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土地利用规划 》辅导2: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和保

时间:2024-04-30 10:14:13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辅导2: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和保护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和活动的源泉。

  从太阳方向直接投射来的辐射,称之为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接受太阳直接辐射的多少,称为太阳直接辐射强度。

  太阳直接辐射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而被减弱。

  大气透明度和云的年变化对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年变化有很大影响。

  投射到水平面上的天空散射辐射来自整个天空。碧空条件下,水平面上的天空散射辐射强度,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系数,云对天空散射辐射强度的影响也很大。

  太阳直接辐射与天空散射辐射之和称之为太阳总辐射,或简称总辐射。

  在碧空条件下,水平面上太阳直接辐射强度随太阳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即使在有云时,总辐射强度主要地也是决定于太阳高度。因此,太阳总辐射强度的日、年变化,均表现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一致。

  太阳辐射总量是指某一接受表面,在一日、一月、一年或任一时段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它可以分别指太阳直接辐射总量、天空散射辐射总量或太阳总辐射总量。

  绿色植物对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对绿色植物生长发育有作用的辐射波长范围大致在300~750纳米以内,这一部分辐射,称之为生理辐射。

  太阳辐射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很大,因而对作物植株生长量和经济产量都有很大影响,此外,对作物的品质和发育也有影响。

  光饱和点因作物种类、生育时期以及某些农业气象条件而不同。例如,喜阳植物和在太阳直射光下生长的叶片,光饱和点较高。尤其是荒漠植物和高山植物,甚至在中午太阳直接辐射照射下也不会达到饱和点。一些耐荫植物和生长在散射光下的叶片,往往在中午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十分之一或更低的强度下,便达到了光饱和状态。

  作物光补偿点随作物种类、作物生育期以及某些农业气象条件而变动。阳生植物光补偿点可达太阳辐射常数值的5%,而荫生植物可降到0.3%。阳地植物在荫蔽条件下,通过一段时间,它的补偿点也会降低。光补偿点的降低,可以看成是植物对弱光的一种适应。在高温下,呼吸作用加强;光呼吸型作物,在增加光强时,也会使光呼吸增强。呼吸强度的增加,将使光补偿点提高。

  强光有利于作物繁殖器官的发育,相对的弱光却有利于营养生长。

  太阳辐射强度还对作物品质有影响。

  植物对昼夜长短的反应,统称为光周期现象。

  目前,光能利用率是很低的。亩产500公斤的水稻,按经济产量计算其太阳总辐射能利用率只有0.5%;如按生物学产量计算其生理辐射能利用率,也不过2%。因此,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日照条件对人的居住环影响很大。在规划设计中应很好地应用日照原理,合理地确定建筑的朝向、间距以及研究房屋体形和房屋阴影造成的影响,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日照条件。

  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称为日照间距。日照量的标准包括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日照标准的拟定设计因素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一般要求在冬至日中无前后至少有2小时的连续日照时间。

  住宅的朝向主要与日照的时间、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地形等因素有关。

  2.温度条件与土地利用

  植物在整个生命期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生化作用,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从低纬到高纬,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相应地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需要热量多、不耐寒的植物分布在较低的纬度和低海拔处;需要热量较少、比较耐寒的植物分布在较高的纬度和高海拔处。

  在时间上,气温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除了这些周期性的变化外,还有非周期性的变化。

  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具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年变化受纬度、距海远近、云量和雨季等因子的影响。

  在50米以下的近地气层中,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很明显的日变化。气温垂直梯度是指高度每变化100米时,气温的变化数值。

  当土壤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土壤中水分结成冰。冰固结了土粒,使土壤变得非常坚硬,这就是土壤冻结。冻结后的土壤称为冻土。土壤冻结时,冰晶体扩大能使土粒破裂,空隙增大。解冻后,土壤变得比较疏松,将有利于土壤中空气流通和提高水分渗透性。

  土壤解冻时不单是由上而下一个方向进行,往往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两方面同时进行。这是由于土壤深层热量上传使冻土层底部也开始解冻。在土壤刚开始解冻时,由于土壤还未化通,上面化冻后的水分不能下渗而造成地面泥泞,通常称之为返浆,返浆时很多田间作业无法进行。

  对于植物的每一个生命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一般来说,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的范围内,温度每上升10℃,合成干物质的速率增长一倍。实践证明,同样的温度条件下,不同作物的干物质增长量是不一致的。

  对农业生产有指示或临界意义的温度,称为农业指标温度或界限温度。该温度的出现日期、持续日数和持续时期中积温的多少,对一个地方的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品种搭配和季节安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农业气象工作中,重要的界限温度(按日平均温度)有0℃农耕期、5℃作物生长期、10℃生长活跃期和15℃(喜温作物)等。

  当温度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才能完成作物的发育周期。这一温度总和称为积温,它表明作物在其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以0℃为起点温度,0℃以上温度的总和称为正积温,0℃以下温度的总和称为负积温。

  积温有两种,一是活动积温,一是有效积温。这两种积温的计算都用生物学零度为生物学下限温度,是指作物有效生长的下限温度。

  以温度为指标,可把全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在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类型、土壤和适种作物不同。

  3.降水与土地利用和保护

  表示降水特征的变量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

  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水面蒸发速度和蒸发面上的水气压有关。蒸发速度还因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土壤表面的蒸发,与水面蒸发情况不同。它与土壤的结构和土壤水分含量有关。土壤水分的蒸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蒸发发生于土表,第二阶段,土表开始变干,蒸发速度减慢,第三阶段,蒸发发生于较深的土层中。

  有植物覆盖的土表,因植物遮荫,白天土表温度较低,土壤蒸发比裸露土壤小。但是,土壤水分为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植物的蒸腾转变为水气进入空气中,故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多。

  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蒸腾。植物通过根毛吸进水分,然后经输导组织到达叶片及其它器官,再经气孔及植物体表面蒸发到空气中。

  植物的地面覆盖密度、根密度和深度的增加,都可使蒸腾速度加大。

  植物的需水量,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水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从城市分布看,城市往往临近河流或地下水丰富的区域。目前,水资源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城市给水水源可分为地下水源及地表水源两大类。地表水是城市主要的水源。

  城市给水水源保护:应从区域着手,在区域的开发规划中考虑。要对河流、地下水进行常年的监测;对开采是否过量,水质是否污染,进行观测与报告;对流域进行水土保护工作;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时,对与水资源有污染的企业的布置及污水处理的措施严格审批控制。

  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区域范围较大的市域规划中应划定水源的保护地及保护范围。保护区可以分一级、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取水点周围要禁止捕捞、泊船、游泳等。取水点上游100m以内不得有工业及生活污水排入。

  地表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等。

  就人类可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来说,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水资源,但一般可以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来表示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的这三个要素也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一个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与管理,受当地水资源总量的制约。仅有水资源总量还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水量的年际与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是衡量水资源状况的重要变量,也制约着土地利用方式与管理。水质关系到水资源可被利用的程度和用途。

  对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应该是不含传染病菌和有毒物质或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至于致病,再就是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不损害身体健康,最好是含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矿质元素。对于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作物正常生长,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保证农产品品质。

  4.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风经过地表,将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的沙粒吹离地表以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方式进入气流,称为风蚀。

  悬移是指土粒在风力作用下,以悬浮状态在空气中的移动。沙尘暴就是呈悬浮状态的微细土粒,在风的作用下移动很远的距离。

  跃移是指土粒在风力作用下,以跳跃形式在空气中的移动。跃移是主要的土粒移动方式。

  推移是指在风力推动作用下,土粒沿地面以滚动方式进行的移动。

  悬移的土粒细,其沉积物一般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土。跃移或推移的一般是沙粒。

  由沙粒沉积形成的沙丘、沙垄等各种地貌形态称为风沙地,风沙地上的土壤称为风沙土。

  5.风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在气候因素中当属风速和风向对城市规划与布局的影响最大。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等。

  在城市规划布局中,为了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居住区的危害,一般工业区应按当地盛行风向位于居住区下风向,盛行风向是按照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的。

  在分析、确定城市盛行风向和进行用地分布时,特别要注意微风与静风的频率。在一些位于盆地或峡谷的城市,静风往往占有相当比例。如果只按盛行风向作为分布用地的依据,而忽视静风的影响,则有可能加剧环境污染之害。

  为了有利于城市的自然通风,在城市布局,道路走向和绿地分布等方面,考虑与城市盛行风向的关系,而留出楔形绿地、风道等开敞空间。

  除了大气候风外,城市地区由于地形的不同特点,所受太阳辐射的强弱不一,以及热量聚散速度的差异,而会形成局部地区的空气环流,即地方风,如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

  在城市局部地段,当在静风或大气候风微弱的情况下,也会由于地面设施(如散热量大的工业、建筑地区和绿地、水面等)不同,在温差热力作用下,出现小范围的空气环流,这将有利于该地区的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借助于风压或热压的作用使空气流动,使室内外得以交换。在一般情况下,上述两种压差同时存在,而风压差往往是主要风源。实验表明,建筑物高度越高,深度越小,长度越大时,背面漩涡区就越大,对建筑的通风有利,但对其背后的房屋通风不利。

  居住区的自然通风,由于与气候情况、地形地貌、建筑的组合以及其他地面设施的相互影响,情况复杂多变,在规划设计中要分清情况。实验表明,建筑间距越大,自然通风效果越好。

  为了提高自然通风的效果,还必须选择建筑合适的朝向。首先应使建筑朝向夏季的主导风向。

  6.岩石、矿物的风化物质和土地特性

  (1)岩石矿物风化残积物的土地特性

  残积物是指在山地和丘陵区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的物质,因此,这种风化物的性质与其原生的岩石的矿物性状关系密切。

  首先,这类物质一般分布在丘陵山区,地面起伏,具有坡度,易发生水土流失。

  第二,残积物的性质较多地继承了其下伏母岩的矿物学性质,可以按岩石类型把山地分成“石灰岩山区”、“花岗岩山区”、“紫色砂页岩山区”、“玄武岩山区”等等,因地制宜,栽培不同作物。

  (2)沉积物与土地特性

  沉积物包括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风积物等。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都经受了一定

  的搬运,物质疏松深厚。由于这些运积物被分选的程度不一样,从坡积物到洪积物,到冲积物,到风积物,物质的分选程度越来越高,物质的均匀程度增加。根据物质组成,这些运积物可被分为沙质运积物、壤质运积物和粘质运积物。沙质运积物一般分布在河流故道和风沙区,易随风流动,漏水漏肥,保蓄能力差。壤质运积物一般分布在广大的冲积平原和黄土高原,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质,通气透水,且具有一定的保蓄能力。粘质运积物一般分布在河间洼地、扇缘洼地或湖积平原,物质粘重,耕性差,虽然保肥保水能力强,但通透性差,易滞水积涝。

  相对来说,运积物比残积物的地面坡度较小,所以一般不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运积物一般土层深厚,也不存在土层浅薄的限制问题。沙性运积物通气透水性好,春天土温上升快,可栽培对积温要求较高的作物,如棉花;沙性运积物的热容量小,昼夜温差大,栽种瓜果有利于糖分积累;沙性运积物土质疏松,适宜于栽培花生、甘薯和马铃薯等块根作物。粘质运积物质地粘重,土壤的通透性差,不适宜于栽培果树、瓜以及花生、甘薯和马铃薯等块根作物;但它的保蓄能力强,养分含量较多,有后劲,所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类作物还是比较适宜的。壤质运积物质地适中,土壤的通透性和保蓄性能都较好,适宜于各种作物的栽培。

  7.地形与土地利用

  地形通过对地面物质与能量的空间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差异。

  (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由于海拔高度变化引起区域水热条件的再分布,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对农业生产上的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增加,积温减少,生长期相应缩短。

  由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的活动必然减少。

  (2)坡度

  坡度大小也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力。坡地上的物质在重力影响下有向下移动的趋势。降水会造成坡面的水土流失。

  坡度的陡缓不仅直接制约着水土流失的强度,也影响着农业机械化和农田基本建设。

  对于建设用地,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当坡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要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挖土填方,平整场地,修建护坡工程等),则工程投资必然增大。

  (3)坡向

  不同坡向接受太阳辐射的情形不一样,不同坡向的土地的光温生产力不同。

  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南坡因接受较多的太阳辐射,温度较高,因而土地的光温生产力高。但由于光温条件高,蒸发较强烈,土壤水分条件一般较差,水热耦合结果反而使土地的生产力不高。阴坡因为光热条件较差,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土地的生产力反而较高。

  对于人类居住,因为阳坡光照好、温暖而成为建房筑屋的良好场所,阴坡因光照差、气温低、阴湿,不适于居住。

  8.地貌类型与土地特性

  (1)山地丘陵区

  山地与丘陵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土层浅薄,坚硬的基岩埋藏浅,从而限制植物的扎根,土壤的水肥贮藏容量低。土壤含有大量岩屑砾石,漏水漏肥,保蓄能力低,易遭干旱。石质山地一般还有大量岩石露头,影响耕作,因此,一般不宜种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宜于林业或牧业。

  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决策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坡度因素,坡度直接决定了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和土地利用的方式选择,而且也与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密切相关;二是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由于分布具有一定的立体性,类型丰富多样,在土地资源开发时,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和山地立体生态经济系统;三是一般山地丘陵地区存在缺水问题,应根据水资源分布特点,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发治理途径。

  (2)平原

  平原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因此,平原区的土地肥沃,农田基本建设方便,是良好的发展农业的地区。平原交通方便,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也是建设用地的良好场所。平原可分为山前扇形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原等。这些平原又各有其特点。

  山前平原的物质组成及其特征一般是:出山口的扇顶物质较粗,坡度大,到扇的中、下部物质逐渐变细,坡度逐渐变小,面积逐渐变大,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逐渐由山前平原向冲积平原过渡。山前平原一般地面平缓,具有一定的坡降,故地面排水良好,既有丰富的地表水,又有水量丰富、埋藏不深而便于开采的地下水资源,发展农业的水土条件均较为优越,故常为农业集约化生产基地。

  冲积平原: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由于冲积平原的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故均为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和耕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在地质构造的沉降低洼区,由于降水补给而形成湖泊,湖水携带的细泥物质经静水沉积而形成湖积平原。淡水湖泊在我国多为良好的渔业、农业和牧区。如南方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以及北方的白洋淀、微山湖等。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而西北干旱的内陆湖泊由于有盐化特征,因此多用于牧业,或因含盐量过高而成为非农业利用的土地资源。

  滨海平原一般均分布于沉降性海岸,包括河流三角洲与海积平原两种。河流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出海口附近沉积而成,在我国南方降水量丰富的三角洲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由于降水充沛,淡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脱盐良好,且肥力较高,故多为良好的农业垦殖区与海产品养殖区;而北方地区(如黄河的现代三角洲等),由于降水量少,土壤脱盐较差,且淡水资源有限,故其农业开发利用常受到一定限制。滨海平原的开发利用除用于海水养殖以外,主要视其淡水资源和面积等因素而定,一般淡水资源丰富、面积较大的滨海平原,适宜于围垦农用。由于滨海平原往往靠近大城市和工业区,特别是靠近沿海开发区,其开发效益相对较高。因此,对滨海平原、尤其是河流三角洲的土地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意义。

  9.土壤性质与土地利用和保护

  (1)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对土壤性状如养分含量、通气透水性、保水保肥性以及耕作性状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各粒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科学工作者在长期的研究中,根据不同质地土壤的生产性状,结合农民的生产实践,很早就制定出不同质地分类标准,并定出相应的名称。

  197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总结我国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拟订出了中国土壤质地分类的暂行方案,共划分三类十一级。

  土壤质地不同,对土壤的各种性状影响较大。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包括土壤的肥力性状、耕作性状和作物反应的综合反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性状的表现程度都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现将砂质土类、壤质土类和粘质土类三大类土壤质地分述如下。

  (1)砂质土类的农业生产性状

  这类土壤泛指与砂土性状相近的一类土壤,物理粘粒含量<15%。

  砂质土的性状主要有:砂粒含量高,土壤通气透水性好;保蓄性差;土壤中潜在养料含量少,但养分转化快;土温变幅大;早春随气温回升,土温上升快,对喜温作物生长有利,但晚秋容易造成霜冻;砂性土耕性好,宜耕期长,耕后质量好;砂性土大孔隙多,氧气充足,土壤中无毒害物质存在;发小苗不发老苗;砂性土“口松”,出苗快、齐、全;但因养分贫乏容易造成作物中后期脱肥、早熟、早衰。

  (2)粘质土类的农业生产性状

  这类土壤一般指含物理性粘粒>45%者,质地细(粘重),包括粘土以及和类似粘土性质的重壤土和部分中壤土。

  粘质土类土壤性状:通透性差,排水不畅,容易造成地表积水、滞水和内涝;保蓄性强,吸水、持水、保水、保肥性能好,但肥效缓慢;养分含量丰富,但养分转化速度慢;土温变幅小,地温上升下降均缓慢,尤其在早春,气温低、土温不易回升,故常把粘质土称为冷性土;耕性差,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湿涨性强,耕作阻力大,耕作质量差,易起土坷垃或土垡,宜耕期短;有毒物质多,危害作物的根系;发老苗不发小苗。

  粘质土壤的水分管理也不宜大水漫灌,采取喷、滴灌是最好的。

  (3)壤质土类的农业生产性状

  这类土壤在北方又称为二合土。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河间平原以及河间冲积平原上。壤土由于砂粒、粉粒和粘粒含量比例较适宜,故它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克服了二者的不足。其性状表现均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要求,是农业上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由于壤质土砂粘适中,大小孔隙比例分配较合理,保水保肥,养分含量充足,有机质转化也快,耕性好,土壤中水肥气热以及扎根条件协调,发小苗又发老苗,适应性较广。

  10.不良质地土壤的农业利用与改良

  (1)掺砂掺粘,客土调剂

  (2)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

  (3)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

  (4)增施有机肥,改良土性

  (5)种树种草,培肥改土

  (6)因土制宜,加强管理

  11.几种软土地基及工程处理措施

  (1)沙土地基:沙土地基抗液化的工程措施有: ① 打桩基;② 采用深基础,即基础底面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③ 挖除全部液化土层。

  (2)软土地基:可采用桩基、地基加固处理或进行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措施。

  (3)沼泽淤泥地基:不适宜于选作建筑用地;若迫不得已选用,就要排出积水,进行地基处理,或打桩或挖出淤泥直到稳固的地基基底。

  (4)膨胀土地基:建筑在这样的地基上的房屋和道路有被拉裂的危险,埋设在这种地基内的上下水系统,也有被拉开跑水的危险。

  12.土壤构型与土地利用管理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土体中的物质不断发生移动和淀积。引起土体内部物质的分异,逐渐形成了发生层次,不同的发生层次组合便构成了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表土层(A)、心土层(B)、底土层(C)。土壤剖面是土壤最典型、最综合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反映土壤形成环境的特征、土壤类型的特征以及土壤前发育程度等,对土壤的水分、温度以及肥力状况等均有显著影响。

  形成土壤剖面层次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

  (1)母质本身原有的层次性

  (2)成土过程中形成的层次性

  (3)长期耕作形成的层次性

  13.土体构型评价

  在生产实践中评价土壤质地好坏,除了强调表层质地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表层以下心土层和底土层的质地状况,有无阻碍植物扎根和水分渗透的的障碍层次(如砾石层,砂姜层、粘土层、铁磐层、石膏层等)以及它们出现的深度和厚度。

  (2)不同作物品种对土壤质地的适应性不同,大多数作物适合表层为轻壤土,其厚度不少于15~20cm,能达到30cm更好。下层质地为中壤至重壤,以40~50cm为佳。

  (3)土壤所处的环境条件。

  (4)要注意水地、旱地的差别。

  (5)土体构型,特别是粘土层的厚薄与层位,对土壤水盐运动有重要影响。

  14.土壤可溶盐含量和pH值与土地利用管理

  (1)土壤中可溶盐对作物的危害

  造成作物生理干旱、破坏养分均衡、直接毒害作用

  (2)土壤pH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般pH值在6.0-8.5的土壤对大多数作物生长都是适宜的。但也有些喜酸性或喜碱性的作物例外。比如,茶树要在酸性(pH6.0-5.0)土壤上才能生长好,板栗适宜于在微酸性(pH7.0-6.0)土壤上生长。土壤的pH值影响土壤中的某些养分元素的有效性,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土地管理上,对于酸性土壤可以通过施用石灰中和酸性,对于碱性土壤要改碱洗盐;或者是选择耐酸、耐碱品种;施用肥料也要注意pH 值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5.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与土地利用管理

  (1)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来源及其组成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产物。

  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很大。如草原草地土壤的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6%,砂质土不足1.0%,热带土壤则更小一些。在我国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 2.0%。在土壤学中,一般把有机质含量高达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20%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如在一定浓度下,腐殖酸能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减少土壤中农药的残留量和重金属的毒害等。

  土壤有机质不但是植物养分供给的源泉之一,而且它也是保持土壤良好的物理性质的物质。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可作为土壤综合肥力的一项重要标志。

  (3)土壤养分的作用

  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三大营养因素:N、P、K;同时,也从土壤中获取Zn、Mn、Cu、Fe、B等微量营养因素。因此,土壤中这些速效养分的含量影响着植物生长,是土壤肥力水平或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耕地生产力的指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04-30

小城镇建设辅导604-30

小城镇建设辅导704-30

小城镇建设辅导404-30

小城镇建设辅导504-30

が的用法04-30

电大《土地利用规划 》辅导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04-30

电大《土地利用规划》辅导4:农用土地利用规划04-30

乡村社会学学习辅导 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04-30

电大《土地利用规划》辅导1:绪论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