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
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2. 转移价格: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目标,在公司内部销售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又称划拨
价格。
3. 自由贸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
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
4.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
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国家对于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竞争。
5.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
间的差额。
二. 填空题
1. 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基础和产物)。
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 国际贸易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才真正具有世界性,成为世界贸易。
4. 斯密主张分工,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
5.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论,他的代表作是(《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
润的影响》)。
6. 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7. 广义的国际贸易是指国家或地区间( 商品 )、(劳务 )和( 技术 )的交换
活动。
8. 按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际分工可分为( 垂直 国际分工)、( 水平国际分工 )和混合型国际分工。
9. ( 国际价值)是商品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二.单项选择题
1. 对外贸易额是指一定时期内( B )。
A、各国出口贸易额之和 B、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 C、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额之和 D、世界各国进口贸易额之和
2. (B)的发展决定对外贸易的发展。
A、生产关系 B、国际分工 C、经济 D、世界市场
3. 二战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 C )。
A、不断下降 B、比重不大 C、不断上升 D、没有变化
4. 国际价值是由( A )决定的。 A、国别价值 B、中等劳动强度
C、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不等价交换是指不相等的( D )的交换。
A、国别价值 B、国际价值量 C、商品价格 D、商品价值
6. 二战以来,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最基本变化是( A )。
A、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明显地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 B、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明显地低于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 C、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一样
D、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比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有一点增加
7.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商品交换活动,称为该国的( B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货物进出口 D、国际服务贸易
8. 按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理论是( C )提出的。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和俄林 D、罗伯特逊
9. 比较成本论是由( B )提出的。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俄林 D、李斯特
10.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自然条件 B、社会生产力 C、国际生产关系 D、政府的政策
四、多项选择题
1. 对外贸易的作用有( ABCD )。
A、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B、 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生产总量 C、可以阻止利润率的下降 D、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包含( AD )。
A、垄断价格 B、国家垄断价格或管理价格 C、转移价格 D、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3.在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概念应当包含的内容(ABC)
A.它是卖价高于国际价值和买价低于国际价值的结果,或反之; B.它必然伴随着国际价值量的转移; C.它体现着国际间的剥削关系;
4.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ABCD )。
A、社会生产力 B、自然条件 C、各种社会经济条件 D、国家的政策
5. 影响世界市场供应关系的主要因素(ABCD )。
A、垄断和竞争B、经济周期
C、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D、其他,如自然灾害、战争、政治动乱、投机等
6. 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包括( ABD )。
A、劳动生产率 B、参加国的贸易量 C、国际生产价格 D、劳动强度 E. 供求关系
五、判断题
1.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 对 )
2. 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而且的确没有这样的国家。(对)
3. 造成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上升。(错)
4. 军火贸易的不断扩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中东地区已成为各国武器的主要销售市场。(错)
5.初级产品也称基本产品或原始产品,指未经加工或只进行过极其简单加工的农、林、牧、渔矿产品。(对)
6. 工业制成品中也包括半制成品。( 错 )
7.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多边贸易和多边结算,以及统一的世界市场价格。( 错 )
8. 政府的政策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对 )
9. 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为地域分工论或绝对成本论。( 对 )
10.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国家之间的分工。( 错 )
11.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国家之间的分工。( 错 )
12.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指标,也是反映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对 )
六、简答题
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总的变化趋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社会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大。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是越来越多的独立国家直接参与国际贸易。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缓慢,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依然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而且与战后初期比较,呈明显增强趋势。
2.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3) 资本流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家分工向广度,
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4) 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3. 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斯密的观点是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几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 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产额度,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地自由贸易。每个国家都可参与国际贸易,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评价: 1 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为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未能揭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最重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3 把世界看做永恒不变的,不符合历史事实和经济发展规律。4 属于静态分析,提出的假设,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坚持劳动价值论等因素。作为论述的前提条件,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为静态的,是不客观的。
4. 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基本因素。
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包括四个因素: 一是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变动是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加工工业产品的价格来说,生产成本更具有决定作用。
二是供求因素:在通常情况下,假定世界市场需求情况不变,增加商品的出口量,世界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世界市场需求增加,则世界市场价格上升。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世界市场的竞争程度。竞争越激烈,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越大。
三是垄断因素:垄断和垄断价格的出现是造成世界市场价格背离国际价值的重要因素。在垄断的条件下,尽管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商品的国际价值有所下降,但如果没有强大的竞争压力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存在,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也很难下降。即使下降,其下降的程度也会远远低于国际价值量下降的程度。随着垄断组织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四是通货膨胀因素: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各国的国内通货膨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传递给其他国家,进而导致世界市场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七、论述题
什么是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一学说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在理论上具有更多的互补性而非歧义性。
1.国际价值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在一国范围内,商品的价值是由国内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相互之间交换劳动产品,必须以各自商品的价值量为依据。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是本国货币。由于各个国家商品生产的条件各异、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有别,不同国家生产商品的价值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内部生产的商品价值,仅仅表现为国别价值。显然,国别价值是各个国家内部商品交换的依据。一旦商品越出国境,进入世界市场,情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马克思说:“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地展开自己的价值”。但在这里,商品作为价值进行交换的依据已经不同。在世界市场上,交换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这时交换的依据就不再为国别价值,即不再取决于各个国家内部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国际价值了。衡量国际价值的内在尺度为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外在尺度为世界货币。可以说,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而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实际上也就是指在一般条件下,国际上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尽管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一样,其价值实体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但它所代表的已不再是个别国家的抽象劳动,而是作为世界市场上参加贸易的一切国家的共同劳动所含的抽象劳动,具有普遍的国际意义。“因为对外贸易才把它里面所包含的劳动,当作社会的劳动来发展;这种劳动.将表现在无限系列的不同诸使用价值上。”随着商品越出国境,进入世界市场,一国商品的国别价值也就转化为国际价值。这种转化,是通过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实现的。
2.国际价值的基础 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当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分工,商品价值也由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形成国际价值。国际分工是国际交换的基础,也是国际价值的基础。
3.影响国际价值的要素 首先,劳动强度是影响际价值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指出:“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问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其次,劳动生产率对国际价值也具有重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等。马克思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可以增加商品的总量,又可以降低单个商品的个别价值。国际价值是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在世界流通领域经过交换,“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同一种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必然存在着差别。由于各国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数量就不同,从而表现为不同的国际价值量。
4、国际价值的转型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只初步研究了国际价值问题,没能进一步深入研究世界市场上国际价值的转型———国际生 产价格问题,但是,马克思关于一国范围内的价值转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国际价值转型问题的思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中央电大《工程地质》形成性考核(1)04-30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04-30
2.一根2m长的木棒,一头粗一头细,放在水平地面上,若将04-30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04-30
2013年中央电大《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4)04-30
小利和小刚用一根长1.2m的木棒抬一个重600N的箱子.若木04-30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二个和尚没水吃”,这是04-30
三个人抬分别三角形的三个角为什么每个人肩上所受的压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