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册第四次作业。
一.什么是客观论(P246)和主观论(P247)?请说明美与主观的关系(P248)。
答:1.所谓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根本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按照这种观点,一朵花是美的,在于它本来就是美的,而后我们才感觉到美。美与我们的感觉无关。审美体验乃是在人的感官获得关于对象属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美的性质的理解问题上,与客观论对立的另外一种见解是主观论。它坚持,美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只有人对对象或客体的感觉和经验才有所谓美的问题。按照这种观点,美的性质并不是内在地包含在客体自身之中的。对一个客体来说,如果说它有某种美的性质的话,那也只是针对它能够在主体那里引起某种美的反应这一点来说而已。美并不存在于被欣赏对象的身上,而只存在于欣赏者的眼里。
2.主观论在美的主观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证,这些论证能够说明美与主观之间的关系。主观论关于美的主观性论证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主观性论证:所谓美具有主观性,是指美并不取决于物而取决于心,是人的知觉使一事物成为美。这是主观论美学的一个根本立场和观点。
(2)相对性论证:强调美具有相对性,否认存在普遍一致的审美判断,是主观论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所谓美的相对性,是指审美判断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偏好的范畴,不可能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
(3)非认知性论证:这种观点坚持,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不能把它等同于人类追求真理的认知活动。认知的目的是与外部实在取得一致,而审美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主体的情感需要,二者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
二.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什么(P317)?
答:现代主义在哲学领域主要是指西方现代哲学。西方现代哲学是指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西方哲学所处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哲学表现出比较鲜明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特征,强调主体性、确定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国家出现。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影响重大的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伦理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诸多领域,其影响正在逐渐扩展。后现代主义尽管影响巨大,但其内部各流派之间从未有一致的主张。虽然如此,从其对现代主义的态度来看,后现代主义各流派之间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同性。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主要是作为所谓“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肇始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所谓“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的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这一切,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看来,都是应当受到彻底质疑的。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通常采取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现代性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等。
三.试述艺术表现与艺术表达的基本区别(P269-270)?
答:所谓“表现”,就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另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一幅肖像画就代表着某个人,而看这幅画的人也能够把画中人与它的原型统一起来。在表现被当作模仿的角度来理解的地方,艺术家的作用就类似于举着一面镜子来“照”所谓本质,艺术哲学的探究被引导到只是对客体的外观和人的行为等外部世界的客观性特点发生兴趣。
所谓“表达”,比较理想的解释是:一件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仅当它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语词等向观众传递了自我的某种动机、意愿、情感、体验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
艺术表现和艺术表达的区别,简单地说,在于“艺术表现”强调艺术家通过艺术活动和作品本身来为艺术欣赏者提供客观对象的本质,一件艺术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欣赏者在审美活动中借作品来洞察所摹画物体的本质;而“艺术表达”则强调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借助艺术作品的各种创作手段和构成要素来表达艺术家的意愿、情感、体验等主观内容。
艺术表达理论是较之艺术表现理论更为现代的一种主流艺术理论。它不仅强调了对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主观特性的重视,还能用来解释艺术表现理论所解释的那些内容,因此“艺术表达”理论比“艺术表现”理论更具有包容性。
四.试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答:牟宗三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儒学三期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阐发,他认为,儒学三期的划分及其特点是: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此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则为汉帝国之构造”,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此则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第三期指的则是当代新儒学,“此特殊性之规定,大端可指目者,有二义。一,以往之儒学,乃纯以道德形式而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二,以往之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相应和。”
在牟宗三看来,儒学第三期的发展是必要的:如想求得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前提就必须是复兴儒学;儒学第三期发展也是可能的:一是因为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儒学“常道”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内心准则;二是因为儒学的“仁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关系紧密,并非单纯的道德规范。
所谓“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三统”说是牟宗三对中国儒学乃至全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图。“三统”的内涵是: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容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正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
三统说的价值在于,它既不是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也不是死守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在继承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化的学术科学性和政治民主性,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这是一种比较客观、公允的主张。
五.对于凡高的绘画《农鞋》,海德格尔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他从这双破旧的农鞋中看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请欣赏这幅绘画(见教材),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本题依据的理论材料,主要是教材第六章的知识点。我在分析中采用了“客观论与主观论”的理论知识。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知识点从其他角度进行评述。)
答:海德格尔对凡高的《农鞋》作出高度评价,他感到自己从中发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这与海德格尔本人的思想状况有很大关系。(在教材112页谈到)海德格尔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存在哲学的探讨。正是由于他的深入研究,使得西方哲学在海德格尔的时代发生了“存在论”的转向。
主观论美学告诉我们,美并不存在于被欣赏对象的身上,而只存在于欣赏者的眼中——我们也可以说:真理并不存在于被欣赏对象的身上,而只存在于欣赏者的眼中。海德格尔称其在《农鞋》中发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并不表示《农鞋》这幅作品本身就真的包含“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也不表示其他的欣赏者也必然能从《农鞋》中发现“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
主观论美学理论较之客观论美学理论的优势,已经被多数人接受。主观论为其主张提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论证:(1)主观性论证:所谓美具有主观性,是指美并不取决于物而取决于心,是人的知觉使一事物成为美。这是主观论美学的一个根本立场和观点。(2)相对性论证:强调美具有相对性,否认存在普遍一致的审美判断,是主观论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所谓美的相对性,是指审美判断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偏好的范畴,不可能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3)非认知性论证:这种观点坚持,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不能把它等同于人类追求真理的认知活动。认知的目的是与外部实在取得一致,而审美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主体的情感需要,二者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特别是根据第三个论证,我们可以知道,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体验活动,属于情感体验,而非认知性活动。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基于各自的情感体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判断。海德格尔通过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从《农鞋》这幅作品中发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这是他自己告诉我们的,不容怀疑。但是,我或者你,在欣赏《农鞋》时,也许没有任何美感体验,也许有某种体验但是很模糊,也许有明显的审美体验,但是不必就是象海德格尔那样从中发现“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也许我或者你从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贫苦性(社会评价),或感受到凡高本人对朴实生活的眷恋,或者感受到人生的真实,或者感受到荣华的虚无……我们可以有各种感受,不必是发现“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感受,都是我们自己的。而且即使是特定的艺术观赏者,他在不同的情绪状态、思想状态下,面对同一件艺术品,也可能会有不同审美体验。
客观论美学理论主张作品本身包含某种固定的东西,任何欣赏者从作品中获取的信息乃至得到的什么体验都是由包含在作品中的东西决定的。如果接受客观论的观点,那么不仅海德格尔,任何其他人都只能从《农鞋》中发现“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这不仅有些无端,而且不符合实际。
不过,无论我们从《农鞋》中得到什么样的审美体验,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农鞋》是一幅伟大的艺术品。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凡高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更因为这件艺术品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受过无数艺术鉴赏者的认真鉴审,证明它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六.新儒学作为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到底有哪些可以肯定的地方?它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答:在儒、释、道三家之中,儒学或曰儒家一直被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精神气质方面,它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和日常生活,迄今其巨大的影响还隐约可见。
在历史上,儒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先秦儒学、宋明儒学和当代新儒学。近代史上,中国自清朝中后期开始,社会、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遭到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文化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儒家文化的价值理念同样受到西方科学主义的冲击。在这种情势之下,思想文化界的人士开始自觉反省儒家文化,思考儒家文化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出路问题。这一时期,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学思想家,怀着强烈而悲苦的民族危机意识和复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在尽力吸纳西洋哲学精髓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形而上学思辨功夫致力于传统儒学精神价值的弘扬、发掘和重建工作,其成就一时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
他们在研究工作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主张:
梁漱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世界文化按照递进关系区分为三种不同质的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思路:第一,排斥印度文化丝毫不能容留,因为这种文化虽然高明,但是它相对于人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来说是“最违背生活本性的”;第二,对于西方文化要“全盘接受”(特别是其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又要“根本改过”,也就是对其态度要做适当调整;第三,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亦即将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现实的时空点上予以衔接。
熊十力哲学特别重视本体论的研究。他认为西洋哲学固有其自然发生的原因与轨迹,但就其本质来说终将形成障碍与执着;佛学固有荡执去蔽之功效,却又有蹈空之嫌,从而易招致另一种障碍与执着;而中国儒学相对于西洋哲学而言,日用而不遗其体,相对于佛学而言,见性而又不遗其用,故惟有中国儒学方能得大体大用的真理,即能在“重立大本”中发挥重要作用。熊十力在当时全盘西化的思潮中,给人们注入了一支清醒剂。他对传统儒学的阐释,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经过了一番改造,他所构筑的形而上学体系,对中国儒学的那些根本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概念系统。
冯友兰在20世纪30-40年代发表“贞元六书”,建立了自己的“新理学”。在他的新理学体系中,融汇了西方新实在论和宋代程朱理学的要素和方法。按照新实在论的方法,他接续儒学道统,系统阐发了自己的性儒学主张。他的哲学主要体现了三个特色:一是在方法论上,强调逻辑分析和直觉体认的统一;二是在本体论上,强调以“真际”解释、成就“实际”;三是在价值论上,强调通过“觉解”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的哲学体系,由于既接续了传统儒学的基本精髓,又借用了西洋哲学的新方法,所以使得儒学进展到一个更加精致的理论阶段。
牟宗三是海外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他通过一系列哲学著作,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儒学哲学体系。同冯友兰巧妙借鉴西方逻辑学方法不同,牟宗三特别注重对康德哲学的借鉴,他的努力方向在于使中国儒学“哲学地”建立起来。他先后提出了“儒学三期说”和“儒学三统说”,指明了儒学第三期的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通过“三统说”力主在继承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化的学术科学性和政治民主性,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这一观点客观公允,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新儒家所提出的理论,虽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不乏闪光点。作为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新儒学的哲学主张在海外华人社会和大陆文化界有着持久的影响。即使在是21世纪的今天,新儒学哲学仍不乏其传人。海内外仍有很多华人在继续探讨新儒家提出的问题。中国目前仍处在新旧文化交替激荡的转型时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发展势在必行,不可能形成全球文化一统的局面。因此,新儒家提出的问题,将是中国社会与外界交往时所不可避免的长期课题。随着时间的发展,国际社会交流的日益广泛,多元文化的冲突和互动,势必使新儒家的课题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可以断言,新儒家必将会因起所提出的问题的日益重要而得到蓬勃发展。如果考虑到中国社会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增强这一趋势,中国文化也将因此在国际文化中产生更大的影响之一要素,那么,新儒家提出的课题将来不仅是中国的国内问题,也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课题。从这一点来看,新儒家提出的问题也必将得到更广泛讨论,新儒家的发展空间自然也会更加广阔。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国际贸易实务》考试必备作业(三)04-30
中央电大《信托与租赁》形考作业(2)04-30
浙江电大《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作业一04-30
电大《国际贸易实务》考试必备作业(一)04-30
浙江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形考作业二04-30
浙江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形考作业四04-30
浙江电大《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形考作业二04-30
浙江电大《律师实务》形考作业(二)04-30
浙江电大《律师实务》形考作业(四)04-30
浙江电大《律师实务》形考作业(一)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