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现代农业新技术》教学辅导:第九章 高致病性禽

时间:2024-04-30 10:14:13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第九章   高致病性禽流感与炭疽的综合性防控

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  田克恭研究员

一、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综合性防控措施及疫情的处置;炭疽的防治措施;

2.理解禽流感病毒的致病特点;禽流感的临床表现;炭疽对动物与人的致病性以及诊断;

3.了解禽流感的基本情况;炭疽的病原、流行病学以及公共卫生影响。

二、本章重要内容

高致病性禽流感综合性防控措施及疫情的处置

一、禽流感的基本情况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感染或疾病综合征,该病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亚临床型、轻度呼吸道型、产蛋降低型及至急性高死亡率型等。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是禽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烈性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播快、死亡率高,有时可引起高达100%的死亡。

二、禽流感病毒的致病特点

1.禽流感病毒的多型性和易变性

2.自然宿主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3.传播途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禽流感的临床表现

1病鸡常见临床症状:极度精神沉郁、呆立、闭目昏睡;鸡冠与肉髯水肿、发绀;腿部皮下水肿、出血;产蛋量急剧下降或停止,产软壳蛋或畸形蛋;鸡冠与肉髯出现淤血、发绀。

2病死鸡常见剖检变化:皮下水肿;肌胃和腺胃黏膜出血、溃疡;肠道淋巴滤泡出血、坏死;卵黄充血、出血;病死鸡肝脏出血,可见白色坏死点;胰腺出血、坏死;输卵管充血或出血,输卵管内积存大量粘液。

四、综合性防控措施

1.严格引种检疫,防止禽流感的传入

饲养场从外地购入新的种鸡时,一定要注意防止把禽流感病毒引进来,造成鸡群的感染和发病。引种时首先要认真调查引种当地有无禽流感疫情以及采取的防控措施(如是否进行了疫苗免疫接种),对所引鸡群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抗体水平。引进以后要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定鸡是健康的,才可引入,确保万无一失。

2.养鸡场及其附近严禁饲养其他禽类及野鸟

禽流感病毒可以造成很多禽类感染,鸡场里除了鸡外,不能饲养其他禽类。此外,饲养员家里也不能养鸡或鸟等,避免给饲养场带来隐患。

    3.搞好免疫接种和综合防控

发达国家的防控措施:

1)不主张使用疫苗,强调对禽流感实施监测和杜绝传入。

2)一旦出现疫情,立即采取隔离、封锁、扑杀等一系列根除措施。

我国主要的防控措施:

1)以免疫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强调对所有家禽100%强制性免疫接种,尽量使所有易感家禽都能通过疫苗免疫得到保护,这种措施对中国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家禽饲养除了集约化饲养以外,农村大部分地区采取散养方式,候鸟在我国很多地方栖息,所以仅靠监测和扑杀防控难度较大,我们采取这种免疫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适合中国的现实情况。

2)目前广泛使用的禽流感灭活疫苗主要针对H5H9两个亚型。

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检测鸡群免疫抗体水平。

4.加强饲养场卫生消毒措施,减少病毒的扩散与传播

如果发现有疑似禽流感病例出现,应立即采取隔离和封锁措施,同时,及时上报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同时采集病料,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确诊。

5.加强监测预警和疫情报告制度

对大至全国范围,小到一村一户,都要纳入有效的疫情检测范围。对监测信息及时整理、分析和发布,用于指导防控。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可疑疫情都要及时报告。

6.加强禽类及其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

对生产企业、运输部门和销售市场都纳入监管范围。

7.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接触活禽的机会

由于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因此,要尽量减少与活禽接触的机会,降低感染的风险。尤其要改变农村人禽共居的环境,改变开放式饲养模式,妥善处理病死鸡和废弃物,改变私自宰杀活禽的生活习惯。

8.及时彻底处置疫情,防止扩散传播

应根据有关疫情处置规范,及时彻底地执行封锁、隔离、扑杀、消毒等措施,任何当事人均有配合的义务。

9.加强生物安全监管

规范研究、诊断和生物制品生产等环节的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和泄漏。

五、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处置

(一)疫情判定

1.诊断方法

血清学和病原学诊断按GBT18936NY/T772进行操作。

2.诊断指标

1)临床诊断指标

a 急性发病死亡b 脚鳞出血;c 鸡冠出血或发绀、头部水肿;d 肌肉和其它组织器官广泛严重出血。

2)血清学诊断指标

a H5H7的血凝抑制(HI)效价达到116及以上b 禽流感琼脂免疫扩散(AGP)试验阳性(水禽除外)

3)病原学诊断指标

a H5H7亚型病毒分离阳性;b H5H7分子生物学诊断阳性;c 任何亚型病毒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大于1.2

3.结果判定

1)临床怀疑为高致病性禽流感

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派出的2名以上具备相关资格的防疫人员到现场临床诊断,认为病禽符合临床诊断指标中a项,且至少有临床诊断指标bcd中任意一项,即可做出本结果判定。

2)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

结果判定符合GB/T18936-2003《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4.3.1的规定,且经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验室进行血清检测,符合血清学诊断指标ab中任意一项,即可做出本结果判定。

3)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

结果判定符合GB/T18936-2003《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4.3.2的规定,且经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只要符合病原学诊断指标abc中任意一项,即可做出本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符合GB/T18936-2003《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4.3.1的规定,且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验室进行血清检测为阴性,但经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只要符合病原学诊断指标abc中任意一项,亦可做出本结果判定。

(二)疫情报告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怀疑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应在2小时以内将情况逐级报到省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经省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立即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三)疫情扑灭

1.隔离

临床怀疑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应立即对疫点内全部禽类实行隔离、封闭措施,指派专人看管,禁止禽类及其产品的移动,对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2.封锁

对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或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必须采取以下封锁措施:

1)封锁的实施

所在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点、疫区实施封锁措施。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检查站,执行对禽类的监督检查任务。将疫点、疫区内所有禽类进行扑杀,并将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禽类产品、禽类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按NY/T766进行无害化处理。关闭疫区内禽类产品交易市场,禁止易感染活禽进出和易感染禽类产品运出。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场地等按NY/T767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2)封锁的解除

疫区内所有禽类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21天后,经病原学检测未出现新的传染源,并经彻底终末消毒和当地动物防疫监督人员审验合格后,由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

3.扑杀

1)一般性原则

扑杀禽应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控和指导下进行。扑杀禽应选择在易于清理、消毒的地点,消毒技术详见高致病性禽流感消毒技术规范》扑杀时要尽量避免禽流出血液污染场地,并对处理场地及时进行消毒。扑杀后的禽应装入防止泄漏的包装封口待运。

2)扑杀方法

二氧化碳无痛致死  先将待扑杀禽装入袋中,置入密封车或其它密封容器,通入二氧化碳窒息致死;或将禽装入密封袋中,通入二氧化碳窒息致死。

扭颈致死  操作者用一只手握住禽体部使其固定,另一只手握住禽头部向一个方向扭转拉伸,使禽颈部骨骼断裂致死。

其它方法  根据本地情况,经过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批准后,采用其它能避免病原扩散的致死方法。

4.无害化处理

    染疫禽、同群禽及其产品、污染物按NY/T766操作

5.人员防护

参与疫情处理的人员作好自我防护和消毒工作

炭疽及其防治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一、病原

1. 分类地位

2. 形态学基本特征与培养特性

3. 理化特性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来源

患病动物及其尸体是主要的传染源。细菌大量存在于病畜的脏器组织,并可通过其排泄物、分泌物,特别是濒死动物天然孔流出的血液,污染饲料、饮水、牧场、土壤、用具等,如不及时消毒处理或处理不彻底,则可形成长久的疫源地。

炭疽病人也是传染来源,但人对人的直接接触传播极为罕见。被污染的环境形成的尘埃、气溶胶及恐怖活动分子施放的炭疽芽胞,亦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来源。

2. 传播途径

动物采食时,接触被炭疽芽胞污染的土壤和饮水或者吃了带菌的骨、肉、血粉等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动物呼吸时,吸入了含有炭疽芽胞的尘埃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另外,炭疽杆菌也可通过皮肤上的伤口造成感染。

人类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染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炭疽杆菌的气溶胶或尘埃以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造成感染。

炭疽杆菌属于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传播媒介包括以食草动物为主的动物、人类等以及被污染了的用品、交通工具、饲料、饮水和土壤。

3. 易感动物

1)自然宿主:各种动物对炭疽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羊、牛、马等草食动物最易感,鹿、驴、骡、骆驼次之,猪、犬、猫等杂食动物再次。野生肉食动物,如狮、豹、狼、貉、獾、貂、鼬亦可感染。

人类炭疽的流行常发生在动物炭疽的流行之后,人对炭疽普遍易感,发病情况与职业、受感染的机会、接触频率和剂量以及病菌的毒力有关。

造成家畜感染的主要原因有:

1)历史性疫源地,家畜在这些地方放牧、饮水会导致新的流行;

2)使用被炭疽芽胞污染的饲料喂养家畜;

3)健康动物与患病动物混养,造成交叉感染;

4)在皮毛加工厂附近放牧或饮水。

2)实验动物:小鼠、豚鼠、猴、兔最易感,大鼠有抵抗力。

4. 流行特征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的高低与炭疽芽胞的污染程度有关。动物炭疽的流行与当地气候有明显的相关性,夏季气候炎热多雨,炭疽芽胞易发芽繁殖,大雨过后洪水冲刷易促成芽胞的扩散;另外,夏季虻、蝇等昆虫活动频繁,也是造成炭疽传播的有利条件,因此,每年的79月是炭疽的高发季节。

人类炭疽按流行病学可分为工业型和农业型,从流行病学角度讲,工业型炭疽不是原发流行型,农业型才是原发流行型。工业型炭疽多发生于从事屠宰、皮毛加工、肉食品加工、畜产品收购等工作的人员。农业型炭疽多见于农民、牧民和基层兽医。

5. 发生与分布

炭疽的分布几乎遍布全世界,在各国又有多发区。不同地区发病率高低与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有关,即在尸体排出物中炭疽杆菌能否形成芽胞以及其后能否在土壤中生长繁殖。炭疽芽胞具有在外环境中长期生存的能力,合适的土壤环境中可持久维持“繁殖体—芽胞—繁殖体”的增殖过程,当达到感染动物的有效剂量时,才能感染在此处活动的家畜。

我国30多个省(市、区)都不同程度地有炭疽的发生和流行。通过对畜间连续监测发现,我国南方以牛炭疽为主,其次是猪、犬,马和羊也有发病;北方主要是羊炭疽,其次为牛、马、驴、骡。

三、对动物与人的致病性

(一)对动物的致病性

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5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的潜伏期为20d。动物炭疽临床表现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或慢性型3种类型。

1. 最急性型:常见于反刍动物,表现为无症状死亡。濒死时常见体温高达42℃,肌肉震颤,呼吸困难,粘膜充血,随即动物间或性抽搐、虚脱、最后死亡。死后血液凝固不良,自然孔出血,尸僵不全。

2. 急性型:常见于马,随感染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摄食芽胞后见有舌炭疽,引起肠炎和结肠绞痛,可见肠炭疽痈,伴有高热和抑郁,腹下乳房、肩部和咽喉部常有水肿。

3. 亚急性型或慢性型:常见于猪、犬和猫,表现为发热性咽炎,伴以喉部、耳下部及附近淋巴结肿胀,精神沉郁,吞咽困难,呼吸加快,粘膜发绀,唇部可见血性水泡,不能进食,常在圈中走动,烦躁不安,最后窒息死亡。也有自愈者。另外,猪对炭疽杆菌的抵抗力较强,不少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只于屠宰后发现有病变,在实际工作中应予以注意。犬常见面颊部或足部生有炭疽痈。

(二)对人的致病性

潜伏期一般为15天,长者可达60天,肺炭疽可短至12小时,肠炭疽也可于24小时发病。

人类感染炭疽的几率相对较低,感染的危险性大约为1/10万,目前还没有人与人直接接触感染炭疽的证据。人类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3种类型。

1. 皮肤炭疽:最常见。病菌从皮肤伤口进入人体,经1236小时局部出现小疖肿,继之形成水泡、脓胞,最后中心形成炭色坏死焦痂,炭疽之名由此而得。病人有高热、寒战,轻症23周自愈,重症发展成败血症而死亡。

2. 肺炭疽:因吸入炭疽芽胞所致。多发生于毛皮工人。病初呈感冒样症状,之后发展成严重的支气管肺炎及全身中毒症状,23天内可死于中毒性休克。

3. 肠炭疽:因食入未煮透的病畜肉制品所致。有连续性呕吐、便血和肠麻痹,23天内死于毒血症。

有时,肺炭疽和肠炭疽可引起急性出血性脑膜炎而死亡。

四、诊断

(一)动物炭疽的临床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并伴有如下3种表现形式之一:

1. 最急性型多见于反刍动物,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达42℃,肌肉震颤,呼吸困难,粘膜充血,随即动物间或性抽搐、虚脱、最后死亡。死后血液凝固不良,口腔、鼻腔、肛门、阴门等自然孔出血,尸僵不全。

2. 急性型常见于马,可见肠炭疽痈,伴有高热和抑郁,腹下乳房、肩部和咽喉部常有水肿。

3. 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犬、猫、猪等表现为发热性咽炎,咽喉部淋巴结肿,犬面颊部或足部炭疽痈。

(二)人类炭疽的临床诊断要点

1. 可疑 具有上述临床症状和致病特点,并且有与被确诊或可疑的动物或被污染环境及动物产品接触的流行病学史。

2. 疑似 临床表现符合炭疽感染的特征,未分离出炭疽杆菌并排除其他诊断,但仅一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支持炭疽感染;或临床表现符合炭疽,有明确的暴露于炭疽的流行病学史,但无炭疽感染的实验室证据。

3. 确诊 临床有符合皮肤炭疽、肺炭疽或肠炭疽的表现,并从受影响的组织或部位分离出炭疽杆菌;或临床表现符合皮肤炭疽、肺炭疽或肠炭疽,并有两种以上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支持炭疽感染。

(三)实验室诊断要点

1.从受影响的组织或部位收集的临床标本分离并证实炭疽杆菌。

2. 其他支持性实验室检查:从受影响的组织或部位的标本经PCR检测出炭疽杆菌DNA;临床标本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炭疽杆菌;经其他公认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如血清学)证实炭疽感染。

五、防治措施

炭疽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又是造成生物恐怖和达到军事目的最可能使用的重要生物战剂。在我国人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中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发生肺炭疽时要按甲类传染病处理。在我国动物传染病名录中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但若出现暴发流行,则按一类动物疫病处置。

(一)动物炭疽的防治措施

动物炭疽的防治要重点抓好以下三点。

1. 综合性防治措施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是防治炭疽的主要措施,要尽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外环境的污染问题。

一旦确定发生本病,应立即按照《炭疽防治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采取措施封锁疫区,隔离病畜,消毒圈舍、用具和周围环境。对炭疽病畜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不放血扑杀,其口、鼻、肛门、阴门等腔道开口均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棉花或纱布塞紧,尸体用消毒剂浸泡的床单包裹,安全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场地进行严格消毒和监控。如就地焚烧,应挖坑垫起尸体,用油或木柴焚烧,焚烧要彻底,以免留下后患。

2. 疫苗免疫接种

要控制炭疽,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外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效和比较容易实施的方法就是对草食家畜,尤其是炭疽常发地区的家畜应每年定期接种炭疽疫苗。通常使用的菌苗包括Ⅱ号炭疽芽孢苗和无毒炭疽芽孢苗。Ⅱ号炭疽芽孢苗适用于牛、马、驴、骡、羊和猪,一般不引起接种反应。注射后24d可产生坚强免疫力,免疫期1年。无毒炭疽芽孢苗是一株弱毒变种,失去了形成夹膜的能力。但此苗对山羊反应强烈,故禁用于山羊。

3. 对病死动物要坚决做到“四不准、一处理”

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人类炭疽的防治措施

1.人类炭疽的预防

在疫区或易感人群,首先应进行疫苗预防接种。我国生产的“炭疽减毒活疫苗”已应用多年,疫苗接种两周后,机体产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可达到保护水平,其免疫持久性可维持一年。

2.人类炭疽的治疗

人类炭疽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杀灭体内细菌,中和体内毒素;抗生素和抗血清联合使用;防止呼吸衰竭和并发炭疽脑膜炎。

抗生素治疗首选药物是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相应的敏感抗生素。敏感抗生素对各型炭疽病人均有效,但对已经释放到血液中的毒素无效。美国CDC推荐的抗生素治疗指导方案为:尽早使用抗生素,首先采用静脉注射给药,病情好转之后改为口服。每12h口服环丙沙星400mg,或每12h口服氧氟沙星400mg,或每日口服左氧氟沙星500mg,连续60d

抗生素与精制抗炭疽血清联合使用对抢救危重病人十分重要。精制抗炭疽血清对消退病人严重水肿、中和体内毒素、降低病人持续高热、恢复心血管功能、缩短病程等方面,均有抗生素所不及的治疗效果。美国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近期研制开发的防治炭疽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已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进入一期临床研究,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炭疽的新药。

六、公共卫生影响

当发现疑似炭疽病人时,应立即对病人隔离治疗。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并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病人周围一定范围内的人员,非直接接触者,应接种炭疽疫苗。接触过污染物品的人员也应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处理污染物品时穿着的防护衣物,应焚毁或高压灭菌。

另外,炭疽杆菌作为生物战剂,可经伤口感染,也可以气溶胶方式经空气传播,气溶胶传播效应大,短期内可使大批人、畜感染,同时还可污染土壤、水源、装备、服装等,人、畜与污染物接触或吸入再生气溶胶可致感染,亦可通过染菌媒介生物感染,一旦使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极大,同时造成极大的社会恐慌。因此,提示我们有必要加强全社会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普及有关防治知识,以增加民众对炭疽的应急反应能力,将其带来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

三、复习与思考

1.阐述高致病性禽流感综合性防控措施及疫情的处置。

2.阐述炭疽的防治措施。

3.禽流感病毒的致病特点以及禽流感的临床表现如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小城镇建设辅导304-30

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04-30

小城镇建设辅导604-30

小城镇建设辅导704-30

小城镇建设辅导404-30

小城镇建设辅导504-30

小城镇建设辅导204-30

が的用法04-30

电大《土地利用规划 》辅导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04-30

电大《土地利用规划》辅导4:农用土地利用规划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