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与写作所应该追求的境界

时间:2024-04-30 10:18:34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当下时代,尽管市场经济催生着人们普泛的物欲横流,肤浅浮躁,但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和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体现,阅读和写作,始终是一对人们不论富裕也好,贫穷也罢须臾不可分离的孪生姊妹那样需求,那样钟情,那样“爱”不释手。前面例举了古今中外那样多的好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总结和收纳到我们每个读者、每个同学的知识之网中,并且稍作扩充、延伸和列举实例以使蒙教者“心悦诚服”?这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出了一道上上难题——自找苦吃?否。这将是每一位用心于或者说苦心孤诣于文章阅读的“法理”与文章写作的“法则”的人们所内心的呼唤。作为一个不知道是否胜任但肩扛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的我,有责任和义务去“涉其险”,至于能否得到读者诸君的满意那就不是我能放言的了——但愿对大家有所启示。

那么,一篇文章不论是阅读它还是写作,需要达到那些方面的“境界”呢:我认为不外一下几个字——准;活;简;朴;深;新。

首先是“准”。

所谓“准”,就是准确。毫不夸张地说,准,准确,是文章阅读、写作的第一境界,也是基本境界。翻开各种文章阅读写作法之类的教科书,无一例外地不是在循循善诱地阐明这样的“道理”:古人就告诫我们,“一字贴切,全篇生色”,“一字怪癖,全篇震惊”。不论什么类型、何种体裁的文章,首要之义是把要说的话说明白,要将要讲的理阐述清楚,一言以蔽之,就是使读者一看就明白,一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你说的是不是对的。试想,你写一篇新闻报道,连基本的五个“W”(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都交代不清,那么这篇新闻报道非但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引起阅读者的知情混乱;大家知道,毛泽东在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将自己的革命实践都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或者先行做出理论的推演和论述,使任命信服。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把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为“毛泽东思想”——政治的、军事的、哲学的、历史的、文化艺术的等等,可谓无所不包,而据统计,他老人家也仅仅是在《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中使用了不足3000个常用汉字予以阐述和说明,第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就是言之凿凿。著名散文作家徐迟在《地质之光》中用此之准确可见一斑:“李四光用乐观的、十分肯定的语气答复毛泽东的垂询。”这里的“垂询”准确地道出了二人的关系。

第二个境界是“活”。

所谓“活”,就是鲜活,就是生动形象,就是充满生命力。

活,就是要有文采。满篇大白话,一碗“白开水”,是不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也不会实现文章洞慑人心、触发情感、以情感人的目的。对于此,我们的老祖先,“至圣先师”孔夫子就曾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深刻地告诫我们,要想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说话没有逻辑性,写作没有文采感是万万不可的。怎样才算文章“鲜活”?概言之,就是善于运用形象思维,这是首要的条件,没有立体的、全方位的、生动形象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就不会实现文章和文章写作“鲜活”的目标;其次,还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必要的修饰,就像女士出门前的梳妆打扮,不可过浓,有不可过淡,要实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境界,既有“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更要有“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天然去雕饰的美。看吧,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随即可以采撷一朵朵美丽动人的鲜活的“浪花”——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瞑》) ,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等。诗歌的这种语言美和意境美,令人咀嚼不尽,滋味无穷,给欣赏者带来蕴藉隽永、无限丰富的鲜活的美感。

第三个境界,就是“简”。

这里的“简”,就是言少意丰,就是言简意赅,就是简洁凝练,就是用最少的话语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

我们知道,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都与简洁明快为本,特别是追溯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章写作的历史轨迹,更加明确了这样的观点:简洁是要务!古代文人创作“意则期多,字唯求少”的“惜墨如金”的精神和创作史话比比皆是: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之大成的巨著《论语》,细细数来,文字仅仅15000余;影响中国文化和人文思想数千年的《老子》,仅仅有5000字;公认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宏篇伟作的《文心雕龙》、《文选》等都是“咫幅容千里,尺水兴波澜”之作,至今仍是中华名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之作。

实现文章之“简”,既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写作的功力。历数古今文章写作大家大作,无不是在雄厚的写作功力的前提下形成了一种简约明了生动鲜活的写作风格。

第四个境界是“朴”。

这里的“朴”,就是朴素,朴实无华,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文章“华美”容易“质朴”难。真正的“朴”,应该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言希声”,,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像“满招损,谦受益”;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像“环滁皆山也”等等,不胜枚举。做到文章的“朴”,是要经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表达手法的卓越和文字光彩的焕发,全在于质朴。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语)诚哉斯言,可以看出中外写作要领上是共通的。

第五个境界是“深”。

这里的“深”,不是诘屈聱牙的钻文字游戏的深奥难懂,也不是思想的高深莫测,而应该是努力达到一种意境:要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真正的么好的文学艺术的意境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实现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意境实部分存在于画面、文字、乐曲及想象的意象之中;虚部分,即意境之重要或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 第二,实现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中国传统关系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第三,实现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中国美学史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种是“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后者更被看重。“意境”追求天然之美、纯真之美、素朴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郑板桥画竹的特点,是以文人画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子,来寄托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以竹的自然特性来象征高风亮节、正直坚贞的美德。

第六个境界是“新”。

所谓“新”,有着新颖、新奇、创新之义。“文贵新,友贵旧”。为什么文章写作到文学写作时称其为“创作”?就是因为,你的文章是发自你的内心,言他人之未曾言,道他人之未曾语,表前人未有之义。我国古人就曾深刻地指出:文章“惟陈言之务去”(韩愈);“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被毛泽东称赞并亲自手书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就是写出了等上滕王阁后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千古名句,这才是“新”,是新奇之语。

我们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是处处有新意,事事倡导新的时代。作为文章,是人们心灵的呼唤,是引领行为的“指挥部”,更需要创新。创新是文章写作永恒的主题和无尽的追求。

概言之,阅读与写作需要用“心”,全身心地倾注于此。正像爱迪生所说,“阅读之于心智正如锻炼之于身体。”一篇好的文章,绝不会是只有上述所讲的某一种特点,也不会仅仅在一方面有所“造诣”,文章的成功是多方面的集合,是准、活、简、朴、深和新新诸多要素的共呈。只要能够使读者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产生共鸣,或者拍掌击节,或者忍俊不禁,或者不胜唏嘘,或者同悲共愤,都是好文章。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用掌心托起无限,

在瞬间中守住永恒。

——威廉.布莱克

这是诗歌的境界,也是为文章的至高境界,让我们虔诚之心不懈地追求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教育心理学课程 第10章品德的形成04-30

新编电大《人力资源管理》学习辅导(2)04-30

教育心理学课程 第11章教学心理04-30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第七章 教育策划与学校发展04-30

新编电大《人力资源管理》学习辅导(1)04-30

课程与教学论平时作业讲评(1)04-30

公共管理学课程案例分析104-30

教育心理学课程 第6章学习策略04-30

邓论论述分析复习材料204-30

教育心理学课程 第9章学习动机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