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电大【社区管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存在哪些问题

时间:2024-04-30 09:38:34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应当承认,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在文化设施的建造方面、在保存社区文物和民俗方面、在丰富群众的问题生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上海为例,基本上做到每个街道有一个上规模的文化站、图书馆、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同时还大力发展各种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目前,每个居委都有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群体文化广场等等,基本上满足了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社区文化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1]:

第一,思想认识不统一。目前,在领导层以及社区文化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着狭义地理解社区文化管理的情况。一是在属性上把社区文化与群众文化或群众文艺等同起来;二是在功能上把社区文化仅看作是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或者说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三是在形式上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各项活动;四是在操作上认为社区文化只是群众文化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五是在方法上忽视不同社区成员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由此,易把社区文化管理放到次要位置上,规划上一笔写过,总结上一笔带过,缺乏对本社区文化管理具有个性的部署和总结,使社区文化的发展与整个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不相适应。

计划经济的影响,社区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居民之间的社区意识缺乏,存在着对社区文化事务冷淡的态度。随着电视机、VCD、家庭影院等现代娱乐设施普及到家家户户,使得社区公众对社区公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例如,80年代上海市几乎每个街道有一个电影院,但现在许多电影院都不复存在,有的被改造掉了,有的被出租掉了,剩下的也艰难维持着。这些局面迫使人们重新反思公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由于公共文化本身的衰退,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人在思想上开始轻视社区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第二,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不强。社区文化的对象是社区成员,如果他们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毫不关心,那么社区文化的开展就很困难。社区文化管理的主体是社区成员(包括居民和社区单位)。就居民而言,有三个方面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参与社区生活的面不够。从总体上说,由于社区发展较快,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再加上市民参与社区生活情况有一定好转,但就参与面来说,还是很不够的。一般来说,一项活动参与面达到20%是很高的了,而相当部分的活动参与面是在5%至10%。老人和青少年是参与的生力军,在职职工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熟面孔”,这基本上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

二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在城市社区的老城区,由于居民居住时间较长,互相熟悉,以及里弄住宅的特点,居民之间关系比较密切、融洽,邻里之间能互相照顾帮助,对社区生活参与度较高。在新型住宅小区,由于多是新迁居民,互不熟悉,居住封闭,人际交往少,相对比较冷漠,对社区生活关心参与度较低。据对上海市一个新村的调查,居民之间在春节期间不相往来祝贺的占40%。这种善不加改善,不利于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不利于社区的发展。

第三,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对精神文化需要也呈现了增长趋势。上海市南京东路街道对居民双休日文化生活现状和需求作了一次意问卷调查。调查情况表明,该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现状是时间偏少,双休日用以安排文化生活的时间半天以下的达57.2%,一天的占37.2%;活动范围狭少,88.4%的居民文化活动局限于市内;项目单一,48%的居民以影视娱乐为主。调查情况还表明,73.1%的居民希望社区有非盈利性的文化活动场所,提供运动器材,但不希望自己办文化活动。同时,57.7%的居民希望提供专业辅导,如家教、音乐欣赏等,64.7%的居民希望有服务性的咨询项目。在兴趣爱好方面依次是子女教育、音乐欣赏、烹调等。以上还未就地域文化传统、居民文化层次等进行相关分析。由此看来,如何更好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应是社区文化管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这里产生一个矛盾:一方面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不足,另一方面居民的文化需求却没有合适的文化供给。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得依靠社区管理部门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做到雅俗共赏。目前这种矛盾的主要根源,可能是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同居民的文化需求很好地相协调,许多社区文化还是几十年的老面孔,对现代都市人追求时尚、新颖的心态无法一致。

四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目前,绝大多数社区的社区文化机制基本上是每组织一次活动,从设计方案到实施过程都是由社区中的政府代表——街道办事处牵头进行。不少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文化共建组织一类的机构,也往往是政府代表讲什么,大家做什么,在直接的配合、参与中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这种现象反映了企事业单位其实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当然,有不少单位已将社区文化作为自己企业文化战略的一部分,希望通过主办或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形象,但更多的单位不将社区文化环境看作是自身发展重要的外部条件而加以重视。在对一个街道社区的72个社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中,26%的单位表示积极参与,52%的单位表示愿参与但有具体困难,主要是经费缺乏,时间难以保证。

在社区文化资源的管理上,条块分割造成了对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偏重于集中,谁投资,谁拥有,谁得益。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闲置,得不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紧缺,苦于无奈。在利用资源上,缺乏搞活得有效机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对有形资源重视多,对无形资产利用少;对现有资源使用多,对潜在资源挖掘少;对自家资源管得多,对盘活资源协商少

第五,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不足。目前,在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主要是指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科普站,有的还建有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以及老年人谈心站、心理咨询站等注重人际互助的机构设施,主体设施是文化中心(文化站)。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市327家街道文化站中,达到一级标准的47家,占14%,未达标的65家,占20%。在市区,文化达标的主要难度是活动面积问题,场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就南市区来说,街道文化设施面积只有3070平方米,在新建的西凌住宅小区,30万平方米的住宅面积中没有1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面积。按照到1998年市区文化站达到二级标准的目标,需要新增81.6平方米面积,按每平方米一千元的标准共需投入资金8亿多元,这是一笔不少的数字。资金从何而来?国家最近制定的文化建设费政策规定,文化站的营业性收入必须用作社区文化活动的经费。根据这一政策,经营好的文化站一年能够缴纳50万元~60万元,但少的却只能缴3-5万元。这样,对于经营不好的社区来说,即使这些费用用来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也严重不足。至于新的文化设施建设,更不可能了,只有等待市政府规划。社区无法做到。同时,许多社区的文物和历史文化资源也往往因为资金缺乏而无法得到起码的保护,更无法合理开发利用了。看来,即使像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社区文化的经费都不能保障,更不用说中小城市了。

第六,社区文化人才匮乏。从广义上说,社区文化人才伍应包括街道和居委的相关人员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说,则主要指街道社区文化职能部门及社区文化机构(文化站等)工作人员。就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说,许多社区已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社区文化站效益不好工资低,无法留住现有的文化人才,更不可能吸引新的优秀人才近来。另一方面,即使留下来的人员大多数是70年代参加文化站工作的,有20多年的工作经历,年龄在45岁左右,文化程度一般为高中。这些人员虽在社区文化工作岗位上勤恳工作,却一直未纳入事业编制,评职称困难,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些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04-30

乙烯和氯气加成反应的方程式04-30

水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04-30

hcl的相对原子质量04-30

高锰酸钾质量分数04-30

一氧化碳还原磁铁矿化学方程式04-30

agno3是沉淀吗04-30

碳酸钙生成氢氧化钙的方程式04-30

分子晶体有哪些04-30

氯化铝和一水合氨反应方程式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