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第1章)

时间:2024-04-30 10:20:37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近些年来,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个领域里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澄清,众多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同时,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也为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提供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研究动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总结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本课程的设置也是为满足本专业学生和其他学员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为了更通俗易懂地把有关理论介绍给学员,结合本书的内容还特别编制了录像资料,力求突出重点,实例丰富,有的放矢,生动形象,以适合电视大学的学员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

本书及其录像教材适合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小学教育等本科专业学生学习,

也适合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学习。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明确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首先应

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1.什么是课程

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赛马的跑道。引入教育中具有学习进程的意思,隐喻学校教育中的课业。这个课业可以理解为规定好的计划,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获得的经验?较为常见的说法如,课程是“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有学者将课程的各种含义归纳为四类:即

课程是学科

课程是计划

课程是目标

课程是经验

传统的课程理论中习惯于把课程理解成既定的目标、规划、内容,是那些完全设计好的东西。随着对课程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课程的理解,更加关注过程,关注课程的运行过程。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建构出的、生成出的经验同样是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

因此,有学者提出有一个层次的课程,即,

理想课程

文件课程

理解课程

实施课程

经验课程

一般来说,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实施的过程应看作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

2.什么是教学

教学的概念是教育者所熟悉的,但对教学也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服务于社会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技巧,因此教学被定义为“培养人从事生活和劳动的基本手段”。这种观点一直是我国建国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教学观。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和学习相互交织,密不可分,而且意味着学习者正在掌握所教的东西,“教”对于“学”,就如同“卖”对于“买”,如果谁也不买,就谈不上卖,谁也不学也就谈不上教,所以“教学即成功”,事实上,他是在强调教学是学生已经获得的经验。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学概念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复合体,是不可分割的,是学校教育中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学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从狭义上讲, 教学主要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独立论

包含论

相互影响论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书试图将课程与教学两个研究领域进行适当的整合,从整体上设计和思考课程与教学问题。把原有的课程论和教学论中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研究和认识的整体来思考与设计。因为,从整体看,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因素,以及研究的基本问题等都有许多一致之处,这就使得将课程与教学的一些问题整合起来成为可能。如课程与教学的基础,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等,将这些问题统筹起来阐述,既能简捷地认识与理解有关问题,又能更清楚地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但课程与教学必竟是两个多年来独立的研究领域,特别是教学论在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所以目前还很难将两个研究领域完全整合起来。本书采取的做法是有分有合的方式,一些共同性比较强的内容,尽量将其合并。而一些相对独立性比较强的内容,还是保持课程与教学分开阐述。虽然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处理方式,但它有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

本书在编写时主要是通过在总体上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及其可以相融合的部分加以论述的同时,将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具体问题分别进行阐述。编写体系和结构包括四大部分。第一个方面是绪论部分,这是对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概要式的论述。第二部分是把课程与教学相关的三个问题整合起来阐述部分。第三部分是从课程研究的角度阐述的,是对课程问题的相关内容的具体阐明。第四部分是对教学的基本问题的阐述,这对从事在教学第一线中的学员不仅仅是教学理论知识上的提高,也对以后的实践能力得到启示与提升,有所促进。

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注重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本书及其教学录像教材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并适当介绍了一些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流派。特别是一些著名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理论和观点,如课程论学者泰勒(W. Tyler)、艾斯纳(W. Eisner)等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观点。

二是密切结合中小学改革实践。研究课程与教学问题离不开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分析与认识,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研究和分析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际问题是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任务。本书的写作注意了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比较系统地阐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尽可能地引入一些实例,结合有关理论研究和分析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实例。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编写过程中,正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计并开始实施之时。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是多年来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是将有关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之中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对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必然涉及到新课程的有关问题。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也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鲜活的研究对象。新课程中具体地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中的理论问题,课程与教学论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也为分析了解新课程提供了研究基础。对于理论工作者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与管理者来说,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习和研究有关课程与教学问题是一个难得机会。同时也可以从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提出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有关问题。如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认识等。本书的有关章节尽可能与新课程改革问题相结合,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了阐述,结合有关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也为学习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线索和研究的思路。

三是把有关内容进行适当整合。课程与教学论也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以往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学科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整合发展起来的。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传统学科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学科体系。课程论是近些年发展很快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在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课程论更是一门十分活跃的学科。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在教育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主张两门学科独立的,也就是课程与教学二元独立模式;有主张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的,这就是大课程论模式,在欧美各国和日本是比较认同的观点;有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课程作为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大教学论模式,这是比较传统的观点,我国在九十年代以前由于受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对此观点是比较认同的;有课程与教学既有交融处,也有相互独立之处,这就是课程与教学交叉论模式;有课程与教学之间只是存在联系,而没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这也就是课程与教学二元相互联系模式。理论上的争论和不同观点可能不会很容易地取得一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课程与教学这两个研究领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又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融合。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是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概括介绍,包括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界定、二者的关系、本学科研究的对象以及研究方法。这章是对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问题的简明扼要的论述。通过这种宏观的介绍,使学习者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和了解。这也就是第一方面的所涵盖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第四章和第十四章。是将课程与教学相关的三个问题整合起来阐述的,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评价,在这里课程与教学两大方面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所以从整合角度对此加以论述。

其中,第二章是课程与教学的基础,从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文化与社会学基础和哲学基础三个方面阐述了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及认识和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的依据,为理解和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实施,以及研究课程与教学诸问题的不同流派提出了理论支撑。

第四章是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把课程与教学目标问题整合起来论述。首先是对课程与教学目标基本问题的论述,即课程与教学的概念、意义和类型;接着,着重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种不同取向理论,即行为取向的目标理论、生成性目标理论和表现性目标理论。在课程与教学的不同层面都可以体现出不同的目标取向,对课程与教学几种取向的分析与认识,有助于人们理解具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之中本章还对基础课程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第十四章是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试图将课程与教学评价综合起来进行论述。首先是阐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概念与功能;接着是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与分类;然后重点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四大模式,发及目前比较常用和流行的测验、档案袋评价和课程观察三个评价方法加以介绍和分析。最后对我国目前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发展趋势作以介绍。

 

第三部分是第三章、第五章到第八章。主要是课程问题,从课程研究的角度阐述的,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类型、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及校本课程开发。

其中,第三章课程设计,介绍了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以及发展趋势,并对我国课程设计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接着介绍了课程设计的五种不同取向,即学术理性主义、认知发展、人本主义、社会重建和科技这五种不同取向;最后,介绍了课程设计的四大主要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和自然设计模式,并相应地对这四大模式加以评价。

第五章课程内容,首先是对课程内容加以意义上的确定;接着论述了课程内容的选择,着重介绍了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和影响因素)和原则;最后,论述了课程内容的组织,介绍了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以及课程内容呈现的三大相互对应的组织方式。

第六章课程结构与类型,首先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包括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接着介绍了课程结构,即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现的新课程的结构与类型,并着重介绍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

第七章课程实施,首先是对课程实施定义的界定及其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接着从改革本身、学校内部、学校外部三方面介绍了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最后介绍了课程实施的不同层面和水平,并针对有效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上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问题与策略进行了分析。

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对课程管理的基本问题加以确定,即课程管理的概念、意义与作用以及我国课程管理的概况;接着结合实例介绍和分析了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混合型三种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的优缺点,并对我国课程管理的发展作以介绍;最后介绍了我国目前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这其中从校本课程的概念、特点、以及意义上着重介绍了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及方法(即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并结合我国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实例作以介绍与分析。

 

第四部分是第九章到第十三章。是教学理论的几个问题,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第九章教学过程,首先是探讨了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其一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重新认识——即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其二是总结了教学过程的四大功能和教学过程的特点。第二,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的探讨,并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加以重构。第三,主要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这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决定条件。第四,从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加以确定,即教学过程的六大阶段。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常运用的。最后,揭示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

第十章是教学模式与方法,首先是介绍了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基本问题,如,教学模式的概念、结构、功能(即作用)以及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的概念、分类、发展趋势;其次是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介绍了在常见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教育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国内外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最后,介绍了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时所应遵循的条件,以求能够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十一章是教学组织形式,首先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功能、历史演进的介绍;其次,分析了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发展与特征,并对这种我国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作以分析,另外,还介绍了个别辅导、现场教学以及复式教学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并对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在使用时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加以分析,而且还针对我国目前的教学实际对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加以阐明。最后是对课堂管理策略的阐述,分别通过课堂时间、课堂气氛、课堂问题行为方面的管理策略上的分析论述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第十二章教学手段,首先仍是介绍了教学手段的基本问题,如教学手段有本质、历史发展等,并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接着介绍了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分类及教学功能,以及这些教学手段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最后对目前比较研究较多及应用较广的现代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和个别特性作以介绍,并对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运用的形式加以阐述,希望能为各位学习者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帮助。

第十三章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艺术的概念、特征、功能作以简要介绍;其次,介绍教学中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的作用、特点、类型以及提高技巧;接着介绍了导课和结课的艺术的基本特点及导课和结课的形式与方法等,最后是对板书的介绍,在对板书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加以认识基础上对板书的种类做以总结,并结合案例加以具体论述,并高度概括了在书写板书时所应注意的问题,即他的要求;可以说教学艺术这一章中的内容各位学习者在教学实践中是经常使用到的,但在这一方面各位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应用的,一般来说是缺乏理论认知及深度的,而各位学习者学习了这章内容后,不仅可以提升各位学习者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也有助于你们在以后的教学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自身的教学素养。

我们的书中对目前的课程改革虽然在有些理论问题的阐述上难免有些抽象,但在许多问题的论述时都尽可能结合中小学教学实例,特别是引入了一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鲜例子,使其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不过,此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然顾及到了各位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但由于课程与教学论本学科的特点,特别是课程理论方面理论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强的,部分学习者还会认为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所以各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日常的教学实践、教学案例相结合,才能更能深刻在理解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试论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30

教师评价语言的缺位及补位04-30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模拟试题及404-30

教育法学课程重难点分析(三)04-30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模拟试题及304-30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模拟试题及204-30

更新教师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健康发展04-30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模拟试题及104-30

公共管理学课程6-9章学习辅导04-30

公共管理学课程1-5章学习辅导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