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研究报告(100分)
要求:学生联系课程相关内容(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业问题、社会能力问题等方面),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或本人实际,写一份儿童发展问题辅导或矫治的个案研究报告。
形式:可参考课程平台上范例的格式(《瑶瑶入园记》、《选择性缄默症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具体包括案例介绍、案例分析、辅导矫治方法、辅导效果等内容。(不少于800字)
参考格式:
题目(根据个案研究内容自拟)
一、案例描述
简单介绍个案儿童的现状、存在问题或问题发生的经过。
二、案例分析
对个案的发展问题进行判断。
对个案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可从儿童自身、家庭、机构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三、辅导策略
针对个案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教育或矫治计划。
四、辅导效果(案例启示)
描述辅导后达到的目的,儿童改善的情况等,也可针对本案例,总结一些可供同行借鉴的方法、教育思路等。
参考例文:瑶瑶入园记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他们来说,离开了朝夕相处的父母及长辈,来到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的渡过初入园的焦虑期,愉快的上幼儿园,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面临的课题。
一、案例描述。瑶瑶,女,2006年6月出生,2009年9月1日开始在其他幼儿园入学,9月14日家长要求转入我园。 家长在报名时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孩子从小由爷爷带大,在家活泼开朗,但也很自由,想干啥就干啥, 同时怕见陌生人,在外面非常胆怯。也说了要求转园的原因:自从上幼儿园这两周,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白天在幼儿园哭,眼睛皮都揉破了,晚上回家也哭哭啼啼,非常缠人,可能是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总是哭的缘故,老师说一整天上百遍地念叨着同一句话“我要找我爷爷,”年轻老师缺乏了耐心, 吓唬了孩子,可能还让孩子罚站了,所以现在孩子怎么也不愿意上幼儿园。
个案主要事件:9月14日晚上,班级老师对瑶瑶进行了家访,了解了瑶瑶的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并针对瑶瑶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了建议:为减轻孩子入园焦虑心理,和家长约定先由家长陪同一起上幼儿园,再过渡到缩短孩子在园的时间,并用相机记录孩子在园的情况。(9月15日-18日)第一天一早,瑶瑶爷爷带着瑶瑶来了,一上午孩子小手没有和爷爷松开过,她背的小书包也不肯拿下来。小朋友们唱歌、游戏她只是低着头,老师试图接近她,想拉瑶瑶的手,但她立即要哭,老师只好放弃。可能是换了环境也可能是有爷爷陪在身边,尽管孩子一步不肯离开爷爷,但没有大哭大闹,家里人非常满意了。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吃午饭,家长、老师都没有强求。第二天,她的情绪比以前有了好转,一整天都没有哭,只是表情还很忧郁、无助,不肯和其他小朋友玩。其间 我们想尽办法转移她注意,可不管怎样她的视线总是未曾离开过爷爷。爷爷的陪读虽然让瑶瑶停止了哭声,但她对爷爷更加依恋,为此我们协商改换妈妈来陪读。妈妈一来我们就对瑶瑶说:“妈妈只能坐 在后面看,你要认真听老师上课,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这样妈妈才愿意来陪你。”瑶瑶点点头。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把半日活动内容安排的丰富有趣,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和小朋友一起喝水、如厕了,眼光敢正视前面了,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她也敢抬头看了,并且愿意在幼儿园吃午饭了。在手工课上,瑶瑶看见孩子们在用彩色纸做“糖果”,她也愿意尝试做,老师立刻教她怎样搓纸、怎样“包糖”, 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她,对于她的进步给她贴了贴画“小红花”。我们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的心情放松了好多。(9月21日-25日)周末,家长打电话给老师,说孩子在家对爷爷说,这是老师送的小红花!看到孩子的点滴变化,家长、老师都非常高兴。因此,从这周起我们协商让瑶瑶的妈妈尝试离开并且上全天,但要求家长下午早点来接。这周第一天,妈妈送瑶瑶来园,陪了她一会,说:“瑶瑶,今天妈妈要 到单位请假,一会儿就回来。”在妈妈离开的时候,瑶瑶还是哭了,但老师哄了一会就好了,只是背上的小书包一直不肯拿下来,吃饭、睡觉一直抱着她的小书包。虽然嘴里不停的问;妈妈怎么还不来?但始终没有哭。下午一起床妈妈就来接了。接下来的几天里,瑶瑶一天天都在进步,尽管上课、游戏、 吃饭、睡觉都背着或抱着她的小书包,但她的心情放松了好多,生动有趣的游戏也能吸引她的注意力,当欣赏好听的故事或玩好玩的游戏时,也会十分投入,而不显得那么焦虑了,由此可见瑶瑶已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二、个案分析
1.心理发展原因。瑶瑶对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都有陌生感,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 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成永久性的情感联结,这就是依恋。心理学家对婴儿依恋的研究结果表明,70%的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属于安全依恋,他们在妈妈在场时能与陌生 人一起玩。这说明大部分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见到陌生的教师会有安全感。家长的陪同可以使幼儿与 教师在潜移默化的交往中建立信任关系。2.环境及教养方式原因。每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他们大部分被过分照顾与保护,生活自理能力差,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孩子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瑶瑶也不例外的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爷爷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使孩子形成了过分的依恋关系,所以瑶瑶很容易表现出 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依恋家人(爷爷、妈妈)或依恋某样东西(她的小书包),不适应集体生活等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三、指导策略
1.提前家访,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家访是幼儿园教师做好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这项工作又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在瑶瑶入园前进行了家访,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了瑶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 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为了瑶瑶尽快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家长给予了指导与帮助,提出的建议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建议瑶瑶的家长缩短孩子在园时间,和家长约定先由家长 陪同一起上幼儿园) 家访的过程中,老师也和孩子建立了最初的感情,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 这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孩子与家长共同体验幼儿园的活动。基于幼儿心理的需要,我们对瑶瑶采取以下入园适应步骤:第一步,家长陪同瑶瑶一起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共同体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园精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但是又不包办代替,鼓励幼儿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喝水、大小便。第二步,在瑶瑶过份依恋爷爷的情况下,我们让瑶瑶爷爷换成了妈妈,并对瑶瑶提出要求,让妈妈坐在后面,瑶瑶与小朋友在一起上课、游戏。第三步,在瑶瑶愿意与小朋友坐在一起上课以及愿意与教师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家长适当或短时间退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瑶瑶逐渐熟悉并且喜欢老师。第四步,家长逐步退出。我们告诉瑶瑶妈妈 要去单位请假,离开一小段时间,但会按时回来,让她有所期望。同时用丰富多样的游戏及活动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有小伙伴共同游戏的快乐。第五步,在孩子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能独立上幼儿园时,及时给予鼓励、赞许。这样做便于幼儿愉快地度过新入园的适应期。3.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喜欢这个集体新奇的事物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活动室墙面的布置以及活动室各区域的设置,应为幼儿创设安全、丰富、多彩、幼儿感兴趣。宽松的精神环境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以真诚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而不能够因为孩子不停的哭闹而采取恐吓或变相体罚(如罚站)等方式。要在和孩子的交往中,逐渐建立感情,让孩子对我们老师产生依恋,这样才能帮助幼 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4.记录孩子在园的几个“第一” 我们老师还用相机记录下每个孩子的“第一”,第一次独立的如厕、第一次独立的喝水、第一次独立的吃饭、第一次独立的午睡、第一次独立上课专心的样子等等,通过网络,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及同伴在幼儿园的表现,让家长由衷的放心幼儿园。5.家长为孩子入园做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准备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幼儿的自信心与自理能力越强,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越少。分离焦虑的产生有时也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关。因此,我们在家访时对瑶瑶妈妈提出了一些配合幼儿园教育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随意走动,不看电视;培养孩子独立午睡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培养孩子主动表达大小便需要的习惯,并尝试自己脱、 穿裤子,便后洗手。这样好习惯的养成,也能够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四、案例启示
1.教师付出真诚、亲切、自然的爱,真正做到“老师像妈妈”,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恋,多给予孩子抚慰、多亲近他们,用真情唤起幼儿的心声,让孩子生活在温暖、平等、宽松的环境中适应幼儿园 集体生活。2.争取家长配合,建立家园共育的桥梁。家长与幼儿园双方需共同努力,在沟通中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评语。
本文选取了入园初期明显存在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的一个小女孩为案例。在个案研究中,老师通过家庭访问,制定了“家长陪同上幼儿园,缩短孩子在园时间,相机记录在园情况,老师重点关注”的基本策略。通过一段时间家园的共同努力,个案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该案例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是一线教师应尤其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一步,针对该问题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也非常恰当。案例描述生动,分析比较恰当,行文顺畅,指导策略及案例启示对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推广性。不足之处:对个案的分析显得比较单薄,仅从儿童依恋心理、家庭教养环境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入园适应问题,和幼儿的性格、气质、情绪情感等心理各方面;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园物质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等多方面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果在分析时做到更加全面细致,并且以此为基础再提出指导策略,会更加饱满和有说服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三及04-30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及04-30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及04-30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一及04-30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平时作业4及04-30
电大《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二及04-30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平时作业2及04-30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平时作业1及04-30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五及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