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填空题
1. 学术性、逻辑性、可读性,是经济研究文章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
2. 经济工作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明显的针对性、较强的实用性、一定的理论性。
3. 经济工作研究的标题常见的有结论式标题、问题式标题。
4. 经济工作研究的正文通常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5. 独创 性、科学性、理论性,是学术论文应具备的一般特征。
6. 科学研究的课题有两大类:一类是 开创 性研究课题;一类是 发展 性研究课题。
7. 选择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两大类:主要应该依循一下两条原则:要选择客观上有意义的课题;要选择主观上有见解的课题。
8. 课题的客观意义包含两层内容:一是社会意义,二是学术意义。
9. 要选择主观上有见解的课题,主要是指选题时应考虑一下因素:要选择有能力完成的课题;要选择有兴趣完成的课题;要选择有条件完成的课题
10.获取论文写作资料的基本途径有 观察 、 实验 、 调查 、 利用图书情报机构 。
11.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观察法,二是试验法,三是调查法。
12.按照记录内容和记录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用于科学研究的笔记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常用的方法有摘要笔记、提要笔记、提纲笔记、心得笔记、索引笔记。
13.具体地说,选取论文材料的标准主要有四条:要选取确定的材料;要选取有力的材料;要选取富有新意的材料;要选取易于理解的材料。
14.论文的正文通常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即:序论、本论、结论。
15.按照层次和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论文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分为并列式、递进式、混合式三种。
16.一份完整、正规的论文写作提纲,应由标题、观点句和内容纲要等几个项目组成。
17.论文的标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揭示课题的标题,一种式揭示论点的标题。
18.在论文的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法;归纳法、演绎法与类比法;反证法;对比法;因果法;引用法;归谬法。
19.一篇完整、规范的经济论文通常要由标题、作者署名、目录、摘要、正文、注释、致谢、参考文献目录、附录等项目构成。
20.论文的标题必须符合确切、具体、醒目的要求。
21.按其功用的不同,可将论文中的注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补充内容的注释,一类是注明资料出处的注释;按其形式的不同,可将论文中的注释分为三类,即夹注、脚注和尾注 。
二、 名词解释
1. 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是对各种经济现象及观念进行研究,并表述研究成果的学术性文章。它既是用来进行经济科学研究的凭据,又是反映经济研究成果的工具。
2. 段中主句
段中主句是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的语句。它便于读者阅读,也有利于作者的构断。具体位置并不固定,由用于段首,以领句形式出现,有的用于段尾,以结句形式出现;有的则在行文过程中间,以腰句形式出现。
三、 简答题
1. 经济论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从总体上说,独创性、科学性、理论性是学术论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在经济论文中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第一、独创性是经济论文的生命。严格地说是指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是对某一个问题的全新的认识,是与众不同的或前所未有的看法。学术论文如果没有独创性,就在根本上失去了论文的价值。
第二、科学性是独创性的前提。体现在论点的客观、正确,论据的可靠、充分,论证的周密、严谨等几个方面。论文如果没有科学性,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会舍得其反,会将人们引入误区。
第三、理论性首先体现在论述的严整上。一篇经济论文,应当自成一个理论认识系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论述的展开到观点的明确,要围绕着一个中心,要一环紧扣一环。其次还体现在内容的深度上。经济论文反映的不是一般现象和过程,也不是浅显的经验法则,而是要在理论的高度上形成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深刻认识。
2. 简述选取论文写作材料的原则与标准。
答:选取论文写作材料的原则:要有利于支撑观点;要有利于吸引读者。
选取论文写作材料的标准:要选取确实的材料;要选取有力的材料;要选取富有新意的材料;要选取易于理解的材料。
四、 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自选一篇经济论文作评析。
提示:(1)既可以从学术论文的特点、选题、取材以及结构程序等几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只从一个角度,就其一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2)既要注意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又要注意结合文章实际;
(3)分析要有条理,要能自圆其说。
(说明:经济论文可打印,分析的内容要手写。)
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
钱伯海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著名诗篇《蜀道难》中有句名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地势险要,难攻易守,即使一人守关,万人也别想攻进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在新的形势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但要深化认识,就会碰到“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的关卡。然而,这个关卡是人为的,它导源于长期存在的理论扭曲。扭曲不克服,就存在逻辑性障碍,无法解释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能创造价值,并创造更多价值;要按资本、按技术要素分配,在分配上作适当倾斜,就缺乏理论依据,从而形成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下面谈一些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同行专家给以批评指正。
(一)价值是商品二因素的一个因素,不创造使用价值就不能创造价值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相对应,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这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精髓和重大发现。
价值作为商品二因素的一个因素,它依附于特定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因此,研究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其前提条件是要生产性劳动,它制造产品(含劳务),创造特定的使用价值,否则,就不能讲创造价值。
一般讲产品就代表该产品的使用价值,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等。马克思把劳动产品分成两大部分----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价值是抽象劳动时间的物化,那制造必要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必要产品价值,简称必要价值,又称劳动力价值。制造剩余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剩余产品价值,简称剩余价值。必要产品是必要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必要产品,就没有必要价值,同样剩余产品是剩余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剩余产品,就谈不上剩余价值。在同等规模水平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剩余产品的数量愈多,剩余价值的数额愈大,则是经济技术愈发达、愈先进的标志和反映。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需要进行量的考察,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1.价值总量。它等于劳动总量,只要劳动人数不变,劳动时间长度不变,价值总量就不会变化。 价值总量=劳动总量=劳动人数×劳动时间长度
2.价值个量。即单位产品价值量,它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变化。即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同等劳动时间内制造产品的数量愈多,那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就会相应地缩小,二者成反比例变化。
3.价值构成。即必要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构成比例。必要价值又称劳动力价值,即生
产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所费的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是指生产剩余产品的劳动时间。按照剩余产品形成原因的不同,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细分为三种——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其中相对剩余价值包括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形成的。在同等生产规模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愈高,剩余价值愈大,也就是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变化。马克思正是这样阐明它们之间数量关系的,指出:“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的降低而降低”。①
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需要区别“增加”与“创造”两个有关而又不同的概念。对于价值来说,增加与创造完全不同,而且相互对立。讲价值增加就不能讲价值创造,讲价值创造就不能讲价值增加。价值增加一般对价值总量而言,增加劳动人数和延长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总量增加了,则价值总量就会相应地增加,此称价值增加,但不能讲价值创造。而价值创造一般指价值构成而言,创造通常是指从无到有,有新的内容被创造出来。人类早期,生产工具极其落后,劳动生产率非常之低,终日劳动所得只能维持温饱,甚至连温饱都不能维持,即全部是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后来,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率大力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从无到有,产生了、延长了,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但不能讲增加价值。所以一般讲的创造价值都是指创造剩余价值,或者说创造价值是创造剩余价值的简称。
(二)物化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物化劳动来自社会活劳动,并且是本期的活劳动
邓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②然而科学技术到底如何形成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在理论界存在不同的争议。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其核心内容在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人员把他们科技劳动的成果一一创造发明,凝聚在物化劳动上(这本身是一种科技,一种应用性科技),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是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了。而且日积月累,不断发展,就能达到上面引用的、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依靠科学的力量和技术的力量,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来。假定过去只有必要产品,没有剩余产品,那现在比过去多出的几十倍、几百倍产品,可以讲都是剩余产品了。这说明必先利其器,器就是物化劳动,是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或主要力量。
可是长期以来,在经济理论界,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中,统统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并且把物化劳动等同于资本,讲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是讲资本创造价值,归结为资产阶级三要素理论,受到多种多样的责难和批判。笔者曾颇多领受,有的文章不作理论研究,尽是帽子棍子,看了很不是滋味。如果物化劳动真的不创造价值,也就是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这个大命题就不能成立。因为不要谈中国的科技人员,就是把全世界的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集中到中国来,中国集全世界科技人员的大成,他们的思维智慧再高超,创造发明再顶尖,如果只是以知识技艺形态存在他们的脑子里,或者写成论文报告,绘成公式图表,而不把他们创造发明的科技劳动,凝结在物化劳动上,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那只是纸上谈兵,想入非非,根本就谈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显然这不符实际,违反实际。古往今来,科学技术正是通过物化劳动——设备材料和工艺的改进,而体现其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的。所以讲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的观点是一种理论扭曲,而且是长期的理论扭曲,它制造了种种矛盾和是非。在今日,它严重阻碍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深化,后面将作进一步的分析。
必须提出讲物化劳动不仅转移价值,而具创造价值,会不会形成价值来源的二元论, 违反劳动是价值形成唯一源泉的根本原理,笔者坚定地回答:不会,绝对不会。因为物化劳动来自社会的活劳动,并且是本期的活劳动。
物化劳动不论是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都是其他有关企业对天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加工再加工形成的。机器来自机器厂,材料来自冶炼厂,动力来自发电厂等等。除了自然资源外,都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即社会活劳动的成果。不仅是社会活劳动的成果,而且是本期活劳动的成果。此点可能会使人疑虑,甚至认为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了。
物化劳动具体表现为机器设备、厂房建筑、原材料、零配件以及燃料动力和各种辅助材料,作为企业生产的存量和流量,在不断消耗和转化之中。上期作为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留下的,形成“期初存量”,留到本期投入生产周转,但到期末必须进行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形成“期末存量”留到下一期去,保持原有的规模水平。好像纺纱厂春天、夏天用的棉花,肯定是上年生产的,是过去的劳动成果。但到了秋天棉花收成登场,购买棉花,不仅供本年秋冬之用,还要把明年春天、夏天用的棉花购买进来,以供明年春、夏天作纺纱之用,以保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表明上期留下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物化劳动C,并没有被本期耗用。这充分说明,物化劳动C肯定是本期生产的,是本期活劳动的物化。这样,活劳动是本期的,物化劳动又是本期活劳动的物化,因此讲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归根结底还是活劳动创造的。一句话,它始终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
(三)只有认定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才能使按资本、按技术要素分配有根有据
前已反复说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化劳动——设备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巨额的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那可以逻辑地认为,对物化劳动形成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各个要素,都要论功行赏,给以相应的回报。这就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为按资本、按技术两大要素分配,建立了充分可靠的理论依据。下面作分别说明:
1.按资本要素分配。物化劳动----设备材料和工艺,它来自社会活劳动并且是本期的活劳动。但必须有资本,才能买进来,形成现实生产力。否则,物化劳动只能闲在生产者的仓库里,久而久之,铁会生锈,木会腐烂,永远不能发挥其创造剩余价值的作用。可见资本对于物化劳动形成现实生产力非常重要,缺它不成,对发展生产很有贡献。但要资本必须有回报,即实行按资分配,没有回报,资本就集不起来。这是指按资分配的必要性。仅有必要性没有可能性不行,可能性就在于物化劳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巨额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可以从中“分取”或“抽取”一部分作为按资分配的来源。这样,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从而为按资分配建立充分可靠的理论依据。但如前所说,物化劳动来源于社会活劳动,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分取”或“抽取”的数量不宜过多,有一定的数量界限,过了界限就另作别论,称之为榨取或剥削了。
2.按技术要素分配。物化劳动来自社会活劳动,是各种活劳动的物化,但如指物化劳动的设计利用和改进创新,则主要来自科学技术劳动,包括经营管理劳动的物化。技术要素不同于资本要素,资本可以独立于资本所有者之外,而技术总是和科技人员结合在一起。按技术要素分配实际就是对科技人员在分配上考虑技术要素对他们作适当的倾斜,采取一些特殊分配政策,例如对科技骨干,经营领导采用年薪制、股份制、期权制等等。可见现代物化劳动主要是科技劳动的物化,从产出看可以高效率、高剩余,为生产取得巨额的盈利和回报,为特殊分配政策提供财源,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从高科技投入看,不仅要求高水平,而且实行高强度。为了市场竞争,很多开发研究性科技,争时间抢速度,进行高强度的投入。据报导,在美国硅谷地区,集聚了十几万的欧洲精英,他们每天平均14小时工作,并习以为常。在当前,面对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深度、广度和烈度愈益强化的新形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党的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气氛。……加强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更加深刻地揭明了按技术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号召各部门、各单位加强工作,强化激励机制,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相反,如果坚持传统,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那再顶尖的科技劳动和再高超的经管劳动,提供了再高性能、再高效率的设备材料和工艺,但都属于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要对他们在分配上作适当的倾斜,或采取一些特殊分配政策,就没有财源,没有理论依据了。只能从一般活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强行占有其劳动成果,也就是以剥削他人为依据了。同样,按资分配也是以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为前提的。如果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那按资分配再必要,也没有来源,没有可能性了。唯一途径是建立在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那怎么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成了深化劳动认识的根本关卡,此关不过,就无法达到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根本目的。
(四)确认两大要素与两种价值,可以更好地维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体系
两大要素指生产要素与经营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通称生产力三要素,其目的是制造产品(含劳务),创造新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经营要素指人财物,现在惯称土地、劳动和资本,其目的是取得利益,具体表现为土地想取得地租、劳动想取得工资、资本想取得利润(包括利息)。生产要素与经营要素相结合形成特定生产方式,生产要素构成生产力,经营要素构成生产关系。经营要素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资本在我国解放前叫资本,解放后叫资金,改革开放,公有经济私营经济都有,财会部门改称为资本金,它兼容资本、资金两种不同性质的内涵,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生产力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合称物化劳动,它长期保持,并不断发展。可以讲“物化劳动万岁”,物化劳动来自活劳动,并且是本期的活劳动,所以讲物化劳动万岁,实际还是讲活劳动万岁!
两大要素密切联系但有严格区别,长期以来存在着误解,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就开始了,并构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部分。以后,庸俗经济学又加以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萨伊把经营三要素混同于生产三要素,提出庸俗经济学的三要素理论,掩盖了资本、土地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它影响深远,被西方经济学奉为永世不变的信条。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曾从多方面给以严厉的批判。资本作为经营要素是一种货币购买力,它来自多个方面,很大部分来自银行储蓄和股票集资,千千万万的储户和股民,根本搞不清楚他的资金投向哪里,更不知道生产什么产品,即使固定投资的大小资本家,知道生产什么,知道资本用于购买设备、材料和工艺,但购买者不是创造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商品二因素,不创造使用价值就不能创造价值,怎么能说他的资本能制造产品,创造新的使用价值从而创造价值呢?简直是无稽之谈。至于资本所有者参加生产,从事生产和经营,那属于劳动生产的范围,就要另作别论了。
马克思反复讲资本不创造价值,但没有讲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并且明确区别了两大要素,指出:“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③纺纱机是物化劳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资本。说明资本与物化劳动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但我国经济理论界,包括所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把马克思讲的资本不创造价值扩展为物化劳动下创造价值,而且接力相传,长期扭曲,习以为常,以致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误解。
如果明确提出生产和经营两大要素,并说清二者的相互关系,那就可以防止一系列矛盾和误解。对于资本既认识它对生产的重要作用,又认定资本不创造价值。据笔者理解:党的十四大已经提出,十五大正式通过决议,确立按资分配在我国分配体系中的合理合法地位,它既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三要素理论,也不同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剩余济值率=剥削率),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巨大创新。
再谈两种价值,一种是以劳动时间为内涵的理论价值,一种是以实物产量为内涵的实际价值。理论价值指抽象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在实践上,不论是会计计算成本,或是统计计算产值,都根本搞不清楚产品生产的抽象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用不上这种价值范畴,只能作抽象的理论分析,故称为理论价值。而以实物成果为内容的实际价值,马克思也认定这种价值,例如众所周知的复杂劳动“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④这里讲的物化为较多价值的“价值”,就是指以实物计量的实际价值,而不是以时间计量的理论价值。否则,就要反乎常理,反乎逻辑了。但理论界却疏于理会马克思讲的价值,有时也指实物内容的实际价值。实物价值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了,实物产品多,实际价值大,与贡献大小直接相联系,会计计算成本,统计计算产值,都广泛使用这种实际价值。
理论价值以劳动时间计量,实际价值以实物成果计量,使用单位都不同,看去完全是两码事,实际上在货币作为特殊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不仅把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沟通起来,而且在工资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的情况下,理论价值会等于实际价值。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命题,笔者在<<再论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证和阐明。⑤
由于过去只承认理论价值,以劳动时间计量,而不认定实际价值,以实物计量,导致在经济生活和理论建设中出现种种矛盾和问题,下面谈两个方面。
l.可以回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严厉攻击。众所周知,《资本论》第3卷是马克思身后由恩格斯精心整理而成的,由于提出生产价格, 但没有提到与生产价格相对应的价值范畴----实际价值(实物价值),致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受到了多方的攻击。其中最突出的要算奥地利著名庸俗经济学家庞巴维克了。他宣称:《资本论》第3卷的论述与第1卷的基本学说相矛盾;讲马克思生产价格实际上就是生产费用,与劳动价值论完全相对立,前者否定了后者,自我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因而在<<资本论>>第3卷出版后不久,庞巴维克就发表了他的论文《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总结》,硬说马克思主义体系由此陷入了“崩溃”。显然,这是种极端恶意的攻击。因为他们决不会明白,构成生产费用、生产成本的各种支出一一原材料、辅助材料和机器设备的折旧,全部是由其他企业活劳动生产的,并且是本期活劳动生产的,也就是归根结底是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所以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依然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如果同时提出以实物为内容的实际价值,它相当于生产价格所依据的劳动时间,生产价格是实际价值的货币表现。上述矛盾和误会,就迎刃而解了。
2.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消除了障碍。如果仅有理论价值,以劳动时间计量,那劳动质量再高的科技劳动,包括总揽企业全局的经营管理劳动,都和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一样,以劳动时间计量,那就谈不上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了。科技劳动的贡献大,就在于科技劳动通过利其器,凝聚在物化劳动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制造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里的价值就不是以劳动时间计量的理论价值,而是以实物计量的实际价值。这表明科技劳动贡献愈大,创造的实际价值愈多,过去存在的矛盾和障碍就迎刃而解了。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存在内在相通相等的关系,只是在不同情况下作不同的应用。统计上计算产值总产值、净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等等,它既是使用价值指标,又是价值量指标。例如根据全国投入产出表,1995年的国内生产净值NNP为51862.33亿元,其实物内容包括个人消费品、政府消费品、净投资产品和净出口产品,即四大类最终产品的实物价值为51862.33亿元,同时它又是全国城乡劳动者67947万人全年劳动的时间价值,即理论价值,用货币量表示,亦为 51862 .33亿元。表明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之后,存在相通和相等的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碰到两个困难或曲解。一个是被认为生产价格与劳动价值论不相联系,一个是单位产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变化,无法回答科技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的贡献。但是,在确认两大要素和两种价值以后,可以逻辑地消除把物化劳动等同于资本,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的理论扭曲,从而可以更好地维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体系。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5页。
②《邓小平文献》第2卷,第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23页。
⑤见《当代财经》2001年第5期。
(原文载于《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
答:这是一篇经济论文。标题表明了作者的研究对象是对深化劳动价值认识问题。
隐含作者对当前对劳动价值观念的否定。作者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出发,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对劳动价值作了理性的分析,就当前存在的对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阻力进行了解剖、分析。材料翔实,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观点新颖、明确。对纠正目前在劳动价值认识问题上的片面倾向、大力开掘现有劳动力的潜力、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引论提出问题;本论部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层层相扣,环环相套,合乎逻辑,说服力强。结论部分对所论述问题的关键作了归结,把问题推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高度上加以强调,揭示了其研究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求译一个句子(古文翻现代文)太史公中马走司马迁再拜言04-30
英语翻译现代文翻译04-30
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题目。穷人的风骨04-30
现代文阅读,回答下面的题。洞庭一角余秋雨⑴中国文化中04-30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张守04-30
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中的题干是什么意思?04-30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脚步声陆文夫我走过湖畔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