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程 第12章教师心理

时间:2024-04-30 10:20:32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一、简述教师工作的特点。

  教师工作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教师如何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转化给遗传素质、知识状况、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各不相同的教育对象,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精细的特殊工程,有赖于教师长期的、循序渐进地去进行工作。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多种纵横交错的影响因素,引用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充分调动其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成为有用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内容决定其多方面性的特点。

  教师工作虽有明确分工,但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均得到发展的责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素质等都得到提高。教师的工作要面向一个班的所有学生,甚至是全校学生,而不仅是几个优秀生,对有错误和缺点的学生也没有抛弃的权利,要全面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另外,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的工作就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大量的工作要在课堂之外进行,不能仅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还要把触角伸向课堂之外的学生活动。这一切都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具有多方面性的特点。

  3.教师劳动的方式决定其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

  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和学生谈话以及进行家访等,都是个人单独进行的,特别是上课,不可能由两个人同时在一个教室里讲同一堂课。虽然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但每个教师执行起来却各不相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方式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教师虽然也要进行适当的集体学习、备课或科研,但这些活动又都是建立在教师个体学习、备课或科研的基础上,其效果要依赖于教师个人的理解和领会。

  教师工作的个体性,并不意味着凭某一位教师的工作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育、教学任务,相反,要依靠全体教师协调一致的努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不是任何一位教师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全体教师,甚至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因此,教师的工作又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其工作方式是个体与集体合作的过程。

  4.教师劳动的质量决定其工作具有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一般也不可能有固定的工艺过程和技术规范,经常靠教师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加以安排。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教师的劳动成果凝聚和反映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而这一成果是难以精确度量和测定的,成果的表现具有很长的周期性,很难即刻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5.教师劳动的效果决定其工作具有延时性的特点;

  教师的工作,不仅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陶冶其情操,发展其健康的体魄和完美的个性,这一切均不是在短期内可以看到的。因此,教师工作的效果具有延时性的特点。

  二、简述教师的主要角色及其特点。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角色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塑造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是在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成员。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学生如何发展,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2.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这是教师的最基本任务。

  3.教师是学校集体的领导者。

  学生的学习和其它活动都是按集体方式进行的,教师的地位、年龄、知识经验决定了他在学生集体中要负有领导者的责任。教师必须意识到,有效的教学和有效的领导、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有良好的领导作风、品质和才能。

  4.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教师的人格特点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儿童、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理所当然会成为他们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其一言一行都将是学生的表率。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的示范作用,自觉要求自己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表率,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

  5.教师是心理卫生工作者。

  在社会生活中,教师很难保证学生不会出现心理问题。虽然课堂不是心理治疗的场所,但是职业角色要求教师在这方面应当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担负一定的责任。作为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教师或者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支持,或者组织或限制学生的某些行为,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增进全班学生或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角色,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特点之外,同时还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新的特色。在倡导主体性教育的今天,也将为教师的角色带上新的特点。

  在主体性教育中,教师主要起“导”、“导向”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而且要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学习,而且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激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主体性教育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知识传授的中间人角色,即甘为人梯,将知识、学习和思维的方法与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的角色;教师还要扮演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即教师要以科学研究者的角色去观察和研究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实践和运用这些方法;教师还要扮演教练员的角色,教给学生学习的技术和思维的技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情景、设置合适的问题,不断鼓励他们去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此外,教师还要扮演提问者和讨论主持人角色,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讨论主持人的教师在讨论中起观察者、监控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将从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组织和辅导学生去跟信息系统进行交换,使之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去获取知识,求解问题。教师将更多地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运作过程的监控、研究和评价,而且在师生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中发挥更大的协调作用,充当各种关系的主要协调者,教师也将更多地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在学校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观也随之改变。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主动调整自己,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并积极转换、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逐步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

  三、什么是教师威信?教师威信的有何作用?

  威信是“威”与“信”的结合,威的含义是尊严,信的含义指信服。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信誉。它是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积极肯定的关系。

  教师的威信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体,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教育影响力。

  教师威信一旦形成,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为:

  在认识上,学生确信教师的指导和影响的正确性,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导和要求,较容易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从而引发起积极的自觉行动;在感情上,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精神感召力能找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表扬能引起学生愉快自豪的情绪,批评能唤起学生悔悟、自责和内疚的心情;在行为上,威信高的教师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理想的形象,被学生视为楷模,他们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处处以教师为榜样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四、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态度。但对教师威信形成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其自身的主观条件,既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内容包括:

  1.崇高的思想品质。

  在思想品质上有缺陷的教师不可能在学生中向有威信。有威信教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政治信念坚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学生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对教育有高度的责任感、自豪感,工作兢兢业业,诚实开朗,公正热情,言行一致,大公无私等。

  2.优良的心理品质。

  有威信教师都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他们对学生有着深深的爱,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有毅力,有韧性;能真诚地与学生相处,能忍受学生的缺点错误并予以正确地矫正;勇于自责,富有自我批评精神等。

  3.较强的业务能力。

  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善于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口齿清楚,表达能力强,讲课富有启发性,教学效果好,能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师才能应得很高的威信。

  4.得体的仪表。

  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的穿着、举止和情态,他反应的事教师的精神面貌。穿着朴素,举止从容,仪表端庄,不仅给学生一种可亲可近的印象,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举止表现。

  5.良好的“第一印象”。

  学生往往对初次接触的教师特别敏感,充满着新奇和期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如果师生初次见面,教师就表现出较高的教学艺术和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并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就会很快获得学生的敬重。

  教师威信的形成,虽然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主观条件,但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来说,起作用也不是等同的。

  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继续保持、不断发展和提高,也可能逐渐下降,甚至丧失。这关键取决于决定与教师个人在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和业务水平等方面是否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严格要去自己,从而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断提高。

  五、论述教师的一般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特点上。

  教师的认识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基础。具体为: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分配注意的能力;良好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的情感能力具体体现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

  教师良好的意志力主要表现在:明确的目的性与坚定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自制力。

  教师的个性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性格、气质等。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具体为: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关注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2.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计划、控制、调节、检查、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3.教学组织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至少要完成七方面的组织工作:组织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步骤;组织学生注意;维持课堂秩序;组织教材;组织和安排教学方法;组织班集体、团队和学习小组的活动;组织班级活动,课外活动等。

  4.言语表达能力。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工具和手段。不仅直接影响这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接受,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言语和思维的发展,是教师基本的心理品质。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应做到“八戒”和“六性”。

  5.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和改进教育实践。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在反思中学会教学,通过反思才能扬长避短,创造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才能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教学反思的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和比较法。教学反思能力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在学习活动,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师生互动的机制,在反思中不断超越自己。

  六、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教师既是学生行为的榜样,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也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的。教师一旦出现某些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就不可避免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因为教师如果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就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不能顺利地进行;其次会间接地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水平,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2.教师的心理健康会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有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职责,从而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3.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要承受来自环境和成长带来的压力与矛盾。这些困惑、不解、矛盾、压力,难免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有时甚至会因无法排解一些积郁在心的困惑而加剧心理冲突,出现某些心理障碍。这时,教师应随时随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消除疑惑,最终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目标。从这一层面上也可以看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七、论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

  只有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接纳它,喜欢它,教师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心理的辅导者、活动的组织者,才能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

  2.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否稳定,是否积极、乐观,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遇到困难时应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镇静,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

  3.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独立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活动。

  4.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等的相互关系。一个心理发展健康的教师,必须能融洽地协调好这四种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条件。

  5.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的教育环境是不断改动和变化的,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能不断适应这种发展与改变,能接受教育事业中出现的新事物,能够积极改造不良的教育教学环境,不被环境所左右。

  八、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应从教师的个人因素入手,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来促进或维护心理健康水平。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的能力、行为和性格等特点,能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不受他人评价的左右地承认并加以接纳;二是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同,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肯定,可以化消极的工作态度为积极的工作态度,不畏外来的冲击与挑战,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能带着强烈的使命感,愉快而有效地完成。

  2.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教师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他们的大部分是围绕学生渡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有弹性地安排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留给自己一点时间来培养各种兴趣和爱好,使业余生活尽量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多姿多彩。这样充实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既可提高教学工作中的创造性,又可调节情绪,训练体能,滋润心灵,增进心理健康。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紧张不友好的人际关系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压力,会引起教师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教师只有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谐地对待学生,接纳学生,同时不把自己的标准加诸于他人或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尊重他人或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人际互助,才能与他人携手愉快地投入工作、生活之中。

  4.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教师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不免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有时还不免会陷入烦恼和忧愁的包围中。如果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节、疏通,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某些心理疾病。此时只有以乐观的心态来笑对困难,才能有机会重新恢复心理平衡,才能以健康的心态直面人生。

  5.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养自身优良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促使教师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冷静地解决一切不愉快的问题。

  6.保持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需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才能应付繁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保持身体健康必须注意:第一,积极防止大脑的过度疲劳;第二,加强大脑的营养;第三,加强身体锻炼。

  7.学会调控职业压力。

  当教师承受职业压力时, 身心会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职业压力会影响教师的身心活动,身心活动也在影响或改变着职业压力, 对职业压力起着调节作用。具体做法是:一是主动适应环境, 勇于改变自我,采取积极的认知方式。二是善于调节情绪,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

  8.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直接导致产生职业倦怠。从20世纪80年代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延伸到教学领域起,直至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职业倦怠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众多研究发现,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体验到职业倦怠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降低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发挥。

  如何帮助教师减少或消除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可采取下列措施:(1)认知结构重组。(2)时间管理。(3)身体健康。(4)社交技能。(5)班级管理。(6)精神恢复。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不削与不屑的区别04-30

个个和各个的区别04-30

李广为什么称为飞将军04-30

严以律己和严于律己的区别04-30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改为反问句04-30

悬念和伏笔的区别04-30

亮的偏旁叫什么头04-30

含糊其辞与含糊其词的区别04-30

瓜果后面填什么词04-30

的是几声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