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专科选修)形成

时间:2024-04-30 09:15:31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一.填空题(每题 3 分,共 36 分)

1.祥子为攒够买第一辆洋车的钱,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所以他视车如命。

2.《骆驼祥子》描写了(地名)旧北平的人力车夫的生活状况。

3.《子夜》中吴老太爷的“护身法宝”是《太上感应篇》

4.穆旦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写下了充满强烈民族意识,歌颂人民力量的诗作《赞美》

5.茅盾《子夜》中,和吴荪甫一直在斗法的人物赵伯韬

6.《子夜》中,吴荪甫手下有两员大将,他们是屠维岳和莫干丞

7.“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 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 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此诗句出自穆旦《赞美》

8.《子夜》的小说开始时候,吴荪甫所坐的汽车是一辆雪铁龙

9.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虎妞

10.小说男女主人公分别是祥子和虎妞,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老舍

11. 老舍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语言幽默、俗白

12.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种有趣的梦幻: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捋着白须、游遍江南;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点渺小的心愿: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 ——这是诗人郭小川的诗作《甘蔗林——青纱帐》的诗句。

二、指出下列段落所属的作家、作品(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穆旦)(《赞美》)

2.肃杀的秋天毕竟过去了,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这香甜的甘蔗林哟,哪还有青纱帐里的艰辛!时光象泉水一般涌啊,生活象海浪一般推进,那遥远的青纱帐哟,哪曾有甘蔗林的芳芬!(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3.马达声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太上感应篇》”!这是裂帛似的一声怪叫。在这一声叫喊中,吴老太爷的残余生命力似乎又复旺炽了;他的老眼闪闪地放光,额角上的淡红色转为深朱,虽然他的嘴唇簌簌地抖着。(茅盾) (《子夜》)

4.这些话的每一个字都象利刀刺进鸣凤的心,她只得任它们乱刺,没法防卫自己。她的希望完全破灭了。(巴金)(《家》)

5.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有动作的柳条像猛的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的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老舍)(《骆驼祥子》)

6.虹不久消散了,天上已没有一块黑云,洗过了的蓝空与洗过了的一切,像由黑暗里刚生出一个新的,清凉的,美丽的世界。连大杂院里的水坑上也来了几个各色的蜻蜓。(老舍)(《骆驼祥子》)

7.风,象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8.饥饿是可怕的 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 年幼的学会憎恨(艾青)(《乞丐》)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子夜》作为书名的象征意义。

参考:《子夜》的命名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离黎明就不远了。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它通过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性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 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2. 仔细阅读《子夜》节选中吴老太爷最初感受上海的文字:“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 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 耳鸣,只有头晕……吴老太爷脸色像纸一般白,嘴唇上满布着白沫,头颅歪垂着。黄绫套子 的《太上感应篇》啪的一声落在地下。……”细细揣摩这个段落,分析它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参考:本段节选文字以吴老太爷仓皇出逃、避难上海,巧妙地展现出与乡村截然不同的都市生活图景。吴老太爷乘车去吴公馆途中的所见所闻,凸现了城乡强烈的反差,表现了吴老太爷对现代都市深深的隔膜、震惊、畏惧于厌恶。所有的一切都给他那颗老朽而脆弱的心脏以沉重而致命的打击。其象征意义是,吴老太爷以及他随身不离的护身法宝《太上感应篇》正是中国封建道德传统的象征,而沿途的“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象征。吴老太爷犹如一具封建僵尸,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必然风化灭亡。吴老太爷的猝死,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旧的一章业已结束,象征着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的开始。另外,这一章在全书的结构上起到了序幕的作用,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登场提供了事由和舞台,且和最后一章形成鲜明的对照,开头大上海的喧嚣炫目与结尾书房的惘然寂静,吴荪甫一出场的气宇轩昂、不可一世与结尾的灰心丧气、异样落寞一起一落、一扬一抑的首尾相映成趣的独特安排,都预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四.综合论述题(选做一题,20 分)

1. 艾青的《乞丐》一诗蕴含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1)思想内容:诗人以深沉的忧郁和悲哀触目惊心地反映了北方农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流离失所至于沦为乞丐的惨状,体现出作者对侵略者最深切的控诉和对人民的同情,对民族命运的担忧。(2)艺术特色:诗人以最精简的白描手法、最质朴的诗歌语言和最有力的形象造型,塑造了特定时代的乞丐形象。作者最深切的“忧郁”赋予这首小诗外冷内热的性格,发出了对于侵略者最深切的诅咒和对于人民最深切的同情。诗歌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且注重整体的意象创造。诗歌采用的全部是白描手法,没有华丽的富有色彩的词汇,而只用近乎“残忍”的冷静态度和逼真的细腻笔法,着重刻画“乞丐”“固执的眼”和“永不缩回的手”,传达出诗人摄入心中的永远也抹不掉的“饥饿感”。 “乞丐”“固执的眼”和“永不缩回的手”,具有鲜明的雕塑感,“造型“真实、撼人心魄,成为本诗成功的一大亮点。艾青诗歌意象的外延丰富多彩是与其内涵的深刻是相一致的。为了表现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流离失所至于沦为乞丐的惨状, 对乞丐的神态和一些特征性的动作做了细致的刻画,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乞丐那种饥饿的痛苦和渴求食物的欲望,同时使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的旧中国黑暗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 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作者是如何突出地描写祥子与车的关系的,请结合作品分析“车”对祥子的意义。 (300 字以上)

参考要点:祥子与车是小说的基本线索。祥子历经艰辛、饱尝屈辱,三起三落,买车失车。第一章和第二章关于祥子其人其车极尽赞美和陶醉之情的描写是整部小说中最具诗意的乐章,这为小说的后面把祥子“引入火花如雪的地狱”埋下伏笔,这种“先扬后抑”的写法,就是为了加深人物的巨大反差,强化读者的失望。作者对祥子与其车的描写,极尽生动的形容,这些描写凸显了祥子与车的关系。拉上自己的车是祥子全部生活的目的,他的全部奋斗与全部指望,都系在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上。祥子曾经有过自己的车,他卖了三年力气挣来的车,也是小说中祥子唯一的一辆真正属于他自个儿的车。这辆车的得而复失,是小说中祥子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此后祥子的几乎全部故事,都在车的得与失这条线索上展开,都转在这根轴长,大起大落。虎妞的诱惑,虎妞与小福子的死,祥子的绝望与堕落,也首先表现在与车的关系上。车是祥子谋生的手段,是祥子的“梦中情人”,也是他的理想、人格和生命的象征,对可爱的车的欣赏也是祥子自我欣赏的另一种表现。车寄托了祥子全部的感情。正因为车对于祥子是如此重要,它的丢失才倍具打击力,这便成了祥子悲剧的起点。最后,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最终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3.阅读艾青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参考要点:诗歌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浸润渗透着诗人深沉的忧郁、执着和真挚以及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之情。(1)音乐式的结构。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它重复叠现,形成全诗的“主旋律”。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土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出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推向高潮,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2)拟人化描写。诗中有不少句子对物的描写转化成对人的描写,如“风”“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等,这样的诗句,不仅是对自然物以意象化的表现,而且这意象本身便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色彩。风像老妇的指爪在拉扯行人的衣襟,这些状态都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对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这种意象使诗的语言力度极大地增强。(3)散文化的语言:语言平实自然,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诗人的心头上,引起了深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4)可感可触的意象。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这里的“土地”,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却宽厚,虽然悲哀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幼儿园课程论》平时作业三及04-30

电大《演讲与口才》形成性考核作业304-30

电大《演讲与口才》形成性考核作业404-30

电大《演讲与口才》形成性考核作业104-30

电大《演讲与口才》形成性考核作业204-30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三及04-30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及04-30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及04-30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一及04-30

广东电大《财务管理》形考作业1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