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食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以及噪声、恶臭、放射性物质等对环境的损伤。
2.家庭治疗法:是把家长、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当着一个自然单位,旨在改进这一家庭单位的整体功能的治疗过程,即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来造成个体的改变。
3.沙盘疗法:又称箱底疗法,是指给被治疗者提供一个沙盘,让被治疗者通过沙盘来呈现发生在个人内在或外在的世界状况。
4.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是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作出反应。当感觉系统无法正常运转时,就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幼儿园的园内场地配置主要包括:房舍、活动场地、绿化地带、道路场地。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生理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其中生理的影响具体又指遗传、脑损伤、病毒感染。
3.行为疗法的基本方法有惩罚、消退、塑造。、
三、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分。要求先判断正误,错误的要予以改正。)
1.通风、取暖、照明以及色调都是衡量房舍卫生的主要标准。×(去掉)
2.美国心理学家在1970年编制,用于测查4~16岁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的量表是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Achenbach 量表)
3、幼儿园的采光系数不应小于1:8。×(1:6)
4、学前儿童在坐着听课或完成作业时,要脊柱歪曲,头不歪,两脚掌平放于地面上。×(正直)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目标。
环境教育的目标是让学前儿童懂得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不爱护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防止环境污染对学前儿童的危害,保障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评价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与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相结合(2、防止评价误差(3、发展性评价
3.简述学前儿童性心理特点。
当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有男女性别的不同之后,可能会产生好奇心,很想看看异性的生殖器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发现儿童有这种情况,不应打骂,否则,女孩容易产生“性罪恶”观念,成年后易出现性冷淡,男孩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成年后易出现“窥阴癖”。
当男孩子发现自己有“小鸡鸡”而女孩没有时,有些男孩会有意在成人面前“炫耀”,比如在老师、家长面前把小便浇得高高的。老师如果发现儿童有这种行为也不要打骂,否则儿童的逆反心理潜抑下来,成年后易出现“露阴癖”。学前儿童往往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从玩弄生殖器中获得快感,造成手淫习惯。如果老师发现儿童有这种不良习惯,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打骂指责,否则可能使儿童因心理受到打击而产生“性罪恶”观念,造成成年后的阳痿或性冷淡。
五、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幼儿园防止污染的措施
(1.建立环境卫生制度
幼儿园应建立清扫、粉刷园舍、喷洒药物和消灭蚊蝇、老鼠、蟑螂、树木病虫害等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管好厕所、垃圾、污水,保证幼儿园建筑、设备、场地的清洁卫生。禁止机动车驶入幼儿园,以防噪声的干扰及保障幼儿的安全。
(2.搞好清洁卫生
无论室内、室外都应搞好清洁卫生,搞清洁时提倡湿式扫除,防止尘土飞扬,预防传染病,保障呼吸卫生。
(3.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从小就要让幼儿树立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乱扔果皮和纸屑,不在墙上乱涂乱画,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保持幼儿园的环境清洁等。
(4.绿化
因绿色植物具有净化空气、阻挡风沙、调节微小气候、减低噪音等作用。所以绿化是防止污染的一项有效措施。幼儿园要重视绿化工作,要尽一切可能使幼儿园的一切空地绿化。如在幼儿园靠近公路、闹市区的地方,可以用一排茂密的灌木,其后加一排高大乔木来隔离公路上的汽车等发出的噪音,同时还可以过滤粉尘,降低风速;幼儿园内培植草坪,因草坪能吸附灰尘,可使园内灰尘量减少,保持空气清新;幼儿园内栽种一些对有害物质敏感性不同的植物,比较其受害的情况,可监测幼儿园环境的污染情况等。为了增加绿化面积,还可采取垂直绿化或建屋顶花园。此外,也可保留部分杂草,并对其进行规划、修整。
2.联系实际论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今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不统一,对学前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的标准研究较少,总体上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应包括以下方面。
1、智力发展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之一。一般来说,智力分数在50分~70分的为轻度智力不足,这种儿童能从事简单的活动,以后的生活基本可以自立,但难以应付新奇、复杂的环境,学习有困难;智力分数在25分~50分的为中度智力不足,这种儿童以后生活可以半自理,需要周围人的帮助,动作基本可以完成,但有障碍,只能说简单的字或极少的生活用语。25分以下的为重度智力不足,这种儿童生活不能自理,动作、说话都有困难。
2、情绪反应适度
积极的情绪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核心和重要的表现形式。良好的情绪和情绪反应适度表现为学前儿童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适当的情绪;能够经常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准确地识别自己和他人的表情和情绪,有恰当的移情反应;能够开始逐步调控自己的情绪。
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常常伴随着情绪情感异常,如焦虑、忧伤、抑郁、情绪表现异常;常因环境变化而烦躁、过于敏感或反应迟钝;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差。
3、和谐的同伴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乐于与他人交往,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能恰当地处理与同伴发生的矛盾,对同伴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同伴表现出同情、欣喜等。而避免在与同伴发生纠纷的时候出现攻击性行为;虽然偶尔与同伴有矛盾,但能很快在教师、家长、其他同伴的劝说下恢复良好的同伴关系,并在活动和游戏中主动、积极、自主地处理与同伴的关系。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学前儿童在同伴中表现得冷漠,漠不关心;在群体活动中往往独自一人游戏,不参与其他同伴的活动,甚至在同伴和教师的邀请下也不愿意参与;当与同伴发生争执的时候,容易冲动,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等。
4、安全的依恋关系
依恋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根据安斯沃斯等人的研究,儿童的依恋可以分为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安全型依恋,而前两种依恋模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不利的。学前儿童的依恋根据不同对象可以分为对父母(抚养者)的依恋、对教师的依恋、对同伴的依恋。心理健康的儿童在这些依恋上都是一种安全型的依恋,表现为对他人依恋,但不控制他人;有自主性,但不回避他人。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却相反。
5、行为表现正常
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正常指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既不过分兴奋,又不迟钝,面对新的环境能作出恰当的回应,不过分夸张也不过分退缩。在幼儿园的时候能根据幼儿园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活动,能在纪律的要求下慢慢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逐渐表现出自控能力,同时又能在纪律的要求下积极主动地、自由地活动和探索。在活动的时候能积极参与群体性的活动,并表现出持续的好奇心。在家里能不断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不事事依赖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般来说,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标准,人们更多地从情绪和人际关系的角度予以关注。但是健康和不健康都是相对的,健康的状态不仅是从外界的帮助和自身的调整中不断获得,也是从不健康中成长发展,最终达到健康的水平。因此看待一个儿童是否心理健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是为教师和家长在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树立一个方面和目标,而不是用这个标准来去评定某个具体的儿童是否是健康。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中央电大《项目评估案例分析》形考(二)04-30
中央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作业3(第1-6章04-30
中央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作业4(第7-12章04-30
山东电大《消费心理学》形考作业04-30
浙江电大《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二04-30
浙江电大《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三04-30
中央电大《项目评估案例分析》形考(三)04-30
浙江电大《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一04-30
中央电大《项目评估案例分析》形考(一)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