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第三章乡村初级社会群体

时间:2024-04-30 10:16:39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1.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体就是社会群体。

  特征:

  群体成员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一方面是说人类的群体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本能的行为。人类的群体活动是为适应外界环境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群体的社会性还表现在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与角色。他们各自的角色和角色所要求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标准。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规范性

  任何群体要维持其生存、发展和维持其成员间的关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协调人们的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共同利益得以实现,这就是群体规范。群体的规范是群体成员必须要遵守的,它使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得以协调进行,并使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与利益得以实现。

  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感

  归属感,又称群体意识,就是成员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一旦群体意识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体之外的人有了明确的区别感。

  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

  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保持着经常性的交往关系。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彼此了解并有着共同利益和感情关系为基础的。这些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交往。

2.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特征: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小。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虽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一般都是两人以上至几十人的小群体。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在初级社会群体中,一般不采用严格的规章、法律、制度等正式社会控制的手段来维持关系,成员间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是,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的。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初级社会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之间可以直接交往而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时期的交往中,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而必须会形成多种关系。在这种多种角色中,其成员并没有严格的分工。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初级社会群体不仅能熟知每个成员的愿望与要求,而且能把满足成员的愿望与要求放在首位。

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初级社会群体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性的摇篮,是一个人通向社会的桥梁。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初级社会群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第二,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生理需要、劳动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等。这些需要大部分都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满足的。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一是正式控制,另一是非正式控制。一方面,正是初级社会群体教给了人们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那些思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一个社会稳定就是靠着其广大社会成员接受了这些价值观和规范来维持的。另一方面,初级社会群体也是社会能统率其广大成员的重要群体形式。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对社会组织的影响作用。小群体对社会组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组织的稳定、工作效益及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当这些小群体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时,初级社会群体可以协调和促进组织的稳定的发展。相反,当这些小群体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则初级社会群体不利于组织的稳定的目标实现。

4.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 夫妻关系;

  第二, 亲子关系;

  第三, 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 婆媳关系;

  第五, 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5.乡村家庭结构的涵义与类型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第一,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这反映了一个家庭规模的大小。第二,家庭由哪些成员组成,这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状态。第三,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这既规定了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趋向,又反映着家庭的不同特点。

  第一,核心家庭,也称小家庭,它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或未婚配的子女构成的家庭。

  第二,主干家庭。它也称直系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等组成的家庭。典型的主干家庭是三代家庭。

  第三,联合家庭。它是由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两个(或多个)核心家庭或准核心家庭的联合。

  第四,其他家庭。还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形式。

6.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功能:

  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

  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10.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

  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

  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

  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

  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

  (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

  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

  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

  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 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

  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

  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包括其他功能在手段和作用上的扩大。

  (1)家庭拥有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迅速增加。

  (2)家庭获得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时空领域大为扩展。

  效率化是指乡村家庭发挥功能讲究时间性和追求效益的倾向。

  扩大化和效率化是乡村家庭功能变化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扩大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数量状态,效率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质量状态。

11.家族的涵义、特点

  所谓家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父系亲族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群体。

  特点:

  第一,家族是一种历史现象,最终将走向衰亡。

  第二,家族的形成既与人们的血缘关系有关,又与人们的地缘关系有关。

  第三,家族虽然也会举办一些公益的事,但总的说来表现和反映的是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12.家族的功能

  正功能:

  第一,家族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家族通过一定形式的教育与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习惯、传统、观念,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共同生活与人们的共同利益。

  第二,家族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

  家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群体,它通过一定仪式、文化娱乐和游戏活动等反复不断地教育儿童,就会使他们逐渐地形成对具体事物与行为有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有造成或反对的态度。

  第三,家族有助于个体完成社会化

  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看,一方面,个体作为社会化的客体,受到社会的影响,从而被社会化;另一方面,被社会化的个体也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他又成为社会化的主体。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负功能:

  冲击了党政基层政权。村级政权是党和政府在乡村的基础组织。有的族长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摆布村干部。另一方面,家族往往被一些村干部当作工具加以利用,直接导致干部队伍中家长制、终身制、一言堂等不良风气的滋生。

  干扰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感受到启用本族人和亲属进厂做工对生产经营带来的便利。出于对致富之道的垄断,必然导致对技术的垄断,封闭和保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些乡村企业,又阻碍了跨地区经济组织的联合,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特征。

  阻碍乡村法制建设的进程。在有些地区,家族族权有时成为与国家的行政、司法权力相平行的一种权力,甚至以族规代替国法。对违法犯罪分子不是诉诸法律而是以族规来惩处的事例,在当前乡村生活中屡见不鲜。

  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在乡村特别是一些偏僻地区,改嫁、离婚、老年人再婚被视为耻辱,见不得人,个人婚姻不以情感、幸福为目的,须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须以家族利益为前提。

  干扰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传宗接代人生价值取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深远,甚至影响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一些思想觉悟不高的村干部为了壮大本族势力、削弱异族势力,通常在政策的执行上偏袒一方。

  同计划生育工作一样,殡葬改革工作步履维艰。

  禁锢了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家族中,族长一支一派一房,是层层统治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关系,甚至连权利、义务、地位、消费水平也存在不成文的等级。家族的排他功能导致人们在观念上产生懒惰、自大的思想。

13.邻里的涵义、特点

  邻里是以住处为基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相互交往的初级社会群体。

  特点:

  第一, 地理范围小和居民间有直接交往,形成了邻里彼此之间比较密切的社会关系。

  第二, 邻里之间在生产与生活上守望相助、共同生活。

  第三, 邻里这种群体是自然产生的,并且相互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全靠彼此之间的信任而建立。

  第四,邻里是变动的,而非固定的。

14.邻里的社会功能

  (1)生活上互相帮助和服务的功能;

  (2)生产上互相帮助的功能;

  (3)相互交流感情的功能

  (4)人际间相互影响的功能;

  (5)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6)调节矛盾和纠纷的功能;

  (7)社会治安的功能。

15.家庭的功能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本上都在家庭中进行,因而家庭承担着众多的社会功能。

  家庭主要的社会功能有经济功能(包括生产与消费)、生物功能(包括对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赡养)、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包括劳动能力的恢复与再生产、精神需要的满足)。另外,家庭还有宗教功能等。

  应该指出的是,并不是家庭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上述全部功能,也不是所有家庭都具有上述功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社会的家庭承担着较多的功能。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专门化的部门来承担原由家庭承担的功能,如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组织。这使得家庭的部门功能外移。但是,这些功能并没有完全移向社会专门机构,比如在教育比较发达、学校众多的现代社会里,家庭的教育功能还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也发生了变化。由此看来,时至今日,传统家庭的功能有些已经外移了,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但是家庭不可能将全部功能外移给社会,在某些情况下家庭的某功能还可能增强,这也就是家庭存在的理由。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综合题104-30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第13-15章)04-30

房地产营销学教学辅导(10-12章)04-30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第7-9章)04-30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第10-12章)04-30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第1-3章)04-30

即便和即使的区别04-30

房地产营销学教学辅导(7-9章)04-30

望远镜是谁发明的?04-30

与“事出有因”意思相近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凡事发生一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