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请认真研读《西厢记》原着、教材中有关《西厢记》的论述,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在下列参考论题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字数一千五百字左右的小论文一篇。
1.张生形象之我见。
要点:张生是一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志诚种。他对于爱情执着、专一、大胆,表现得文采风流、豪爽飘逸。初见莺莺,他就神魂颠倒,显得轻狂冒失。“赖婚”一场,他起先憨态可掬;老夫人变卦后,他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气急败坏。莺莺赋诗约会,他居然将诗理解错了,引发了一场误会,加强了喜剧色调。同时,他又有软弱气馁、轻狂气盛的一面。面对封建礼教的重重阻碍,他曾经想到上吊自尽,缺少斗争胜利的信心和反抗到底的勇气。与莺莺成亲以后,被迫上京应试,他没有莺莺那种燕尔新婚又忍痛分离的伤心。长亭送别时豪言“白夺一个状元”、“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草芥”,表现出少年书生狂妄自大的共性。他痴得可爱,又迂得可爱。
2.崔莺莺形象之我见。
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莺莺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莺莺的终身早由父母做主许给了郑恒,可她对郑恒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感情。她期待着真正的爱情,又为得不到爱情而苦闷。她的母亲似乎也已经察觉到她的苦闷,在第一本的楔子里,老夫人就让红娘陪她到佛殿上“闲散耍一回去”。而莺莺一上场就唱道:“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那残春的落花越发增添了她的惆怅。这种“闲愁”,这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春的惆怅,正是青年女子在爱情觉醒时的心理状态。
自从遇见张生后,莺莺对爱情的要求就有了具体的对象而更加炽热了,可是她只能把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里。当她听红娘说起张生的“一件好笑的勾当”(指张生见到红娘时自报家门、年龄,并未婚配之事)时,不便不生气,反而笑着叮嘱红娘不要告诉夫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对张生早已有意。她在这个时候要去花园烧香,恐怕也有想和张生相遇的意思。果然,在花园里她遇见了张生,而且互相以诗表达了各自的衷曲。
莺莺心中的爱情不断地滋长,她对老夫人的约束也越来越不满。老夫人派红娘形影不离地随着她,也引起她对红娘的抱怨。莺莺说:“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当张生解了普救寺之围,她满以为能够成就好事,不料老夫人过河拆桥,于是激起她对母亲的更大反感。这种反感也就是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感,对于封建势力的一种反抗的表示。正是出于对张生的爱情、感激和同情,莺莺派红娘去探望张生的病情。可是当红娘带来张生的书信的时候,莺莺却发起脾气来,她说要告过夫人打下红娘下截来。可是,同时她又哄着红娘,让红娘不要告诉老夫人,还要求红娘替他捎个回信。她让红娘传话说:“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儿是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可是让红娘捎给张生的一封回信,却是一首约他幽会的诗。张生收到她的这首诗后,应约而来。可他到后,莺莺却又教训起他来。莺莺的这种态度加重了张生的病情。当莺莺知道张生病得更重了,她又派红娘送去药方,并且写诗约定了一次新的幽会。
为什么莺莺对张生的态度是这样反复无常的呢?这完全是由她的处境所决定的。首先,她是一个大家闺秀,虽然强烈地追求着自由的爱情婚姻,可是要违背从小所受的教养和礼教的束缚,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的反复无常反映了她的思想斗争,在情和礼二者之间做出最后选择需要一段时间。其次,她对张生的底细毕竟不是一下子就能摸清的。张生对她究竟有几分诚意,能不能和她白头偕老,还需要不断地考验。莺莺不能不采取慎重的态度。等到张生为她病得几乎要死的时候,她才敢托身于他,可是事后还是不免有几分担忧。她向张生说:“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第三,红娘本是老夫人派到莺莺身边的一个形影不离的“行监坐守”,是派来监视她的。莺莺对于红娘,一方面要利用她去传书递柬,利用她和张生联络,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加提防,在她的面前不能不装得一本正经。莺莺的反复无常,让我们感到在她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封建势力,随时可以摧残她。这种反复表面看来是莺莺和张生、红娘之间的戏剧冲突,其实仍然是封建和反封建这一总的戏剧冲突的表现。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里,作者塑造了莺莺这个叛逆者的活生生的形象。
莺莺托身于张生之后,她的性格并没有停止发展。长亭送别的时候,她一再唱道:“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她劝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她所追求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这和张生当初为了莺莺“不往京城去应举”,思想志趣是一致的。在这方面莺莺是相当彻底地叛逆了封建礼教,不仅追求自由的爱情,而且鄙弃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王实甫把这样一个女子当作正面人物热情地加以歌颂,说明他的思想超出了他的同时代人,而达到了相当先进的地步。
3.红娘形象之我见。
要点:红娘作为婢女,自有其受压迫者的是非标准。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行监坐守”,她从心底不满封建礼教对年轻人的束缚。当她觉察到莺莺与张生的情意后,便有意玉成其事。红娘具有正义感,聪明、勇敢、机警、老练、乐观、爽朗、泼辣。她巧妙地周旋于小姐与张生之间,观言察色,拿捏准确。她对老夫人的拷问义正词严,用“人不能无信”的封建大道理回应老夫人,以维护家族利益和封建纲常的姿态,抓住其弱点,击中其要害,赢得了胜利。她对莺莺慷慨相助,她的行为常常是小姐内心的外化。
4.《莺莺传》和《西厢记》中的张生之比较。
《莺莺传》中的张生对莺莺是始乱终弃,是一个负心人,为了替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尽管如此,读者从作品的具体描述中却仍然感到崔莺莺令人同情,而张生的负心,则令人憎恶。
《西厢记》中的张生是一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志诚种。他对于爱情执着、专一、大胆,表现得文采风流、豪爽飘逸。初见莺莺,他就神魂颠倒,显得轻狂冒失。“赖婚”一场,他起先憨态可掬;老夫人变卦后,他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气急败坏。莺莺赋诗约会,他居然将诗理解错了,引发了一场误会,加强了喜剧色调。同时,他又有软弱气馁、轻狂气盛的一面。面对封建礼教的重重阻碍,他曾经想到上吊自尽,缺少斗争胜利的信心和反抗到底的勇气。与莺莺成亲以后,被迫上京应试,他没有莺莺那种燕尔新婚又忍痛分离的伤心。长亭送别时豪言“白夺一个状元”、“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草芥”,表现出少年书生狂妄自大的共性。他痴得可爱,又迂得可爱。
5.如何看待崔张故事的发展演变。
要点:(1)唐代传奇元稹的《莺莺传》《会真记》)写张生和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2)宋代莺莺故事广泛流传,故事的倾向性有了转变。(3)金代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把崔张作为正面人物,写到他们团圆为止,倾向性彻底改变,为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奠定了基础。(4)王实甫《西厢记》继承《董西厢》,用杂居形式写崔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
6.如何评价崔张之间的爱情?
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剧作见于载录的有十三种,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以描写爱情为主的《西厢记》。金圣叹称《西厢记》为“才子佳人之书”,其中的才子便是男主角张君瑞,佳人便是女主角崔莺莺。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波折坎坷,险象环生的爱情故事,同时,为了争取自己的爱情,他们敢于和旧势力做斗争,敢于用自己的努力去扫除路上的障碍。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平等,民主的爱情。也正因为他们这种不同于一般人的对与爱情的观念,使得他们的爱情具有区别于同时代爱情的特点,他们的爱情是进步的,超前的,也是极其曲折的,由于属于“才子佳人”,他们恋爱的过程还具有诗情画意美。
第一,崔张爱情的曲折性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崔张之间这种具有进步性的爱情肯定会遇到很多坎坷,经历无数曲折。封建社会中,男子提倡忠孝节义,应该有高远的志向,而不是缠绵于爱恨纠葛,更不应该因为一个女子而打击者自己的斗志。女子则提倡深闺闭门,德言工容,应该在家工于女红,不能轻易的和不认识的人尤其是男子见面说话,应该服从于父母的安排。而《西厢记》中的张君瑞仅仅和崔莺莺见了一面,就已经像丢了魂一样,因为莺莺的赖简,甚至茶不思饭不想,害了“相思病”,要从封建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没有追求的男子,是会被唾弃的,所以郑夫人不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的一个人,要他去考取功名。而崔莺莺喜欢上张君瑞以后,也做出了很多有悖伦理,不仅自己主动的邀他晚间相见,还偷偷的和他结合,郑夫人知道了她的这些行为后,当然就会大发雷霆,在她看来,莺莺不光丢了自己的脸,还丢了自己一大家人的脸,她当然就会极力阻止。而张生也是一个勇于为自己的爱情而努力的人,他对莺莺的感情是至死不渝的,虽然死定终身,他也一直忠于自己的爱情,有了他这样真诚的感情,莺莺也就无所畏惧了。也正是由于两个人队爱情的忠贞,他们之间的爱情,过程很苦。
从人物性格来看,他们之间的爱情的曲折性也是必然的。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她是大家闺秀,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出生于官宦大族的小姐,就应该就大家闺秀的样子,应该“养在深闺人未识”,在陌生人的面前应该是羞涩的,在婚姻上应该安于父母的安排,在一个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形成了她内向而又做事小心翼翼的性格,她的真是感情一直被压抑着,从第一折的楔子里面就可以看出,其实她时时都在渴望和追求着爱情,更希望爱情上能有自己的自主权。遇到张生后,她内心对爱情的强烈渴望终于被激发了,为了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她主动的接受了张生的追求,开始了她反抗礼教,反抗家长权威的叛逆之路。在这一条路上,她时不时会徘徊,因为她难以放下小姐的面子。正因为她的犹豫,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曲折,使得张生常常痛不欲生。当然她自己也承受着心理上的煎熬。
而老妇人也是一个好面子的人,而且还极力的维护者自己的家长权威,她反对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她的出尔反尔,她的顽固思想,都是难以改变的。做为家长,她的反对给这一对年轻人的爱情路上增加了更多的障碍和困难。不过,好的是还有一个善于成全的红娘,她不仅不敢得罪老妇人,又想成全自家小姐,不过机灵的她总是会使事情出现转机,在她的暗中撮合下,莺莺也得以和张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她也是一个敢于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做斗争的女子,还能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是剧中没有红年,恐怕这个剧的结果就不会让心高兴了。
正是由于剧中人物的这些性格,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在老妇人方面,经历了老妇人的悔婚,因为已经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郑恒不实现自己要把莺莺嫁给张生的诺言,又因为张生没有一官半职,有辱家门而要求张生要考取了功名才能和莺莺结婚。而在三个当事人之间,也因为他们自己的性格使得双方保守思念的摧残,莺莺因为放不下自己的架子而反悔自己的约定,郑恒后来又极力想娶莺莺为妻而引发的一系列谎言,都给他们的的爱情路上铺上了荆棘,使得他们的爱情之路曲折而且艰难。
第二,崔张爱情是进步的超前的
在《西厢记》中,张君瑞和崔莺莺之间的感情选择是双向的,相互的,是两情相悦,相互尊重,并不是一方的一厢情愿,也没有强迫的成分,如当崔莺莺赖简时,张君瑞尊重着她的选择。不仅如此,他们之间的爱情还是唯一的,是排他的,张生是非莺莺不娶,而莺莺也是非张生不嫁,即使自己应经许了人家,那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此这里就可以看出,作为女性的莺莺也有了自己的选择权,这和以前男女关系中以男子为中心,女子处于从属地位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以自身的闪光点来吸引着对方,有着共同的才情,有着真诚的心,有着反礼教的精神,他们之间看重的不是门当户对,也不仅仅追求于外貌表层,他们把爱情放在了高于事业,金钱之上,使得此剧中男女双方的地位更趋向于平等。
自古中国的婚姻观一直是父母包办。《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婚姻是由父母主张的,自己没有半点的选择权,如果违背,那就是大不孝,是恶性,是无耻的。在《西厢记》中,作为老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的婚姻早就已经定下了,就是和同是仕宦家庭出生的郑恒共结连理,可是在普救寺内和张君瑞的那惊鸿一瞥,她从此走上了一条反抗的道路,她违背了自己的婚约,无视父母之命,还跳墙与情人相会,甚至和张君瑞同居,明显是对封建礼教纲常的公开而大胆的挑战。
7.如何看待《西厢记》的故事模式。
要点:《西厢记》才子佳人相会后花园,历尽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8.如何看待《西厢记》中的老夫人形象。
要点:老夫人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的代表。她先为了保全性命,轻率将莺莺许嫁张生,事后又想变卦,表现出阴险、虚伪、狡猾的性格。她对女儿严加管教防范,安插红娘实施监督,竭力维护封建礼教和家庭声誉。这一点反而弄巧成拙,恰好被为了爱情而义无反顾的叛逆者所利用。最后,她不得不承认莺莺与张生的婚事。她强迫张生进京应试,为了挽回最后一点尊严,得到一丝安慰,达到心理平衡,显得十分可怜。她是封建家长的典型,充分体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
9.《西厢记》的艺术魅力何在。
《西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杂剧之一,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精彩的喜剧冲突
《西厢记》是一部杰出的爱情喜剧,喜剧冲突是重要关目。《西厢记》也有许多精彩的喜剧关目,如对老夫人负义背盟、郑恒造谣欺骗的合理夸张,又如对张生痴情风魔、莺莺矜持作态以及红娘热心快肠所造成的种种误会的细腻描写。二者绾结纠葛,又以后者为主,生动地揭示出他们心曲中的隐微,喜剧效果十分强烈。例如老夫人事前许婚,事后又食言,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忍暴露无遗;莺莺先送简,又赖简,贵族少女对于自由爱情的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也和盘托出,令人解颐。
第二,成功的心理描写
《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形象,准确地表现出各个不同身份的人物所具有的不同性格特征。作者善于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十分出色。这在古典戏曲小说中比较突出,对于刻画人物起了重要作用。
其一,借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如【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秋天的碧空飞雁、西风黄花烘托离人之感。
其二,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应来描写心理,如【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玉液琼浆、美味佳肴,味同泥土,这是伤心人的心理特征。
其三,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描写心理,如【小梁州】“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是夸张;【二煞】“昨日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是对比手法。
其四,借鉴古代文学艺术传统方法刻画人物心理,如【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明显借鉴了宋代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通感修辞手法。
第三,雅俗共赏的语言
《西厢记》文辞华美,富有诗情画意。一方面善于熔铸古典诗词进入曲词,化腐朽为神奇,既华丽又自然,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淋漓襟袖啼红泪”、“伯劳东去燕西飞”等名句。其中第一句分别借鉴了宋词人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以及苏轼的【水龙吟】“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第二句引用魏晋时期王嘉《拾遗记》“薛灵芸选入宫时,别父母,以玉唾壶承泪,壶即红色”的典故;第三句则化用了古乐府诗。另一方面,又善于吸收群众口语,如“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等,则全是口语。这样,就形成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西厢记》风格委婉曲折,感情缠绵悱恻,在本色和文采派之外别树一帜。体制上也有创新,打破了一本四折、一个角色独唱到底的通例,采用了五本二十一折的宏伟结构,主要角色都有演唱。全本如此,最富艺术魅力。
10.关于《西厢记》的自定论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广东电大《成本管理》形考作业(二)04-30
电大《离散数学》形成性考核作业04-30
2014年中央电大《实用多媒体技术》形成性考核作业04-30
广东电大《成本管理》形考作业(一)04-30
广东电大《成本管理》形考作业(三)04-30
广东电大《成本管理》形考作业(四)04-30
2015春春电大《监督与监察》形考任务三04-30