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3)

时间:2024-04-30 09:29:23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   池州   诗人群和 宣州 诗人群。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 。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 秋浦歌 》十七首。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 韦应物 ,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 刘禹锡 ,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 革新 ”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着、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   教化 ”派。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 朱权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他的戏曲理论著作《 太和正因谱 》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着有传奇《 目连救母 》,又名《劝善记》。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 大雅堂乐府 》。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 洛水悲 》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文学上却很有成就。有传奇多部,今存《 春灯谜 》、《 燕子笺 》、《双金榜》、《牟尼合》四种,合称《 石巢四种 》。其中又以前二种名气最大。阮大铖的戏剧作品,曲工词丽、情节热闹,尤擅用误会与巧合法制造喜剧效果,在中国古典喜剧的创作上堪称楷模。

8、安徽明代的戏曲作家有:歙县 毕尚忠 ,有戏文《七国志》、《红笺记》;铜陵   佘翘 ,有传奇《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桐城姚康,有传奇《太白剑》等;休宁 汪廷讷 ,有杂剧《广陵月》、传奇《 环翠堂乐府 》十八种。另有歙县汪宗姬、程丽先、吴德修、汪芗、程羽文,休宁程士廉、程巨源等多人,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整个徽州地区戏曲创作的繁荣。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吴富体:唐代散文家吴少微,新安人。唐中宗时他与富嘉谟同朝为官且交谊深厚。两人文风相近,力矫徐庾余风,名重一时,号“吴富体”(也作“富吴体”)。《新唐书》中言:“天下文章尚徐庾,浮俚不竞,独嘉谟、少微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慕之,号‘吴富体’。”这里概括了“吴富体”的特点:以经典为本,典雅雄厚,气势豪迈。“吴富体”作为唐代古文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的散文文体,对古文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丛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诗话集。作者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约1110~1170),晚年隐居浙江湖州苕溪,遂自号苕溪渔隐。此书是胡仔穷一生之力的杰作,分前后两集,共100卷,50余万字。涉及上百位古代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格律、掌故等。胡仔在自序中认为“开元之李杜,元佑之苏黄,皆集诗之大成者。”因此他论诗格外推崇李白、杜甫、苏轼和黄庭坚。在重视前人创作成果的同时,他还强调诗歌必须不断创新,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人学诗很有裨益。《苕溪渔隐丛话》的编纂体例是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即写到某位大家,跟他有联系的诗人也连带介绍,均以年代为序,将作家、作品与生平事迹有机结合。有不少散佚的材料,靠此书才得以保存下来,因此意义非常重大。

《燕乐考原》:《燕乐考原》作者为清代著名学者凌廷堪,在这部书中,凌廷堪揭示了燕乐由琵琶弦定律的奥秘,找到了理论上的调音与琵琶弦上的对应位置,该发现揭开了词律研究的千古疑窦,拉开了词体起源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序幕,在词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尝试集》:《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也是胡适文学主张的自我实践。《尝试集》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反对封建专制,歌颂民主自由 。如《孔丘》、《威权》等。《尝试集》中第二类作品,多是一些个人的小感触,小志趣,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某些生活侧面和思想感情。在诗歌艺术发展上,《尝试集》也是一个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突破旧诗藩篱,大胆创新诗体。二是吸取中外诗歌艺术长处,探索新诗创作方法。它一方面吸取借鉴了中国古典音韵理论和外国诗歌形式中有用的东西,一方面又是对旧诗声韵格律体系的大胆否定。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宋代安徽作家的小说创作。

两宋时期安徽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秦醇,以其《赵飞燕别传》名扬后世。秦醇,亳州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北宋著名传奇作家,作品今存《赵飞燕别传》、《骊山记》、《温泉记》和《谭意歌传》四篇。其实只有《谭意歌传》写北宋名妓谭意歌,属于近世题材,其余三部《赵飞燕别传》写西汉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骊山记》写骊山守宫使白头翁忆唐明皇和杨贵妃旧事,《温泉记》写西蜀才子张俞过骊山,梦中与杨贵妃共浴温泉事。此三部均为托古而作的历史题材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赵飞燕别传》。小说揭露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荒淫及后宫争斗中的罪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在情节构思上更是十分精巧,体现了作家深厚的小说创作功底。可以说这部传奇,无论在人物刻画、情节组织还是文辞上都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文言小说。北宋安徽小说作家,除了亳州的秦醇外,还有全椒人张洎,他有文集50卷,其中《贾氏谈录》1卷,记叙唐代轶闻奇事,此笔记小说对了解唐代台阁和社会风气有一定史料价值。

2、简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

桐城文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其中戴名世更被看作是桐城派的奠基人。

戴名世其代表作是《南山集》,《南山集》中辑录戴名世散文百余篇,全部是唐宋体古文,由方苞作序。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全国,打开了桐城古文的知名度。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方苞,桐城文派的创始人。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他认为“义”、“法”之间为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方苞还提倡文章语言必须“雅洁”,认为学习古文应以《左传》、《史记》为范本,从唐宋八大家散文入手。不过他也反对仅从形式上拟古的倾向。他的这些主张是对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的总结,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积极意义。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弟子刘大櫆接着成为桐城派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 “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神气”是指语言的气势精神,是散文的审美本质,是作者个性在艺术上的体现。他认为文章的“神气”可从文章的字句、音节入手进行体察,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顿挫,这是对我国文章韵律学说理论的一种总结和应用。刘大櫆门下的弟子中又以姚鼐最为杰出。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即文章的主题、论证和文辞相统一,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他还提出了阴阳刚柔说,认为文章的刚柔变化,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这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研究中无疑是一个创举。

姚鼐之后,桐城派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他们又广为授徒,其弟子有桐城戴存庄、苏停元、方宗诚、陈澹然,合肥徐子岑等。后曾国藩创“湘乡派”,实为桐城派变体。“曾门四大弟子”为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他们将桐城派的影响进一步拓展。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其后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以及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等,以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省外桐城派著名文人还有严复、林纾等,追随者更是数以千计,直至“五四”运动后桐城文派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朝干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修炼传法;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此后云游道士纷至沓来,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龙虎山正一派的第四十八代天师张真人在齐云山为嘉靖皇帝建求子应验,皇帝龙心大悦,下旨醮建了“玄天太素宫”,齐云山从此更加声明远播。明嘉靖帝等多次派使臣来山朝拜,并且亲自为宫观撰写碑铭、匾额,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中心,来自皖、浙、赣等地的香客达三千之众。古今往来,齐云山以它的香火鼎盛,奇观圣景与神秘玄奥,吸引了众多虔诚的教徒以及文人雅士。朱熹、王阳明、徐霞客、海瑞、戚继光、唐伯虎、袁宏道、郁达夫等都曾造访。他们登临齐云山,寄情于峰岩幽洞,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纷纷盛赞名山,一时传为佳话,就连乾隆巡游江南时也不甘寂寞,留下了“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赞语,为齐云山留下了珍贵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无疑肯定了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

4、金乔觉与九华山有着怎样的渊源?

九华山佛教地位的突显与当时的一位名叫金乔觉的僧侣有重要关系。金乔觉,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造诣颇深。在唐学习期间金乔觉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国后便削发为僧。唐开元七年(719年),24岁的金乔觉再次来到中土大唐,几经辗转,最后选择在九华山安顿下来,他栖居岩洞,以白土(观音土)掺粮煮饭而食,进行了长达75年的苦修和苦行。当地人们被金乔觉的行为所感动,为其建造了寺宇,即九华山目前最古老的化城寺。无数的善男信女来到该寺朝拜,九华山的佛教由此兴盛起来。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圆寂,终年99岁。其肉身三年不腐。弟子们“知其圣人降世也”,便建肉身塔以供奉,尊他为地藏王菩萨,因其姓金,又称作“金地藏”。九华山由此声名远播,成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菩萨的道场。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75年,没有创立宗派,也没有著述留于后人,但是因他而出名的九华山却一直香火不断,至今依旧寺庙林立,游人不断。究其原因,正是他的思想和信仰深入人心,他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在广大佛教徒中广为流传,其坚韧、隐忍的性格、普渡众生的信念受到了民众的推崇。

四、考察论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实例具体说明。

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西递位于黟县东南,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周群山环抱,两条清溪穿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和谐、动静相宜、错落有致,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建筑色调朴素淡雅,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等。

村头的三间青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为临街亭阁式建筑。门额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耐人寻味。

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也非常雅致,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古徽州砖、木、石雕精湛技艺。像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还有精美的木雕花纹,绚丽的彩绘、壁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2、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文化习俗做一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一般民居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意为“财不外流”。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些对联道出了古徽州的人生态度。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15春天津电大《地域文化》网上作业(三)04-30

2015春天津电大《地域文化》网上作业(四)04-30

2015春天津电大《地域文化》网上作业(五)04-30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一)04-30

中央电大《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四)04-30

1+4等于几?04-30

什么时候用加法和减法04-30

求∣x²-ax-4∣的导函数04-30

一个父亲临终立下遗嘱:老大得100法郎和剩下的1/10,老二04-30

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