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掌握几个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与依据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与依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社会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实现社会和谐,是自古以来人类普遍追求的社会理想。
从世界近代历史看,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其许多合理的内容,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超越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从中国近代历史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康有为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同之世”,但它是无法实现的幻想。
中国共产党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基础上,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关系做出了深刻论述。1957年2月,他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1989年6月,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要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创造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等等。这些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强调: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主要是: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所必须的。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所必须的。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这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所必须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搞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005年2月,胡锦涛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二,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第三,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九个方面: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为总括,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为了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多方面的举措。其主要是: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第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必须从多个方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首届全国青运会于2015年10月18日在福州、宁德等城市举04-30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2016年里约奥运04-30
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的实例04-30
忠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攒深厚,忠县人民为了打造“半城山水04-30
帮帮忙,2018-综合应用创新题典中点-物理-八年级上-人教04-30
二阶导数怎么判断极值04-30
cauchy中值定理04-30
行列式的值和特征值之间的关系04-30
跟捏意思相近的词04-30
和捏意思相近的词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