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

时间:2024-04-30 10:16:37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1.社会变迁的涵义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其内涵包括:

  第一,社会基本形态的变迁,它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

  第二,社会基本结构的变迁,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社会职业结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化。

  第三,日常生活和人的行为模式的变化,它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日常生活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动因

  第一,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指人们以何种方式组织生产、获得产品并进行分配和消费。

  生产关系的变化也直接导致社会变迁。当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成为必要。生产关系的调整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且促进社会变迁。

  第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指出了科学技术进步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一般是指人类在处理其同自然界的关系时使用的技术手段,它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表现为效率的提高和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最根本的角度来看源于科学技术创新,但是对于未能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的社会或国家来说,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或手段。

  第三,人口的变动。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条件。人口的变动也会给社会变迁带来重要影响。

  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某一社会经济区域常要求一定数量的人口与之相适应。适度人口论强调了自然资源同人口的适应关系,并指出人口过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口质量(或素质)的变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人口变动不但通过一般的数量和质量因素对社会变迁发生影响,也具体地通过人口结构因素对社会变迁发生着复杂影响。

  第四,环境的变化。环境是与人类的生存和活动相关的、构成其外部条件的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总和。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是导致人类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变化的基本原因,也是人类社会变迁的最主要、最原始的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所有外部社会因素的总和。

3.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和内容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内容:

  第一,经济现代化。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现代化是以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为特征的,它包括生产手段的革命性变化和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第二,政治民主化。民主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但这种民主并不意味着无休止的利益争斗和低效率,而是以制度化和效率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现代民主是以效率为特征的,政治现代化是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

  第三,组织管理的现代化。现代组织管理则强调合理的分权和明确的规则,并通过受规划约束的分权实现组织运行的高效率。现代管理的突出特征是科层化。

  第四,城市化。在现代社会中,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劳动人口及其家属也向城市转移,于是城市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第五,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现代社会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追求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动力,人们倾向于科学的、实际的态度对待生活,从而表现出世俗化特征,即人们的生活不再由“神圣的”理念来支配,而是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

  第六,人的现代化。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消费者。没有人的现代化,也难有社会的现代化。

4.社会趋同论

  社会趋同论是一些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的学者在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时表达的一种观点,是反映各国社会现代化的共同点的理论。

  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各不相同,甚至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只要这些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就会经历同样的过程,这就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组织管理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日常生活的世俗化。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展,不同的国家在上述诸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即表现为趋同。

  但是,社会趋同论也受到一些批评,一些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并没有支持社会趋同论的观点。各国的现代化的过程中会出现某些相似特征,但同时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认为社会现代化就是后发展国家向发达的西方国家看齐的全盘西化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同时,认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会走与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路也有失片面。

5.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它是关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解释。

  阿根廷学者普雷毕什于20世纪40年代末就提出他的发展理论。他认为,世界是一个经济体系,它由核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边陲(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前者通过不公正的贸易剥削后者,是导致后者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另一位学者弗兰克把普雷毕什的“核心”称为宗主,把“边陲”叫做“卫星”。他认为,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宗主----卫星”关系不仅存在于世界层次,即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于每个卫星国内部。

  不发达国家有如下经济和社会特征:其生产部门的兴衰以核心国的兴趣和需要为转移,核心国感兴趣和需要的部门比较繁荣,反之则萧条;经济上呈“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门是核心国经济的延伸,与核心国经济联系不密切的部门相当落后;与二元经济结构相对应,不发达国家呈明显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中的富裕社会与农村中的贫穷社会并立共存;在国际贸易上,依附型不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等等。

  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应当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阻止西方贸易、技术、跨国公司、教育与思想的侵入,自力更生。

  依附理论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承担责任,发展中国家要现代化必须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

6.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和规划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倡议和行动。

  可持续发展是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着眼的,但它又涉及到人类发展的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传统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增长的代价和“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第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以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更是政府和民众面对的中心任务。

  第二,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议题。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不但为自己建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也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第三,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恶劣的社会环境会给发展带来阻力。

  第四,可持续的人口发展。人口的过度增长及其生存压力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7.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特点

  第一,缓慢的发展。

  由于我国乡村缺乏足够强大的动力,加之人口众多、经济落后、传统文化浓重,再加之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相当迟缓。

  第二,现代化进程不平衡

  由于历史传统及地理的原因,当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仍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另外从同一地区来看,近城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快于远城乡村。从而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呈现复杂的不平衡格局。

  第三,现代化不协调

  如前所述,社会现代化是包括众多内容的社会变迁过程,各个部分之间既可能协调,也可能失调。由于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迟晚,80年代以来的乡村现代化又是以发展经济、放松对乡村的管理等形式出现的,因此,乡村社会现代化表现明显的不协调。经济现代化进程较快、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进展明显,但政治民主化较为迟缓,乡村居民价值观念也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

8.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经验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

  发展乡村工业,建设小城镇。发展乡村工业是我国乡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选择适用技术,解决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过剩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乡村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基本采取了“适用技术战略”。

  所谓适用技术(或中间技术)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吸收较多劳动力,它占用资金不多又易于掌握,因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就业和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

9.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教训

  传统发展战略的影响深重。由于我国乡村是在一个相对贫困的基础上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因此,改变贫困面貌就成了乡村干部和居民的首要选择。在尽快致富观念的催促下,乡村干部和居民千方百计尽快增加经济收入,而较少顾及逐利行为的长远影响。

  社区变迁的自发性。由于某些乡村基层政权组织涣散,对乡村的管理乏力,导致乡村社区发展中的无序状态。乡村小城镇及村镇建设缺乏规划,乱占土地,各自为政的现象大量存在。

  乡村社会的有序性低。现代社会是靠共同的规则约束的有秩序的社会。许多乡村地区的居民在解脱了集体经济式的组织管束后,很快恢复了小农所固有的散慢性和自由放任。由于村组织的涣散,缺乏对乡村居民的事例力,所以一些乡村的散乱现象严重,组织程度极低,一些乡村处于无序状态。

  一些乡村地区对教育的急功近利式态度,包括对子女受教育权利的漠视和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拒斥,也是缺乏现代意识的表现。

10.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迫切任务

  发展经济与乡村工业化。发展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是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

  乡村城镇化。我国小城镇的建设缺乏规划,发展水平较低,这是小城镇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城市和乡村的中介,成为乡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对乡村的现代化起带动作用。

  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乡村现代化需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民主政治就是要逐渐消除封建主义的权力传统和独裁现象,吸收乡村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决策,吸引他们参与社区事务,建设有凝聚力的新的乡村社区。在乡村居民中树立崇尚科学、相互支持和集体主义意识是我国乡村社会现代化和乡村居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11.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支持条件

  积极的乡村政策。要有效地推进乡村社会现代化,需要积极的乡村政策的支持。所谓积极的乡村政策是指有利于乡村发展的政策。

  乡村政策包括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积极的经济政策要求政府制定保护农民利益、促进乡村发展的政策。

  乡村居民的艰苦奋斗。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居民的众多和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落后构成了乡村社会现代化的重大障碍。

  乡村的发展必然主要依靠乡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从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看,依靠社区内部力量是社区发展之关键,也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望远镜是谁发明的?04-30

戊戌变法又称为什么04-30

下列有关水生群落演替的说法中哪个是错误的(单选1分)A04-30

蒙娜丽莎作者04-30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04-30

焚书坑儒是谁干的04-30

徐光启发明了什么04-30

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的区别04-30

天体是什么意思04-30

芳环与苯环的区别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