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考核说明

时间:2024-04-30 08:54:36 5A范文网 浏览: 平时作业 我要投稿
 

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电大开放教育试点专科财经类各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包括中央电大统一布置的4次平时作业及各省市电大根据教学要求自行安排的平时作业。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按中央电大考试中心的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三)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

  (四)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五)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2、命题注重对课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试题力求覆盖面广一些,并应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

  3、试卷要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20%、理解和掌握45%、综合应用35%。

  4、试卷要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六)试题类型及结构

  试题类型大致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和选择题:

  (1)判断题:通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占全部试题的10%。

  (2)单项选择及多项选择:前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后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占全部试题的20%。

  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计算题:

  (3)简答: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占全部试题的20%左右。

  (4)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占全部试题的50%。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七)考核形式

  本课学习过程考核的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的形式为闭卷笔试。

  (八)答题时限

  本课程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90分钟。

  (九)其他说明

  本课程期末考试可以携带计算工具。

  第二部分   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统计总论

  一、考核知识

  (一)统计的研究对象

  (二)统计的研究方法

  (三)统计的几个基本范畴

  二、考核要求

  (一)统计的研究对象

  了解: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的含义。

  理解: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含义及社会经济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方面的特点。

  (二)统计的研究方法

  理解:统计的研究方法

  (三)统计的几个基本范畴

  了解:统计指标体系及其分类;

  理解:统计总体、样本、总体单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含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变异和变量的的含义及两种变量的区分;

  统计指标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分类;

  统计指标与标志的联系与区别;

  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相互关系。

  掌握:统计指标的特点及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关系。

  (四)国家统计的职能

  了解:国家统计的三种职能;

  统计组织与法制。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一、考核知识点

  (一)统计调查意义和种类

  (二)统计调查方案

  (三)统计调查方法

  二、考核要求

  (一)统计调查的一般概念

  了解:统计调查的含义、基本要求;

  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

  统计调查的种类及划分依据;

  (二)统计调查方案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项目;

  调查对象的含义;

  调查项目的含义;

  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的含义。

  理解: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相互之间的关系;

  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

  (三)统计调查方法

  了解:我国统计调查方法及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组成;

  定期统计报表的概念及我国统计报表的组成及各种分类;

  抽样调查的概念、随机性原则的含义;

  重点调查的概念及重点单位的含义。

  理解:普查的概念及主要特点、普查的应用意义;

  掌握:统计调查方法的运用。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一、考核知识点

  (一)统计整理的一般概念

  (二)统计分组

  (三)分配数列

  (四)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一)统计整理的一般概念

  了解:统计整理的含义、内容和步骤。

  (二)统计分组

  了解:统计分组的含义、统计分组的种类;

  单项式分组及组距式分组的形式;

  组限(下限和上限)、组中值等的含义。

  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选择分组标志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

  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

  单项式分组及组距式分组的划分条件及表现形式。

  综合应用: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正确地选择分组的标志及组限的两种表现形式,熟练掌握组距、组中值的计算并能根据研究任务和提供的资料进行正确的统计分组(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

  (三)分配数列

  了解:分配数列的概念、组成要素;

  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单项式数列和组距式数列的含义;

  频数和频率的含义、变量分布的含义及条件。

  理解和掌握:分配数列的作用、累计频数及累计频率的计算及作用、次数分配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综合应用: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

  (四)统计表

  了解:统计表的概念、结构、内容及统计表的种类。

  掌握:根据具体资料按规则编制统计表。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一、考核知识点

  (一)总量指标

  (二)相对指标

  (三)平均指标

  (四)变异指标

  二、考核要求

  (一)总量指标

  了解:总量指标的含义、分类;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理解:总量指标的作用。

  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相互关系。

  (二)相对指标

  了解:相对指标的意义、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

  理解:相对指标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掌握: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不同特点;强度相对指标和其它相对指标的主要区别。

  综合应用: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

  (三)平均指标

  了解:平均指标的含义及特点;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含义;

  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

  理解:平均指标的作用。算术平均数和强度相对数的区别;

  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大小因素、权数的意义及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

  掌握: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的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众数、中位数的应用条件;

  根据众数、中位数的含义确定众数和中位数。

  综合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并能通过计算平均指标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四)变异指标

  了解:变异指标的一般概念和种类;变异系数的含义。

  理解:变异指标的意义、作用;变异系数的应用意义。

  综合应用:根据实际资料计算各种变异指标(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方法。

  第五章  抽样推断

  一、考核知识点

  (一)抽样推断的一般概念

  (二)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三)抽样误差

  (四)抽样估计的方法

  (五)抽样组织形式

  二、考核要求

  (一)抽样推断的一般概念

  了解:抽样推断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抽样推断主要内容(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含义。

  (二)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了解: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样本容量和样本个数、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等的含义。

  理解:样本与总体的关系;样本指标与全及指标的关系。

  掌握:根据样本的观察资料熟练计算样本平均数、样本平均数的方差、样本成数、样本成数的方差等样本指标。

  (三)抽样误差

  了解:抽样误差的含义、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及定义公式、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表示、抽样误差的概率度t的含义。

  理解:抽样误差和调查误差的不同。注意区分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

  掌握: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与概率度的相互关系。

  以下对应的数量关系:

  t=1    f(t)=68.27%

  t=2    f(t)=95.45%

  t=3    f(t)=99.73%

  综合应用:在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和抽样极限误差(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的计算方法。

  (四)抽样估计的方法

  了解:抽样估计的含义及种类、优良估计的三个标准、抽样估计置信度的含义。

  理解:点估计的基本特点、区间估计的基本特点(必须同时具备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概率保证程度三个要素)、置信度与概率度的关系。

  综合应用:根据具体资料进行点估计的方法和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

  (五)抽样组织形式

  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等的含义。

  理解:抽样组织形式的特点。

  掌握:在简单随机抽样中必要抽样单位数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  假设检验

  本章不作考试要求

第七章  相关分析

  一、考核知识点

  (一)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

  (二)相关图表

  (三)相关系数

  (四)回归分析

  二、考核要求

  (一)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

  了解:相关分析的含义、相关关系的含义、相关的种类。

  理解: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二)相关图表

  了解:相关表的种类及含义、相关图的含义。

  (三)相关系数

  了解:相关系数的意义。

  理解:相关系数的性质。

  掌握:计算相关系数的基本公式(简化式)并能熟练计算相关系数。

  (四)回归分析

  了解:回归分析的含义;

  估计标准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理解: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

  回归方程中待定参数a和b的含义

  综合应用:简单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求解。

  用最小平方法计算a、b参数并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或推算。

第八章  指数分析

  一、考核知识点

  (一)指数的一般概念

  (二)综合指数

  (三)平均指数

  (四)因素分析

  二、考核要求

  (一)指数的一般概念

  了解:简单现象总体和复杂现象总体的含义;

  指数概念的两种理解。

  理解:指数的作用、指数的种类;

  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

  (二)综合指数

  了解:综合指数的含义、指数化指标的含义和同度量因素的含义。

  理解:综合指数的特点;同度量因素的确定方法。

  综合应用:编制并计算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三)平均指数

  了解:平均指数的含义、平均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理解:平均指数形式(常用形式)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条件;

  作为计算总指数的独立形式,平均指数的两个重要特点。

  综合应用:平均指数公式的建立及计算。

  (四)因素分析

  了解:因素分析的含义、因素分析与指数体系的关系、因素分析的内容(相对数和绝对数分析)。

  理解: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

  综合运用:总量指标变动两因素分析(包括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的方法。

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一、考核知识点

  (一)动态数列

  (二)现象发展水平指标

  (三)现象发展速度指标

  (四)现象变动趋势分析

  二、考核要求

  (一)动态数列

  了解:动态数列的含义及构成。

  理解: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含义及区别;

  编制动态数列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

  掌握:动态数列两大类分析指标的种类。

  (二)现象发展水平指标

  了解: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的含义。

  理解: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公式);

  相对指标动态数列和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公式)。

  掌握:动态数列序时平均数的公式及计算。

  (三)现象发展速度指标

  了解: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的种类;

  发展速度、增长量、增长速度的含义及计算公式;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的含义及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程式法的概念。

  理解:下列速度指标之间的关系: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累积增长量和逐期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不同特点;

  速度指标与水平指标的结合运用。

  掌握: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三个公式及相互关系;

  综合应用:根据一个具体的动态数列计算发展速度(定基、环比)、增长量(累积、逐期)、增长速度(定基、环比);

  利用各种速度指标之间的关系,计算所需要的速度指标;

  根据具体的资料条件,选用适当的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或平均增长速度(水平法)。

  (四)现象变动趋势分析

  了解:影响动态数列变动的四个因素及其含义;

  测定长期趋势的主要方法的种类;测定季节变动的主要方法(季节比率)。

  掌握:利用测定直线趋势的数学模型法(最小平方法)来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注意利用简化公式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第十章  统计综合分析与比较

  本章不作考试要求。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如图,测量人员计划测量山坡上一信号塔的高度,测量人员在04-30

以《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为题的04-30

古文与现代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区别?04-30

一个大热天里,四对夫妻共喝冷饮32瓶,四个妻子张、王、04-30

be late for school造句04-30

Sometimes, the entrance tickets are _____free of c04-30

The employees consider their boss unfair and unrea04-30

I looked through it to get a(n) _____impression of04-30

含有合与虎字的成语04-30

现代文阅读《高树鸣蝉》答案这个阅读到百度搜一下就有04-30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