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史》形成性考核册(修改后)

时间:2024-04-30 10:50:36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简明中国史》形成性考核1

1、 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条约》。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思想领域 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 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学课本中是这样表述的:"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可以说这是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概括。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拘泥于课本的表述,就无法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关于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理解。这一矛盾包括哪些方面?它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怎样的关系?在近代中国,封建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土地制度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始终占统治地位,农民依然受着地主的压迫与剥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始终存在着,而且有时还很突出。而教材中却不把国内矛盾表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经济结构来看:在自然经济之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后期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从阶级关系来看则出现了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复杂化了。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之外又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及民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矛盾中的一部分。因而,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来表述,就无法涵盖近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这样说: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也正是如此,才有清政府的对外宣战、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才有国共两党的二次携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的时期。
总之,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两大矛盾地位的变化则影响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简明中国史》形成性考核2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如下:
第一、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第二、经济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撕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第三、政治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第四、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所以,当时的国际环境、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和思想条件都使中国革命必然要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模式,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课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站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创造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起一座桥梁,打开一个通道。

2.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右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思想源头。它的直接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款。强烈的爱国主义导致了这场由学生发起进而发展到全国各阶层的抗议运动。它同时引发了各种新思潮进入中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毛泽东等12 人代表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但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如下:
第一、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第二、经济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第三、政治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第四、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
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模式,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课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站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创造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起一座桥梁,打开一个通道。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1.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武装力量。
3.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阵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基本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经历过重重的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同时,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备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的斗争,而1949年建国初期,当时只是完成了反帝和一部分反封的任务,因为当时中国尚有未解放地区,并且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并没有完全废除.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时间应该是1956年底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当时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完成,开始迈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中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所谓三种建国方案是指:
(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就是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因为根据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第二种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所以两个中国之命运是指在选择第一种方案和第三种方案发展下的中国的命运。而第一种方案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从根本上不可选。只有第三种方案,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简明中国史》形成性考核3

1.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
(1).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反帝反封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2).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起点(反帝)
(3).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成为可能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以前很多人住的最好的都只是平瓦房,进村的路一遇见下雨,就会变成烂泥路想走都困难,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了,农民的说活水平也随着提高,现在不少人人都建起了楼房,家里还买了各种样式的家用电器,村里条条水泥路交错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老百姓的生活过的也越来越有滋味,农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自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人们已经不再追求吃的饱,而是追求吃的好,吃的健康,绿色食品,健康食品风行。
出行方面,以前主要是靠步行,有些人家有自行车,看看现在满大街的永久牌、飞鸽牌电动自行车,各种各样的摩托车,还有家里已经有了汽车。还有现在县城里早就有了公交车,到县城里的每个地方只需花几快钱。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有了很大的完善与发展。
通信方面,以前只能够靠书信来往,现在不仅有了家庭电话、手机可以直接联系,网络、电脑也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就可以收发电子邮件,这可以方便的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甚至可以网上购物了
现代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有些是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不过与任何事物一样,发展中的中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的好,与那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对此,我心中充满希望,我的家乡人们及全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简明中国史》形成性考核4
一、 单项选择题
1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B)
A .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 . 实行"三三制"原则
C . 开展整风运动
D . 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2 . 1938 年 10 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这是因为(A)
A .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
B .英美等国政府支援强国抗战
C .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
D .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3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C)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4 ."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哪个时期的象征(C)
A .北伐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日战争
D .十年内战
5.1937 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的根本原因是(C)
A .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 .扩大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 .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D .制定了所谓的"国策基准"
6 、在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不断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这说明国民党(A)
A. 内战失真,和谈是假 B. 企图以军事优势争取谈判优势
C. 根本不把中国共产党放在眼里 D. 军队纪律败坏,根本不服从调遣
7 、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D)
A. 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B. 国统区的工农运动
C. 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D.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8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共同点是(C)
A.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 消灭封建剥削
C. 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D.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9 、 1947 年 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D)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10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一切工作的中心从此应是(A)
A. 恢复和发展生产 B. 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C.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D. 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革命
1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几经转移。下列按转移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
A. 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B. 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
C. 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
D. 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
12. 所谓"国中之国"是指(C )
A 、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范围 B 、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C 、租借地 D 、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割让的土地
13. 中国的关税权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哪个条约(D)
A 、《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南京条约》
14.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 、虎门销烟 B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 、香港工人大罢工 D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割台斗争
15. "中国不败而败"是指下列哪场战争(C)
A 、中日甲午战争 B 、鸦片战争 C 、中法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16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在(B)建立的
A .北京
B .上海
C .武汉
D .东京
17 .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是(A)
A .上海机器工会
B .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C .武汉工会
D .长沙工会
18 . "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A)
A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封建斗争
B .孙中山代表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
C .国民党在广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
D .国民党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19 .(D)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A .共产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B .共产党二大的成功召开
C .共产党三大的成功召开
D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20 . 1925 年,以(A)为起点,国共两党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A .国民党一大
B .成立黄埔军校
C .五卅运动
D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二、多项选择题
1.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利用以下条约共割去中国 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ABCD)
A 、《瑷珲条约》 B 、中俄《北京条约》 C 、《勘分西北界约记》
D 、《改订伊犁条约》 E 、《马关条约》
2.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有(ABCDE )
A 、广州 B 、厦门 C 、福州 D 、宁波 E 、上海
3. 列强控制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所采取的手段有(ABCDE)
A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B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 、实行商品倾销
D 、实行资本输出 E 、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19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边疆危机"包括(ABCD )
A 、英国侵入西藏、云南 B 、法国侵犯广西 C 、日本侵犯中国台湾
D 、俄国入侵新疆 E 、德国占领胶州半岛
5 、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BCE)
A. 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B. 通过的决议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C. 国民党被迫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D. 谈判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局面
E. 共产党通过谈判团结和教育了广大人民
6 、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下列哪些解放区的重点进攻(AB)
A. 陕北 B. 山东 C. 山西 D. 河南 E. 河北
7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内制造了一系列暴行,主要有(ABCDE)
A. 一二 . 一血案 B. 较场口血案 C. 五二 O 血案 D. 下关惨案 E. 李闻惨案
8 、中国的民主党派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是(ADE)
A. 中国民主同盟 B. 中国民主建社会 C. 中国民主促进会 D. 九三学社 E. 中国致公党
9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陆续成立的革命团体有(ABCD)
A .华兴会
B .科学补习所
C .光复会
D .岳王会
E .强国会
10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ABCE )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建立联合政府
E .平均地权
二、 名词解释
1 、南京临时政府
政权性质: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法令措施:废除了一些封建制度和陋习,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减轻了人民负担,使民主共和观点进一步深入人心,具有进步意义。
对外政策:《告友邦书》对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
2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关于什么是指导真理的标准展开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泛滥导致国民经济和国家遭受了巨大损失,并且浮夸风盛行,到后来又坚持对毛泽东的两个"凡是"原则,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真正意义上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把党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

四.简答题
1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共产党这一时代课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任务作出了新概括,涵盖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贯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形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史,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代表"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为什么要建党、建党干什么、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人新活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衡量我们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面向新世纪,我们党承担着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怎样才能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检验执政兴国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依据。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时,在从事的各项事业中,都要牢记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的需要调整补充的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以使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面向未来,怎样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本上就是要在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上下工夫。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一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包括四层含义:
1、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发展也依靠人,要注重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以人为本的人,即人民,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2、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进。其中物质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即是说,我们讲的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速度和数量,而要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上去实现速度的增长和数量的提高。必须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放在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必须在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可持续发展。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使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中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接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成了2005年政治生活中的重大政治命题和理论课题,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其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指发展的目的,"全面发展"是指发展的内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何为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怎样评价发展的问题。
其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进入人均GDP为1000至3000美元的发展敏感期;(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客观上要求我们转变发展观念;(4)以往的各种经验教训促使我们实施新的战略决策;(5)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
其三,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3)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4)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分析论述题
1949 - 1956 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有那些创造性的重大举措?结合有关情况说明这些重大举措依据是什么?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这就是著名的"四面八方"政策。"四面八方"政策,是以毛泽东和刘少奇为代表的中共领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移到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关键时刻提出并确立的。"四面八方"政策高度概括了公私、劳资、城乡、内外这四对关系和八个方面,是一个具有高度求实精神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该政策的目的就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支援战争服务,并进一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面八方"政策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策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借鉴。
由于国内外形势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土地改革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区土改的需要。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就开始进行新区土地政策的制定工作,于1950年6月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共六章四十条。该法确定土地改革的方针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该法指出,为了减少土地改革运动的阻力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保存富农经济和政治上孤立富农的政策。该法强调,土地改革必须是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1950年启动的土地改革,是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通过土地改革,党和政府的权威及组织动员能力空前提高,为后来的社会制度变革和大规模动员社会资源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一化三改"政策
从建国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1955年:加快农业合作化政策
为了缓解农副产品供应日趋紧张,解决农业拖工业后腿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953年底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农业合作社数量增加太快,许多合作社的建社条件并不成熟,造成不少新社在经营管理方面遇到很大困难,存在较多问题。1954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提出两项建议:一是制订一个全国性的农业合作社章程;二是将合作化运动转入"控制发展,着重巩固"阶段。中共中央采纳了邓子恢的建议,于1月10日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本来毛泽东是同意对合作社进行整顿的,但是他在1955年4、5月外出视察期间,以及在5月15个省市委书记会议期间,发现许多地方干部对合作化是积极的,大家认为农业社"好得很",农业生产形势也不象原来听说的那样严重。毛泽东由此感到中央农村工作部对农业合作化形势的反映不够真实,他对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的合作化方针及整顿工作产生了不同看法。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著名的《关于农业合作社问题》的报告。对邓子恢进行了严厉批评,认为在合作化问题上,邓子恢及有些人像小脚女人一样,已经落在了群众运动后面。毛泽东提出:农业合作化目前不是"下马"问题,而是赶快"上马"的问题。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将其主持编写的《怎样办农业合作社》(195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改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印发与会同志,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到1955年底,在中国的1.1亿农户中,7000多万农户加入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加快农业合作化政策,客观上为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为加快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但同时,这种在速度上求快、在规模上求大、在所有制上求公的倾向,给仍处于传统发展水平的中国农业,带来了许多问题
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的私营工商业大致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1949年至1952年为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央和各级政府基本上是根据《共同纲领》提出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和恢复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改造其从旧社会带来的不符合新民主主义社会要求的弊病。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它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1953年到1956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以公私合营的形式,先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合营。后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内迅速地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通过1956年的全行业公私合营,中央和各级政府所实施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了决定性的步骤,这对于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加快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改造中也存在过急过快的倾向、对原资产阶级人士认识和安排使用不当、工作过于粗糙等缺点和问题。
1957年:"一五"计划的评估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53年到1957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它是在原苏联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国制定和实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它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5个五年计划中最成功的一个中长期计划。"一五"时期也是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试编,到1955年7月30日全国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此时,"一五"计划已经执行过半。根据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到1957年底基本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在制定中该计划形成较晚,变化较大。二是在施行中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并且出现过全局性的冒进,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遗留了许多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say hi可以单独用吗04-30

水的单位是吨还是立方04-30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隐秘:隐蔽,不外露B.小心翼翼04-30

sinx是收敛还是发散04-30

如图所示,均匀金属圆环总电阻为4R,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04-30

高考英语作文的结尾方式有哪些04-30

最小的合数是2还是404-30

get sth done和have sth done的区别04-30

的部首是白还是勺04-30

盲的部首是亡还是目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