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
家庭德育个案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温州市区一个普通家庭对独子12年品德培养状况研究,探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德育问题。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发现和议论一些有共同性的存在问题。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德育 个案研究
一、前 言
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当今,家庭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的全面素质这一社会大工程的重要部分,正日益受到重视。素质教育,德育为首。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是家庭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
本文企图通过对温州市区一个普通家庭对独子实施的德育过程、该儿童德发展状况的分析研究,探讨现代社会儿童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家庭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便对当前家教中最薄弱的环节——德育,提供可供参考的操作经验。
二、研究对象
黄楚楚,男,独子,汉族,1984年1月13日出生于温州市区。祖父、祖父、祖母均为工人,对孙子宠爱;父母是于部,大专文化程度,但父亲较少在儿子身上下功夫。该儿童从小非母乳喂养、习惯性腹泻、常感冒、偏食,10岁前身重均低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但无其他疾患。1岁零2个月即入托,先后换过4家托儿所;5岁入正规幼儿园;7岁半入市重点小学,现为六年级学生,任小队长,校篮球队队员。智商今年测定为115;气质类型为黏液一多血质;性格按性向标准分属中间型,特别自信。 •
三位前任或现任班主任一致评议:进校时表现一般,聪明但懒惰、好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掉落,成绩、表现都只能算班内中下水平。四年级下学期突然转变,以后越来越好,现属班上优等生。
同班同学评议:过去不怎么好,现在进步特别快,表现很好。
三、研究对象品德发展状况描述
13个月前,很听大人教导,去公园时自己拿衣;吃糖时会将剥下的糖纸放入圾桶内。
2岁左右,霸气滋生、渐显任性、 自私、懒床。如一不顺心便又哭又闹;去爷爷家,若说把盛物的草袋留下,死活不肯;若奶奶说拿柑放袋中带回家吃,欢天喜地。叫他把东西分给大家,会拍拍小手说: “完了。”但正直、诚实。自己从床上掉下来,听爸爸责怪妈妈,会主动解释。
3岁开始:小嘴渐变油滑,不分好坏地模仿,有一次竟站到讨饭儿童旁边,学着乞讨。
5-6岁,变得争强好胜,“我长大了要做领导”成为口头禅,出现污言秽语,偷吃甚至爬到老式房顶踩瓦等现象。肯做些自我服务性劳动。
上小学后贪玩、懒散,但对老师尊敬、心地善良。
二年级下学期起,沉迷于游戏机房,对母亲、父亲开始犟嘴,甚至发生因有错误挨母亲一耳光竟猛扑过去、拳脚相加的事,且原已养成的卫生习惯不再保持。在学校,出现替同学抱不平索要报酬,以此钱送交高年级学生以求高低杠占有权的行为。一次单元考试成绩仅74分(因卷面未写名字再减30分),将试卷藏于家中阳台角落不交家长。也曾私下拿同学的50元钱,后因“查风
紧”,慌忙“自首”,但要求教师向家长保密,表示一定改正。
四年级下学期起, 自觉地远离游戏机, 自律性明显增强。对父母特别是对母亲产生近乎崇拜心理,各方面开始迅速进步。目前,德、智、体全面发展,纵使独处教室,听到国歌声,也会自觉起立,敬队礼。
四、分析与讨论
黄楚楚的品德发展轨迹,依其母所言——“走的是九曲桥”,但总方向是不断前进。综观其所受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有几条经验值得重视。
(一)家长特别是母亲的育心思想端正、责任心强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1993年参加第三届们匕京一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黄楚楚母亲从孩子出生后就十分明确子女的培养要以德为先。孩子尚吃奶时,她就在日记中记下自己的誓言:“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宠惯了,会害他。做母亲的要有养子、教子的责任心。否则,就不要生他。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孩子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尊敬长辈、友爱同辈的好孩子。”在儿子成长至今的12个年头中,她不仅坚持写儿子的成长日记,而且常在日记中检省自己的养育方式方法,多次提醒自己:“如果我不按当代青年完美的标准去塑造儿子,那我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品德上”。由于充分认识到“德是成才之本”,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也能看成“是给我机遇、向我挑战”,从而对教好孩子有信心:“孩子就怕不教,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家庭教育思想端正、培养目标明确, 自信心和责任感强,保证了在家教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重在抓儿子的“做人”上。
(二)不断充实、提高自身全面素质
黄楚楚母亲很明白:“自身素质不好,就根本没有资格教养孩子”。为了取得资格,她不仅工作勤奋、为人诚恳、是非分明,而且还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孩子生下后,她比以往忙碌劳累了许多,但她却坚持函授大专课程。日记中有这样的心灵独白:“妈妈拼命地读书,都是为了以后有能力教养你成为有用的人。”面对逐渐长大、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过错行为较多、且又被祖辈宠惯了的楚楚,她要不动声色地发展自己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等,特别要提高自己的由这些能力综合成的“嘴上功夫”。楚楚后来十分明显的转变和进步,她的“嘴上功夫”功不可没:恋游戏机后,她理直气壮地与游戏机房老板争吵,使那些老板不敢再接,楚楚自己说听妈妈讲, 自己心里也害怕。四年级时,孩子一次放学回
现门口地上有一小包化妆品,奇怪地在宿舍楼上楼下一跑,发现家家门,认为“天上掉下地上捡,反正又不是他们掏钱买的”,把近50包化放在塑料袋中拿回,待妈妈回家,兴高采烈地报喜: “妈,今天我们家!”其母问清原委,从直销手段讲到广告作用,从儿子的行为讲到可能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长篇大论,既讲道理,又有孩子闻所未闻的识,楚楚听得痴痴迷迷,一个劲地敬服:“妈妈,你懂得这么多啊!”从子对母亲贴近了,连二年级时拿同学钱的丑事也翻出来向母亲交代。
(三)注意保持家庭内外信息的交流沟通,增强合力作用
传统的家庭教育,大多在家庭范围内封闭式进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孩子犯了错误、特别是较严重的错误时,家长往往抱定“家丑不可外扬”的不向教师、亲友或邻居透风, 因而失去更多的督促力。即使在家庭内统的德育方式也大多是“直流”而非“交流”,即总是由家长来教育孩太允许孩子发言,对家长的说法和做法提出意见。黄楚楚母亲对此有不。她在观察儿子的一些细微处后感到: “今天的‘小皇帝’们智商高,心理的水准远胜于父母当年,传统的德育似乎难以收效于犟牛般的孩子。”对犟脾气的楚楚的德育,促使她感到应努力开拓与保持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她注意从小带孩子去亲友家及公园、小山等公共场所。人托、入学后,更是密切地与儿子的老师们保持联系,明确要求老师“狠心地》己主动配合老师,也要求老师配合家教。对内,提倡夫妻间、父子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教育。如,楚楚4年级时,一天晚上,突然问母亲:每次问你什么,你总很快地说‘是的,是的,’到底是我对什么事都懂对了?还是你没有时间想我的提问,不耐烦而打发我?”儿子的话使做猛然觉得儿子成熟起来了,感叹“大人们的言行(指正确的合乎规范旨常来自孩子未曾染指过的心灵语言。也就是说,孩子常在某些问题上的老师。”从此,原来就较为民主的家风更加民主。家长允许楚楚对大人言行评论、上下两辈相互交流,使楚楚把父母当做知心人。在这样的沟通中,她向我敞开心扉,娓娓陈述着自己心中酝酿着的、憧憬着的许许多多善念。”正因此,才保证了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才有可能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及时教育。
(四)讲究教育艺术:
1、根据孩子争抢好胜的心理特点,抓住关键日进行教育。黄楚楚母亲认为儿子不同生活阶段的第一天,都应该大做文章,抓住关键日进行教育。所以他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上小学的第一天、第一次参加统考、第一次拿到100分、第一次挂上红领巾时,家里都非常看中,煞有介事的对待让儿子产生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2、重视孩子的精神境界,指导注重实效。
黄楚楚的母亲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很敏感。楚楚上学后,在书包里放着幼儿园全体小朋友的合照,说自己想他们。挂不上红领巾,一个人逃跑到幼儿园门口一等就是半天,他想从爱他的阿姨那里获取力量。这是起母亲深感“这么医科有效而只嫩的心灵,竟熔铸了如此丰富的承认情感”,她警告自己:“若我始终以孩子相待,很可能会伤及他的情绪而不利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所以,在指导儿子怎么做人时,她强调实效,毫不吝惜表扬鼓励。不仅孩子迈出的小步成功要表扬,就是孩子能够改正错误也要给予高帽,甚至对孩子犯错以后“下次不再”的廉价保证,也表示相信,并以自己对孩子信守诺言的身教潜移默化孩子,努力说到做到。
4.言行结合,注意分寸。
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过程中,根据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既孩子了解道理,提高道德认识,也要督促孩子道德实践,十分重要,但很多问题上有个度的问题需要把握。楚楚母亲关于“节俭”品行的培养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他们双职工,只一个孩子,经济比较宽裕,但从不让孩子过高的物质要求得到满足,吃得一般、穿得一般,告诉孩子节俭是美德。但不久,她
发现孩子把钱看得很重,贪得些小便宜很高兴,要付出时斤斤计较,就常当他面,整理出大包大包的衣物,赠给贫困的孩子;平时邀请小客人上门,热情招待;在其五年级时,还专门在苍南营溪贫困山区给他找了位“弟弟”,带他去穷山村走访,让他把资助学费交给“弟弟”,还要求他们间定期通信。通过这些行为,让孩子明白:节俭不等于小气。对自己的生活应力求节俭,但帮助别人,则应热情大方,这才是男子汉气概。
五、小 结
古人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从小抓好儿童的道德品质培养,是他们今后能否成人成才的关键一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点更加重要。
(一)家庭教育中的德育, 因家庭教育的早期性、连续性和亲情优势;必然成为儿童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绝对不能忽视。
(二)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适度惩罚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坚持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
(三)家庭教育中德育的成败,与家长自身素质水平密切相关,也与家长能否注意家内信息交流、动员尽可能多的力量参与其中有关。社会大气候至关重要。
(四)对黄楚楚的家庭德育应该说是抓紧的,但就实施过程中父母的参与感及德育内容而言,尚存遗憾;一是实施主要是在母亲。其父36岁得子, 多为迁就。尚喜的是只按兵不动,而未与妻子在教育中唱对台戏,故并未构成教育的障碍。二是德育内容上重视了做人诚实、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文明行为等,而很少对孩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等更高一级的品质有意识培养。这两点是否有代表性,反映了我国一般家庭中的德育视点还欠拔高, 内容应进一步拓阔,尤其应体现面临21世纪这一时代精神的内容。另外,父亲的力度应大大加强。
(五)儿童良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可能出现多次反复的过程,家长应该对之有客观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隔代亲现象难于避免,让孩子较少受到祖辈的无原则庇护和不良影响,是做父母的应理性处理的。
(注:文中引语,均出自黄楚楚母亲所写的楚楚成长日记。)
以师爱化解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恐惧
(一)问题的发现:P在校内外表现反差大
一天早上,正要进校门时,我看见不远处班上一名学生P正对着领她上学的父亲大发脾气,样子很凶,全然不同于学校里那副胆小怕事的样子。印象中,P好像对老师有一种畏惧感,从不敢正面看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上课发言胆怯得很,很少见她
欢快地说笑。P在学校与在校外的表现怎么会相差这么大?
(二)问题的症结:解读P
P进了校门之后,我上前询问P的父亲出了什么事,他说:P在家里很任性,常常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同她母亲对骂对打。我感到P在校内外表现这么大的反差说不定是由什么特殊原因造成的,就把这种直觉告诉了P父,问他:P是不是受过什么刺
激。当时P父也感到纳闷,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只是告诉我:领P上学时,孩子常常一路赌气过来,但一到校门口碰到老师,马上会住口收敛,紧张得不得了。P敢与父母顶嘴,为什么这样怕老师呢?
事隔不久,P的母亲来学校开家长会,特意找我交流意见。她告诉说:P从小到大在家里好像没有受过特别的刺激,要说有的话,在幼儿园中班时倒有一回。那时P是个非常调皮好动的孩子,喜欢拉小朋友的头发和饰物。有一次上课因为扯身边小朋友
的辫子,把人家弄哭了。老师不问青红皂白,罚她呆在厕所里。直到吃过午饭老师想起她还呆在厕所里时,她已经整整哭了两个小时。现在回想起来,P好像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性情起了变化。听完P母的诉说,我猜想:可能是幼年这段不正常的经历深深
刺激了P,导致现在她对学校和老师心怀恐惧;她爱在家里大发泄,也许又跟她在学校里过得不自在不愉快有关。
(三)问题的解决:转变P
1、对策与方案
这样的猜测和分析到底对不对,我心理也没有数。但是,不论什么原因,当务之急是要把帮她消除在老师面前、在学校生活中过度的紧张感。于是,我建议P家夫妇耐心对待其女,多给予鼓励,不要再训斥她,重要的是逐渐消除她潜意识里对学校、对老师的成见和恐惧。
在这方面,我们做教师的需要作出更多努力。既然P是因为过去的老师严厉的惩罚而害怕老师,那么,现在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师体贴她,关心她,信任她,要让她真正感受到师爱。
因此,我准备不让P意识到我在教育她,改变她,那种居高临下的教诲对于一受收过伤害的只嫩的孩子只能是一种压力。我希望通过课堂内外轻松愉快的交往和看似闲聊的交谈,与P 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还打算努力引导学生营造出一种相互体谅、相互鼓励、相互分享的关系。
第一步可以做的是设法使她信任我,在我面前抬起头来;然后,设法使她在我的英语课上主动开口进行对话联系,在我的课堂上轻松起来。在次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他体会其他老师的关爱和信任。
2、方案的实施
第一步:辅导性谈话
师:P,喜欢学英语吗?
生:…………(点头)
师:喜欢张老师吗?
生:…………(点头)
师:张老师不喜欢只看到你点头、摇头,我想听到你的回答。
生:喜欢。
张:那么,张老师问你一个问题。你既然喜欢英语你英语课上积极举手发言呢?
生:……(稍有羞涩,沉默)
师:怕老师吗?
生:……(摇头)
又喜欢张老师,怎么又不见
师:那为什么呢?很多小朋友都会围着张老师说这说那,你却在一边不吱声,
定是怕张老师。
生:(使劲摇头,眼光中流露出委屈)
师:(我本想启发她承认怕老师,再加以疏导。转念一想,对于一个仍很稚嫩的孩子,直截了当地讲理、教育,未免过于正统,反而让孩子感到居高临下的压力)于是我用欢快的语气对她说:好吧,张老师相信你!不管什么原因,张老师希望你下次上英语课时积极举手发言,踊跃与同学、老师对话。张老师还希望看到你笑,因为你笑起来非常漂亮!要上课了,P再见!
生:张老师再见!
整个交谈过程中,P只讲了两句极简短的话。但她的神情鼓舞了我,我原先的分析和估计很可能是对路的。我等待着下一堂英语课的到来,准备围绕“like'’ (喜欢)一词与P展开一段对话练习。
第二步:英语对话练习。
英语课上,“师生自由对话”时,同往常一样,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争着要与老师练习对话。几组对练下来,我自然地走近P,用鼓励的目光期待着她。当她慢慢地将小手伸出桌面时,我高声地与她对练起英语口语。
师:Hello!P!Howareyou?(嘿,P!你好吗?)
生:(轻声地)Fine,thankyou!Andyou?(好,谢谢你!你呢?)
师:Verywell,thanks.Nicetoseeyou!(很好,谢谢。见到你真开心!)
生:Nicetoseeyou,too!(见到你,我也很开心!)
师:DoyoulikeEng[ish?(喜欢英语吗?)
生:Yes.(喜欢。)
师:Doyoulikeme?(喜欢我吗?)
生:Yes.(喜欢。)
师:Thankyou.Ilikeyou,toO
你。喜欢爸爸和妈妈PE?)
生:Yes.(喜欢的。)
Doyoulikeyourmummyanddad?(谢谢你,我也喜欢
师:Ok!Ithinkyourmmnmyanddadalsolikeyouverymuch.YesⅢno?(很好,我想爸爸和妈妈也很喜欢你,是不是?) 生:(歪头笑,想了—会儿)给爸爸、妈妈倒茶,端碗,盛饭,洗碗,整理房间……
师:很好。我相信你真的能做到这些,而且以后不再对爸爸、妈妈发脾气了。要做一个懂爱、讲理的孩子。
第三步:教育性谈话
为此,我又设计一次私下的谈话,碰见P后,“不经意”地和她聊了起来。
师:P,吃过饭了吗?
生:(微笑着点头)吃过了。
师:在学校吃的,还是在家吃的?
生:在外婆家吃的。
师:外婆、外公一定很宝贝你吧?
生:(点头)
…………
师:爸爸、妈妈工作忙吗?
生:(笑着点头)
师:那爸爸、妈妈一定很辛苦。我觉得P 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想想看,怎样分担一些爸爸、妈妈的辛苦?
生:(歪头笑,想了一会儿)给爸爸、妈妈倒茶,端碗,整理房间………
师:很好。我相信你真的能做到这些,而且以后不再对爸爸、妈妈发脾气了。要做一个懂爱、讲理的孩子。
3.实施的效果
那一段时间,我经常与P的父母联系,交流情况,商讨疏导和教育孩子的对策。一个多学期过去了,P同以往大不一样,英语课上经常主动举手发言,还能比较有创造性地与周围的同学表演对话。经了解,这孩子在别的课上也改变了以往胆小怕事的状况,学习的积极性高了,主动性强了,同老师交谈比以前轻松愉快多了。在家里的脾气也有所改进,经常与父母谈论起自己的学校、同学、老师。但是,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她在关心和体谅父母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四)反思与讨论
这个孩子身上的变化真是令人欣慰,也促使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对一个稚嫩的孩子的教育,怎样做到润物细无声?教育工作者,给孩子讲理还是讲爱?在看似简单的闲聊式的交谈和平常的游戏中,怎样启迪孩子的良知和爱的意识,让他们感受
被关心的愉悦,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关心?
在这些问题上,通过辅导、教育和转变P,我自己也获得了许多教益。
我感到,教育人的工作实在是一件感情与理智相互交融的工作。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或者对孩子表达关爱之情不得体,就难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解除他们与教师交往以及在学校生活的心理障碍,更不用说引导他们逐渐学会关心。另一方面,如果对
学生的内心需要和行为问题缺乏敏感性、洞察力、理解力,就会错失许多帮助学生进步的时机。
我还感到,教育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和艰苦的工作,但是如果工作有创意又有成效,它又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工作。最初对P行为表现的原因分析,带有很大的猜想成分,事后证明这种猜测是正确的,这对于我无疑是莫大的鼓舞。那次私下里的“辅
导性谈话”和课堂上的“对话练习”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从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身为人师的快乐。
这一切首先得益于对P的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在与同事交流工作体会时,大家对我及时发现P的行为问题、准确地诊断出问题的症结给予了肯定。但是,这些方面的成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只是因为P母回忆起P幼年时的一段经历,才促使我把它
与P现在的行为表现联系起来。学生中大量行为问题,原因复杂,难以得到如此幸运的准确诊断。
前两步处理基本成功,还得益于事先作了设计。第一,通过那次“辅导性谈话”,一方面争取到了当事人某种程度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也暗示性地鼓励当事人上课时主动举手发言,为后面的对话练习作了铺垫。第二,在与其他学生进行几轮对话练
习,营造出比较轻松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之后,才鼓励当事人参与对话练习,使她在心理上有一个准备过程,因而没有像平常那样临场怯阵。第三,围绕“like'’(喜欢)一词与当事人进行对话练习,是有所用心的。正因为是上英语课,进行的是对话练习,学生更容易自然地表达对人对事发自内心的好恶。无需严肃的道德说教,无需正经的教育性谈话,依然可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爱与被爱的意识。第四,当事人成功地参与对话练习之后,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我以一种分享到学生成功的欢乐的方式,表达出对其进步的肯定和欣慰,还引导全班学生真诚地祝贺一个胆小的同学,一道分享她成功的快乐,一道鼓励她继续进步。我相信,这样的课堂气氛,不但对当事人勇敢尝试和大胆参与学习活动是一种非常及时的强化,也会感染在场的每一位学生的。其实,懂得关心人这样一种品质,主要不是靠教学生关心人的道理获得的,而是靠教师爱心的启迪获得的,是靠相互关心的集体生活气氛的感染获得的。
不过,也有遗憾。尽管我专门对P进行过一次“教育性谈话”,还随机作过一些引导,但是效果不明显,她在关心和体谅父母方面似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当然,这种品质的培养,不是通过我们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成功的,学生家长也有责任;但是,那次“教育性谈话”本可以设计得更加精细。那时,我已经取得P的好感和信任,在我的启发之下,她最终鼓起了勇气,承认了菜不合口味就对父母发脾气的事实。一次极好的教育时机出现了,却又被匆匆放过。
告诉学生父母工作忙,家务辛苦,启发学生分担父母的辛劳,做一个懂爱讲理的孩子思路是对的,但是,简单的几句话是不可能指望学生有切身体会的。这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不是通过一次谈话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深入的工作。例如,我们可以发动和指导P及其同班学生以《爸爸妈妈的一天》为题,各写一篇观察日记,并且进行交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体会父母每天“忙”在哪里、“辛苦”在哪里。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发动学生家长在双休日与学生“交换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家长”,“忙”上几天,“辛苦”几天,然后让大家一道来诉说做父母的辛劳。有了这样的体验,他们也许不会把关心和体贴父母简单地理解成“给爸爸、妈妈倒茶,端碗,盛饭,洗碗,整理房间……”像小学生这么点大的孩子,关心父母的本分主要不在于这些方面,也许在于:尊重父母的劳动,体谅父母的苦心,不挑食不挑穿;自觉学习,独立完成功课,养成一定的自理能力,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让父母有更多时间休息,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操持家务上;不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由衷地感激父母,渴望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小学生完全做到这一切,因为这些连我们成年人自己也未必做得到。但是,这些方面确实可以作为我们教育上努力的方向。(张爱勤)
(摘自陈桂生主编: 《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 (修订
版)[M],72—80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管理学基础》单元辅导404-30
成人专科电大《电子商务基础》期末复习104-30
“商务交际英语(1)”模拟试题及04-30
电大《大学英语2》复习资料304-30
浙江电大成专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复习04-30
浙江电大秘书学期末练习题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