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第4章)

时间:2024-04-30 10:20:38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如下: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

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1) 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 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3) 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4) 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3.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类型

美国学者艾斯纳认为应该确立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类型。

 

二、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1.行为目标的含义与功能

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2.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有关理论。

(1)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

泰勒认为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他提出了课

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这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各领域又分成各亚类。使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

3.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包括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以及系统化、层次化等几个环节。

4.我国对行为目标的研究

 

三、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

其理论源于美国杜威,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倡导和传播。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生成性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遭遇中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而表现性目标则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纬度中。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艺术学概论课程的复习方法304-30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模拟试题及604-30

试论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30

教师评价语言的缺位及补位04-30

艺术学概论课程的复习方法104-30

末位淘汰制何以卡壳04-30

电大《高级财务会计》练习题-实务题104-30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模拟试题及404-30

教育法学课程重难点分析(三)04-30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模拟试题及3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