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课程辅导1

时间:2024-04-30 10:14:09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一村一名大学生专科开设的课程。课内学时90,5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一较深的了解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也愈来愈显得十分重要。首先,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组成结构要求也愈来愈提高,这就要求在农业生产中生产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的粮食和蔬菜;其次农民对生存环境也有新的理解和要求,各种环保新意识的教育和法规的不断完善,农民需要自己生存的环境更清洁、更优雅,更文明。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借鉴其它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要重视在农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如果不注意环境问题,就会出现食品硝酸盐超标,食品重金属污染(Hg、Cd、Pb、Ni、Cu、Cr等),地下水污染(如硝酸盐等)。也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如温室气体排放等。因此,及时地、因地制宜地在农村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使农业生产走一条健康的道路,这是从事农村工作的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职责,也是广大农民的义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农村资源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与实践,农村能源利用与环境,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标准,清洁生产与绿色食品等内容。

  课程使用教材

  文字教材《农村环境保护》为合一型,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第一版,主编李国学教授。文字教材较系统、较全面地介绍了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内容。

  录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包括习题课、复习课在内共15讲。由李国学教授主讲,

  农业环境

  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或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也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即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的社会环境。而且以农业自然环境为主体。二者均是环境中一部分。农业环境的定义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源、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与生活的环境,包括广大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  

  农业环境主要组成要素

  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要素之和,因此其主要组成要素如下:

  1.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2.水体环境 水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就象大气资源一样,过去人们也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廉价资源。地球表面水资源总贮量还是相当丰富的,尽管如此, 可为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数量确很少,不及0.01%。

  3.土地资源环境 我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资源总量的7%,但却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

  4.聚落环境 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等。

  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污水灌溉;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5.焚烧秸秆;6.社区—庭院垃圾;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8.乡镇企业污染;9.地膜对土壤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

  农业专家指出,要改变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现状,减少化肥施用量是重要方法。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以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可以生产生物有机肥和有机复混肥。肥料中含大量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质,可以提高产量10%以上,并显著改善品质。可作为基肥和追肥施用,从而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并培肥土壤。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下了如下的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件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资源按其存在形态可分成三类:原生性自然资源和次生性自然资源,次生性自然资源又分为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和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两类。

  自然资源按开发利用可分为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工业资源等。农业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对策

  1.给洪水以出路

  其具体办法是: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退田还湖(河)、疏浚河湖,给洪水以出路;加强分蓄洪区建设,退耕还林;在城市建设中,在采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中 ,在倾到垃圾时,都不能侵占行洪河道。

  2.建设节水型社会

  3.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4.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

  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2)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3)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4)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5)调整产业结构;(6)改变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1)推进防治荒漠化工程 当前,我国荒漠化防治重点工程分三个层次:一是国家级重点荒漠化防治工程。二是区域性的荒漠化防治工程。三是示范区建设。

  (2)防治沙质荒漠化主要方法 即植物防治沙、沙地造林种草、工程治沙和综合防沙治沙。

  (3)荒漠化防治技术 目前,我国的植物固定流沙技术、干旱绿洲防护林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径流造林技术、流动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技术、铁路及公路防沙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态农业的建设内容

  1.推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3.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

  4.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1)保护、合理利用与增殖自然资源

  (2)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循环转化

  (3)开发农村能源

  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防治污染,扭转生态恶化;(2)建立农业环境自净体系

  生态农业系统的类型和模式

  1.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

  根据生物的类型、生境差异和生物因子的数量等可将此类生态农业系统以下各种类型和模式。(1)立体种植型;(2)立体养殖类型;(3)立体种养类型。

  2. 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

  根据系统内生产结构的物质循环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2)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3)种、养业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4)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

  3.生物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系统

  (1)以虫治虫的生态农业类型;(2)以禽鸟治虫的生态农业类型;(3)以菌治虫的生态农业类型。

  4.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系统

  5.区域整体规划的生态农业系统

  生态农业的几种实用技术

  1.生态工程技术

  (1)农业的立体种植、养殖技术;(2)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

  2.能源开发技术

  (1)沼气的产生及利用技术;(2)太阳能利用技术。

  3.小流域综合管理技术

  (1)水土流失治理技术;(2)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

  4.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所谓综合防治技术,就是根据病、虫、草危害作物的情况,综合地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技术防除病、虫、草害。主要包括农业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

  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农业废弃物主要是作物秸杆和动物粪便以及生物废杂物等,因农村能源紧张,大部分作物秸杆被作柴烧,使秸杆不能作饲料用或作肥料还田。只有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才能解决农村的“燃料、饲料、肥料”的矛盾。

  6.农业生产资料的生态化改造技术 (1)控释肥料;(2)新型农药;(3)降解地膜。

  农村能源分类

  1.按管理分类 农村能源可分间接能源和直接能源两类。

  (1)间接能源:一般指农用化学物资所包含的能,如化肥、农药、农用塑料制品等。

  (2)直接能源:包含农业生产用能和农村人口生活用能。生产用能,通常指除人力、畜力以外的商品能,如煤、电、气,主要用于农牧渔业生产中的机械用能、农副产品加工用能、乡镇企业生产用能和农业运输用能等。

  2.按形成条件的能源分类 最常见的是按形成条件的分类名称,即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沼气发酵的工艺条件

  1.厌氧环境 产气阶段沼气池内氧化还原电位在-330mV以下。

  2.温度 常温发酵温度不能低于8℃,最好保持在10℃以上。

  3.营养平衡 碳氮比为C∶N=l5~30∶1,投少量微量营养元素,保持pH值接近中性,池内氨含量在0.01%~0.1%,如果氨浓度大于0.3%,会引起发酵菌中毒。

  4.搅拌 常温沼气池必须随时搅拌(中、高温池通热气时自动搅拌),以使沼气池温度、有机物浓度均匀,并及时排除废气,以利产气。

  5.干物质浓度 按发酵温度有不同要求。常温发酵的干物质浓度:冬季10~12%;夏季6%左右;中温发酵5~15%。

  6.接种物 有机物质厌氧分解产生甲烷的过程,一般由五种微生物菌群参加:有机物分解菌、发酵菌、产氢菌、产乙酸菌、产甲烷菌等。

  7.适当的酸碱度 pH值在6.5~7.5之间(可用pH试纸测定),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沼气发酵的顺利进行。如偏酸,可加入适量的石灰或草木灰调节;如偏碱,则加入鲜草、树叶和水调节。

  8.水料比 发酵液的含水量以90~94%较适宜,干有机物质占6~10%,夏天可以稀一些,冬天可以浓一些。

  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工作

  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重点在节能灶具普及和“炕连灶”改建方面;二是农业废弃物能源转换和资源化利用,如秸秆气化、炭化、液化(制取乙醇),人畜粪便沼气发酵和综合利用等;三是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微水电等。  

  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

  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种类可分为物理性(如热和放射性物质)污染源、化学性(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源、生物性(如细菌、病毒)污染源。另外按污染源分布和排放特征可分为点污染、面污染和扩散污染源。

  点污染源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一般都是集中从排污口排入水体;面污染源是相对点源而言,主要指农田灌溉形成的径流和地面水径流;扩散污染源是指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污染水体的途径,如酸雨、黑雪等。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富营养化”是湖泊分类与演化的概念。湖泊学家一致认为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随着水体植物营养物含量的增加,将导致水生生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占据湖泊中越来越大的空间,有时甚至有填满湖泊的危险,这样便使鱼类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缩小。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藻类种类数逐渐减小,而个体数迅速增加,藻类过度旺盛的生长繁殖将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变化。藻类的呼吸作用和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耗氧,能在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从而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问题严重时,常使鱼类大量死亡。

  在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过程中也有可能使某些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为富营养湖,进一步发展为沼泽和干地。

  作物受重金属危害的状况

  1.金属汞(Hg)

  Hg对水稻和小麦的毒害主要表现在根部。根系的生长受抑制,呈褐色,数量减少,干物重下降。地上部分生长也受抑制,有效分孽降低。叶片浓绿,呈现贪青、晚熟。严重受害时,叶片发黄,以致整株植物枯萎。

  2.金属镉(Cd)

  低浓度Cd对植物生长略有刺激作用。浓度过高时植物受害。水稻受害后叶片失绿,叶尖干枯,叶片出现褐色斑点与条纹。小麦受Cd危害后,叶色发黄,出现灼烧状枯斑。叶脉发白,分孽减少,生长迟缓。严重受害时不开花结实,直至植株死亡。

  3.铅(Pb)

  低浓度时对作物危害的症状不明显,当土壤含铅量大于10O0mg/kg时,秧苗叶面出现条状褐斑,苗身矮小。分蘖苗减少,根系短而少,当土壤含铅量为400Omg/kg时,秧苗的叶尖及叶缘均呈褐色斑块,最后枯萎致死。

  4.重金属铬(Cr)

  小麦遭受Cr的毒害后,开始叶鞘出现褐斑,叶片上有缺绿斑点或铁锈黄斑,整个叶片呈黄绿色。经镜检可见叶脉周围的薄壁细胞受到破坏,根部变细,呈黄褐色,最后植株严重枯萎致死。受害较轻时症状不明显,仅生长发育受抑制。

  5.类金属砷(As)

  砷对农作物的营养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生长不良、植株低矮,分孽减少、叶色浓绿。水稻受害后根系生长受抑制,呈铁黄色、抽穗期延迟,不结实率增加。严重则致死。

  控制水体污染的基本途径

  控制水体污染物排放量及减少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等,是控制水体污染的基本途径。如:①改革生产工艺,尽量改用不用水或少用水,尽量不用或少用易产生污染的原料、设备及生产工艺,如采用无水印染工艺,可消除印染废水的排放,采用无氰电镀工艺使废水中不含氰,和争取“零”排放等。②重复利用废水,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量减至最小。如利用轻度污染的废水作为锅炉的水力排渣用水或作为炼焦炉的熄焦用水等。③回收有用物质,尽量使流失至废水中的原料和成品水分离,就地回收。这样做既可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又可大大降低废水浓度,减轻污水处理负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对数求导法的适用范围04-30

人间词话的作者04-30

大船扬起了帆下一句04-30

桃园三结义的主人公是谁04-30

壮丽山河多异彩的下一句04-30

学是独体字吗04-30

秋风吹来补充句子一年级04-30

什么的灾难填空二年级04-30

什么地咬开填空04-30

着是半包围还是上下结构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