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教学模式
本章的重点是在掌握了各种国内外较为常用和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再结合实际能够把教学模式与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本章要求知道教学模式的结构与作用、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发展趋势、教学手段的发展、特征与作用;理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意义、常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原则;运用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简单教学的设计。
首先,是对教学模式的有关知识的介绍。其一,要了解教学模式的概念、特点和结构。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型。它有五大特点:操作性、整体性、简约性、开放性、针对性;它分为五大结构,即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评价,这是我们在下面学习具体的教学模式时的主要阐述体例。
其二,介绍了教学模式的作用,最主要的在于它起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功能,为建立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畅通联系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具体来说,可以从提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与转化教学原理,指导教学实践两方面加以理解。
其三,讲述了国内外教学模式及并加以评价。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是既有国外教学模式的中国化,还有本国各种教学活动方式的提升和概括。主要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集体教学模式。二战以来,在其它国家的教育领域里出现了诸多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等为其主要的代表。学习这些教学模式时大家要在了解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步操作程序,这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
最后是对教学模式改革趋势的论述。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使其呈现以下趋势: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科学化;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其次,是对教学方法的有关知识的介绍。
其一,要了解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其二,是对国内外主要教学方法的介绍。通过总结和比较筛选,把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十种,即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有参观法、演示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有讨论法、研究法。另外,教学方法在当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国外创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新的方法中,有三种在国外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是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在学习这些教学方法时首先要了解其基本概念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在这里我们除了在课本的全面介绍外,还在录像教材中结合实例有针对性在加以分析,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员更深刻在理解了这些教学方法。
其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的原则,即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与教师的特点和现有的环境相适应。在我们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常说要反对注入式,坚持启发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精神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的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注入式教学的主要精神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教育对象,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生吞活剥,不加咀嚼的呆读死记,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精神,既不利于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学生的智慧的发展。
最后,是对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作以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说,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趋势。从教学方法研究的重心看,由“要素研究”向“过程研究”发展;从教学方法的外在表现形式看,教学方法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教学方法体系向复杂化发展;从教学方法的直接价值表现形式看,由一维取向向多维取向发展;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上看,由教学方法被动依赖教学手段向二者积极配合发展。为此要加以了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公共管理学课程6-9章学习辅导04-30
公共管理学课程1-5章学习辅导04-30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五章重难点辅导)04-30
公共管理学课程概念及知识点辅导04-30
教育法学课程常见考点解析(四)04-30
十年寒窗苦读的下一句是啥子04-30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第5章)04-30
艺术学概论课程的复习方法204-30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第9章)04-30
艺术学概论课程的复习方法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