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中央电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时间:2024-04-30 10:27:47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开展全面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相关的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发展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历了一个很长的酝酿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最早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三讲”(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并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阐述

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就把“三个代表”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发表了重要讲话。2000年10月11日,江泽民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发表了改进党的作风,必须以“三个代表”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2001年1月19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社会生活实际。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具备了理论形态,系统化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1)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

(2)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

(4)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1)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2)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1)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

(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4)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5)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6)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7)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

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  既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  是重要的指导方针和重大的战略思想。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时间

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意义。

2、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

(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

(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意义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革命领袖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

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的组织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2.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的论断

社会主义社会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4.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根本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同富裕;

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必须特别注意发展生产力。

突出地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

突出了社会主义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问题,同时以包括了社会主义要最终达到的目标,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意义

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突出了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突破了长期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4.全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正确认识剥削和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反复强调,必须尽快把工作的重点从革命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可见,马克思主义者向来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有机体及其矛盾关系中,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面临的任务很多,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根本任务,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贯穿着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中落后的社会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生产落后,经济上不去,国家的综合国力薄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难以得到满足。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除了依靠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倡导合理的消费以外,关键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需要我们把集中发展生产力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在此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否则,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就只会变成普遍贫穷。因此,只有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关键,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

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关键是能否体现其优越性。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具有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能使社会生产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持续发展,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更好;二是它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二)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紧迫性

1.从国内看: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使人民共同富裕。

2.从国际看:当前世界处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紧迫性

1、  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  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3、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顺利发展的保证。

三、发展的实质和历史地位。

1.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是时代主题的侧重点;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六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

1.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未来社会区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2.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低级阶段,第二阶段称为高级阶段。

3.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过,“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了再认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二大着重从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两方面来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再次提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物质文明不发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更进了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精神文明的特点。

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报告立论的基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科学的概括。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报告从几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作了全面的概述,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是我们党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以及为了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基本方针、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二)正确认识基本路线新的丰富内涵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这是以科学分析当前国际形势为依据的。

2.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必须坚持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改革的目的来看,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看,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来看,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对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各种具体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坚持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坚持“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统一;坚持全面改革与重点推进的统一。

(3)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获得比较利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按国际市场惯例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平等互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侵蚀的原则。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基本纲领是党的十五大,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具体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从而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实现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目标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与“新三步走”占领步骤

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2年党的十二大肯定了邓小平设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21世纪50年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

(1)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我国目前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全国总体情况来说,巩固和提高目前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第一,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比目前总体小康具有更高标准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地、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

1、  建设创新型国家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成语,牛和老虎的力气相加,比喻力气很大04-30

为什么说不可能是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04-30

牛舌牛成语04-30

1235mm等于多少m714mm等于多少m04-30

第三个字是牛的成语?04-30

王芳同学在做“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实验时,得04-30

关于牛的成语风马牛()()(),初生牛犊()()().04-30

一牛一海是什么成语泥牛入海04-30

如图所示,上端开口,竖直放置的玻璃管内,用长为h的两段水04-30

带牛字的成语--()比喻书籍很多帮帮我!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