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甲骨文
2、 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 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
4、 小篆
5、 《汉书 ·艺文志》
6、 三 (1)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 (2)从小篆变为隶书; (3)从隶书变为楷书
7、 1899年 王懿荣
8、 安阳 殷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王朝都城的遗址 殷墟
9、 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10、(1)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2)字体不规范
11、对贞
12、著录甲骨文的书 考释甲骨文的书 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编》 徐中舒 《殷墟卜辞综述》
13、商代后期 两周
14、(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2)从笔势上看,金文肥厚,甲骨文一般变圆为方;
(3)形体不规范;(4)金文书写款式比较规整
15、(1)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2)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6、古文 (1)草体或俗体流行; (2)文字异形
17、西周的大篆字体
18、春秋战国之交 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 惠文后元至武王
19、古隶 今隶 战国末期 秦国篆书 从古隶演变成汉隶 东汉
20、正书 真书 汉隶草体 东汉后期 今隶
21、《周礼》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东汉许慎
22、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详见《指导书》P16)
23、戴震 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
24、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25、没有本字的假借 有本字的假借
26、表形 假借 形声
二、名词解释
1、 图画文字: 是文字的雏形,或称为原始文字。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
2、 籀文:指大篆。始见于《汉书· 艺文志》。据传西周末年,周宣王时大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称籀文。 它是西周晚期的欲以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也是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的字体。
3、甲骨卜辞:即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汉字体系。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即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我们看到的甲骨文多是当时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所以又称甲骨文为甲骨卜辞。
4、钟鼎文:指金文。古代称铜为金,铜器上的文字即称为金文。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因而又称"钟鼎文"。
5、隶定: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
三、简答题
1、答: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1)从字符的表音表意作用来划分,有象形文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2)从字符的与语言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划分,文字可分为句意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构成汉字的三种字符是: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从汉字字符的性质看,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字符。表音字符又大多含有意义,因此,汉字是意音文字。
2、答:从汉字字符的性质看,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字符,某些记号字本来也是从表意字和表音字变化来的,又大多含有意义,因此,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教材所说的表意文字不同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西洋学者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教材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西洋学者的文字发展阶段论是以研究印欧语的文字体系为标准而得出的结论,不是一般文字的发展规律。
3、答: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角度划分的。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刻符是刻在符契上的文字;虫书是用于旗幡上的文字,笔画细长如鸟虫;摹印是印章上的文字;署书是用于封签署的文字;殳书是兵器上的文字。它们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4、答: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有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甲骨文和金文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小篆笔划圆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
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隶书打破了小篆的字形结构,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5、答: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它是在秦国篆书草体的基础上产生的。
隶书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所以说隶书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6、答:(1)甲词没有文字形式,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给甲词另造字。(2)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二者之间不能再认为有假借关系。(3)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词。
四、指出句中的假借字并说明假借的情况
1、说:通"悦",无本字的假借。
2、耳:本义"耳朵",借用为语气词。除表示假借义外,仍表示本义。无本字的假借。
3、之:本义"往",借用为代词。甲词本无文字形式,借用给乙词后,一直沿用。无本字的假借。
4、辟:本义"法",借用为"开辟"义。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借去,后来这个字仍表示乙词,而为甲词另造新字。无本字的假借。
5、辟:本义"法",借用为"邪僻"义,借用方法同第4题,无本字的假借。
6、戚:本义为大斧之类的武器,假借为"忧愁"。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借去,后来这个字仍表示乙词,而为甲词另造新字。无本字的假借。
7、止:本义"脚",假借为副词"只"。借用方法同第6题。无本字的假借。
8、剥:假借为"攴"("击"的意思)。有本字的假借。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后仍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9、蚤:本义"跳蚤"借来表示"早"。有本字的假借。借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表示本字意义, 以后仍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10、本字:?,通"?",本义为"吃饱,满足"。有本字的假借。假借字代替本字,本字废而不用。
五、写出加横线字的本义;如果是分化字,再说明分化的情况
1、栗:一种树名,假借为"战?"。加形旁为字的假借义造分别字"?"。
2、鲜:一种鱼。假借为"少"。一个字借为他用,为这个假借义造一个与原字形无关的分别字。
3、采:本义"采摘",假借为"彩色"。一个字借为他用,既为借义造字(彩),又为本义造字(?)。"彩"和"?"构成分化字。
4、竟:本义"乐曲终了",引申为"边境"。一个字产生引申义以后,为表示这个引申义的字造字。
5、解:本义"分解动物肢体",引申为"松懈"。后来为表示此义造"懈"字。
《汉语专题(2)》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答:义位指词的每个意义,是词下面的一级语义单位,是一种语言义,要注意区别。"奋"的第二个义项"振去尘"是言语义,"奋"的意思是有力的动,至于是怎么动、动什么,就是言语义,也就是上下文产生的意思。因此不是一个义位。
2、答:"臭"指气味。不能因为有各种气味的不同就分成两个或几个义位。义位的划分与实际事物的区分要区别开来。
二、翻译
1、参考译文并举例:
张仪是魏国大夫的庶子,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路过东周。有一个门客告诉周昭文君说:"魏国人张仪,是个有才干的士人,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希望君王对他能以礼相待。"昭文君接见了张仪,对他说:"听说您要到秦国去。我的国家小,不足以留住客人。但您西去游说,难道就一定能为秦王所知道吗?您要是得不到知遇,请看在我的面上回到这里来。我的国家虽然小,我愿与您共同治理这个国家。"张仪一再退让,面北连拜了两拜。张仪走时,昭文君又去送行,并资助旅费。张仪到了秦国,在那儿呆了一段时间,秦惠王很喜欢他,任命他为相国。张仪在天下所受的恩德,没有比在昭王文君那里所受的更大了。周是个只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但是张仪尊重它超过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他让秦惠王以昭文君为师。秦国在逢泽盟会诸侯的时候,秦王让魏王作周昭文君的御手,让韩王当周昭文君车右,昭文君的名号至今没有被忘掉,这都是靠的张仪的力量啊!
举例: 游:游说。 闻:听说。 必: 一定。 虽: 虽然。 送: 送行。
2、参考译文并举例: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年轻时好学,广泛涉略各种书籍,文辞丰赡。二十余岁时,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学,和他交往为友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人。并州刺史高斡,是袁绍的外甥。(高斡)平素器重有名望的人,招徕四方云游的士人,士人都去归附他。仲长统去拜访高斡,高斡款待他,向他咨询当朝的时势。仲长统对高斡说:"您有雄心壮志却没有雄才大略,喜爱士人却不能选用人才,这是您应当深切警惕的。"高斡很自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仲长统于是就离开了他。不久,高斡(乘曹操北征乌桓之机)凭借并州叛乱,最后终于失败。并州、冀州的士人从此视仲长统为奇人。
举例: 博:广泛。 赡:丰赡。 素:平素。 过:拜访。 访:咨询。
三、指出偏义复词
1、寒暑:义为"寒"。
2、动静:义为"动"。
3、公姥:义为"姥"(婆婆)。
4、作息:义为"作"(劳作)。
5、寒温:即寒暄,义在问"寒"。
四、解释成语中加横线的字
1、胸膛 2、刺花纹 3、这样 4、靶心 5、击鼓(进军) 6、借 7富足
8、度量 9、束缚 10、迫近 11、穷尽(这里指钻研透彻) 12平常
五、说明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相信:指互相信任;句中是两个单音节词。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节词,信任。
2、伤心:指精神上受到伤害;句中是两个单音节词。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节词,非常悲痛。
3、当时:指法律要适应时代;句中是两个单音节词。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节词,指特定的时间。
4.由于:依赖于、凭借于;句中是两个单音节词。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节词,表原因。
5、虽然:虽然如此;句中是两个单音节词。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节词,表转折关系。
六、写出与下面的简化字对应的繁体字,并说明它们表示的是不是一个词
1、丑-- ?,不表示一个词。
丑:①地支的第二位。② 戏曲角色,丑角。 ?:丑陋;不好看。
2、表--?,不表示同一个词。
"表"的意义很多,如"外表"、"表露"、"表格"等;"?"仅指钟表的"表"。
3、制--?,不表示一个词。
"?"是制造义的繁体字,"制订、限制、制度"等意义没有繁体字。
4、厂--?,表示同一个词。
5、了--?,不表示一个词。
了:完毕;结束。 ?:明白;懂得。
七、 写出与句中加线词相对应的现代汉字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昏--婚 ? 2?竟--境 3?反--返? 4?取--娶? 5?保--堡
以上各组是古今字的关系。
八、说明句中的假借字
1."务"假借为"侮",欺侮。?
2."生"假借为"性,"本性。
3."时"假借为"莳",栽种。?
4."信"假借为"伸",伸展。
5."辩"假借为"变",变化。
九、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的意义,并说明后来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变化
1、知:智慧,后来加上形符为"智"。
2、要:腰部,后来加上形符为"腰"。
3、说:喜悦,高兴;后来形符转换为"悦"。
4、弟:敬爱哥哥,后来加上形符为"悌"。
5、辟:偏僻,后来加上形符为"僻"。
十、下面几句话中的"鄙"是什么意思?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
1、边邑; 2、粗俗;质朴; 3、浅陋;低贱; 4、鄙视;轻蔑。
其中1为本义,其余为引申义。
连锁式引申:边邑--粗俗、质朴--浅陋、低贱--鄙视、轻蔑
《汉语专题(2)》平时作业(三)参考答案
[ 说明 ] 题后页码为该题参见教材的页码。
一、填空(20分,错一处扣一分,不倒扣)
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作判断句谓语,二是作状语。(P221)
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P232)
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P236)
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P240)
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P249)
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P254)
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P270)
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 (P282)
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P284)
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P290)
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P307)
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语序、被动句三方面。(P327)
二、名词解释(10分,每个2分)
1、意动动词:是及物动词的小类,它的语义特征是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是某类人或事物。它都是由名词或形容词活用而成的动词,不可能是本原属于动词词类的动词。意动动词所带的宾语称为意动宾语。 (P227)
2、无定代词:有"或"和"莫"。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指代对象,"或"是肯定的,意为"有的""有人""某人";"莫"是否定的,意为"没有什么""没有人"。它只能作主语。"或"单用一般都是指人;"莫"单用一般指人,表示广泛的否定。 (P238)
3、表敬副词:它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这是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的方式。 (P268)
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由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P281)
5、自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没有转指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只是自身一般地事物化了,不再是一个陈述。 (P281)
三、问答题(30分,每题6分)
1、举例说明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 (P247)
(1)形容词后带有宾语: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形容词后面有宾语说明它活用作动词了。
(2)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代词是不受别的词修饰的,形容在代词前,只能构成述宾结构,由此可判断出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以......为奇"义。
(3)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之后:助词"所"经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行为的对象,因此"所"字后面的形容词,也就活用作动词了。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认为高的"义。
(4)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足"等后面,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一般只修饰动词,所以,可判断出它后面的受它修饰的形容词也就活用作动词了。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使......贫"。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枯竭"义。
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成为显贵"义。
2、举例说明助词"之"和连词"之"的差异。(P280,P282)
"之"是一个很特殊的连词,"之"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但二者有明显的差别,"的"总是粘着于其他成分,是定语的后附性成分,而"之"是介接性的,总是插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也就是说,连词"之"的语法分布是"定语+之+中心语"。如: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
而助词"之"的语法分布是"主语+之+谓语"。"之"字结构是指称化的主谓结构,它不会提取与谓语核心动词相关的成分,只是表示原主谓结构自身事物化、事件化,因而"之"字结构都是自指的,它的语法性质是谓词性的。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3、举例说明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P323)
(1)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如: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3)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式的人或事物一样,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即说话人把复杂的表达式内容,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求达到强烈确认的表达效果,如: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5)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庄子·养生主》)
4、举例说明如何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P329-330)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和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
(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是被动句,如"草犹不可除",动词"除"表示人有意识的动作,而主语"草"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所以句子是被动意义。
(2)谓语是及物动词,从表面上看主语也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但是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并且也无法补出宾语,在这种情况下,句子是被动意义,如"文王拘""屈原放逐","拘"和"放逐"都是及物动词,主语"文王""屈原"脱离具体语境也可以认为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但是两个句子动词后都没有宾语,并且在具体语境中也无法补出宾语,因此,"文王"和"屈原"只能是受事主语,两个句子都表达被动意义。
(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自身的一部分,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又是对主语不利的,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中,"孙子膑脚"是主动宾完备的句子,宾语"脚"是主语"孙子"的一部分,"膑"是刑罚动词,表示对孙子不利,孙子不可能对自己施以"膑"刑,所以句子是表示被动意义的。
以上所列的三项识别标准不是绝对的,各自都有一些例外,但这三项标准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绝大部分无标记的被动句。
5、举例说明介宾结构作状语的单句的类型。 (P343-345)
有三类:
(1)介宾结构表示原因,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上例介词"以"连同后面的谓词性成分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原因,整个句子是单句。
(2)介宾结构表示假设条件,如: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上例的"若"有人认为是连词,它连接的是假设条件分句。本教材把它处理为介词,这个介词同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修饰句法核心,因而整个句子不是复句而是单句。
(3)介宾结构表示让步条件,如:
纵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诸乎?(《左传·定公元年》)
上例的"纵"意思是"即使""虽然",一般认为是让步连词,连接让步分句。本教材把它处理为介词,"纵"同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修饰句法核心。
四、分析题(40分,每题10分)
1、说明下文中的于、以、其、所的用法,是什么词,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介词,引介与事对象。
(2)敢以烦执事:"以",介词,引介凭借(文中省略"之--亡郑这件事")
越国以鄙远:"以",连词,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越国"、"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以",连词,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亡郑"、"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介词,引介凭借(文中省略"之--郑国")
阙秦以利晋:"以",连词,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阙秦"、"利晋"
(3)君知其难也:"其",代词,其+名词"难处"
共其乏困:"其",代词,其+名词"馆舍和资粮的不足"
又欲肆其西封:"其",代词,其+名词"西面边界"
(4)君亦无所害:"所",助词,"所害"是转指化的结构,语义为"害的东西",这个偏正结构的中心语是动词的宾语,定语就是动词本身。
君之所知也:"所",助词,"所知"是转指化的结构,语义为"知的东西",这个偏正结构的中心语是动词的宾语,定语就是动词本身。
2、指出下文中的"之、者"的用法,是什么词,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诚有百姓者:"者",代词,"名词+者"。
(2)故以羊易之也:"之",代词,代指"牛"。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之",助词,"百姓之以王为爱"即为"主语+之+谓语"格式
(4)彼恶知之:"之",代词,那件事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之",代词,代指"牛"。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之",助词,"百姓之谓我爱"即为"主语+之+谓语"格式
(7)君子之于禽兽也"之",助词,"君子之于禽兽"即为"主语+之+谓语"格式
3、指出下文中"者"的词性及用法
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用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1)凡吏于土者:"者",助词,"者"字结构发生转指,指"在地方上做官的人",表示施事,句中做主语。
(2)凡民之食于土者:"者",助词,"者"字结构发生转指,指"靠种田吃饭的人",表示施事,句中做主语。
(3)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者",助词,"者"字结构发生自指;指"受其直,怠其事"这种情况,谓词性成分自身事物化、事件化,句中做主语。
(4)有达于理者:"者",助词,"者"字结构发生转指,指"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表示施事,句中做主语。
4、指出下文中的判断句和被动句,并分析其形式和功能。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 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被动句:固见负于世,必见骜于民,构成"见+及物动词+于+施事"组合,靠介词"于"来引介施事者。
(2)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判断句:用"......者,......也"构成。
《汉语专题(2)》平时作业(四)参考答案
[ 说明 ] 题后页码为该题参见教材的页码
一、填空(20分,错一处扣1分,不倒扣)
1、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学问叫做音韵学。 (P349)
2、一个音节可以包括声母、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声调五种成分。用汉字表示音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位,另一种是把具有某种共同成分的汉字算作一个类别,并给这个类别起一个名称。 (P351)
3、隋唐时代汉语有四个调类,分别用平、上、去、入。(P352)
4、韵的构成条件是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韵的名称叫"韵目"。(P352)
5、汉语音韵学产生于汉末(反切),三国时出现了韵书。(P355)
6、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切韵》,该书后来成为汉语音韵学的经典。(P355)
7、南北朝时期,语音的一个特征是韵母繁化,韵部比以前分得多。中古的四声体系确立了,有很多上古时期收塞音韵尾的入声字变成去声。唐五代时期,韵母系统又向简化的方向发展,韵部减少了。(P355)
8、近代汉语共同语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共同语的中心基础方言发生转移。(P355)
9、近代汉语时期,音韵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音韵学著作种类是以图表形式分析语音系统的等韵图。(P356)
10、近代汉语语音的代表性音系是《中原音韵》音系。(P356)
11、中古时代的韵书以《广韵》为代表,它的体例可称作"三级分类法",它的声调系统是平、上、去、入四声。(P357)
12、明代的韵书《韵略易通》在体例上有所改进,它采用的是四级分类法,它的分类次序也跟《广韵》不同。(P358)
13、反切的原理是:把反切上字的声母跟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结合,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切字的读音。它的前提是:反切上字跟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跟被切字相同。韵图大约产生于唐末五代时期,盛行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韵图编纂原理是:都以层级分类和交叉分类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汉语的音节结构。(P361-362,P364)
14、韵图把韵尾相同韵腹接近的韵归成上位的大类,叫做转或摄。(P367)
15、"开"与"合"以介音韵腹里有没有/u/(或半元音/w/)这种音来区分。(P367)
16、四等兼用于韵头和韵腹的概念。据现代音韵学家研究,四等的区别既在于韵腹,也在于韵头。主要元音在四等里的分布依次是后、低、前、高,后元音u、o、 、α等作韵腹,属于一等韵类;低元音 和次低元音 、 作韵腹的韵母,属于二等韵类;前、半高元音e作韵腹的韵母,属于四等韵类;至于三等韵类的韵母,是以i介音为条件,凡是具有i介音的韵类,无论韵腹是什么元音,都属于三等。 (P367)
(说明:此题有几个国际音标电脑打不出来,请参看教材)
17、转和韵摄这两个术语是以韵尾、韵腹为条件归的类。(P368)
18、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叫做浊音,声带不振动的辅音叫做清音。(P370)
19、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字母系统是三十六字母。(P370)
20、对音是历史上的音译词,也就是古书里用汉字记录的外语词汇,或者非汉族文字记录的汉语词汇。(P379)
21、《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是陆法言,成书于601年,共分193韵。(P381-382)
22、《广韵》由陈彭年、丘雍等再度重修,成书于1008年。共分206韵。(P382)
23、历史上对于《切韵》音系的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图表解析法、反切系联法、构拟音值法。(P387)
24、《切韵》韵母的主要特点是分韵多。《切韵》韵母到现代普通话韵母演变的主要趋势是合流。(P394,P398)
25、《切韵》的声调与现代普通话声调内容的差别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P405)
26、先秦韵部主要从诗歌、韵文的押韵归纳出来的。(P371)
二、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题2分)
1、音类:指分析出的语音单位。汉语里的音节差不多是天然的独立单位,音韵学的研究基本上就是对音节以下的单位,即音节内部的构成成分进行分析。一个音节可以包括声母、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五种成分,音类也主要指这些单位及其组合。一个单纯的音位可以是一个音类,两个以上音位的组合也可以是一个音类。(P351)
2、韵目:有的音类是以音位组合成的更大单位为标准来区分,如包含韵腹(a)、韵尾(ng)、声调是平声的字算作一类,用"唐"字作为这一类的代表,这样区分的音类叫做"韵",韵的构成条件是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韵的名称叫"韵目","唐"就是它所在韵的韵目。(P352)
3、反切:东汉末年,人们的语音分析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创造出一种叫做"反切"的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标注读音,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X,AB反或X,AB切。X代表被注音的字,是"被切字";A和B代表用来注音的字,A是"反切上字",也叫"切上字";B是"反切下字",也叫"切下字"。"反"和"切"是标志字,是这种注音方式的记号,隋唐前用"反"字,唐代后通用"切"字。 (P361)
4、韵书:是专门的音韵著作,是以分韵和注音为主要功能的工具书。三国时出现。它按照音节的内部成分(声调、韵腹和韵尾、介音、声母)给汉字层层分类,并且用反切给汉字注音。通过分析韵书的内部分类和反切用字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一部韵书的语音系统包括多少个声调、多少个韵,多少个声母,一韵之内包含几个韵母,哪些字是同音字。不同时代产生的韵书在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表现音系的细致程度也有不同。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该书后来成为汉语音韵学的经典。(P357)
5、等韵图:简称韵图,是用汉字编排的声韵调配合表。它大约产生于唐末五代时期,盛行于宋元明清;宋元时代的韵图属于前期,明清时代的韵图属于后期。前后期韵图的体例有所不同,但编纂原理是一样的,都以层级分类和交叉分类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汉语的音节结构。 (P364)
6、韵基:把"韵腹+韵尾"看作一个单位,是传统音韵学一直沿用的分析方法,这个单位可以叫做"韵基"。(P358)
7、韵部:《韵略易通》第一层分类以韵基为标准,即把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为一类,不同声调的字都包括在内,这样的音类,通常叫做"韵部"。(P358)
8、小韵:《广韵》第三层分类是同音字组,一韵之内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划为一组,这样的同音字组通称"小韵"。小韵与小韵之间用圆圈隔开。(P358)
9、韵摄:它是以韵尾和韵腹为条件归的类。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几个韵系被归为更大的单位,这样的单位在最早的韵图里叫做"转",在稍晚一点的韵图里叫做"摄"。韵摄是很有用处的概念。韵书分韵数目多,不容易记住;用韵摄代表一组韵系,概括性强,便于记忆,便于称说。大部分的韵摄到现代合并成韵系,人们常常以韵摄为单位来说明古音跟今音的对应关系。 (P368)
10、字母:古人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声母的代表字叫"字母"。字母的产生比等韵图还早,先有了字母和"五音""清浊"等分类,才有人根据这些分类方法编制等韵图。唐代有三十字母
系统,宋代有三十六字母系统。三十六字母系统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字母系统。(P370)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40分,每题8分)
1、汉语古音分为几个时期,各期的特点是什么?(P354-356)
一般讲三个时期:
(1)上古音:指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语音。这一时期没有完整的音韵学专着,代表性的语音系统是从《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30个韵部;从谐声字和假借字等材料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不少重要的声母现象。
(2)中古音:指的是魏晋到晚唐五代的语音。这个时期有音韵学的专着,即韵书和等韵图,其他包含语音现象的材料也很多。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3)近代音:它包括宋元明清时期的语音。这一时期共同语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共同语的中心基础方言变了,河南洛阳开封音的地位被北京音所取代。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
2、《韵略易通》各层分类的标准是什么?(P358-361)
第一层分类以韵基为标准,即把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为一类,不同声调的字都包括在内,这样的音类,通常叫做"韵部"。全书共分二十韵部,分别以"东洪""江阳""真文""山寒"等作韵目。
第二层分类以声母为标准。该书音系有二十个声母,用一首"早梅诗"二十字作声母。各韵部里同一声母的字类聚在一起都按照这个次序排列。
第三层分类以介音为标准。每个声母下边所统的字,如果分别具有不同的介音,就分为不同的组。这种声母韵母都相同而包含不同声调的字群,音韵学上没有专用的名称。
第四层分类以声调为标准,这一层就分到了小韵。该书的声调系统表面上是"平上去入"四声,但是平声里边隐含着阴阳的区别,阴平与阳平字之间有一个小圆圈隔开,实际上有五个声调。
3、反切系联法的基本方法是什么?(P363)
(1)同用:几个反切共同用一个上字,则这几个被切字的声母属于同类。几个反切共同用一个切下字,那么,这几个被切字属于相同的韵类。
(2)互用:两个字互相作对方的反切上字,是切上字的互用。每对互用的反切上字一定属于同一声母。两个字互相作对方的反切下字,是切下字的互用,每对互用的反切下字一定属于同一韵类。
(3)递用:三个以上的反切,每个被切字依次作另外一个反切的切上字,是反切上字的递用,这些递用的反切上字一定属于相同的声母。三个以上的反切,每个被切字依次作另外一个反切的切下字,是反切下字的递用,这些递用的反切下字一定属于相同的韵类。
4、和三十六字母比较,《中原音韵》的声母有什么重大变化?(P452-453)
(1)全浊声母消失,原全浊声母字变成了清声母字。变化的结果跟现代北京话基本一致,如浊塞音和塞擦音的清化以"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为特点,浊擦音一律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2)舌上音知、彻、澄跟正齿音的照、穿、床(部分)、禅(部分)合流,成为卷舌音声母照母(zh)和穿母(ch)。
(3)轻唇音"非敷奉"三母合一,都变成f。
(4)喻母的全部和疑母的大多数字并入影母,即变成了零声母。
5、宋词押韵的特点和依据是什么? (P424)
宋词押自然韵。当代学者对全部宋词作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实际的韵部数目比唐代古体诗的韵部又少了很多。因为宋词有很多词牌是平、上、去通押而不是单押一个声调,所以宋词韵部一般只区分舒声韵部(平上去合在一起)和入声韵部。舒声韵部有14个,入声韵部有4个。
四、说明下列诗词的韵脚和韵部(20分,每题2分)
1、送魏大将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韵脚:戎、雄、中、功。韵部:一东。(P414)
2、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韵脚:中、浓、钟、峰、松;韵部:二冬(其中"中"一东)。(P414)
3、九日登高 司空曙
诗家九日怜芳菊,逐客高斋瞰浙江。渔浦浪花摇素壁,西陵树色入秋窗。
木奴向熟悬金实,桑落新开泻玉缸。四子醉时争讲德,笑论黄霸屈为邦。
韵脚:江、窗、缸、邦;韵部:三江。(P414)
4、望汉阳柳色寄王宰 李白
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
春风传我意,草木别前知。寄谢弦歌宰,西来定未迟。
韵脚:枝、丝、知、迟;韵部:四支。(P414)
5、送卢主簿 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关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韵脚:依、稀、违、归;韵部:五微。 (P414)
6、南乡子·急雨打寒窗 陈师道
急雨打寒窗。雨气侵灯暗壁缸。窗下有人挑锦字,行行。泪湿红绢减旧香。
往事最难忘。更着秋声说断肠,曲诸圆沙风叶底,藏藏。谁使鸳鸯故作双。
韵脚:窗、缸、行、香、忘、肠、藏、双。其中窗、缸、双是江韵;其余是阳韵。
韵部:阳部 (P426)
7、阮郎归·旧时明月 史达祖
旧时明月旧时身,旧时梅萼新。旧时月底似梅人,梅春人不春。
香入梦,粉成尘,情多多断魂。芙蓉孔雀夜温温,秋痕即泪痕。
韵脚:身、新、人、春、尘、魂、温、痕。其中魂、温、痕是元韵,其余是真韵。
韵部:真部 (P426)
8、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桌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韵脚:目、肃、簇、矗、足、逐、续、辱、绿、曲。韵部:屋部 (P428)
9、鹧鸪天·收尽微风 李之仪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韵脚:江、光、忙、长、裳、乡。其中江属江韵,其余阳韵。韵部:阳部 (P426)
10、诉衷情·当年万里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韵脚:侯、州、裘、秋、流、洲。韵部:尤部 (P427)
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法律文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新04-30
《法律文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04-30
《法律文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全)04-30
《法律文书》形成性考核册电大本科04-30
《法律文书》成性考核册作业全部04-30
《法学概论》形考作业04-30
《法律基础与实务》形成性考核册04-30
《法律文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