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
课程类型与结构涉及课程内容的实际组织形式,因为在实际的课程中,课程内容都是通过一定的课程类型和结构表现出来的。课程类型指的是微观的具体课程种类或方式,而课程结构的含义则要广一些,它既包括横向上不同课程类型的组织安排,也包括纵向上同一内容的不同深度。
一、课程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课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首先按照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有优缺点,互为补充。虽然综合课程是以分科课程的改革者的身份出现的,但并不代表着综合课程就可以取代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对于掌握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专业性是综合课程不可替代的,因而,新课程改革强调使二者互为补充,在低年级以综合课程为主,到高年级以分科课程为主,正是考虑到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
其次按照课程组织的重心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强调以知识为重心组织课程与教学,而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为重心进行课程组织。以往的教学实践往往把两者作为完全对立的两种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极端的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而现代各国的教育越来越多地把学科教学、课堂学习与学生的体验与活动结合在一起。新课程改革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种弥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新实验,一会儿我们还要进行重点介绍。
第三,根据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把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前,充实或完善选修制度是各国课程政策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对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须有以下的认识:首先,必修课程强是致力于基础和共同性的课程,而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二者具有等价性,没有主次之分。其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效的学习。
最后,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把所有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显性课程是课程表中列出的课程而隐性课程是课程表中看不到的课程。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学校的物质环境、校园文化、学校组织制度等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程结构
我们对课程结构的探讨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的。横向维度主要指各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组合,而各种课程类型的比例问题一直是课程横向结构讨论的重点。以往我们在课程横向结构上的出现的错误倾向在于偏重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在必修课中又重视工具类和知识类学科,忽视技艺类学科。在新课改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进。为了形成最优化的课程横向结构,长期以来,课程专家们在努力开拓着课程整合的领域。这里的课程整合指的不仅是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
课程的纵向结构指的是课程内容的不同质量在纵向上的结构,目前的课程一般都采用螺旋式的纵向结构,即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或阶段里安排内容相同但深度或广度不同的内容,以便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某门课程或某门课程的一个方面。
三、新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和新时期教育发展所承担的新任务,我国所构建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对课程类型和结构进行了调整。
类型与结构上的变化: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小学以结合为主,初中实行分科与综合两种模式并存;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对新课程结构的调整中,出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注重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它注重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对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了学科界限,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主要包括四个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这四大领域是为了帮助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设定的,并非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不是一定要以这四个领域分别进行,可以以整合的方式进行。比如,有的学校以研究性学习来统整综合实践活动,把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渗透在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之中。总之,在实施过程中要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上,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理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艺术学概论课程的复习方法304-30
试论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30
教师评价语言的缺位及补位04-30
艺术学概论课程的复习方法104-30
末位淘汰制何以卡壳04-30
电大《高级财务会计》练习题-实务题104-30
教育法学课程重难点分析(三)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