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作业3(第7—9章)

时间:2024-04-30 09:18:53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一、 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题要点:产生式指的是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即在某一条件下会产生某一动作的规则,它由条件项“如果”(if)与动作项“那么”(then)构成。多个命题会构成命题网络,多个产生式会构成产生式系统。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题要点: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学习迁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既受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智力、年龄、认知结构、认知技能与策略、学习态度与心向、情绪与精神状态等主观条件的制约。归结起来学习迁移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结构4.认知技能与策略5.心理定势6.学习态度与方法7.智力与年龄8.教师的指导方法

3、简述尝试——错误说和顿悟说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解的不同之处?

答题要点: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猫走出谜笼的实验,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尝试——错误说。该学说认为,问题解决是刺激情景与反应形成适当联结的过程,而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步形成的。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最终问题解决。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根据黑猩猩摘取香蕉的实验,提出了顿悟说。顿悟说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领悟的过程。问题解决是由于突然对问题情境中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有了理解和顿悟而实现的。顿悟说也是由动物实验得来,但对于解释人类问题解决仍具有合理性。面对问题,人们会重组当前的问题情景,改组问题情景的结构,突然领悟问题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顿悟是非常关键的。顿悟说与尝试——错误说也不是对立的。人们面对问题,有时候需要尝试错误,也需要顿悟。

4、什么是问题解决?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题要点: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如果说某种情境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存在障碍构成问题,问题解决就是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扫除障碍,从而将初始状态转换为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三个特点: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认知操作性。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归纳起来包括:问题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认知策略、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根据强化理论的原理,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答题要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行为受到强化后,有机体会产生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从而以获得强化为个体的行为目标。强化具有依随性,即行为依随于外部强化而变化,而人体会到的大部分是人为依随行性,家长教师与各类人都是通过人为依随性来控制他人及学生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取得成果应该及时予以强化,正强化或负强化,但心理学家更强调正强化的作用,即对学生所取得的成果及时予以表扬、肯定,则学生将对这一强化产生进一步期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当然,在运用外部强化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一定要注意使你所控制的强化与被强化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学生准确认知到,使学生意识到的主观依随性与客观依随性一致。否则,所运用的强化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6、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题要点: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维纳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在这四个代表性原因中,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运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结果的期待与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归因的功能在于:第一,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发生变化;第二,归因还会使人出现情感反应。

7、什么是习的性无力感?如何消除学生的习的性无力感?

答题要点: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在学校中,存在着无力感的现象,对那些因多次失败而变得自暴自弃,产生无力感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防治或消除学生的无力感。(1)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2)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3)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

8、如何增强自我效能感?

答题要点: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是相互促进的,在学校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3)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4)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案例:李小辉怎么了?

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以上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利用所学过的教学心理学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答题要点: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论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答题要点: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有:1.科学精选教材。要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对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科学地选择。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2.合理编排教材内容。依据学习迁移规律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编排教材要做到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学习评价的依据。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点、重点,结合本班学生的智力特点、知识程序,来把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把那些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突出出来,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能顺利地进行迁移。5.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要尽量突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6.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在教材的选择和组织上,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并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教材重点内容之间的逻辑。7.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学习材料的异同。8.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通过变式,使学生学会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9.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为了促进学习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突出出来。

2、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积极的学习迁移,克服消极的学习迁移。

答题要点: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学习迁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既受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智力、年龄、认知结构、认知技能与策略、学习态度与心向、情绪与精神状态等主观条件的制约。归结起来学习迁移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结构4.认知技能与策略5.心理定势6.学习态度与方法7.智力与年龄8.教师的指导方法。(这是基本点,根据这些因素对症下药,就以上8点,选取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展开论述即可。如: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这是指原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就越小效果也就越差。例如学生概括地掌握了哺乳类的三个基本属性以后,就不会误认为哺乳类动物都是陆地上用四条腿走路的动物)

3、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题要点: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如果说某种情境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存在障碍构成问题,问题解决就是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扫除障碍,从而将初始状态转换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要促使学生尽快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每一门学科教学中,都需要认真研究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核心知识,然后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在知识传授中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程序性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

2.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有利于问题解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提高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识别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以达到深刻地识别问题的目的。

4.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掌握启发式策略,能有效地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因为一般的启发式策略能适用于较广的范围和领域,并可以转化为具体学科的思维方法。

5.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习惯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动机情绪、知识经验、问题情境等对学生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克服其阻碍作用的有效策略等。

4、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题要点: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创造性教育。创造意识是培养创造性的第一关注点,创造意识是可以通过培养不断

地得到强化的。开展创造性教育,即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是培养创造性意识的重要途径。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竞争。信任学生,鼓励性的评判,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等等都是创造意识产生的良好环境。2.创造人格的培养。创造人格,是个体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创造人格的训练,即在于培养让个体形成有利于创造的各种人格品质,包括强烈的创造动机、浓厚的创造兴趣、积极的创造情绪和坚强的创造意志,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创造性的人。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中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辩证性训练等。较有代表性的训练方法有:(1)头脑风暴法又叫智力激励法。(2)直觉思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4.创造方法的培养。创造方法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运用创造的具体思维方法和创造技能,创造方法的训练可以诱发个体的潜在创造性。目前人们常用的创造方法有类比模拟法、聚焦发明法、设问探究法、列举法、移植法、逆向求索法等。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答题要点: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根据学习活动的目标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自身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的目标由学习的结果和意义,学习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结合实际请参见教材P251 专栏9——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药物Z可用于治疗哮喘、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由X(咖啡酸)和04-30

硫酸,亲电试剂?硫酸电离后带负电,并且硫的电负性可始04-30

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士化学家R.R.Ernst教授,以表彰04-30

合理搭配饮食是我们的健康理念.中考备考期间,学校食堂午04-30

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研制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提取04-30

将0.2molNaOH和0.2molNH4NO3配成1L混合溶液求此混合溶04-30

三位分别来自法国、美国、荷兰的科学家因研究“分子机04-30

在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04-30

张思德同志社会人民利益而死的,他就是是比泰山还要重的04-30

有关时光匆匆,人生易老的古诗有哪些?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