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完整版)

时间:2024-04-30 10:57:24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完整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作业(1)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人文科学(P3)
人文科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特别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世界进行探究的学问。
2. 社会科学(P5)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 人文社会科学(P3)
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又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4. 定性研究(P74)
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质是特定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由事物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矛盾所决定的。
5. 定量研究(P74)
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量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二、填空题
1.人们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联系又相互对立独立的两部分:以人为中心的 人类社会 和以自然为中心的 自然界 。由此,人们对世界认识也就相应分化为两种独立的科学,即 人文社会科学 和 自然科学 。
2.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 人 为中心的科学,同是 人类 的自我认识。
  3.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关于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 协同研究。
  4.人文社会科学时代性主要表现在: 研究对象 的时代性, 研究主体 的时代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5.人文社会科学在 阶级社会 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性。
  6.一般人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程度,它包括 物质 文明和 精神 文明。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一起构成了 精神文明建设 的两项基本内容。
7.有人指出,狭义的文化包括了三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个层次是指表现第一层次内容的 物质载体 ;第三层次是指 各种制度风俗 。
  8.现代咨询是以 周密的调查 和严格的 科学分析 为依据的。
  9.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相当的 复杂性 与 模糊性 ,所以定性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定性研究的失当,往往会导致 定量研究 的失效。
  10.理性的直觉有三个特征,一是 非逻辑性 ,二是 综合性 ,三是 自觉性 。
  三、选择题
1.要科学地解释人的本质,就必须( C )
A.用人的道德观念去解释 B.用人的感性欲望去解释
C.用人的社会存在去解释 D.用人的理性认识活动去解释
  2.社会形态的划分主要依据( D )
A. 社会物质发展水平 B社会生产方式 C社会关系状况
D. 综合考虑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方式与社会关系状况,以及人的发展水平
3.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4.事实上,各种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次不同。研究"时间中的人"的学科是( C )。
A.新闻传播学 B.人类学 C.历史学 D.社会学
  5.研究对象涉及整个客观世界的、在大科学体系中地位特殊的学科是( A )
A.哲学 B.心理学 C.情报与文献学 D.教育
6.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 B )。
A.管理学 B.经济学 C.法学 D.政治学
7.从学科结构的层次着眼,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均属( B )。
A.二级学科,可以称为专业学科 B.一级学科,可以称为门类学科
C.三级学科,可以称为分支学科 D.一级学科,可以称为综合学科
8.文艺心理学、历史语言学等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 D )。
A.一级学科 B.二级学科 C.三级学科 D.交叉学科
9.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 D )。
A.政治学、历史学 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 D.语言学、考古学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的是( D )。
A.人类社会实践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存在互动关系
B.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辩证统一
C.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D.历史的治乱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衰完全同步
  四、简答题
1.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什么共同点?(P13-14)
  答:(1)、人文社会科学也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
    (2)、人文社会科学也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3)、人文社会科学也是以创新成果为结晶的社会性活动。
    (4)、人文社会科学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P15-21)
  答:(1)、人文社会科学部分学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
(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
(3)、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时代性。
3. 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殊条件?(P47)
答:(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自觉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
(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提高其预见性。
  五、论述题
  1.说说教材所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学习指导》P46-47)
答:(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有而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每一种"一般方法",都由处于两极的认识方式综合而成。"理性批判"这种积极的理性的批判,是一种具有明确创造意识的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方式;"情感激发"这种科学工作感情的激发,既是创造性研究活动的重要动力,又有使研究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和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功能,同样可以看作是一种认识方式。"定性研究",这是一种要求直接穿透人文社会现象整体把握对象本质的认识方式;"定量研究"则要求运用数学思维去测算、描述对象的"量",是一种高度理性的、追求"精确"的认识方式。"直觉领悟"又是一种强调感受、经验的认识方式,"技术分析"则又是一种强调理性的认识方式。三种"一般方法"具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两极中的一极同讲求实证的自然科学认识方式一致,另一极同讲求感受、体验、领悟的人文艺术认识方式相通。教材认为,把处于两极的自然科学认识方式和人文艺术方式相沟通、相融合,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共同特征。
(2)、三种"一般方法"的形成说到底都取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但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通常还要对研究对象作出直接和间接的价值判断,回答"合理不合理"、"应该怎么样"。这就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但要运用理性判断、定量研究、技术分析这一类认识方式,而且要运用情感激发、定性研究、直觉领悟这一类认识方式,更要把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技术分析和直觉领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在研究成果中体现事实与价值、数量与质量、真理性与合理性的辩证统一。三种"一般方法"在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脉相通的。
总之,三种"一般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它们都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需要,把对应于两极的自然科学认识方式和人文艺术认识方式相沟通、相融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平时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 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热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 指的是与整个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人学: 是对人自身的反思,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综合性学科。
4、语言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二、填空题:
1、 20世纪世界格局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 战争与革命 ,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对抗和对话,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 20世纪自然科学的综合化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综合,二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综合。
3、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之间、社会革命与学术建设之间的复杂的联结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使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
4、 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或者叫作实证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或者叫作非理性主义思潮。
5、 历史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规律的反映和阐释,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这三大基本概念是:全面,真实,必然。
6、 在文艺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等,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7、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作"能指",语言的表意性(思想)叫作"所指",它们的关系如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8、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 "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语言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9、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它的作者是马建忠。
三、选择题:
  1、20世纪中国20~30年代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影响最大的论战是( C )
A. 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论战 B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C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D 中国共产党内马克思主义与各种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论争
  2、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后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3、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 C )
  A.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巴比伦 B.古巴比伦、中国和希腊
  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D.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希腊
4、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B )
  A.胡塞尔,伽达默尔 B.海德格尔,萨特
  C.弗洛伊德 D.罗素,维特根斯坦
5、以"唯一真正的历史就是总体的历史"为理论旗帜,注重对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跨学科、长时段综合研究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学流派是( D )
  A.英国剑桥学派 B.德国兰克学派
  C.美国新史学派 D.法国年鉴学派
6、"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 B )
  A.科林伍德 B.克罗齐 C.鲁滨逊 D.布罗代尔
7、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C )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8、语言学已历经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是( C )
  A.普通语言学 B.描写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心理语言学
9、语言的转换生成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 B )
A. 描写具体语言的结构
B. 试图对整个人类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
C. 将现代语言学从对语言系统内部的研究推进到语言使用的研究
D. 开创了从社会文化的演变去研究语言的思路
10、把语言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结构变化联系起来,以两者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是( A )
  A.社会语言学 B.文化语言学 C.心理语言学 D.数理语言学
四、简答题:
1、20世纪推动和制约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1)、世界格局三次重大变化推动时代主题不断深化,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当代全球问题日益尖锐,加快了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化的步伐。
2、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了哪些变革?
  主要有:"欧洲中心论"和"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历史学研究法和技术手段得到更新。
3、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有:深入开掘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及心理;重新认识文艺作品的形式;注重研究文艺的接受问题;进一步探索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的关系。
4、索绪尔是如何区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的?
  语言是语言符号的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则是个人的、从属的。虽然语言存在于言语中,但是语言研究只有排除杂乱的、偶然的言语现象,才能确立语言学的科学性。
五、论述题
1、 试以管理学的发展为例,说说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管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相当典型地反映这个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第一, 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典型地反映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的鲜明特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管理和科学技术被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的苏联,列宁把管理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困难、最能收效的中心任务。应运而生并对社会实践发挥了能动作用的管理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第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之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个对象--对人、事、物等组成的物质-社会-文化系统进行自觉控制的行为和过程,以至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并发展成为跨科学部类、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学科群--具有多科性、综合性的管理科学。可以说,管理学的发展,是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通过不断分化、综合,形成了多科性、综合性庞大体系这一总体发展特点的缩影。
第三, 管理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体现了对人的认识的深化。管理学研究的焦点,从自然人、机器人,到"经济人",到"社会人",到"复杂人",到"信息人"、"文化人"等,标志着管理学几度飞跃。这一发展轨迹,充分反映了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总体特点: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
2、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你所在的学校是否也在进行这样的改革?说说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第一, 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文沟通,理-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第二, 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轻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平时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是把人(以及动物)的心灵作为对象,并用科学的方法阐述其本质的学科。
2、 国家干预主义:是与经济自由主义相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晚期出现的重商主义。它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的"看得见的手"占有重要地位。它主张扩大政府职能,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干预,并且由国家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反对经济领域的自由放任,要求限制私人经济。
3、 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4、 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就是唯科学主义,一种认为科学万能的思想态度。
5、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极度强调人和人的价值的思想态度,与科学主义相对立。
二、填空题
1、20世纪上半叶,现代心理学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主要从四个方向上,向产生于19世纪的心理学冯特学派进行挑战。这四个方向是:强调心理学主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对象上面的 行为 主义,突出心理现象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的 格式塔心理学,在精神病理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 精神分析 理论,和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 巴甫洛夫 在生理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
2、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心理学在 认识 理论领域、人格理论领域和 情绪 理论领域提出了新的观点或理论假说。
3、 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两大分支。
4、 19世纪中后期,经济学列变为两个体系: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学,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两大体系在研究对象上有很大区别。
5、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基本上是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一是国家干预主义。
6、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一分为二。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是以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而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倡导的研究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的"理解社会学",也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7、法学学科框架的传统构成主要包括理论法学、历史法学、部门法学及应用法学几大板块。理论法学又称法理学,是法学研究的基础;应用法学主要研究国内和国际的现行法律及其制定、解释和应用,是法学体系的主要部分。
8、人文社会和科学主义趋于综合具有深刻背景:一是全球问题尖锐化所产生的客观需求,二是科学的自由发展有着融合的内在要求。
9、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广泛渗透的基础上整体综合化和全面社会化。
10、作为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标志之一,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工作,使计算机更多地渗透到研究过程之中,已经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时尚。
三、选择题
  1.弗洛德心理学说的主要贡献是( C )
   A.强调人的内在生物性的的情欲是最基本的冲动
   B.创立了一种新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流派
   C.突出了"潜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D.推进了精神病的治疗 童年阴影 荣格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生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 A )
   A.一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B.一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C.一种行为主义心理学 D.一种生理心理学
3.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 D )
   A.从属于人类起源学 B.偏重于体质人类学
   C.偏重于文化人类学 D.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4.西文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亚当?斯密是( B )
   A.美国人 B. 英国人 C.德国人       D.法国人
5.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 A )
   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B.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C.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6."中原皇朝中心"意识到和"欧美中心"意识是东西方文化关系以下状况的突出表现:( A )
   A.历史上两者的对立和排斥 B.现实中两者的会通和相融
   C.主张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 D.标志着东西方文化永远无法互补
7.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 D )
   A.欧文     B.圣西门      C.赫尔姆霍兹     D.卢梭 
四、简答题
1.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主要是:1、原先界线划得很清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加强了对话和沟通;2、出现了打破"纯经济分析"框框的呼声;3、承认西方经济学还很不完善,要走的路还很长;4、"知识经济"的出现,呼唤新理论;5、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国际经济学地位日见重要。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
  一是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二是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研究对象复杂化,研究方法复合化。三是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未来社会学和世界社会学的出现为其标志,大规模综合比较研究方法逐步走向成熟。
3.说说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的重要进展。
  语言学的进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步,结构主义语言学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路子和方法,相对正确地回答了"人类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问题。第二步,语言的转换生成理论在此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回答"人类的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问题。第三步,功能学派和认知语言学派综合前人的科学成果并有所创新,加深了对语言的结构和本质的认识,强化了语言使用的研究。
  心理学的进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段,在19世纪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分别从主要强调实证性研究、突出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突出"无意识"的研究、突出人的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关联等不同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在学派间的分化和竞争中推进了心理学的建设。第二段,分别在认知、人格、情绪三大领域中,不同程度地综合各种学派和思潮的合理成分,提出了新的理论假说,提高了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理解和解释的科学水平。
五、论述题
1.试综述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的共通点。
  首先,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看三门学科发展道路的共同点。从总的发展趋势看,三门学科都日益自觉地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文明属性作为本学科的综合研究对象。从研究方法上看,总的都是从单层次、单角度的转向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研究;从相对封闭的研究转向跨学科开放研究;从手工操作转向新技术的应用。
  其次,从广泛作用于两大科学部类的发展看三门学科功能影响的共同点。 这三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既是重要的社会现象,又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它们同多种学科也联系密切。它们的功能影响,一是在哲学领域中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来,二是对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三是对自然科学发展起了直接的积极的作用。
2.说说你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五大趋势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首先,教材所概括的五大趋势可以简称为一个"互补"、一个"交融"、三个"化",是一个有机整体,依次分别讨论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主导价值取向,主要思维方式,社会实践功能,以及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它们既是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经验的总结,更是立足于20世纪末叶对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走向的预测。
  其次,教材反复强调,从根本上说,系统科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具体化。在讨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过程中,采用了"大文化"、"大科学"等"大系统"概念,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大系统的子系统进行考察;又把人文社会科学的内部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的巨系统进行考察。因此,五大趋势分别处在一个"大系统"的特定的层面,并按照层次高低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
再次,五大趋势的概括,无例外地反映了中国当代人文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平时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科学主义:就是唯科学主义,一种认为科学万能的思想态度。

2.人文主义:一种极度强调人和人的价值的思想态度,与科学主义相对立。

3.大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部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科学体系。
4.教育学: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人文社会科学主干学科之一。

5.终身教育论: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6.教育政治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的共生学科,以教育和政治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一般侧重考察教育过程的政治因素。

7.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综合学科,它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阐释教育问题。


8.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较",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二、填空题
1.新产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世界各国间的更为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又是 综合国力的竞争。
2.未来东西方文化互补将既是两者之间的全面互补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互补。整体互补是指两者各自从世界上一切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
3.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综合具有深刻背景:一是全球问题尖锐化所产生的客观需求,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有着融合的内在要求。
4.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就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
5.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广泛渗透的基础上整体综合化和全面社会化。
6.社会热点问题是一个时期中社会矛盾的焦点,社会公众的兴奋点。
7.作为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标志之一,运用 数学 方法进行研究工作,使 计算机更多地渗透到研究过程之中,已经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时尚。
8.中国的传统教育大格局是以 儒家 教育为主流, 佛道 教育为补充。
9.在外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观念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的雏形。
10.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了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这对于确立科学的教育目的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1.20 世纪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大体同步的世界现代教育思潮的三个高涨期,依次以改变学校教育重心 、 更新教育内容 、筹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焦点。
12.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实践出发,立足于带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实践本位观和群众本位观,为中国教育学的现代化和本土化作出积极贡献的代表人物是陶行知。
13.在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史上,实证方式和教育领域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相联系, 评价方式则与教育领域中的人文主义思潮相联系。
14.中国教育正从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出发,相应实现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 质量和 效益  的两个重要转变。
15.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性,必须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16.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需要科学态度和主体意识。我们所说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所说的主体意识就是为我所用。
17.初等教育领域中新旧观念的冲突,最主要、最核心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冲突。
18.教育社会学重点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功能 ,从社会的角度探讨教育发展规律。
19.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致力于揭示教育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认为初等教育的收益率高达 35 %,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居于首位 。
20.人的政治社会化,是人接受政治活动和政治文化影响,从一个 非政治人转变为    
 政治人的终身过程。
21.如果说,以往我国初等教育无法可依,那么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已开始转变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里的关键是强化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法律意识,强化依法治教
的观念。
三、选择题
1.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 A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2.一般认为,首次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一位( C )
  A.政治学家   B.经济学家
  C.传播学家   D.社会学家

3.世界范围内开发和发掘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的兴起,主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B )
  A.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B.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
  C.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4.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 A )
  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B.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C.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5."大系统理论"的产生,主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C )
 A.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
  B.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C.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6.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尤为巨大的高新技术是(B  )
  A.生物工程    B.信息技术
C.新材料技术   D.新能源技术
7."中原皇朝中心"意识和"欧美中心"意识是东西方文化关系以下状况的突出表现(  A )
  A.历史上两者的对立和排斥
  B.现实中两者的会通和相融
  C.主张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
  D.标志着东西方文化永远无法互补

8.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 D )
  A.欧文     B.圣西门
C.赫尔姆霍兹  D.卢梭

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 A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10.古希腊的思想家都参与教育活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学意义的假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思想家中被尊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的是( C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11."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英国哲学家( D )
    A.洛克  B.笛卡儿  C.斯宾塞  D.培根
12.1900年前后形成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是( B )
A.乌申斯基  B.杜威  B.皮亚杰  D.布鲁纳

13.五六十年代,致力1:在整体性教育实验中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前苏联教育家是( C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布卢姆

14.产生了持久深刻的影响然而并不属于近年来我国有关小学素质教育实验的运动是( C )
    A.愉快教育   B.和谐教育
    C.生活教育   D.情境教育

15.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终身教育论始于60年代( A )
    A.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
    B.日本100年来的第三次教育改革
    C.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终身教育年"
    D.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

16."全程教育"的主要内涵是( B )
    A.人生受教育的场所不能再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
    B.教育不能再是一次性的和终结性的,它面向人的一生
    C.教育不能只是面向少数人,它是面向全体、战胜机会才;平等的一种手段
    D.教育不但要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而且要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17.许多人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D )。
A.培根发表《论科学的价值》 B.洛克发表《教育漫话》
C.卢梭发表《爱弥尔》 D.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
18.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C )。
A.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体系的建构
B.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C.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卫生的教育和心理问题的辅导
D.帮助教师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
19.20世纪20年代率先创造性地专门研究教育的经济意义,设计出计算教育经济效益的方法的是( A )。
A.前苏联经济学者 B.美国经济学者
C.德国经济学者 D.英国经济学者
20.我国《教师法》属于( B )。
A.教育基本法 B.主要教育法律
C.教育行政法规 D.教育行政规章
21.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具有文化的多种功能,其中本质的功能是( D )。
A.吸收集聚功能 B.传递功能
C.选择功能 D.创造功能
22.中国出版第一本《教育人类学》距世界出版第一本《教育人类学》约( A )。
A.80年 B.70年 C.40年 D.30年
23.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 A )。
A.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
B.信息即力量
C.传播即力量
D.信息革命同时带来传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24.概括了当代比较教育学的主导性思潮"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的一部著名教育研究报告是( A )。
A.《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B.《学会生存》
C.《学无止境》
D.《从现在起到20叩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四、简答题
1.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新人文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内涵: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样一种科学,是人性化、可以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科学。意义: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表明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于人文主义的合理部分的认可和重视。

2.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的系统化趋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一是在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科大跨度的延伸中,现代科学技术显示了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整体风格和一体化特征。二是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同时并进,使人文社会科学在多维视角的观照下得到更快发展。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系统化。

3.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何联系?
  答题要点:中国和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都必须是作为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的。中国由于封建主义的禁锢,人文社会知识的科学化体系化进程受阻,教育初中发展迟缓,未能从社会内部孕育出近代教育科学体系。西方从16世纪-18世纪初近代教育学体系基本形成。

4.20世纪中期现代教育思潮第二次推进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何联系?

5.教育心理学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答题要点: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共生学科,探讨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内在联系。主要意义:就小学而言,初等教育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群体,与作为受教育者的众多低龄儿童,在心理上全面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教育心理学是初等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P364)
6.我国教育社会学是怎样认识班级问题的?
  答题要点:一般认为,班级是在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制约下的特殊的儿童社会,班级集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和社会组织,班级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要求推行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方式社会化,使儿童在"社会情境"中学习,建议强化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往,创造开放、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班级的社会文化生活,使学生在独特的社会群体中找到比较合适的位置,防治差生增多,"问题儿童"和反社会行为低龄化等教育社会病。
五、论述题
1.说说你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五大趋势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答案要点:首先,教材所概括的五大趋势是一个有机整体,依次分别讨论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主导价值取向,主要思维方式,社会实践功能,以及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它们既是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经验的总结,更是立足于20世纪末叶对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走向的预测。其次,五大趋势分别处在一个"大系统"的特定的层面,并按照层次高低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再次,五大趋势的概括,无例外地反映了中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紧迫需求。
2.概述东西方文化关系问题、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关系问题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关联。
答案要点: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关联表现为:第一, 文化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母体,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文化基础、文化背景、文化发展方向;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处理状况,直接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第二,研究东西方文化关系这个世界性、跨世纪的问题,既是促进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又是人文社会科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关系问题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关联表现为:第一,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看,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两者在科学价值取向上的对立,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选择,影响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许多人文社会科学之所以取得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不论研究者是否意识到, 实际上都是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观念态度和思路方法,在不同层面上有所沟通和融合密切相关的。第二,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求看,当今时代的前沿课题同时困扰着科学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从客观上要求两者的合作;而科学的自身发展也迫切要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3.说说终身教育观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P335-337)
  答题要点: (1)终身教育理论回答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求,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全面教育。(2)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小学教育观的狭隘视野,强调教育面向人的一生,面向并且依靠全社会,面向全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开创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新纪元。
4.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认为中国教育学研究要从哪几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5.联系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说说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P351-353)
  答题要点:
  1)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是由教育的复杂本性所决定的。科学而又艺术地提高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实践问题,必需多学科参加,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立体式的研究和长时间的教育实践。
  2)是由初等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课题所决定的。面对新问题、新模式,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广泛吸收和从何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能力结构,以作出赋予创造性的反应。
  3)是由初等教育科学体系完善化的需求所决定的。素质教育目前是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然而素质教育的理论,从初步形成到迅速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而终于打开了局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也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完善化的必由之路。

6.为什么说教育人类学、教育传播学、比较教育学能促进初等教育的"文化思考"?
答案要点:所谓"文化思考",就是指从精神文化活动的层面去认识初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对教育和文化关系的探讨是教育人类学的基本主题。从教育人类学看,教育本身是高级形态的文化过程,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文化制约教育,教育服务于文化;另一方面,教育是文化的基础和生命机制,从多方面反作用于文化。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具有文化的吸收积聚功能、传递功能、选择功能和创造功能,本质的功能是创造;教育文化功能的积极发挥取决于人类的教育意识。凡此种种,对认识初等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任务,和改革发展的方向、方法,都富有启示意义。教育人类学的"文化寻根"、"文化比较"、"田野作业"等研究教育的特殊思路、模式和方法,以及所取得的大量思想资料,对初等教育的文化思考很有助益。与此相关,教育传播学重在教育文化研究,比较教育学重在跨文化比较研究,它们所拥有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所生产的丰富文化思想资料,有助于深入认识初等教育的精神文化属性,解决一系列教育文化领域内的热点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劳动法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04-30

《劳动法学》形考作业04-30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形成性考核册04-30

《农村经济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04-30

《劳动法》形成性考核册04-30

《劳动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04-30

《劳动法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04-30

《劳动法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04-30

高二文科生应该怎样学习历史04-30

《入学指南》形考作业参考1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