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课程内容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如下
一、课程内容的意义。
课程内容的意义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当今,“学习活动”这个术语在课程领域里使用得相当广泛。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倾向于比较广义的方式理解课程内容,即不只是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种取向,使它们之间对立起来,而是辨证的考虑与处理这几方面的关系,使课程内容的内涵同时兼顾学科体系、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学习机会这几方面的因素。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1.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的作用。内容选择必须依照目标,即有什么目标,便有什么内容,让目标和内容取得一致。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需要,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兴趣,对于有效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决定了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因此内容选择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
(3)社会发展需要。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就必须要考虑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需求,使学生在未来的公民生活中能有所作为。
(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
2.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三、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与方式。
1.课程内容的组织有三个比较典型的原则:
(1)连续性。连续性是指课程组织的“广度”(scope)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
(2)顺序性。是将课程内容、学习经验及学习材料,组织成某种连结的次序(order)。顺序性与连续性有关,但又超越连续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使学习的机会建立在前一个学习经验或者课程内容之上,但却是对同一课程要素作更深更广更复杂的处理。
(3)整合性。整合性是把课程当中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以整合由于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以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果。是指课程经验“横”的联系,包括认知、技能、情意的整合与科目的整合。
2.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己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的一贯主张。近年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的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的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然而,这种横向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目前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学校课程表难以安排,学校现有的物资设施也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
(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就一般而言,直线式与螺旋式都有其利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大写三字怎么写04-30
法天象地和法相天地的区别04-30
借力打力是比喻什么04-30
五的第二笔是什么笔画04-30
贯籍是什么04-30
有志不在年高出自哪里谁写的04-30
天上的街市写于哪年04-30
乙加一笔能变几个新字04-30
语文说明方法有哪几种04-30
血溅鸳鸯楼的主人公是谁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