。
本题就是要同学们写一篇论文,字数在2000字左右。论文的主题可以是和"科学发展
观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内容。由于科学发展观包含的内容很多,城市管理的内容也很多;因
此,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写作。
其次,弄清楚论文的文章结构。
论文应包含三个部分:
1.论点:即你该篇论文要论述的问题。
2.论据:即选用的证明你的论点的事实、数据等证据。
3.论证:即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再次,这篇小论文在写作中要注意:
1.内容是和"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有关的,深入分析;切忌浮于表面。
2.既要结合实际,又要运用本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
3.要谈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新颖的;但是一定要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
4.题目自拟;最好不用"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这个题目,因为太大。
除了教材中的内容以外,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补充的知识点:
一、发展观的变迁
1.发展的涵义及其演变。
所谓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
高。经济增长所强调的主要是物质生产方面的问题,而发展则是从更大的视野角度研究人类
的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的变迁、进化(或进步)状况。发展所要求的是"康乐,是人的潜
力的充分发挥",发展的涵义不仅在于"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幸福,更在于给人提供选择的自
由",即人的个性的创造性的公平、全面发展的自由。
发展是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
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一时期
从工业革命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第二阶段到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工业化进程,人
们将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
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第三阶段,在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
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阶段,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
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在全球取得共
识为标志。
2.发展与增长的关系。
经济学有时把"发展"和"增长"作为同义词使用。现代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是社会、
经济、政治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对发展的定义是:"发展就是
经济和社会循序前进的变革。"狭义理解,"发展"与"进化"又是同义词。"增长"主要是
指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是以产出的量的增加作为目标和衡量尺度的。发展比之
增长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的
结构与机制的变革,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人与自然的联系,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以及发展的自由选择和机会公平,等等。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社会、政治的"质"的变迁或
进化。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发展则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发展与
增长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与统一。没有"质"的"进化"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同样,没有量
的增长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对发展说,增长是最基本的,但是过份重视增长或过份强调
发展都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妨碍未来进步。
3.新旧发展观。
传统的关于发展的观点是线性的。它假设只有一条单一的轨道供所有的国家循其发展。
那些在这一轨道上落后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赶上其它国家,于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
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资金和技术的转化就是达到这一目的手段。传统的发展观鼓励
发展中国家摒弃他们的传统。新的发展观注重多样性:即有可能存在许多并行的发展轨道。
在很多层次上,即使有共同的长期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国家很可能会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不
同路线。这就促使对创新能力而非效仿能力加以鼓励。传统并不是一种依靠而是一种财富。
新的发展观还将人的能动作用放在中心位置,重视人类的自身发展、教育以及建立使协同工
作更加有效的体制。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资本,而非物质资本。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
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
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观,促进经济让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
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20多年改革开放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
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与
全面进步。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鲜明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抓住了要害和关键,必将有利于逐步改变城
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
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 展,切实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
困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
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
人的全面发展观,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正如曾培炎同志所概括的,它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
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详见浙江绿谷网/网上党校相关栏目文章)。科学发展观
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实践
科学发展观虽然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正式提出的,但其精神内核却早已贯穿在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行动中。一年多来,新-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统筹安排国内
外各项工作,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表现出亲民务实的良好作风,赢得了国际国内的普
遍认同。
(1)2003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文件,针对部分单位和
一部分雇主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在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歧视性做法,作出了明
确要改正的指示。年底,又掀起了规模浩大的清欠行动。此举得到了数千万农民工的普遍欢
迎。
(2)2003年4月,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废止收容遣送条
例,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服务,社会各界反应热烈。
(3)"非典"疫情,是2003年发生的一次特殊而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痛定思痛,
其中的教训也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其中之一是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党的十六大指出的:经过
20多年的奋斗,我们实现的总体小康目标,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尤其
是在社会事务领域,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已经是多年的事实。因此,抗击"非典"
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4)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统筹城乡
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的要求,总起来说,就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改进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今后各省、区、市要统一使用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
口计算人均GDP,并对历史数据做同口径调整;过去采用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的地区,作
为过渡性措施,可在两年内同时计算两种口径的人均GDP,两年后取消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
均GDP。
(6)2003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
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前提,才能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九条意见,首次明确指出。
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要采取切实措
施,改变部分上市公司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的状况,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加财富的机会。
(8)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发布。这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首次发布有关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
思路和总体要求。即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继续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
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继续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一号文件体现了坚持"以
人为本",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从上面简单的回顾可以看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工作一年多来取得的最重大成就之一,就
是提出和实践新的发展观。2004年必须在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五个统筹工作做好,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开好局
参考论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
作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在城市管理中,要
从洪湖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来综合管理城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解决多头执法、重复
执法入手,改革管理体制,拓宽管理模式,在硬件上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全面促进洪湖
形象实现质的飞跃。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城市管理的工作产生根本性、全面性
的影响。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城市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和本质
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
质要求,是城市管理的全部内容,在城市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严格按照"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要求,做到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想百
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要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尊重劳动者的生活和生存权利,
保障他们享有的自由。作为执法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对人民
负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不能置群众的生存发展而不顾,不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
力,乱收费、乱罚款。城管部门面对着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一大批失业下岗人员,当前
洪湖经济落后,工矿企业破产倒闭,为了谋生计,有的占道为市,有的流动经营,严重影响
洪湖的市容环境卫生,影响了洪湖招商形象,面对这柄双刃剑,城管部门一方面坚持文明执
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规范法律程序,实行柔情操作。对极少数家庭特别困难的,
帮助其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二是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兴办市场,并以
最低的市价让经营户入场,这样既盘活了经济,减少了占道经营,同时减少了城管工作的矛
盾,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达到了共赢的效果。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更是城管工作坚持的根本原则。
二、加强城市管理,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人文工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的加速器和助力剂,它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
当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条
件下,坚持城市管理科学发展就是坚持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之路,按照"三个代表"的重
要思想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004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
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解决多头执法和乱罚款问题。2002年,国务院就如何加
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出台了国发2002<17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
作的决定》,它为城市管理明确了科学的发展观。它的范围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
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
建筑物和设施;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城市
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
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
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规章规定的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随后2003年2月日,中央编办、国务院法
制办联合下发了中编办发2003< 4 >号文件《关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
有关问题的通知》。目前全国已有许多县、市、区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这是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步伐。城市管理要跟进,洪湖经济要发展,必
须走综合执法之路,这样才能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收费,才能彻底改善洪湖经济环境
三、加强城市管理,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是物质基础,是上层建筑,城
市管理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城市管理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影响着城市
管理的进程,两者如何做到有机结合,予认为必须在城市管理工作上一是不能贪大求远,要
密切结合洪湖市经济的实际情况,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建城区格局、行政区划分、基础设施
建设、人民生活需要来综合平衡,不能凭一时长官意识,脱离当前实际,乱审批、乱规划、
滥圈地,造成城市配套不合理,城市建设无规模;二是要尽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
功能的利用率,对破损路实行完全修复,整修断头路,完善主路、主干道的路坎、路坡、路
肩建设,对示范街实行分段的彩板铺装,对园林花草树木实行整枝修剪,以共同达到整齐划
一,对主干道花带进行拆除,对人行道实行重新均匀划分,解决人行道东高西低,南宽北窄
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实际的工作,从
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掌握城管工作的精髓和实质,才能实现城管工作质的飞跃。
电大文库【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三:
。对所在地区环境管理(或者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土地使用、经济管理、社区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城中村管理等)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调查,并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调查
报告。
关于 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
调查目的:
本题是一道综合考察题。
首先,同学们要认真审题。
本题要求同学们写一篇调查报告,字数在1000字左右。
其次,弄清楚调查报告的写法:
调查报告又叫调查研究报告,应该说后者是它更准确的名称。因为它不仅是调查的产物,
更是研究的产物。调查报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
一定的见解。因此调查报告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某一事务或某
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将这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系统地、
如实地整理成书面文字的一种文体。其结构包括:
1.标题: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
(1)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
公文标题为"事由+文种"构成,如《浙江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文章
式标题,如《××市的校办企业》;其二是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
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
(2)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
××县封山育林调查报告》。
本题只需要同学们加入事由即可。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它是调查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
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
常见的导语有:①简介式导语。对调查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经过等作简
明的介绍;②概括式导语。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分
析的结论等)作概括的说明;③交代式导语。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
3.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
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①根据逻辑
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
为人们采用。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
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
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
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结尾:
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
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
5.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的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
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最后,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调查时间"应是一个时间段,一天的时间要调查出结果是不太实际的。
2."调查地点"如实填写,要详尽一些,而且要是可能实现的地方,最好是你平时生活
或工作的地方。
3."调查方式"主要是指你是通过问卷、谈话等哪一种方式进行的调查。
4."调查目的"是指的本调查报告的主题。
5.内容应是涉及环境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土地使用、经济管理、社区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城中村管理等知识点中的一个当中的一个方面。
附一篇调查报告:
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调查报告
德清县雷甸中学 仲跃华
内容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应用现代教育资源开展并实现信息技
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
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充分说明利用现代技术于教学
过程中,是教学改革的突出特征,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如今,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
于教学活动之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发展,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实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这方面的得失,总结经验,更好地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利用好
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每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调查分析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目的:
调查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语文教学,传统语
文教学模式也渐被淘汰,语文课也变得趣味盎然、多姿多彩。笔者在感叹语文教学今非昔比
的同时,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是否引起学生的"真"兴趣?使学生学到"真"
本领?针对这一现状,本人开展了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调查。
调查目的: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本身
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将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尽快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农村初
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如何?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应用的
有效性?本人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试图了解目前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情
况,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调查时间与对象:
1.调查时间:2006年9月-2007年6月
2.调查对象:德清县雷甸中学一线语文教师
表1:本次调查老师年龄段分布情况:
年龄段分布
22-30岁 31-40岁41-55岁
所占比例
77% 13%10%
三、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交谈、听课等形式。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2:
问题:
答案选择情况
你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课程吗?
是58%
一点40%
没有2%
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计算机吗
是35%
不是65%
你对办公软件能熟练运用吗?
能38%
不能62%
表3:
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28%
72%
公开课或评职称
日常的教学
74%
26%
从平时的调查和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发现:
1、中老年教师的使用情况: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中老年教师没有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或培训时间较少,加
上平时工作中嫌麻烦、不愿动手制作课件及搜集有关信息技术的资料。于是,在课堂上不用
或极少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2、青年教师的使用情况:
大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受过正统的培训,有比较熟练的信息操作技术,加之接受新知识、
新信息比较快,平时还有上公开课的任务,多种情况下都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工
作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青年教师中使用率还不错。
总的来说,不足30%的语文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技术,74%的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
开课、评职称时)才使用。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教学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本人
了解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1、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容量大,密度高。繁富
的内容向学生的眼球纷至沓来,结果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稀里糊涂,想得混乱不清,课
后一问,也是一片模糊的印象。信息过多,学生的收获很少,导致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2、教师应用技术水平较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
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造成"学生瞪着
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
的信息材料很少。
3、学校设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比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几天
排队登记,而且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教室设施不配套。
出现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硬件投入还不足。
目前学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能够及时征订部分硬、软件,增加学校电教室的资料,
但硬件的投入还不足。在农村中学,只有16%的学校每个教室有一台电视机。如何使用这些
现代教育技术却缺乏相应的指导。第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教学资源库的使用率只有15%,70%
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使用频率一般。而第二次调查中也只有28%的使用率。
2、教学理念相对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
出来,并将资料好,等上课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
法陈旧,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不少教师受
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的影响,现代教育意识不强,还是习惯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部分
教师有厌烦心理,认为在使用信息技术授课时,要准备好使用的媒体,较为麻烦,还可能出
现解决不好的问题,不如粉笔加课本省力。
调查结果,68%的教师常用图片形式的教学资源,71%的教师经常使用文本,只有32%的
教师常用多媒体教学,接受访谈的很多教师反应,多媒体教学大多数在上公开课时使用。
3、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中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
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的培
养与发展。
4、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
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
五、对策: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根据前面的调查与分析,本人
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
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制作高水平的课堂辅助课件。而迈出这一步的前提就是
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手段。例如:Powerpoint、Flash、
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讲解多媒体课《智取生辰纲》一课时,金毅老师把从网上下载的大量图
片,进行处理,保留其中有用的部分,去掉那些与课文无关的内容,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
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决定了
教师在备课时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要与此相适应,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这
个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以在教学大纲精神的指导下,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牢固地掌握
教学内容为基础,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学习。
3、教师应选择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相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一节课上得是
否优秀,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其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密
切相关的。这就决定了这种方式的教学应该是以导学为主的,教师只是在做指导性的工作。
例如,在杨水荣老师《湖心亭看雪》这节网络课中,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抛出几个有难度梯度
的问题来,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并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要放手让学生自
己去动脑筋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更直观,更牢固。
4、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重点及教学环节,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是引导性的,是抛砖引玉式的,教师工作的一大部
分是制作高质量的、利于教学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件。可以说,这是运用信
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活动。
⑴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搜集大量素材。
对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来说,备课这一教学环节显得尤
为重要,因为课件中的绝大部分资料都是在这一阶段积累和搜集起来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
的优势,通过网络来搜寻与课上内容有关的尽可能多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等,以便于全
方位刺激学生,促进他们积极学习。特别是在一些写景文章的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更
是显示出她特有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例如在讲《醉翁亭记》时,程
宝明老师利用网络环境下载了相关的图片、声音等信息,运用多种手段美化课件,在美的享
受中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效果。
⑵整理加工素材。
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起来的素材可以说是杂乱无章的,在搜集了尽可能全面的素材后,我
们还要对其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整理工作,把它们按照课内、课外、文字、图片等进行细致的
分类,为下一步课件的制作做充分的准备。在建立了明确的素材库后,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
要将所有的素材串联起来,做这项工作之前,在教师的头脑中首先要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框
架,它应该是纵横交错,可以实现多种交互的,应该是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
同时在分门别类时,要注意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避免内容丛杂,汪洋大海,"迷"了学生,
"淹"了学生。
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渗透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固然可以很好地辅助、
优化语文教学,但这里也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一味追赶时髦,滥用信息技术,反而会适得其反。当然,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滞后的一面,但它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的。我想,我们的态度和策略应
该是辩证的,一分为二地看清现代信息技术的利与弊,摆正语文教学在传统与信息技术之见
的位置,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前面必须要有合理二字,只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达
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管怎样,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信息
技术使我们荡起双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
展契机,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放射出更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论视角》《中国电化教育》 2000年
2、《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萍《运用电教媒体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四川信息技术教育》 2003年7期
电大文库【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四:
一、填空(每题2分,共10分)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 城市政府 ,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
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财政补贴是政府 转移性 支出的一种形式。
3、城乡 统一市场 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 阻绝传染 ,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
小。
5、 城市成长管理 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城市行政区划体制的内容包括( ABCD )。
A.市的行政地位 B.市的设置模式C.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D.设市的标准
2、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 ABCD )城市。
A.银行信赖的 B.治理和管理良好的C.适于居住的 D.有竞争力的
3、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 ABD )。
A.稳定型 B.衰退型 C.波动型 D.增长型
4、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 D ),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
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
A.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B.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C.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D.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5、( D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
会的经济活动。
A.规模经济 B.集约经济 C.成长经济 D.循环经济
6、截止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 D )以上。
A.37%B.38%C.39%D.40%
7、( B )系统是突发性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信息 B.决策 C.执行 D.保障
8、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 AB )。
A.政府协调 B.民间协调 C.外部协调 D.内部协调
9、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A )。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10、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BCD )。
A.政府赤字问题 B.政府的行为动机
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政府的低效率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
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社区管理:
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
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
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四、
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是什么?
(1)市建制体制。它包括设市的标准,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自治(或自主)权力,市与中
央、省(州)的纵向权力关系,市的下级行政建制;(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
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3)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
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
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
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
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中,市建制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市政府的构成体制是市政体
制运转的制度基础;市行政管理体制则是市政体制研究的重点;市政体制的核心问题则是在
城市公共事物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2.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3、形成城中村的原因是什么?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
成;(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五、论述题(24分)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战略管理的重点。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的首要战略问题就是贯彻和执行"五统筹"(统筹城
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在此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最高的战略层面上,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要坚
持抓好以下潜在的战略重点: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
医疗卫生等方面。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
包括信息敏捷、人员敏捷和制度敏捷。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涵义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
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
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行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
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
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开放英语(3)》形成性考核册104-30
《建筑材料》形成性考核册04-30
《开放英语(2)》形成性考核册最新04-30
《开放英语(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04-30
《开放英语(2)》形成性考核册,小抄04-30
《开放英语(2)》形考册“学前准备”参考(5?6页)04-30
《开放英语(3)》形成性考核册(1)04-30
《开放英语(1)》形成性考核册04-30
《开放英语(1)》形考0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