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课程知识问答

时间:2024-04-30 10:20:31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第一章 公共管理学导论

  问: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

  答: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的内涵应注意以下几点要义: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问:什么是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政府组织与其它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和行为特征

  问:说明政府失效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答:政府失效理论的主要内容: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这一理论对人的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看成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判断得到质疑。政府失效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的失效;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政府的内部性和政府的扩张性;政府腐败。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单纯依靠市场和过多依靠政府干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2)既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管理和干预,就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3)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体制的改革的顺利进行。

  (4)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的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问: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非政府性、公益性(也可称非营利性,是指其组织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的专业的服务,而不是经营性的以营利为目的。)正规性和专门性。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沟通了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着广泛性、针对性和中介性的作用。

  问:如何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

  答: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精简政府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合理局面。合理设置政府总的原则是:加强综合,强化专业;加强宏观,放开微观;加强质量,削减数量。二是改变非政府组织建立的方式,政府不应干预,而应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观念,由下而上的建立公共组织,并应形成社会运做、政府支持的环境,给予非政府公共组织良好的发展空间。三是营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氛围,并逐渐形成社会机制。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

  问:什么是公共政策规划的原则?

  答:公共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政策规划的原则很多,主要有:公正原则;受益原则;系统原则;权变原则;优化原则。

  问:自上而下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从政府的政策决定出发,考察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时间、实现效果等问题,并分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关系,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缺失。主要表现于:(1)强调中央政府、决策官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作用,容易忽视其他行为者的作用。(2)仅从决策者的目标出发,难以判定政策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因果关联。因为许多政策往往是同时实施的,必须在系统之中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情况。(3)忽视了基层政策执行人员与目标群体采取的各项策略。(4)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有误导或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区分出一个绝对独立的政策制定过程。

  问:自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自下而上的理论模式重视执行过程机关组织间的互惠性与裁量权,重视彼此意见的沟通与交流是值得肯定的,但与自上而下的模式相比则过多地重视了边陲而忽略了中心。

  更为恰当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式是:吸收以上两个理论模式的长处,针对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问: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于权力分配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第三,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执行。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等。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会影响到执行的效果。理解的程度受制于对政策的知晓范围和接受程度等因素。因此,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问:公共政策的合法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公共政策的合法化包括政策的合法性和政策的法律化两个层面的问题。政策的合法性要解决的是政策的制定程序及内容要符合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政策的制定符合法定的程序,这是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化要求,没有程序的保证,政策就可能成为极少数人的个体行为,使政策失去民意。除程序合法外,政策的内容也要合法,即要符合现行政治法律结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政策的法律化要解决的是政策立法问题。政策的法律化包括制定、修改、废止、补充、认可、审查法律等活动,由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部分司法机关来完成。

  问:公共政策的评估障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共政策的评估障碍表现在如下几方面: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目标模糊、分散、冲突等现象,给政策评估带来困难。政策效果的多样性。由于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很多,有时难以预料政策效果的真正性质,因而,政策评估的准确性常常受到限制。政策资源的阻滞性。政策资源从广义来讲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这些资源都可能影响政策评估的效果。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政策是针对政策问题制定的,政策问题是极其复杂的。一个政策问题可能包含另外的未被发现的政策问题,不同的政策问题又可能相互交织。政策问题的复杂性给政策评估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第四章 公共组织管理

  问: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某一特定规模的行政组织内呈反比关系。管理层次多,则每一层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窄;反之,管理层次少,则每一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宽。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窄的行政组织结构呈高金字塔型,是尖型结构;而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宽的组织结构则呈扁金字塔型,是扁平结构。不同形态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

  问:公共组织在设计上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公共组织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职能目标原则,完整统一原则,精干效能原则,法制原则,职、权、责一致原则,人本原则。

  问:请说明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消解对策。

  答: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认知、利益、变革成本、组织惰性、变革的不确定性、习惯性等方面的问题。公共组织变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采取对策,消解反对变革的力量,使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降到最低点。为此,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强弱;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折衷妥协;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

  问:公共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公共组织的未来发展呈现出功能的分化与重合,结构的扁平化,机构和人员的灵活化,工作方式的弹性化,工作单元的团队化,组织系统的开放化,管理取向的人性化,管理机制的市场化,组织的虚拟化等趋势。

第五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

  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机制及管理部门的地位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

  问:怎样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

  答:由于我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时间还很短,公务员制度本身在内容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困难和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努力,从各方面加强和完善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提;解放思想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保证;创新制度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关键;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健全法规体系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保障。

  问: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基本精神包括:功绩主义精神、法治主义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市场主义精神和分权主义精神等。

第六章 公共财政管理

  问:说明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答:1.资源配置职能。指公共财政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并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矫正外部效应和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为了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而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3.稳定经济职能。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等宏观手段,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和功能。

第七章 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政务

  问:说明公民知情权的基本含义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公民知情权也可称了解权和知悉权,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主要包括政治知情、司法知情、社会知情和个人信息知情等几项权利。狭义的知情权则专指公民知悉、获取政府行政信息的权利。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二是政府向社会和公民公开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有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保证政府决策公正,遏制行政腐败;促进公民参与行政,保障公民知情权;简化行政运作环节,提高服务质量。

  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对政府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缺少心理和理论上的准备。国家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政府信息化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政府信息化建设与政府实际工作有分离。网络安全问题。信息资源的开发质量不高。人员素质问题。

  问:政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的决策信息、服务信息、反馈信息、以及政府之间的交流信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除包括对信息内容的管理外,还应包括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决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等活动,特别是与信息内容及其相关资源相关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资金管理和技术规范、标准的管理。

第八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问: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所引发的种种问题是什么?

  答:作为公共部门来讲,仅有效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考虑公共部门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极端地奉行效率至上的评估标准,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效率至上使人们忽视了公共部门的核心价值。第二,效率至上使人们专注于公共部门活动本身,而忽视了其活动的价值前提。第三,效率至上使测评偏向投入活动而忽视其效果。第四,效率至上容易使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问:怎样对待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所引发的问题?

  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作为其服务对象的社会和公众自然成为公共部门环绕运行的中心,社会和公众的意愿与要求是公共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果我们把那些公共服务的对象,即受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行为影响的人比拟为顾客或用户,那么只有当公共服务能满足其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所接受时,才是有绩效的。因而,评价公共部门绩效优劣,主要不是看它投入了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察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社会和公众对这种服务是否感到满意,这就揭示了政府绩效评估上的一种全新价值取向,即用户满意原则。以用户满意原则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最终尺度,不仅是民主政治本质宗旨使然,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公共发展的客观要求。

  问:以用户满意原则评估公共部门的绩效,需要公共部门如何去做?

  答:坚持以用户满意度测评公共部门的绩效。首先,公共部门就必须明确公共管理的具体服务对象,即明确用户的含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尊重用户,时刻为公众的利益着想,并把这种观念上升为组织文化,成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其次,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结构。第三,要建立与用户(公众)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针对用户的需要,设计、提供理想的产品或服务,加强与用户的直接互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用户的期望,并将此信息作为改进工作和管理的方向。鼓励用户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来,在参与过程中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愿。

  问:如何评估公共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

  答:公共部门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大致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评估分析与衡量:

  第一,税负水平。社会团体、企业、公众以纳税形式为自己消费公共服务而向政府付费。于是,在同等程度的公共服务下不同的税负水平,或者在相同的税负水平下不同程度的公共服务,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自然也会有高低之别。第二,受益程度。政府行政的根本目的是要对社会、企业、公众实现其自身所设定利益有所助益。因此,社会公众从行政服务中的受益程度应是衡量满意程度的核心指标。第三,投诉申诉。投诉申诉数量的多少、比率的高低,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行政绩效的优劣。第四,工作效率。效率虽然不宜作为政府绩效的综合性评价尺度,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政府某项具体工作如开会、验审、审批、事务处理之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问:如何完善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

  答:完善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观念;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重视管理者的作用;

第九章 公共管理中的伦理

  问:怎样理解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必然性?

  答:公共管理的伦理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是公共领域的管理,公共领域的特点决定了走伦理化之路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公共管理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固然重要,但如果片面地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忽视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则会导致公共管理的畸形化。同样,公共管理的政治学解释和经济学解释在实践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缺失。事实表明,政府无法在政治与经济职能之间寻求平衡,必须走公共管理伦理化的道路。政治、经济、伦理应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而伦理职能是最终的发展方向。

  问:公共管理伦理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公共管理伦理的结构是指公共管理伦理的不同层次。从公共管理的领域层面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观念形态的伦理意识,实践形态的伦理行为,以及作为观念与行为结合形态或中介的社会的公共管理伦理评价和教育活动。其中,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包括公共管理主体的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公共管理伦理行为是指公共管理意识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活动方式。具体表现于管理作风、管理效果等方面。公共管理伦理评价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依据一定的伦理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政治信念等对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以及管理现状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问: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表现于:行政监督权、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职能的发挥。行政监督权是一种控制权力,它反映的是行政机构的上级与下级之间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命令服从关系,这种关系往往通过指挥、指示、认可或核准、备案或备查、视察、审核、撤销、变更、废止、奖惩、争议解决、行政立法及解释等形式发挥作用。

  行政监察是指为了保证行政责任的实现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监察机关,负责监督行政机关以及公务员的公务行为的活动。审计表现于外部审计与绩效审计两种情况。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绩效审计,都有利于对公共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以利于提高财务绩效,节约资金。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请求该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对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或适当性进行审查的活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悬念和伏笔的区别04-30

亮的偏旁叫什么头04-30

含糊其辞与含糊其词的区别04-30

瓜果后面填什么词04-30

南唐后主李煜代表作04-30

朝庭和朝廷哪个对04-30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改为反问句04-30

坐镇和坐阵的区别04-30

效仿和仿效一个意思吗04-30

逗号和句号的区别和用法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